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是关于弥勒信仰必读经典之一。本经是佛陀一次游于披祗国,于妙华山中恐惧树间鹿所居处,为众弟子讲经说法。在此法会上,佛陀针对弥勒菩萨和阿难***的不同提问讲说了这部经。在本经中,佛陀主要讲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讲述了菩萨所行十法行的具体内容;二、佛陀赞叹弥勒菩萨的行愿;三、讲述了十事得成佛道之法;四、弥勒菩萨成就无上正觉的因缘。下面就分别来介绍本经所述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佛说十法行的具体内容
作为《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的重要内容,佛陀应弥勒菩萨之请,为大众讲说了菩萨具足十法行,可以弃诸恶道,不随恶知识中。经云:
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起,整衣服,长跪叉手白佛言:“愿欲有所问,唯天中天听者乃敢问。”佛告弥勒菩萨:“我当听所问,便问在所欲。如来当随其所欲,而发遣之令心欢喜。”于是弥勒菩萨得听所问。踊跃欢喜白世尊言:“菩萨有几法行,皆弃诸恶道不随恶知识中。”佛告弥勒菩萨:“善哉善哉!弥勒菩萨多所哀念,多所安隐,愍伤诸天及人,乃发意问如来如此之义,谛听常思念之。”弥勒即言:“唯然世尊,受教而听。”
从这段经文可知,针对弥勒菩萨至诚恳切向佛陀请法,佛陀欣然接受弥勒菩萨的请求,为弥勒菩萨等众弟子讲说菩萨行十法行,可以远离恶道和恶知识的详细内容。佛陀所讲十法行的内容非常详细,如第四法行所云:
佛语弥勒:“菩萨复有四法行,弃诸恶道不随恶知识中。何等为四?一者立于诫;二者于一切法无所疑;三者乐处闲居;四者等观,是为四法。”
在本法行中,佛陀告诉弥勒菩萨及众弟子,菩萨行持四法,能够弃诸恶道不随恶知识。四法行第一为“立于诫”。所谓立于诫,就是劝告修行者不仅要精进用功,而且还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诫。因为从别人善意的劝诫之中,我们不仅能够掌握正确的修行方法,而且还能够使我们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从而与修道之行相应。四法行之二是“于一切法无所疑”。佛法与世间法有所不同,世间法主张对一切学问要心存疑问,认为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世间学问的取得往往是在不断解疑释惑的过程中得到完善的。而佛法与世间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佛法中所讲述的道理就是真理,容不得我们对这些内容有所怀疑。如果你对佛说的教法产生怀疑,那就说明你的信仰有问题。比如《佛说阿弥陀经》中所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要求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必须相信,并且要发愿往生,这是不能怀疑的。四法行之三为“乐处闲居”。闲居静处是一个修行者应当具备的基本心态和环境。自古以来的高僧,都将修学的环境看作是修行成功的基本条件。他们认为一个安静的修道环境可以使修行者远离外界的各种诱惑,从而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道业。除了环境的幽静雅致之外,还要求修行者具备宁静平和的心态,这样才能够在一个环境中安心修道。佛门中也曾有“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的说法,这是对那些修行有成的人说的,对一般人来说,由于本身的定力不够,很难做到不被外境所转。所以,一个修行者应当乐处闲居。四法行之四为“等观”。也就是对一切众生作平等的看待。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我们对一切众生都要平等地看待,不能厚此薄彼。说不定在我们看似不起眼的人中,还会有佛菩萨的出世呢。
又如本经五法行所云:
佛语弥勒:“菩萨复有五法行,弃诸恶道不随恶知识中。何等为五?一者常立德义;二者不求他人长短;三者自省身行;四者常乐于法;五者不自念身常救他人。是为五法。
佛陀认为,作为修行之人,首先要常立徳义。也就是在修证成佛之前,首先要让自己在德行方面有所建树。佛教最重视一个人德行的培养,认为一个人在成就佛道之前,首先应当是个品行高洁的人。如果连一个人都做不好,更谈不上成佛做祖了。其次,对修行人来说,要不计较他人的长短。也就是我们在看待别人时,应当看到其长处,而不是只看到其缺点。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你才能从别人身上学到你自身不具备的优点。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如果你只是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你会将这个世界看得一无是处。我们只有像印光大师那样“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才能不断进步,从而在德行方面也会得到提高。再次,修行之人应当经常反躬自省。我们大多数人的习气毛病是,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只有我们不断反省自己时,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的各种缺点,从而能够不断改正,养成健全的人格。孔子的弟子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的就是曾子每天都能从各方面不断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对人不忠,与朋友交往不守信用的事情。第四,佛陀告诉众弟子,欲圆成佛道,应当欣喜并且沉浸于法乐之中。对于修行人来说,既然选定了这种信仰和修行法门,就要有种热爱这种法门的精神。要以修行为乐事,就如佛门供养咒中常念的“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第五,要常有舍己救人之心。大乘佛教的修行目的并不是只为自己求安乐,而是为了让在六道中轮回的众生都能脱离苦海。佛陀是“不自念身常救他人”典范,他为众生宁舍头目脑髓乃至生命,并且为救拔众生之苦,他还甘愿“舍身饲虎”、“割肉喂鹰”,在佛教史上传为佳话。佛陀告诉众弟子,要想成就佛果,一定要有舍己为人的精神。
二、赞叹弥勒菩萨的行愿
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佛陀与阿难共同赞叹了弥勒菩萨的行愿。佛陀在经中对阿难赞叹说,弥勒菩萨在往昔修行时,各种愿望都已具足,而且说法内容简明平易,深入浅出。讲法之时字句平等,所说法句无所束缚。讲经处处显现出无碍的辩才和高深的佛学修养。而且弥勒菩萨还有很多大愿大行。如经云:
佛言阿难……乃往过世十无央数劫,尔时有佛号炎光具向作王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今现在成慧行安定世间父无上士导御法天上天下尊佛天中天。尔时有梵志长者子名曰贤行,从园观出遥见如来经行身色光明无央数变见已,心念甚善未曾有也。如来之身不可思议。巍巍如是,光色妙好威神照曜。吉祥之德以为庄饰,愿令我后当来之世,得身具足如是光色威神照曜,吉祥之德而自庄饰。作是愿已,便身伏地心念言审:我当来之世得法身,若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者,如来当过我身上。于时世尊炎光具向作王如来。知贤行长者子梵志心之所念,便过其身上。适越其上已,便得不起法忍。于是佛还顾告侍者言,我所以过长者子梵志贤行身上,即时令得不起法忍,眼能洞视耳能彻听,知他人心中所念,自知所从来生,身能飞行神通具足。佛适过梵志贤行身上,便达众智五通具足无所亡失。
在这段经文中,佛陀向阿难讲述了弥勒菩萨的大愿大行。佛陀说,在过去世无数劫之时,有一位名为炎光具向作王如来无所着等正觉的佛,这时有位名叫贤行(弥勒菩萨过去身)长者子,从园林中出来,远远见到如来经行时全身光明无量,心念十分善良未曾见过。再看如来身相巍巍,光色妙好,威神照耀,以吉祥之德为装饰。贤行看到如来如此庄严形象,羡慕不已,随即发愿,希望在当来之世。能够具足像如来那样光色照耀,吉祥之徳以为装饰。弥勒菩萨发此大愿之后,便以身伏地而念言:我自己当来之世,若能够像如来那样成等正觉,如来应当从我身上走过,这个时候,世尊炎光具向作王如来,知道贤行长者心念所想,便过其身上。当从其身上走过之后,贤行长者即得无生法忍。而且贤行长者眼睛能够洞视,耳朵能够彻听一切,知道别人心中所想。贤行长者知道自己的出生,而且能够飞行,具足各种神通智慧。
佛陀在讲完梵志贤行***的事迹之后,对阿难***说,当年的贤行***就是现在的弥勒菩萨。
佛陀还在本经中讲述了弥勒菩萨为了广行四事不成正觉的道理。这为我们了解为什么弥勒菩萨先于佛陀修行却至今没有成佛的原因作了说明。对此,经文中是这样说的:
贤者阿难即白佛言,弥勒菩萨得不起忍久远乃尔,何以不速逮无上正真道最正觉耶?佛语阿难,菩萨以四事不取正觉。何等为四?一者净国土;二者护国土;三者净一切;四者护一切。是为四事。弥勒菩萨求佛时,以是四事故不取佛。佛言阿难,我本求佛时,亦欲净国土亦欲净一切,亦欲护国土,亦欲护一切。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觉。
阿难向佛询问弥勒菩萨得到无生法忍很长时间了,为什么不成无上正等正觉呢?佛陀告诉阿难,弥勒菩萨之所以不成无上正等正觉,是因为他发了大愿广行四事。四事之一是净国土。弥勒菩萨在《弥勒下生经》中曾发愿,他将来所生的国土是清净庄严,无有污秽,其国土之庄严程度与极乐世界无二无别。如该经云:
将来久远,于此国界,当有城郭,名曰翅头,东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丰熟,人民炽盛,街巷成行。尔时,城中有龙王名曰水光,夜雨香泽,昼则清和。是时翅头城中有罗刹鬼名曰叶华,所行顺法,不违正教,每向人民寝寐之后,除去秽恶诸不净者,常以香汁而洒其地,极为香净。阿难!当知尔时,阎浮提地东、西、南、北千万由旬,诸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四大海水各减一万。时,阎浮地极为平整,如镜清明,举阎浮地内谷食丰贱,人民炽盛,多诸珍宝,诸村落相近,鸡鸣相接。是时,弊华果树枯竭,秽恶亦自消灭,其余甘美果树,香气殊好者,皆生于地。
弥勒菩萨还发愿要护卫国土。弥勒菩萨现在兜率内院为众说法,将来还要接替释迦牟尼佛的果位下生人间度化众生。他不仅发愿将来弥勒人间净土国土庄严,无有众苦,而且他还发愿护持国土,让娑婆众生都能有一个安定祥和的生活环境。
弥勒菩萨还发愿净一切。弥勒菩萨不仅希望国土庄严,人民安乐,而且他还发愿令法界一切事物都能清净无染,不受众苦之困惑。弥勒第四行事为护持一切。此为弥勒菩萨最大行愿,弥勒菩萨不只是护持国土,保持国土清净,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护持法界一切众生,让所有众生都能因弥勒菩萨的庇护得以离苦得乐,永远不受轮回之苦。弥勒菩萨正是为了度化更多的众生,为众生提供一个更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所以,他宁愿不成正觉,永在人间度化众生。可见弥勒菩萨那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十事得成佛道之法
佛陀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向阿难讲述了自己修行十事布施得成佛道的行愿,然后还向阿难介绍了自己往昔行持“常行忍辱”等十事速得佛道的事例。佛陀以此告诫众弟子,如果后世的修行者若能够按照自己所行的两种“十事”去做,不仅可以称为德行高尚的人,而且还能够快速成就佛果。对于佛陀的两种十事成佛之法,经中有具体的说明:
佛告贤者阿难,我以十事致最正觉。何等为十?一者所有无所爱惜;二者妻妇;三者儿子;四者头目;五者手足;六者国土;七者珍宝财物;八者髓脑;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阿难,我以此十事疾得佛道。
佛语阿难。复有十事疾得佛道。何等为十。一者以法立于诫德。二者常行忍辱。三者常行精进。四者常一其心。五者常行智慧度于无极。六者不舍一切。七者已得忍心等于一切。八者不习空。九者得空法忍。十者得无想之法。阿难。我以此十事。自致得佛道。佛语贤者阿难。我本求佛道时勤苦无数。乃得无上正真之道。
佛陀在经中首先告诉阿难,自己过去是修行十事布施成就无上正觉。这十事布施之行分别为,一者所有无所爱惜;二者妻妇;三者儿子;四者头目;五者手足;六者国土;七者珍宝财物;八者髓脑;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这十事布施是佛陀在过去世修行时所奉行的布施之行。从十事布施可以看出,佛陀不仅能够以身外之物,诸如妻子、儿女、国土、珍宝财物等布施,甚至连自己的头目、手足、脑髓、血肉、乃至身体等做布施都在所不惜。这是佛陀在过去修行时所发的广大行愿,他为了度化更多的众生,不仅舍弃了人所羡慕的妻子、儿子、王位、珍宝等世俗人伦之乐,以及很多人都羡慕向往的帝王之位,而且他在出家之后还坚持过一般人难以忍受的苦行生活。
对于佛陀在往昔修行时所行持的布施之事,在本经中有几则事例作了解说,诸如以身血、双目、骨髓布施的故事。这里以双目布施为例作简要介绍:佛陀告诉阿难,自己在过去世为月明王太子时,长相威严端正。对人具有无限慈悲之心,积极向人行大布施。一次月明王太子从宫中出来,见到一个贫穷饥饿的人在随处乞讨充饥。这个盲人听到月明王太子对他的叹息声之后,便来到王太子跟前对太子说:“大王你过得尊贵安隐快乐,而我却过得贫穷而且还有眼病。”这时,月明王太子见到这个盲人悲哀的眼泪流了出来,他非常怜惜盲人的痛苦,便对盲人说:“不知道用什么药物能够治愈你的病?”盲人说:“只有得到大王你的眼睛,才能治愈我的眼病。”月明王太子听过此言,自取两只眼睛布施给盲人。而且布施之后,心中没有一点后悔的表现。
佛陀在向阿难介绍了自己以身作十事布施之后,还向阿难介绍了众生以修行十事成就佛道的方法。佛陀告诉阿难,众生应当以以下十事成就佛道:
一者以法立于诫德;二者常行忍辱;三者常行精进;四者常一其心;五者常行智慧度于无极;六者不舍一切;七者已得忍心等于一切;八者不习空;九者得空法忍。十者得无想之法。
这十事修行方法是佛陀自身在过去修行时所奉行的,他还劝告众生也应当按照这些要求来行事,将来就会成就佛道。十事修行方法第一种劝人要在平时修行中培养自己的德行,将自己塑造成一位品德高尚之人。第二劝人常行忍辱之行。佛陀认为,做一位修行者,首先要学会忍辱,忍辱不仅是对众生的宽容和理解,而且还有助于自己修行成功。能够忍辱,不仅能使我们全身远祸,还会赢得别人对我们的尊敬和爱戴。第三,佛陀劝人精进修持。修行与世间任何事业的成功一样,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一定代价,需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坚忍精神和永不放弃的决心,只有经过精进用功,你才能最终取得成就。佛陀在十事第四中劝人要在修行中专注一心,认为如此才能取得成功。十事之五认为修行之人应当不断开启自己的如来之智,以自己的智慧来度化愚痴众生。十事之六中,佛陀告诉众弟子,修行之人应当不舍弃一切有情众生。十事之七认为,忍耐之心等同于一切,佛教不仅讲忍辱,而且还劝人要有种长期忍耐的决心。忍耐往往会促人成功。十事之八要人看破世事无常,最终皆归于空寂,不能执着于空无的事物而起贪着之心。十事之九劝人修行以至于达到无生法忍之境界。十事之十为得无想之法。以上种种,都要求后世的修行者都应当认真奉行,才能最终有所成就。
四、弥勒菩萨成就无上正觉
佛陀在本经中还向阿难介绍了弥勒菩萨将来成就无上正觉的行持方法。在上文中,佛陀已经向阿难及众弟子讲述了弥勒菩萨为广行四事没有及时成就无上菩提之果。但是弥勒菩萨将来机缘成熟之时,会以独特的行持方法成就无上正觉。佛陀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向阿难讲说的弥勒菩萨成就正觉之法。经云:
佛语贤者阿难,弥勒菩萨本求道时。不持耳鼻、头目、手足、身命、珍宝、城邑、妻子及以国土布施与人,以成佛道。但以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道。阿难白佛,弥勒菩萨以何善权得致佛道?佛言阿难,弥勒菩萨,昼夜各三正衣束体。叉手下膝着地,向于十方说此偈言:
我悔一切过,劝助众道德。
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
佛语贤者阿难,弥勒菩萨以是善权,得无上正真之道最正觉。阿难,弥勒菩萨求道本愿。使其作佛时,令我国中人民,无有诸垢瑕秽,于婬怒痴不大,殷懃奉行十善。我尔乃取无上正觉。
佛陀在本段经文中告诉阿难,自己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是以耳鼻、头目、手足、珍宝、城邑、妻子以及国土等物布施与人,才能最终成就佛道。而弥勒菩萨没有行持这些以身布施的善行,他将来成就无上正觉的方法是以自己的善巧方便安乐之行,得以成就无上正真之道。阿难于是询问佛陀,弥勒菩萨是以什么样的善巧方法成就佛道的?佛陀于是告诉阿难,弥勒菩萨常于昼夜六时以三正衣穿着在身,叉手下膝着地,经常向十方说以下大意的偈语:我常忏悔一切过错,劝化众生讲求道德之行。弥勒菩萨发愿归命顶礼诸佛,愿令自己得到无上之智慧。因为弥勒菩萨有这样诚心忏悔之心和广大的行愿,他就是以这样的善巧方便之法得以成就佛道。
除了这种发愿之外,弥勒菩萨在行菩萨道时曾经发愿,自己将来成佛时,令弥勒国土中的人民,没有各种污垢瑕秽,对于淫欲、嗔心、愚痴等种种邪恶之行没有什么触犯,生到弥勒国土的人经常殷勤奉行十善之行,等到那时,弥勒菩萨才会成等正觉。
佛陀告诉阿难,后来之世的人民,将会按照弥勒菩萨所发行愿去做。此时的弥勒国土,没有垢秽之物,经常奉行十善之道,无心于淫欲、嗔恨和愚痴之行。等到那个时候,弥勒菩萨就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佛陀在介绍完弥勒菩萨将来成就佛道的因缘之后,向阿难介绍了自己没有像弥勒菩萨那样行持的缘由。佛陀说,自己本来也打算像弥勒菩萨一样行四事法欲护一切悉令得净。但是,当时的娑婆众生多处于五浊淫怒痴中,以世间的生死为乐。而且国土中的人民多为非法,以非为是。这些人民经常奉行邪道相互贼害,不孝父母心常念恶,对兄弟妻子等六亲眷属常怀恶意。常犯男子垢浊转相食噉,但说众恶转相贼害,瓦石相击杖相挝拨,便共聚会转相骂詈,自还其舍设置饭食,以毒着中欲害他人,起想垢浊转起诽谤,伏匿过恶还相发露无复善意。
佛陀告诉阿难,自己就是见到这么多苦海众生心中哀悯,特为这些人讲经说法,教化刚强顽愚众生,调御弊恶令得成就。因此自己奉行十事之法得以成就最终成就佛果。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可知,本经分别从十个方面介绍弃诸恶道,远离恶知识的方法,赞叹了弥勒菩萨的无尽行愿,阐述了十事成佛的修行方法,解说了弥勒将来成佛的因缘。通读本经,不仅能够对弥勒菩萨的行愿有正确的理解,而且还能从佛陀所说修行方法中得到启迪,从而有助于自己修行,早日成就佛果。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