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弥勒菩萨给人的启示
张家提
在佛寺所供奉的诸佛菩萨中,弥勒菩萨以慈颜常笑、忍辱宽容、乐观开朗而受到善男信女的普遍欢迎。很多佛教信徒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时,都乐意到弥勒菩萨像前,悄悄地将自己的苦闷讲给弥勒菩萨听,倾诉之后便会感到无比的轻松。在佛门中,弥勒菩萨所展现给人是多方面的品格和涵养,意在让我们从中得到启示,改变自身的不良习气,成为一个宽容大度受人欢迎的人。我认为弥勒菩萨能够带给我们启示的有以下几种品格。
一、慈悲喜舍
慈悲喜舍是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精神的核心。慈,音译为“弥勒”,即弥勒之名,弥勒的汉语意思就是“慈氏”,意为以深刻、亲切之友情待人,慈悯众生,愿给予众生快乐、幸福;悲,原意为痛苦,引申为能感同身受地体察并拔济众生的痛苦;喜又作“随喜”,谓对众生欢喜友爱的态度,尤其是对众生的幸福快乐庆幸、喜悦,即“我为你高兴”之喜;舍,意为舍弃、施舍,主要指舍弃怨亲等分别和自己的财物生命。也包括舍弃烦恼及过分的慈悲喜乐等,保持平静空寂的心境。慈、悲、喜、舍的无限扩大、无限深化,称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佛教中称为四无量心。
《大般涅盘经》卷十五佛解释说:
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
欲予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
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
自舍己乐施予他人,是名大舍。
慈悲喜舍不仅是大乘佛法慈悲济世精神的中心,也是弥勒菩萨所具有的基本情怀。弥勒菩萨为了培养更多众生的慈悲喜舍之心,便在人间示现为大肚布袋和尚。这个大肚布袋和尚在平常的日子里,经常携带一个大布袋,在民间到处化缘,然后将所化得的东西分施给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之人。让更多的人摆脱生活的痛苦。在向人化缘的过程中,布袋和尚因为形象奇特、面带笑容,经常受到别人的调侃,特别是一些顽皮的小孩,还经常拿布袋和尚来取乐。他们往往乘布袋和尚不注意时,将一些鱼肉,有时甚至是小石块等东西投掷到他的布袋之中。布袋和尚见到后也不生气,反而还喜笑颜开地将孩子们给他的物品收下。即使一些大人对他戏弄,他也仍然不改笑容。布袋和尚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悲悯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欢乐,就是在人间对众生实践慈悲喜舍的慈悲济世的行愿。
弥勒菩萨所具有的慈悲喜舍之心,不只是让我们感受到弥勒菩萨悲悯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欢乐。更主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我们,使我们也能培养弥勒菩萨一样的慈悲喜舍之心。如果我们具有了这种慈悲喜舍之心,在与人相处时就能够多为别人着想。当别人遇到贫穷疾病、天灾人祸之时,你就会与替对方着想,并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他人度过生活的难关。
弥勒菩萨的慈悲喜舍之行,除了启示我们要从物质上来帮助别人之外,还应当从精神上给人以关爱。当你周围有人因为生活上或精神的变故而悲观失望,精神萎靡不振之时,我们应当从精神上来关心开导他们。使他们由于我们温馨备至的关怀,充满温情的话语生起生活的信心,从而重新振作精神,从悲观失望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人的精神方面的关爱要胜于物质的帮助。对一个人来说,精神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前途和未来。所以,有时候,你对别人的一句善意的话语,就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弥勒菩萨还启示我们,做一个人还应当有无私的布施之心。佛教讲小舍小得,大舍大得。给人布施从表面来看是我们给予别人财物,或给人予精神安慰,但是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也是为我们培植福报。你帮助别人,在使人对你感激的同时,你也得到了心灵的安慰,这种快慰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同时,你还会因为善于舍己为人而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二、忍辱宽容
弥勒菩萨的言行给予人的另一启示是让人学会忍辱宽容。我们看弥勒菩萨坦胸露乳、大肚能容的形象时,不仅会生起欢喜心,而且会马上想到弥勒菩萨那种“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的忍辱宽容精神。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处处都警示世人一定要学会忍辱宽容。他曾在忍辱偈语中云: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他也省力气,我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这知消息,何愁道不了。
从偈语中,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弥勒菩萨超人的忍辱精神——当有人骂他时,他只说好;有人打他,他自睡倒;有人吐痰在脸上,他也任其自干。并且心中没有丝毫嗔恨之心。弥勒这种忍辱之行,对于我们一般凡夫俗子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弥勒菩萨之所以能够这样做,就是在告诉我们,对于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侮辱,我们一定要有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忍辱精神,这样不仅能够使自己全身远祸,而且还可提高自己的心性修养。
弥勒菩萨在另一首《忍辱偈》中也恳切劝人要学会忍辱宽容。偈中说: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声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能使此心无挂碍,自然征得六波罗。
这首偈语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应当不过分计较个人恩怨,做到“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容之心待人”。在面对人间的各种是非之时,我们应当小心谨慎地思考,还要让自己放开心量宽容他人的过错,忍受别人的侮辱。当你不去计较之时,这些是非自然就消失了。所以,弥勒菩萨劝告我们,当遇到别人加给自己的各种是非之时,我们只要一笑对之就能够让这些是非销声匿迹。
弥勒菩萨所讲的宽容并不是对一般人,即使对那些曾与你结怨的冤家,你也应当以宽容之心来对待,天长日久,那些冤家会从你的宽容中幡然省悟,他们会对你倍加尊敬。人只有不执着于人间的是非爱憎,才能在超越是非爱憎和仇敌和平共处之中悟道成佛。
对于弥勒菩萨的这种宽容,在很多寺院的楹联中都有不同的描述。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处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事;笑容可掬,结成无数欢喜缘。”
这些对联都非常生动,富有感染力,既劝人学会难容能容,又劝人断除一切烦恼。很多人整天处于烦恼痛苦之中不能自拔,究其根源,皆是摆不脱抑或是不善于摆脱世俗的烦恼,去追求那超然的一笑。人生在世,不如意十常八九。若一遇上不如意的事,便烦躁不安的、不理智的去处理,或者是冲动的去与人计较争斗,往往会使自己的旧愁新怨一齐涌来。很多时候,宽容别人并不表明自己的无能与软弱,而是表示一个人高尚的慈悲仁爱之心和大无畏精神,即能宽容他人的过失,能容纳各种不同的见解,能为利益他人忍受痛苦甚至牺牲自我。我们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及“虚心能容万物,大海不择细流,学会生公说法,唤起顽石点头”等,说的就是要我们学会弥勒菩萨的这种宽容精神。
如果我们都能够像弥勒菩萨那样,能够对周围的人做到忍辱宽容,我们就会避免不必要的争端,同时还能够与人结下善缘,从而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三、随缘度世
弥勒菩萨还启示我们,人生不如意的事非常多,我们应当学会随缘度世,才能过得少欲知足,身心太平。弥勒的化身布袋和尚在偈语中说:“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这是对弥勒菩萨淡泊自足,随缘度世生活的最好描写。弥勒菩萨说的虽是自己的处事态度,其实是在通过自己告诫他人。在生活中要做到少欲知足,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人才能过得如意太平。
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人活在世上,只要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就行了,不必要处处炫耀自己,一味的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优越性。对于饮食,不必过分贪图色香美味,只要能够吃饱就行了;对于衣物,也不必追求华丽昂贵,只要能够遮风挡寒就是一种幸福。
弥勒偈认为,每个人在现世所过的顺境或逆境的生活都是自己的业感所致。当我们过得春风得意之时,应当保持淡然的心态;当我们过得坎坷不平的时候,应当保持坦然的心态。无论我们在顺逆之境中,都应当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随缘度过生活中的各种坎坷和不平。
随缘度世是一种人生态度。能够做到随缘度世,就不会计较于个人的恩怨得失,也能够以平常心来对待人生中的各种波折和磨难。在随缘度世方面,许多古圣先贤都给我们做了榜样。在这些人中,苏东坡可以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苏东坡在走上仕途之后,曾满怀雄心想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但其锋芒毕露的处事方式得罪了不少朝臣,导致最后因“乌台诗案”而接连被贬官。被贬官之后的苏东坡,心情极度郁闷,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满腔报国热情却遭受如此打击。在百无聊赖中他接触了佛教,从佛教的知足常乐、随缘度世思想中得到了启示,心情也随之变得平静开朗了。自从接触佛教之后,他对世间的功名利禄都看淡了,对世事也少去计较了。他每次被贬一地任职,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把大部分的心思都用来与高僧往来问道。
与苏东坡有相似遭遇的还有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他因宰相武元衡被杀,上书请求缉捕凶手,被奸臣污蔑为越职上书。白居易因此被贬为江州司马。被贬官的打击使白居易心灰意冷,他从此“面上灭除忧喜色,心中消尽是非心”,再也不去关心朝政之事,而是把心思都转向了在佛教中寻求精神慰籍。接触佛教之后的白居易,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从前期的“达则兼济天下”,变为“穷则独善其身”,从而处处随缘度世,最后在知足常乐的生活中平静安详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憨山大师曾在其“醒世歌”中说:“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其实,不管一个人是否是佛教信徒,都应当有种随缘度世的心态。如果不能做到随缘度世,你就会对目前的境遇患得患失,心中也会时时充满烦恼与困惑。只有做到随缘度世,你才会知足常乐。在这方面,近代律宗祖师弘一法师是我们的学习典范。弘一法师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样的生活条件下,都能够做到随缘度世。据夏丏尊对弘一大师的回忆,在法师的眼中什么都是好的。比如说宁波七塔寺的通床睡觉塌实;破烂不堪的小旅馆安逸,因为没有闲人打搅;莱菜好吃,菔菜也好吃;饭菜淡也好,咸也好,因为咸有咸的滋味,淡有淡的滋味,他都能欢喜平等受食,品法喜、禅悦之味。在别人眼中的垃圾、废料,一但到了法师眼中就成了无上珍品。这就是弘一法师的随缘知足的处世思想。
四、淡泊名利
弥勒菩萨给予众生的启示还有让众生从贪图名利之心中解脱出来,从而做到淡泊名利。弥勒诗偈中说:
世人爱荣华,无不争场面。
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
弥勒菩萨在偈语中道出了人性的弱点——世人都喜欢贪图荣华富贵,为了得到为人羡慕的荣华富贵,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有时为了得到渴望已久的荣华富贵,甚至会不择手段置人于死地。弥勒菩萨认为,世间的名利最终都成梦幻泡影。无论你拥有再高的官位,也不管你拥有再多的财富,都是虚幻不实的。你一点也带不走,正如佛教中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弥勒菩萨还指出,人的贪心是没有止境的,自己没有的,想办法要去拥有;已经拥有的,还会尽力去贪求。
弥勒菩萨的这首偈语意在警示世人,在平日生活中要学会淡泊名利。只有看淡名利了,你才不会被名缰利锁所束缚,你才最终过得心境平和。
古往今来,有很多人被贪嗔痴之心所污染。他们对所拥有的东西从来不知道满足,总是想方设法唯多得求。贪心之人的欲望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他们不仅贪图财利,而且贪图官位,凡是能够得到的东西,他们总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获得。
在现实生活中,因贪所造成的祸患无处不在。造假行骗是因为贪,受骗上当是因为贪。贪心带给人的祸患,小则损人利己,大则伤身害命,带来得不偿失的后果。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过一则短篇故事:有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但收成很少。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断往前跑,他跑过的所有地方,不管多大,那些土地就全部归他。于是,农夫兴奋地向前跑,一直跑,一直不停地跑。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和儿女,都需要更大的土地来耕作、来赚钱啊,所以又拼命地再往前跑。真的累了,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实在跑不动了,∵可是农夫又想到将来年纪大,可能乏人照顾,需要钱,就再打起精神,不顾气喘不已的身子再奋力向前跑。最后,他体力不支,“咚’地躺倒在地上,死了!
在《红楼梦》中有一首《好了歌》,一直为历代读者所喜爱。歌词形象地说明了世人的贪心,同时也告诫人们功名富贵的无常,要人看淡名闻利养和娇妻美妾。歌词云: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对于那些贪图功名利禄的人来说,如果静下心来认真品味一下这首《好了歌》,那种贪心一定会淡化很多。
五、看破放下
弥勒菩萨常常在诗偈中劝人看破放下,认为人若能够对世事看破放下了,就能以正确的心态来看待成败得失,做到功成名就时不居功自大;在人生失意之时不悲观失望。弥勒菩萨偈语中说:“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意思就是让人看破世事,做到心无挂碍,从而成为一个任性逍遥的人。弥勒菩萨应化人间时,经常是以一个行乞者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他经常手提一个大布袋,无论别人给什么,他都乐呵呵地收下,然后将化来的东西布施给别人。等到将布袋放下,他自己则无牵无挂,感觉到非常的自由自在。
关于劝人看破放下的思想,在弥勒的许多偈语中都有表达。如“弥勒偈”中说:
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古今多少人,哪个活几千。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发白,年年容颜变。日月像抛梭,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
这首诗偈劝人看破人生的短暂无常,看破金银最终都成空。让人在平常的生活中能够放下对钱财的贪求,减少对自身的过度爱惜,从而过一种平淡知足的生活。
还有一首弥勒偈说:
马上放下手,回头未为晚。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觉,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混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几年儿女债,抛开不再见。好个争名利,转眼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段;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
弥勒菩萨在诗偈中劝人要放下世人难以舍弃的一切,然后回过头来认真修行。偈语让人放下的东西包括是非人我、家产田园、妻子儿女、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等。弥勒菩萨认为,人若能放下这些常人难以放下的东西,他的世俗欲念就会减少许多,他向道的信心也会增长很多。
弥勒菩萨告诉我们的看破放下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实用,如果我们对一切都能看破放下,我们就不会名利心所转,也不会被世情所困扰,这样,我们就能真正做到心无挂碍,处处感觉到自己活得轻安自在。如果你看破放下了很多东西,无论你是穷是富,也不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你都能充满生活的乐趣,你从周围的事物中都能看到生活的希望。
以上几点就是弥勒菩萨展现给我们的品格修养,相信我们从读诵弥勒诗偈和楹联、瞻仰弥勒菩萨形象中都能感受到。希望我们都能从弥勒菩萨给我们的这些启示中,培养自己高尚的品格和涵养,从而成为一个受人爱戴的人。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