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润二月十五日,勉强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涅盘的纪念日,而恰恰又是清明节。这真是天然的巧合啊!弟子们为了表达自己对佛祖的怀念之心,各大寺院都要举行浓重的祝圣法会。同样,后人为了表达对先祖的悼念,举家大小都去坟垣修墓祭祖,以报先祖的养育之恩。清明祭祖之习俗,源远流长,从春秋时期延续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其意义之非同寻常,具有慎思追远之意。不知什么原因?在北方的乡下,已很少有人去上坟扫墓了。故今在这里罗嗦几句。

大凡中国的风俗节气,都与历史人物有关系。谈到清明节,稍有历史知识的人,自然就会联想到春秋时期的国相——介子推。据历史的记载,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逃亡于外,因连年的灾害,没有收成。行走在了荒芜人烟的地带,环境极其的恶劣,生活极其的艰苦。由于成年累月的劳累、饥饿,公子性命危在旦夕。在此之际,常年跟随他的介子推,毫不惋惜地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公子充饥。后来,公子重耳回到了晋国,并且作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带着自己的母亲隐居绵山,享受田园风光,不肯出来辅弼朝事。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带人马去放火烧山林。他想,介子推是个孝子,一定会带着母亲出来。万万没想到这场烈火把介子推母子给活活的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就下令每逢此日,举国上下,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就在清明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纪念活动延续到了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了。到今天,清明节就取代了寒食接了,祭祀介子推的习俗,也就变成了清明扫墓上坟的习俗了。

可悲的是,在北地的乡下,这种习俗几乎废除了。每逢清明已很少有人去上坟扫墓了,我也5年没回去了。前几天祖父来信说,每年上坟都几个老人而已,年轻人不在家不说,在家的也不去扫墓。每年拍土、割草,剪树,修墙垣都很费事。今年还好,你二弟回家来了,就可以替我代劳了。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我的眼泪留下来了。

记得小的时候,在清明的前几天,小孩们成群接队去山坡上剜野菜,大人们在家中忙着生豆芽菜,准备清明的祭祀佳肴。上坟的一天气氛也很浓重,举家人等会聚于东山坟垣,大人们给坟定拍土,割草,剪树,修墙垣,总之要修理一番,洒扫的干干净净。小孩们听大人的吩咐,处处挂之前。待日将正午时,各家摆好各自的供菜,按辈分依次站好,闻炮声焚香拜祭。毕后,则在坟垣墙外分享供品。小孩们互相争夺,追逐嬉戏,吃得个精光欢喜而回。据说供品要吃完,不能在带回家去。往往把吃剩的留给枝头的鸟儿吃。这种乐趣已好几年没有享受了,恐怕以后更难了。说来真叫人潸然泪下。

为什么乡人不愿上坟扫墓呢?这真让人寻思啊!千百年来的这个习俗可不能丢啊!这是后世子孙对先祖的一种怀念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时时忆起先祖之恩德,继之发扬光大先祖之遗德,完成先祖未完成的事业。乃至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以故?“百善孝为先”,“求忠诚于孝子之门”。而上坟扫墓恰好是“孝”的体现。并且携子女去祭祖,亦是培植子女“孝”念的萌芽。又因大家集体扫墓而能促进互相之间的团结,加深相互间的友谊。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我来江南已数年,每看到清明扫墓的盛状,真是令人向往啊!那北地何故如此冷落清明扫墓的习俗呢?大概的原因有四。第一:由于北地的乡下经济落后,为了眼前利益,大多数孩子上完初小就去打工挣钱了。文化素养不高,不明白扫墓的真正意义,认为上坟扫墓是封建迷信活动,故不重视。第二,大多数人因光景不好,怨天忧人,诅咒祖宗没发福他,故不去扫墓。甚至有因此而刨平祖坟的也有。第三,孝”的“观念淡薄,大多数人结婚后与父母分家。去上坟还怕别人笑他,“不敬堂前的父老,还上什么坟啊!”第四,有的因兄弟姐妹间不合,不想见面,因此而不去上坟扫墓。总之,原因是很多,不能一一概述。

我想,清明上坟扫墓的习俗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应当继续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们对先祖哺育之恩的一种怀抱,也因此而启发后人敬孝的观念。俗话说“乌鸦有返哺之情,羔羊有跪乳之恩”,更何况作为万物之灵,与天地日月并称三才的人能对不忆先祖吗?说此,以表我对先祖的怀念。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