何承天问佛国历术故事的源流及影响
郑诚江晓原
摘要:何承天(公元370~447)是南朝时期的天文历算学家,同时以反佛着称。佛教典籍多次记载了他与僧人讨论天竺历术,并折服于“天竺夏至无影为天地之中”的故事。通过考察不同的故事版本,有理由相信《高僧传》记载有误,故事中僧人的原型并非慧严而是智严,后者曾赴罽宾求法。另一方面,佛国历术故事的出现、流行、隐没及其宣扬的“天竺中心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六朝唐宋佛教中土化过程中的冲突与融合。而唐代开元年间建造的“周公测景台”(俗称“没影台”)以独特的方式体现了这则中土佛教故事的影响。
关键词:何承天佛国历术佛教故事地中周公测景台
武德末年,道士李仲卿着《十异九迷论》,刘进喜着《显正论》,贬诋佛教。法琳於贞观间造论破斥,着成《辩正论》,其卷三《十代奉佛上篇》“略陈十代君王三公宰辅通儒博识敬信佛者”,“晋东海何承天”赫然在列,注云“博览内外师表严公”。1南朝天文学家何承天(370~447)本以反佛着称,怎么会成了“敬信佛者”?“严公”又是何许人也?
所谓“佛国历术故事”(或曰“何承天故事”)将回答上述问题。通检佛教史籍,自萧梁讫南宋,该故事至少在十二种文献出现了十三次。2考辨版本异文,或可发见某些真史料,於六朝中外交流史实略有补正。至于故事的思想史意义,前人研究已有所涉及,3本文欲以故事的功能寓意为线索,做一纵贯之论,印证时代之变迁,并稍稍有所发明。
一、故事内容及分类
“故事”首见于慧皎(497~554)《高僧传》(简称《梁传》)卷七《慧严传》:
东海何承天以博物着名,乃问严佛国将用何历,严云:“天竺夏至之日,方中无影,所谓天中。于五行土德,色尚黄,数尚五,八寸为一尺,十两当此土十二两,建辰之月为岁首。”及讨核分至、推校薄蚀、顾步光影,其法甚详,宿度年纪,咸有条例,承天无所厝难。后婆利国人来,果同严说。帝敕任豫受焉。4
主角是慧严,情节冲突并不明显,大体是介绍殊域方俗(“五行土德,色尚黄”则是中国式的表述),“承天无所厝难”,多少有些没有着落。《吕氏春秋》载云“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淮南子》略同)。“日中无影,呼而无响”曾是中国古人赋予地中的重要天文、物理特征。5佛教徒以日中无影论证天竺地中,或许对《吕氏春秋》之说有所借鉴。
按日中无影,原是地理纬度处于北纬23.5°至南纬23.5°地区的正常现象。这一现象在北纬23.5°处发生于夏至日,南纬23.5°处发生于冬至日,赤道上(地理纬度为零)则发生于春分和秋分日。在上述界限之间的地区,则每年亦必有一天会出现日中无影现象。
隋大业中,吉藏(549-623)作《中观论疏》,采撷异说佚着甚多。《中观论序》(僧睿作)“险陂之边情乃蒙流光之余惠”句,吉藏疏云:
昔河承公与严法师诤此土天竺偏正之事。严师善解外国历算,云正阳之月方中无影,故知天竺为正国也。河公善解此土历算不能难之。故知彼为中国,此曰边情。6
“河承公”显系“何承天”之误;“周之六月,夏之四月,所谓正阳之月也”,7指代夏季。由此可知前引《高僧传》故事中隐而不显的主题实为边中之争。
唐初,法琳(572~640)《辩正论》卷六《十喻九箴篇》引此故事,传本文字颇多讹倒。8∵道宣《广弘明集》(664)卷十三所收《十喻九箴篇》或更近法琳原书。9
按《法苑传》《高僧传》《永初记》等云:宋何承天与智严法师共争边中。法师云:“中天竺地,夏至之日,日正中时,竖木无影;汉国影台,至期立表,犹余阴在。”依《算经》:“天上一寸地下千里。”何乃悟焉。中边始定。约事为论,中天竺国则地之中心,方别拒海五万余里。若准此土,东约海滨便可,震旦本自居东,迦维未肯为西,其理验矣。10
《辩正论》传本皆作“智严慧观”,《广弘明集》本无“慧观”。查湛然(711~782)《法华玄义释签》有“严观法师”与何承天论边中之语(见表1),“慧观”大约已见于《辩正论》唐代写本。“依《算经》”云云,出自《周髀》。中国古代最为主流的阳城地中说正是依赖于“日影千里差一寸”。11《辩正论》反以“千里一寸”支持中天竺地中,并无理据,显系援引权威,图造声势,或法琳自注之语。
此本人物、情节均与慧皎《高僧传》不同,异说可能来自僧佑(445~518)《法苑杂缘原始集》(简称《法苑集》或《法苑》)、12刘澄之(5世纪中期)《永初山川古今记》(《永初记》),13可惜两书均已亡佚。如“《高僧传》”另有所指,裴子野《众僧传》、虞孝敬《高僧传》系备选者,然亦不传,无从查考。以上诸书,除虞氏《高僧传》外,成书具早于《梁传》。14
道宣(596~667)的早期着作《量处轻重仪》(637)叙述更为详细:
昔东晋何承天者,善明历纬,广分星纪,与慧严法师共评偏中、律历、分影所次。严师云:“中国(按,即中天竺)之中,剡洲之中心也,四方距海各十有余万。故彼夏至之日,方中无影。此方缘边海隅,岂同日而语乎?故雒阳赤县之中也,至期犹有残影。故《河图》云:昆仑山东南方五千里亦号神州。又称赤县。既曰东南,明非中矣。”又尺寸分次,彼此通用;晷日漏刻,毫厘不差。至如星次度量通国共行,若随方尺分则玄象交乱云云。承天无以抗也。15
既强调了边中之争,也保留了知识介绍的部分。这里论证边中的方式亦与前书不同,根本标准乃是距海远近(佛教地理学的传统内容),夏至有影与否仅是一种表征。“《河图》”云云,出自纬书《河图括地象》,16《中论序疏》亦曾引用该条,17可视作小字注文。
道宣《释迦方志》(650)云:
昔宋朝东海何承天者,博物着名,群英之最。问沙门惠严曰:“佛国用何历术而号中乎?”严云:“天竺之国,夏至之日,方中无影,所谓天地之中平也。此国中原,景圭测之,故有余分。致历有三代,大小二余增损,积算时辄差候。明非中也。”承天无以抗言。文帝闻之,乃敕任豫受焉。18
《高僧传》的痕迹很明显。不同之处在于突出偏(边)中之争,“致历有三代”乃谓中国历法频改,无有定准,而非指三正之说。中国古历的根本问题便是处理“大小二余”、“时辄差候”,与当地日影短长毫无关系。此种诡辩很可能是道宣的附会之辞。
以上诸条代表了何承天故事的三种基本类型:人物或慧严或智严(慧观),情节或泛论“历术”或着重“边中之争”,大体可分为:
A、∵慧严问历术;
B、∵慧严争边中;
C、∵智严(慧观)争边中。
从叙事看,A型与B型,一简一繁;C型与B型,人物不同,但核心情节一致。
表1∵佛国历术故事的类型19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