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弥勒的佛教思想∵
胡春业居士
一、∵关于弥勒的记载与公案
弥勒、全译梅达丽,梵名为maityeya,巴厘名是metteyya,意译作慈氏。弥勒是姓,名阿逸多,义译无能胜。西元前六世纪,与释迦牟尼同时。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的记载,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来皈依释迦牟尼,为佛门弟子,他先于释迦牟尼入灭,并以菩萨身份住于兜率天,为天人说法解疑。据传,释迦牟尼曾预言授记,经过五十六亿万年,弥勒当下生于阎浮提,在龙华树下证得佛果,以救渡众生∵。由于弥勒将要代替释迦牟尼说法,所以暂时称他为“一生补处菩萨”,意思是未来的佛。一俟他成佛后,使称弥勒佛,弥勒如来。是故,弥勒是下一届娑婆世界里成就正等正觉的候补者,是释迦牟尼佛的法统继承者。所以,现今还在兜率天说法解惑的弥勒菩萨经过极为漫长的岁月后,将来会生下此世界而成为弥勒佛。弥勒在兜率天内,不动本际,应现十方,若凡若圣不可限量,弥勒信仰在印度、中国、韩国等国的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弥勒学佛的历史,时间上要比释迦牟尼早四十二劫。但他因喜好从事社会活动,而重视慧学。在定学上勇猛精进不如释迦,结果是后来居上。弥勒出家后,不与小乘比丘为伍,而与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大菩萨同事,所以在大乘法会上,弥勒都是有重要的席位。如《华严经》弥勒故现楼阁,而令善财入于法界。《般若护国》为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华会上,而与文殊共任流通,《解深密经》释迦以瑜伽了义之教,传与弥勒,九百年后,畅弘于世。就史实来说,相传弥勒是在释迦牟尼入灭900年后的佛教论师,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开山祖师。现存佛典中,题为弥勒造的就有《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和《现观庄严论》等。又传,弥勒将瑜伽唯识理论传给了无著,为无著的老师。∵
释迦牟尼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对弥勒总是另眼看待的。他选择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这件事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议。经中记述:佛陀持戒第一的大弟子优波离***,对佛以前授记阿逸多比丘“次当作佛”(见《中阿会经说本经》等)似乎不大理解,请问佛言:“此阿逸多(弥勒),具凡夫身,未断诸漏。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言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当生何处?”∵
佛授记阿逸多(弥勒)比丘为下一位佛,在优波离等人的眼中是难以想得通的。他们认为弥勒是一个“不修禅定、不断烦恼”、“未尽诸漏”的一介凡夫。因为弥勒作佛的比丘弟子,不在十大弟子与乃至一千二百五十常随佛行的大阿罗汉之列,没有证到阿罗汉果,且弥勒在僧团中也没有什么威望,名气。甚或连名望很高,智慧第一的舍利佛,神通第一的目键连等大阿罗汉,都没有荣膺候补佛位的授记,惟独这位凡夫比丘被封为下一位佛,岂不令人纳闷?更为难解的是比丘者,以三学为正业,以戒修定,由定生慧,以智慧断烦恼。这是《阿含》等小乘经教所说的了生死的通途。弥勒身列比丘,而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岂非不务正业?力修戒定,而断尽烦恼的大阿罗汉比丘不得成佛,偏偏是弥勒这样不合格的比丘最快成佛,这里面究竟隐藏个什么秘理?弥勒比丘不修禅定不断烦恼,那他修行什么?其实,从弥勒比丘公案中产生的种种疑惑中正潜隐着弥勒行大乘佛法的思想精髓。亦正说明二乘人的偏见,对一乘佛道是不能望其项背的。弥勒的佛教思想精神体现菩萨在艰苦条件下,行菩萨道,着重利他,以凡夫身发大菩提心学修菩萨行,不急求个人解脱证果。在于利他中实现自利,完成佛国依正庄严。∵
二、∵弥勒的佛教思想
(1)∵实践人间佛教的典范
从佛陀本人的亲身师范看,大乘菩萨道无疑是究竟道,引导众生由此大道悟入佛的知见,乃佛陀出生说法的“一大事因缘”。菩萨道的修持,离不开世间,离不开众生。弥勒比丘之所以得到佛的赞叹和授记,是因为弥勒主要以深发快速成就佛果,统理大众的大乘菩提心。修大乘道,广结善缘,从事说法教化和社会活动,其行径与一般急求解脱而精修定慧的小乘比丘颇有不同。又从大乘而言,弥勒比丘为等觉菩萨权现,诸禅定已得故不修禅定,诸烦恼已断故了断烦恼。若从胜义(真)谛言,心性本来常定故不修禅定,烦恼本来空寂故不断烦恼。竹林海巨川禅师云:“本无禅定烦恼”。要知道,弥勒是补处菩萨而非初学的凡夫菩萨。如果一个凡夫初学者把补处菩萨的内证和行履拿来作为借口,应修的不去修,应断的不去断,则是为违背佛法原意的。∵
以凡夫身发菩提以修大乘道,主要在弘法利生上下工夫,不急求个人解脱证果,不急求个人速断烦恼于一生了却生死,应是弥勒比丘现身说法的本义。其功德应远远超过一个只顾自己而证得三明六通的阿罗汉,即使尚为凡夫,其功德也大过未发菩提心的二乘圣者。∵
对我们这个时紧张繁忙的大多数从而言,入深禅定,断尽烦恼可以说不大现实,即使勤修禅定,力断烦恼,以期证得小乘道果,也恐怕是稀少难有。近代以来,既现实可行而功德又远过于修深定与急求个人解脱者,莫过于太虚,印顺等大师所说以凡夫身力修菩萨行的人间佛教。强调以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三心在生活中修菩萨行。这与弥勒比丘示现的大乘道人间佛法思想,应该说是同理契机的。∵
弥勒比丘型的人间佛教行者宜求生兜率净土。此土属欲界天,离人间最近,只要效法弥勒比丘,以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勤修今菩萨行,常念弥勒菩萨,常行士善,再加往生此净土之行愿,了脱生死,并不难实现。∵
(2)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
弥勒以勤修慈心观而闻名,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弥勒佛教思想一大特色。《大日经疏》云:“一切如来,必住四无量心,广度众生,此四无量心,从如来种性中生,能念一切世界不断佛种,故称慈氏”。在《华严经.修慈分》里佛告弥勒,应修慈心,以自调伏。于念念中常修六波罗密,修慈心时,未离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当得六种梵天之福。若离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所有先世以来的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
弥勒于一切时一切处,不起杀想,不众生肉。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说:在过去无数劫时,有一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闻佛说《慈三味大悲海云经》即便信服,为佛弟子,发菩提心,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于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诵持《慈三昧经》一心不乱。时洪水爆发,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进粒米,生命垂危。时有兔王,母子二兽,为护法久住,投入火中,令已肉熟,供养仙人。兔王母子舍身护法的精神,对仙人教育很大。他看着烧熟的兔肉,既说偈日:∵
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行慈者,∵此人行慈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
更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乃至我佛,制断肉戒。语已,既投入火中,与兔王母子并命。这也是慈氏一姓的由来。∵
这个故事生动说明,弥勒对一切众生不起杀想的广大慈心观,既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宁破骨髓出头脑,决不啖肉食众生”。他还制“断肉戒”,规定其弟子不得食肉。弥勒是一位素食主义的实践者和倡导者,∵
(3)∵修唯识观不定一法
弥勒名无能胜,是因其修唯识观,源远流长而着称于世。如《楞严经》说,“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佛出家。时佛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虚空,如来国土,净秽无有。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今得世尊授记,次补佛处”。∵
弥勒的唯识观,转识成智,是从意识的本体——阿赖耶识——真正的心王上既种而成,既心而成,既身而成。法相唯识学把世界上万事万物归纳为百法五位,又把五位百法结为八识,因而说万法唯识。这八个识都是心体起分别而现出的作用,所以叫做识。万法唯识,是指一切有情,人类同其他一切的含生之类,各自具有八个识。宇宙万有,都是这八种识所表现。而其中第八识,是能变现宇宙万有的根元,所有精神界,物质世界多种现象,都是从包藏在这个识里面叫做种子的功能势力所开发生起的,都是唯识所变。不过高层的禅定是转识成智后的智证境界,不是识变境界,但其本质根元,仍是阿赖耶识而已。就唯识而修唯识的,有五重唯识观的修法。∵
弥勒的唯识学,不仅否定了娑婆世界外境实有,更彻底把尽虚空世界所有佛土,一笔勾销。一切染净因缘没有了,显现诸法的“我心”,又将安立何处!这种不定一法的精神,唯佛与佛乃能证知,非凡夫,二乘,权位菩萨,所能胜过。故弥勒义名日无能胜。∵
(4)创瑜伽学派盛极一时
佛灭九百年顷,中印度阿输遮国,有无著菩萨入日光定夜升兜率天。参预内院法堂闻法,于弥勒处,受《瑜伽师地论》,凡所说法,皆约为颂,无著依颂解释,乃成弥勒五论。∵
(一)、《瑜伽师地论》,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共一百卷,玄奘译。∵
(二)、《分别瑜伽论》、显观行说,未传我国。∵
(三)、《大乘庄严论》、庄严大乘,十卷,波罗陂密多罗译。∵
(四)、《辩中边论》、显主法相,三卷,玄奘译。∵
(五)、《金刚般若经论》、显实相说,一卷,达摩笈多译。五论立义,磬无不尽。∵
弥勒菩萨所说的真实要义,简言可谓:针对众生虚妄分别的心识,开示为什么和怎么样转成无分别的真智,并依这菩萨正觉契合真如无为之理体,从而起般若智慧之大用。传承弥勒学说,有无著,世亲兄弟。无著造有《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摄大乘论》等,世亲造有《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等。世亲之后,又有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广造诸论,使弥勒之学,极盛一时。唐玄奘法师从戒贤学,回国后与弟子窥基专弘唯识。弥勒之学,兴旺于初唐,流传于日本、朝鲜等国。∵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