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佛教名山皆有金顶,然梵净山的金顶却是格外的奇特,它被一条20余米深,∵3米多宽的峡谷分为两半的对峙双峰,有“金刀剖峡”之说。一半之上造有释迦殿,供有释迦牟尼佛,一半之上造有弥勒殿,供有弥勒佛。人们上金顶需要依赖铁链,脚登手拉,才能到达,十分惊险。上金顶拜佛又必定先拜释迦,在释迦的引导下,过“天桥”再拜弥勒佛,然后从原路退转,方可下金顶。
登梵净山拜佛,山麓有数十座寺庙,山腰还有数十座寺庙,山顶也还有数座寺庙,若要拜释迦,无处不可拜,因此,上金顶拜佛实质上是拜弥勒。有史记载,弥勒金顶已有数百年历史,由此人们将金顶认为弥勒道场,久而传之,将梵净山也视为弥勒道场,加之有明朝敕文为“众名岳之宗”,于是梵净山作为弥勒道场便与文殊道场五台山、普贤道场峨眉山、地藏王道场九华山、观音道场普陀山齐名天下。
因为数十年来对佛教淡漠,弥勒不语,又因为数十年来梵净山沉默,人们对弥勒为谁,梵净与弥勒有何因缘无知,理当加以说明,以作梵净山重开之序说。
梵净山与弥勒有何因缘,这毋须多论,梵净山金顶一尊弥勒金身数百年的历史足以证明。梵净山是弥勒的道场,也毋须多作考证,佛教历来主张心诚佛在,佛法历来不度无缘之人,说是道场者,虔心进拜,不是道场也是道场,说不是道场者,是道场也不是道场。民间传说种种,有意者尽可搜集考证。梵净山顶之上有“万卷书”之景,传说是当年唐僧西天取经返回时,所乘白马穿云破雾,前蹄触及梵净山,从马上掉下几卷佛经,佛经落地为石,就成了如今“万卷书”。众所周知,玄奘大师是西天取经之唐僧原形,而有史记载,玄奘是弥勒传承体系的第六代、前五代都是印度人,玄奘大师学成回国实为中国的第一代弥勒传嗣祖师。有《唯识三字经》为证:“昔无著,摄神通,请弥勒,兜率宫……第六传,至玄奘,输震旦,义无上。”由此传说可见梵净山与弥勒因缘非同一般。若有人修持得力,也可深如禅定,意上兜率,面足弥勒,问个究竟。其实在未来三千大千世界皆是弥勒佛土,何处又不是弥勒的道场,只是梵净有缘在先而已。我们上梵净之前,最有必要的还是了解了弥勒是谁,以免进山缘遇圣人,尚有眼不识泰山,错过良机。
释迦牟尼事业的未来佛。故此人们称其为弥勒佛(《中阿含经》卷十三)。弥勒原在世时间与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出生于古印度罗奈国劫波利村的一个叫波婆利的大婆罗门家。他事师释迦牟尼做一名弟子,依师修持悟道。按大乘佛教一般说法,他先于释迦牟尼涅盘,涅盘之后升于兜率天,在那里住四千岁,相当于人世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然后下降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以后三会说法,普度数百亿众生。
弥勒能与释迦同时在世,这有其殊胜因缘。一则说法:过去世弥勒是一位施供的长者,常行善积德,广结善缘,凡有求者,无所不与,当时释迦是一贫者,知此长者无所吝惜,十分感动,曾问:“你为求得什么,布施如此精进?”长者答:“我如此精进,是为求佛道。”贫者又问:“何谓佛道?”长者答,“佛道者,一、过罗汉之上;二、慈悲爱物尤极;三、烦恼永尽,智慧威力具足。”贫者听了很是欢喜,但又感惭愧,愧自己穷困无物可布施。但贫者由此善知识启萌,以香物涂身,卧于家中,发大誓愿,以身施食于鸟兽虫蚁。此举惊天动地,天帝化为禽兽来食,证其坚贞。由此举,故释迦成佛于弥勒之前,但其成佛是受弥勒教诲所促进。二则说法:弥勒与释迦过去世都事师弗沙佛,同是弗沙佛的弟子。释迦修持利他行,即为众生服务,弥勒修持自利行,即先求自度而后度众生。由于释迦的度生机缘成熟,所以弗沙佛先度释迦成佛。故此后世弥勒与释迦同时在世时,释迦为佛,弥勒为其弟子,成就菩萨果位。弥勒是以什么方法修持得菩萨果位的呢?据弥勒向释迦牟尼佛自述说:“卧记得在很久远的劫数以前,由一位日月灯明佛出世。我从他出家,但是我当时心里还很看重世间的名声,喜欢在贵族或士大夫中往来。那时,日月灯明佛就教我修习唯心识定,证入正定三味。又经历了无数劫以后,我以此正觉三味,侍奉过无数的佛。逐渐使追求世间虚名的心念,完全熄灭。这样修持,灯到燃灯佛出世,我才得到无上妙觉的识心三味。证得虚空无尽中的佛国刹土,所有净与秽,有与无,种种现象,都是我自心功能所变化显现的境象。由此了知这样的唯心识的缘故。所以,从我识心里能涌出无数量的如来佛。由此我以得如来印证,得入菩萨果位。”(《楞严经》)
弥勒上升得兜率天,识欲界中得第四重天,此处天人的身体长大,寿命极长,天人可充分享受五欲之乐。佛教称其为“弥勒净土”,是众多佛教徒向往的地方。我国唐代着名高僧玄奘一生就执求上兜率,他临终前一心默念弥勒,曾有一弟子问:“和尚一定能生弥勒天吗?”玄奘回答说:“一定能。”他话完就断了气。弥勒上兜率天,在那里为天王和他的眷属们讲法。相传他也曾下生过人间两次。一次是在印度,约在公元270—350年间,弥勒受无著菩萨之请,曾来世间说法。另一次是在我国五代后梁时的浙江奉化县,即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法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浙江奉化人,从小在奉化岳林寺出家。他常背一布袋入市,四处云游。他身材矮胖,肚子奇大。他出语无定,随处寝卧。他能示人吉凶,预知天气。据说他向哪个店铺乞讨,那个店铺的生意就很快兴旺。有人骂他、打他,向他脸上吐唾沫,他都从不计较。他曾说偈:“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任他自干了;我嫌费力气,他亦无烦恼。”他死前曾说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由此,人们认其为弥勒转世,各地寺庙均以他的描像供奉。这也是我们常见的“大肚弥勒”。在这以前的弥勒像则有所不同,曾有一弥勒像,高8丈,足趺8尺。传说这是一个名叫可利难陀的罗汉,以其神通力把一个具有绘画技能的艺匠,三次送上兜率天观察,方才刻成的。
弥勒既是未来佛,那么到数千万年以后,他将诞生世间,据《佛说弥勒下生经》记载:那时天下泰平,毒气消除,风调雨顺,五谷滋茂,人人高寿,众生得度者不可数计。弥勒出世时将出生在一个叫翅头得城市中,诞生在一个叫修梵摩的大臣之家,弥勒之母叫梵摩越。是一位十分美丽聪明的女子。弥勒降生时从其母右肋出生,如同释迦出生一样。弥勒下降人世间,其父母仍将其取名为“弥勒”。那时弥勒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重严肃,浑身黄金色。弥勒将在世间活八万四千岁。在他涅盘之后,遗法将存留八万四千年。
认识了弥勒之后,人们自然会对梵净山金顶的弥勒殿产生肃然恭敬之心,对梵净山升起无限向往之情。其实一切亲近梵净山的人都是力不白费的,因为千百年来无数高僧大德在这里修持的法力,无以数计的信众在这里朝拜的功德,都被这巨大的山体收录进去,机缘适当她必定释放出来,回报于人。当然这得看登山人得虔心如何,虔诚一分,回报一分,虔诚二分,回报二分。有来有往,有出有进,公平合理。
登梵净,拜释迦佛,攀金顶拜弥勒佛。拜现在,拜未来,累劫累世在佛的护佑下,福寿双全。这一登一攀有如此功德,此生不往,更待何时。
我脚踏金顶面对虚空,如狮子吼:
亲近梵净就是亲近释迦!
恭敬梵净就是恭敬弥勒!∵∵∵∵∵∵∵∵∵∵∵∵∵∵∵∵∵∵∵∵∵∵∵∵∵∵∵∵∵∵∵∵∵∵∵∵∵∵∵∵∵∵∵∵∵∵∵∵∵∵∵∵∵∵∵∵∵∵∵∵∵∵∵∵∵∵∵∵∵∵∵∵∵∵∵∵∵∵∵∵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