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记

印海长老

一讲经因缘

美国东禅寺为庆祝成立三周年纪念,又适逢近代佛教大德慈航菩萨上生二十周年,浩霖法师为感念慈航菩萨法乳之恩,除在***印赠「弥勒菩萨上(下)生经集注」伍仟本,「弥勒三经」贰仟本广结法缘外,并邀我来美宣讲「弥勒上生经」,宏扬弥勒法门。浩霖法师来美国后,提倡弥勒净土不遗余力,深感中国佛教数百年来偏重西方弥陀净土之宏扬,最初传入中国之弥勒法门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反被一般「龙华」,「先天」外道异端,断章取义,加以曲解,作为广揽信众之工具,如此纯正、易行、三根普收之净土法门久被湮没,能不令人痛心!吾人生逢乱世,战事频仍,道德沦丧,尤其生活于物质文明,科技发达之美国,人民特重于现实货利,精神空虚,人心彷徨,无所依归,急需要信、智兼具之佛教维系社会人心于不坠。为提倡弥勒净土法门于西方,俾人人能了解宗教道德生活之重要。除物质生活不匮乏外,人人必需实践五戒、十善,以此五乘共修之弥勒净土法门来轨范人心,不但创造家庭幸福,社会和乐,进而导致世界和平,天下安宁!故弥勒净土法门正适合此一时代之要求。

二净土之种类

吾人求生净土或希望人间净土早日实现,必先了解净土之种类,否则无从生信,发愿而修行。佛法说国土环境是依报,为众生所居住所依止之处所。依报国土是根据吾人正报而建立。正报是众生各各具有的身心活动。因为各人身心所作的业行有善恶之差别,所感召的依报国土也就有净、秽之分了。(大、小乘佛法,都强调正报影响依报,所谓:「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即是此义),依报国土是大家共业所感,而共业所感的国土中,众生种类,千差万别,单就人类的别业说,有肤色、种族、文化等不同,同一种族中的人群也有贤、愚、不肖、贫贱、富贵之差别。

清净佛土是佛、菩萨、声闻,三乘圣贤清净身口意三业所感召的庄严微妙净土,凡夫所住的五浊恶世是愚昧众生造下烦恼恶业所感召的秽土。因此,要往生净土或实现人间净土,必先庄严身心,净化自我,不造众恶,广集善业,福慧净业成就,才能生逢诸佛净土。国土的类别,依「净土新论」所说,有:一、五乘共土,二、三乘共土,三、大乘不共土。一、五乘共土:是凡夫与圣者共住的世界,或称为凡圣同居土,或称凡圣共土。若引申其义说,此一国土中有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所共住,大众共住此一国土,但彼此不一定相知。此五乘共土,凡夫是由业报感召而生此土,佛、菩萨则是乘愿而来,教化世间。二、三乘共土:此土是佛、菩萨、声闻所共住的清净国土,只有圣贤,没有凡夫,约圣人说,此土因有、大小乘圣贤共住,所以又名「大小共土」。「这三乘圣贤所居的净土,最显着的,就是兜率净土,兜率内院为最后身菩萨所住,此天宫之特别区,经常为圣者及天众说法,然后一同下生人间,此为大、小乘经所共说,南传佛教的教典也承认有此净土。兜率天宫本来庄严,因有最后身菩萨说法,也就比一般天国更为理想了。有关兜率净土的依、正庄严,在本经及「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中也都有详细的说明。天台宗称之为「方便有余土」,因声闻和得意生身的大力菩萨都在有心地(有相有功用行),所以称为方便。因还有残余烦恼未除,所以称有余。总之,这是为同得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圣贤所共住者的。」三、大乘不共土:这是大乘佛法中所说,而此一不共土有无数量佛土。大乘经典中所常说的有:西方弥陀净土、东方阿(门内加三个人)佛土、南方宝生佛土、北方成就佛土等,还有与西方极乐净土相对的东方药师净土,这些净土,不见于声闻佛法中。大乘不共土又可分为二类:一是不共二乘的菩萨不共土,为诸佛与菩萨所共,即天台宗所说的「实报庄严土」,此实报秘密庄严不可思议国土是登地以上法身大士所居的清净庄严国土,为诸大菩萨无量劫中所修福智庄严而感召,为二乘圣者所望尘莫及。二为不共菩萨的纯净佛土,这是唯佛与佛所居住的法性土,如仁王经说:『三贤十圣居果报,唯佛一人登净土』。天台宗称为「常寂光土」。以上所说三土或四土,名称、地位或有不同,但其内容,层次是相等不违的。弥勒净土为大(乘)、小(乘)共许,五乘共修的净土法门,

以人天乘为阶梯,以五戒、十善为行门。吾人企求人间净土的实现,希能大同世界之早日来临,这必需人类早日觉醒,大家同愿同行,发增上心修弥勒法门来缔造这一人间净土。这是合于现实人类理想之要求。

三净土优劣之比较

我国自唐代以后,求生净土者,都以弥陀净土为目的,带业往生为方便,所谓西方净土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为方便中之方便,快捷方式中之快捷方式。不知弥勒净土法门也是殊胜中之殊胜,稳当中之稳当。一般说:往生净土的目的,是以超脱三界生死苦轮为究竟。大、小乘经中有种种超三界脱苦轮的方法:一、横超三界:弥陀经中说念佛往生西方安乐国土,亲觐弥陀,得不退转,如虫咬竹,旁穿竹外,即得出离;药师经中说东方琉璃世界,能见药师佛;维摩经中所说生妙喜佛国,得见阿(门内加三个人)佛,以上所说可称为离三界而横超三界之易行道。二、竖出三界:因修声闻法之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乃至三十七道品,能破四住烦恼,见、思二惑,天台宗说,可生凡圣同居土,见藏教佛。如释尊在世,教化一般声闻弟子,皆能证得圣果者,利根三生,钝根七生即得出离三界,了脱生死大患。又如华严宗,教人修习历别三观,破十二品无明,证十二地(初地至十地,等觉、妙觉),生实报庄严土,见报身卢舍那佛;或教修圆观三谛,顿破五住烦恼,住首楞严三昧大定,生常寂光土,见法身毘卢遮那佛。以上所修所证,都可说即此三界而出三界之难行道。三、不即不离出三界:即弥勒上生经中,释尊所说教修六事法门上升兜率净土,见弥勒菩萨,得不退转,授记作佛之易行道。以上三种出离三界法门,有难有易,有迟有速,因众生根性千差万别,释尊为适应群机,法门就有种种差别,但以「不即不离出三界」为既简快捷方式而且稳当。

现在就弥勒净土与西方弥陀净土作一比较:西方弥陀净土与娑婆世界众生特别有缘。从印度龙树、无著、世亲诸大菩萨互相造论,阐明西方净土殊胜,乃至流传东土,历代高僧诸祖竭力自修他化,千百年来,一枝独秀,方兴未艾。足见西方净土有其机感相应之殊胜。今若以其方所来说:极乐世界之弥陀化土,离此世界有十万亿佛刹,佛以大悲愿力,众生以善根修持力,虽可弹指即到,但必须经十万亿国,到底距离此土非常遥远!而弥勒净土则与此土同一世界,举头便是,实在太接近了。

弥勒菩萨继释尊为补处佛位,亲承法衣,凡于释尊法中未得度的,都由弥勒菩萨承担,仅修六事,如本经说:「勤修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华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或多分或少分,都可往生兜率净土,莲华化生。这种导引同赴龙华,得与授记的方便,弥勒菩萨悲心愿力并不下于弥陀如来。

其次,就众生机感说:若要往生西方净土,必须先发厌离心,对此五浊恶世生起厌离,对西方极乐净土生起向往,具有厌此欣彼之心,而生信、发愿、力行,求生西方净土方有希望。求生兜率净土者,则即此三界而不染三界,不见三界之内有丝亳之法可取可舍,所以不必生起欣厌之心。只要「谛观(弥勒︶眉间白亳相光,即得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本经说:「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结跏趺坐」,实在是殊胜中的殊胜。

再约见佛时间迟速说:如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往生西方净土有九品的差别,上品往生者即得见佛,中、下二品或经数日,或经数劫,然后花开闻法,才得见佛。往生内院者,方坐莲华,便见弥勒。如弥勒上生经说:「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礼拜、系念,此人命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亳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华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可见兜率净土,见佛闻法,比弥陀净土别有殊胜之处。

最后,约所修法门难,易作一比较:往生西方净土的主因,必须执持弥陀,获得一心不乱,作为往生西方的左券。一心不乱,也就是「念佛三昧」,若浮浮泛泛,念不专一,不易生净土。后代祖师们见人念佛不专,对往生亳无把握,而生疑惑,故教以「发菩提心」,以此菩提愿心能与弥陀愿力相应,决有往生可能。求生弥勒净土者,只要发增上心也能随愿往生,因兜率净土与当来的人间净土是普应群机的人、天法门,故弥勒法门,无论是人天法、声闻法、菩萨法,均获法益,在见佛闻法过程中,向上增进,渐化人天根性为出世根性,再化二乘根性为大乘根性,同归佛道,故弥勒净土是名符其实的三根普被、五性广摄之简易殊胜法门!

四上生兜率与人间净土

上生兜率净土即求生兜率,亲近弥勒菩萨,听法除疑,将来随弥勒菩萨下生人间,授记作佛。所以上生兜率并非追求天国享受。因求生天国与往生净土的目的迥异,求生天国只求寿命延长福乐自在,像外道求「永生」;或生长寿天等。事实上天福享尽,还是堕落恶趣的,「成佛之道」中说:「求天不生天,愿生佛陀前」,便是此意。上生内院为求生兜率净土,亲近弥勒,最后目的是随弥勒下生人间成佛,龙华三会闻法,轮王治世,净化身心,实现人间净土。一般信仰净土法门多重于往生或上生,发展为天国净土,与外道之永生思想混淆不清,而忽视下生实现人间净土的理想,故为一般重视现实者所诟病,以为是悲观的、压世的、消极的。因为这和现实人生脱节的天国思想,根本是不合乎大乘入世,救世之精神。吾人求生兜率净土,亲近弥勒只是一大方便,最后目的是希望人间净土能早日实现,以期身心净化,人间净土之双重净化,同时完成。弥勒人间净土本出于阿含经中,上生与下生本来同等注重,不可偏废,但法久弊生,造成重视上生而忽视下生。因此上生后不忘下生,才是符合于大乘佛法自利利他的悲愿。

五释经题及译者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本经题是以「人」、「处」得名。人是指弥勒菩萨,处是指兜率陀天。「佛说」二字是说经之主,即释迦牟尼佛。本来说经之人有佛说、菩萨说、弟子说、诸天、鬼神等说。如华严经,是诸大菩萨彼此问答,经过佛陀证明,也称为佛说。又如诸小乘经,有些是诸大弟子相互论辩,经佛证明,只要合符佛理,经佛印证而不谬误的都称佛说,因此几乎每部经前,都安立「佛说」二字。一面尊重佛为法主,一面即是菩萨、弟子等所说,希求佛陀加被,使所说不违佛意,本经是佛对弟子优波离***说,其中也有互相问答,参加法会者有四部八众。

「观」,是观察、了解,是约能观之智说,所观之境即弥勒上生。以此观智观察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之依、正两种清净庄严。如观无量寿佛经之观智,以观察无量寿佛之境界。

「弥勒」是菩萨的姓,梵语弥勒,正译音为梅怛利耶(MAITREYA),华言慈氏,号阿逸多。因菩萨多劫以来修慈心三昧,如偈说:「弥勒菩萨法王子,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慈心教化众生,所以又称慈氏菩萨。本经说:弥勒菩萨出生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初出生时,便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相好。有一天其父邀请相师为菩萨相命,相师想知道菩萨出生时瑞相,其父说:「其母性格向不调柔,自怀子后,存心仁慈。」相师说:「因受菩萨影响有此现象,所以取名慈氏」。有一次,阿难曾问佛,弥勒为何名慈氏?佛即叙说慈氏过去本生因绿:无量劫前,南赡部洲有一大国王,名达磨流枝,译云法爱。当时,有佛号曰弗沙,时有一比丘入慈心三昧,身相安静,放光照耀。王即询问此僧修何定而有此种瑞相?比丘说:「入慈心定」。国王心生欢喜,发愿修习,生生世世不断修习。法爱王,即今弥勒是,从初发心,常号慈氏。因弥勒本性仁慈,又常习慈心三昧,所以号慈氏。

弥勒为释尊弟子,并为授记,将来于增劫后,于此土成佛,龙华树下,三会说法,广度众生。为一生补处大菩萨,一生补处,位邻大觉之菩萨十方世界甚多,如观音补位阿弥陀佛,维摩补位阿閦佛等。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即菩提,此云智慧,因能发菩提心,上求佛智。萨即萨埵,此云有情,有下化众生之意,具此二大理念,修集福慧之大心众生,都可称称菩萨。此处专指弥勒菩萨说。弥勒灭度后,距离成佛之时尚远,此一生补处菩萨必有修习度生之处所。佛经说:一生补处菩萨,未成佛前多住欲界第四天兜率陀天,此天,天人均能受乐知足,不着五欲,故又称知足天,此天有一特别化区名为兜率内院,有善法堂,清净庄严,为补处菩萨一生不退转说法之处所。弥勒菩萨灭后,即上生此处。上生或称往生,即由下界而上升天界之意。以上所说为本经之别题。

经是道路、方法。从凡入圣也有种种方法,小乘有八正道,大乘有六度波罗蜜等,依此方法而行,自可超越凡情而入圣道,此道路是具有永久性、普遍性,人人依此修行,人人均可成佛作祖。故经是圣贤所修道之方法,万古之常道。佛法中有经、律、论三藏,经是佛说,律是为弟子们所制定生活上之道德规律,论是弟子们阐说经藏中深义微言。经是通于一切经,故称此为通题。

本经译者是南北朝时代刘宋之西域居士,诅渠京声所翻译。佛经用印度文书写,若无人译成中文,吾人根本无法了解,必需熟稔印度文,且通达佛法及中文的人,才能胜任此一艰巨工作。译经者有法师,也有居士,本经由居士译成,流通后世,使大法东来,利益群生,开人天眼目,实在功德难量!

释经

甲一序起分

乙一证信起

如是我闻:

每部经典都可分为三大部份: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本经依照太虚大师所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要」∵的分科,较为简要、明了。序分有二:一证信序,二发起序,前者是通序,后者是别序。证信序有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证信本经是阿难亲闻,佛陀亲口宣说,有时间、处所及听法大众。发起序是记述一部经之特殊因缘,或因弟子问,或因佛观察听法大众根机淳熟,放光集众无问自说。本经出广长舌,放千光明,一一光中有无量化佛,异口同音,说不可思议陀罗尼法。当释尊自己演说百亿陀罗尼门时,弥勒悟解过人,当下即得百万亿陀罗尼门出位授记。此为本经发起序之特殊因缘。

「如是」二字是信成就,表示佛曾经如此说。

如是二字本有信顺之义:「信为入法之初基」∵;「顺则师资之道成」∵,因听者生信,佛所说之法皆可顺从,由顺从故师资关系方能建立。

「我闻」∵是闻成就。阿难是结集经者。指自身说:如是之佛法,我亲自从佛处听闻而来。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诸佛说法为破除众生我执,为何不称「无我」∵闻,而说「我」∵闻?答有四种原因:故称「我闻」:一因言说上方便,若说无我,不知所表明是谁?二以随顺世间习俗,自指为我。三为除众生无我的恐怖,若说无我,到底为谁修学?四佛虽说无我之理,但不否认世间有自、他,染、净,善、恶因果,差别事相,故称为「我」∵闻。

闻是听闻,由耳根发识,听受所说。依佛法说:必须根、识、心所、外境四法和合才可名闻。这四个字置于每部经前,是结集三藏者,依于如来言教,并非自撰,为使众生恭敬生信,故说「如是我闻」。

一时,

指说法的时候。听法者根机成熟,感佛所说。说法者慈悲演说,从始至终,所说事毕。总名一时。

梵语佛陀Buddha,译为觉者,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尊为佛。就我们这一世界说,指释迦牟尼佛。

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这是本经说法处,梵语Sravasti,此云舍卫城,为当时中印度憍萨罗国的都城,舍卫城译为丰德城,此城为国都,是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人民生活富裕,出产丰溢,加之人文荟集,并且修道之人亦众,故称丰德。祗园,此云誓多林Jetavana,或意译为殊胜,这本是祗陀太子之名。传说:当太子诞生时,因邻国正来侵犯,最后终于获得胜利,所以取此名,表示庆祝。给孤独即须达多Sudatta长者,此云善施,长者乐善好施,仁慈为怀,周济贫乏,哀恤孤老,为有名之大慈善家,时人尊称他为给孤长者。长者为娶儿媳,曾往摩竭陀国之王舍城,得知佛德崇高。发心礼请佛陀到舍卫城,说法度生。佛以出家人之人当须寂静。舍卫城中人口众多,闹嚷不宁,希望能在该城之南,五、六里许一祗陀太子之林园,该处平坦宽广,泉林茂盛,建筑伽蓝,安僧弘法。善施长者心生欢喜,即于祗陀太子商谈购地建筑僧舍之事,祗陀太子当时心中并不同意因而戏语说:「除非以金布地,厚敷五寸,即可卖之」。善施长者满口承认,毫无吝意,即以黄金布地,直至金库殆尽,亦所不惜。祗陀太子为孤独长者喜舍心之所感,即对长者说:「园地当属长者,树林应属于我」。因此两人共同发心,供养三宝,成就此一大功德。故经中多称「祗(陀)树给孤独园」,此园为释尊在世常驻说法之处所。

尔时,世尊于初夜分,举身放光,其光金色,绕祗陀园周遍七匝,照须达舍,亦作金色。

此下广说众成就,先说放光集众。放光中共有三段:一放光,二雨华,三化佛说法。今指放光,本经集众,佛先放光,所以与余经有所不同。因为弥勒为一生补处大士,功行深远,佛若不放光,诸有缘人,无法见闻。同时浊世众生,根钝障深,智慧难生,佛若不先放光警惕群生,无法自悟,佛今先放光,借此召集大众。经中常说:佛陀所有威仪,举止行动,语默动静,所有三业活动皆为教化众生,调伏身心,一切皆可称为佛事。今放光现诸化佛说法,目的在此。佛陀今说此经,特于初夜放光。不同说涅盘经时于朝晨放光,亦不同说法华经时于白日放光,说般若经时于日中放光。这有两种原因:一、释尊出于五浊恶世,众生烦恼深重,为勘除众生无始无明昏暗,故于初夜放光。二、现说本经,为使在释迦法中尚未得度者,令见弥勒智光,能破无始无明,特于初夜放光。

佛陀说此经时周遍全身,同时放光,不同于涅盘仅从面门;法华只有眉间白毫放光;般若次第全身放光;正显明佛陀慈悲普济,智光遍照十方有情,使令行者皆能普渡无遗,又其光是金色者,不同说法华时是白光之光,说涅盘时是四色之光。因为此世界中以黄金色最为贵重,显示佛陀出现于世,说法利世,希有难得,如优昙钵花。此金色光遍「绕祗陀园,周遍七匝」,为警悟出家二众。此中不多不少,以七次为限,表示此光能令出家二众守持七聚禁戒,除尽杀、盗、淫身行中三恶业,舍灭语行中妄言、两舌、恶口、绮语之四种过失。勤修七菩提分法,能于七生中速超生死之苦海。佛德巍巍,自在无碍,为使在家二众亦得警悟,又将此光远照于须达长者之房舍。普召无量大家,见光参预法会,闻法皆获深益。

有金色光,犹如霞云,遍舍卫国,处处皆雨金色莲华。

二、雨华:照耀于祗园、须达房舍之金色光,犹如傍晚日落灿烂夺目之晚霞云彩,反射遍满于整个舍卫国,这显示佛陀受须达长者恭请,来舍卫国说法度生,现又说弥勒净土,为弥勒菩萨授记作佛,足以证明此国众生与弥勒菩萨有大殊胜因缘!此金光霞云能遍舍卫国,并且能雨金色莲花,此一特胜现瑞,表示舍卫国物产丰饶,政治文明,人文荟集,得道者众。象征弥勒菩萨因深果远,累劫修成,具足世出世间无边功德。

现在雨金色之莲花,不雨其它诸华者,因莲花在佛法中最受尊重。如诸佛菩萨都以莲华为座,表示诸圣贤及十方净土众生均从莲花化生,所以称净土为莲邦。又以莲花比喻妙法不可思议。如妙法莲华经。以莲华本具五种德用,比喻修行者亦具五种功德:一莲花有掩污功能,莲花生在污泥中,荷叶覆于水面,遮蔽污水,喻如修行者能灭身口意三业众恶。二莲花能结莲子,喻修行者听闻此经,得出世善根,将来以此证果。三莲花芬芳香味远闻,喻行者见佛闻法,身心清净,福慧增长,名闻十方。四莲花出水,喻修行者见佛闻法修持,精进不懈,必定超出生死爱河而登觉岸。五莲花能开敷,喻修行者经修行证果,得大智慧,进而以法度生,广宣妙义,如花开敷。以上五种比喻,无论就佛法说,就修行者说皆有甚深义趣。

其光明中,有无量百千诸大化佛,皆唱是言:「今于此中有千菩萨,最初成佛名拘楼孙,最后成佛名曰楼至。」

三、化佛说法:释尊举身所放金色光明中,又有无量百千诸大化佛说法,显示佛的神通妙用不可思议,也说明弥勒上生兜率是化迹,并非本真。释尊于此同时显现百亿释迦同唱是言:为弥勒菩萨授记作佛。同时又有贤劫一千菩萨,其功德与弥勒相等,亦与弥勒有大因缘,皆来此会,令诸众生生起信诚,得以亲近。贤劫一千菩萨因缘,据千佛因缘经说:过去有一轮王,娶二位夫人,第一夫人生有千子,各人皆发无上道心,希望将来皆得成佛。父王为探知谁能先成佛道?即以香水洗净筹码,令千子各取一码,得第一号者,即先成佛。结果第一名拘楼孙佛,第二名拘那含牟尼佛,第三迦叶佛,第四释迦佛,第五弥勒佛,如是乃至最后楼至佛。轮王第二夫人仅生有二子,眼见千位长兄皆得成佛,因多生修集善根福德,有愿必成。但是,诸兄成佛时必须有人大力护持,所以第二夫人第一子即发愿,生生世世愿作梵王,护持佛教。如释尊在菩提树下成正觉后,再三思惟:「此法妙难思,辛勤我所证,疾入于涅盘。」梵王为使佛法住世,当即劝请释尊应为有缘者开示方便之道。释尊即随梵王之请,去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四谛***,从此佛法永传人间。第二子发愿生生侍护佛身,此即金刚密迹大力士。佛的堂弟提婆达多,虽随佛出家,常想迫害佛陀而作新佛。有一次,知道佛要从山下经过,特在山顶推一大石,向下滚落,希望将佛压成重伤。幸有金刚密迹力士协助砥住大石,佛仅破伤脚面。这些皆是金刚密迹力士的大功德。

说是语已,***阿若憍陈如即从禅起,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第二集众,此科三段,一集出家四众,二集在家二众,三集天龙八部众。先说出家比丘众。

阿若憍陈如,梵云阿若多,此云「解」。阿若憍陈如为婆罗门种姓。当释尊离开皇宫,越城出家时,父王不舍太子孤苦生活,特派五位家人前往随侍,照料。父族中有三人:一阿湿婆(马胜),二拔提,三摩诃拘利。母族中有二人:一憍陈如,二十力迦叶。他们一行五人,随从太子身边,同修苦行。经过六年后未证菩提,太子深知苦行非证果之因,独自去尼连禅河沐浴,并接受牧女乳糜供养,身心康复,坐于菩提树下静观十二缘起法,经七七日,最后夜睹明星,豁然澈悟而成正觉。当初五位家人眼见太子放弃苦行,接受牧女乳糜,无不惊异,认为太子是败道亏志之人,不愿与之为伍,所以不跟随太子而去。当释尊在菩提迦耶证悟后,本想先度传授修定之二位老师,一为郁头蓝子,一为阿蓝迦蓝,但此二人已于释尊成道前数日,分别证入非想处定及无所有处定,释尊感叹,此二人福薄!释尊想到:只有先度五位家人,即离迦耶前往鹿野园。五人遥见释尊来此,以为太子因受牧女供养,放弃苦行无法证果,又想返回,故皆默然不理!待释尊接近后,为释尊威德所逼,五人又不期然各皆起座礼迎。释尊即谆谆善诱,开示妙理,三转四谛***。当时释尊问曰:「谁人得解此义?」憍陈如最初答说:「我已了解了。」所以憍陈如以「解」得名。憍陈如见佛放光,遍舍卫城,雨金色莲花,又有化佛宣说一千菩萨出世之唱言,即从禅座而起,带领其眷属二百五十人趋往佛前,欲听如来演说大法。

***摩诃迦叶,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迦叶***在佛陀十大弟子中,苦行第一,少欲知足,精修律行。迦叶,此云饮光,有大身光,能饮蔽日月之光,以此得名。据「付法藏因缘传」说:过去九十一劫有毘婆尸佛入涅盘后,四众弟子建筑七宝塔,中供有佛像,日久佛面缺损。当时有一女乞丐行化街坊,得一金珠,发心将此珠冶成金片,补修佛面。迦叶时为炼金师,女乞丐请他代为冶金补修佛面,迦叶愿意共同修此功德,并同立誓愿,愿二人生生常为夫妇,身感金色常修梵行。以此补修佛面功德,九十一劫以来,生人天中,身具金色,最后身托生第七梵天。当时摩竭陀国有一富饶婆罗门名尼俱律陀,因过去多生广修福德,家财盈溢,可比国王,但无子息,后祈求树神,果然生一男儿,身具金黄色。相师占曰:「其子有福,必当出家证果」。父母晚年得子,听后心中愁恼,千方设计打消其子出家念头。认为世人大多耽欲着乐,唯有美女娇妻。因此请人为他娉娶端正妻女。当迦叶刚十五岁时,父母为他娶媳,他即拒绝。父母以种种权计,强迫其早日结婚。迦叶被迫得无法推却,对父母说:「除非为我娶得紫金色女,端正超世,我当娶之。」父母后来请诸婆罗门帮助,果然娉求一位躯体金色,端正殊好之女,两人既然成为夫妇,由于各人内修梵行,共立契约,各住一房。父母知后,命令共居一室,并仅安置一床。后来两人又共立约,流轮休息。有一天正当妇人睡时,将手垂于床边,忽然有一毒蛇,潜入室内,欲螫妇人的手,迦叶见了,即以衣服裹妇人手,放置床上,妇人惊醒,而呵责迦叶不能遵守立约。迦叶答曰:「因有毒蛇进室,恐伤害您,无法修道,内心实无染意。」妇人始知其情。

从此夫妇,更能厌离世间,请求父母,求佛出家,为佛弟子。迦叶出家不久得三明六通,俱八解脱大罗汉,其妇亦能证得阿罗汉果。迦叶为释尊左胁,地位崇高,佛曾给他半座,有时与佛对座说法。佛灭后,主持第一次结集三藏,将佛法永传人间,待结集三藏后,受如来嘱,要将大法亲传于弥勒,故至鸡足山,入灭尽定,待弥勒下生时全身不坏,从山而出,由于弥勒生于增劫时代,人身高大,见迦叶***,身体矮小,众皆讥笑。弥勒对诸弟子说,此人有大智慧神通,为过去释迦佛之大弟子,为将大法亲授与我,入灭尽定,多劫以来,肉身不坏,吾人应生恭敬。迦叶***即现神通,作十八变,度人无量,然后入灭。法华经中佛为他授记说:「迦叶未来成佛名曰光明佛。」

***大目犍连,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大目犍连***为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此云大采菽氏,为婆罗门种族。据说久远时代以前有仙人居山中修行,常采山中绿豆为食,以此得名。目连与舍利弗从小成为莫逆之交。当时,舍利弗以智慧高超见称,目连以精明才干着名,两人意气相投,同来同往,成为挚诚契友。后来彼此皆因厌离俗世,希愿出家。于是同礼当时有名外道珊阇耶为师,修习禅法。有一天,舍利弗外出,途遇佛陀弟子马胜比丘,见其举止安庠,风度感人,即询问以谁为师?所修何法?马胜比丘即以偈答复:「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子听闻此偈后,忽有所悟,即将此偈转告目连***。目连听后,亦有深悟。于是率领其弟子二百五十人归依佛陀座下,佛知其善根深厚,为说离苦之法,从此戒品清严,威仪调柔,经七日,断见,思二惑,证阿罗汉,具大神通,为神通第一。据说有一次佛在阿耨达池,欲说大法,大众齐集,唯舍利弗不知何故未能参预。佛即命目连前往召唤,目连见舍利弗于石洞中补缀僧衣。目连说:「佛在阿耨达池,特命我来,请你回去。」舍利弗说:「请稍等候,待我补好衣服与你同去。」目连不能久等,急着要回,并高声说:「你若不快与我同回,我即运用神通力量举起你的石室到大会场去。」舍利弗却心境平和将身上衣带解下放在地上说:「你若能动此衣带,也许可以搬动我身。」当时目连心有不服,即运以神通要拿衣带,但无法拿起,竟然失败。此时大地为之震动。然后目连垂头丧气,又以神通还到佛处,惊讶地见到舍利弗已经到达大会场中。目连此时深有所感叹息说:「现在才知神通之力不如智慧之力大。」这是二人一段比胜佳话。目连***为听如来宣演弥勒法门,亦带领法眷二百五十人来到祗树独园听佛说法。

***舍利弗,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舍利弗智慧第一。梵云设利,此云鹙鸟,据说其母双目很似鹙鸟两眼,人皆以此鸟名称呼她,弗是子之意,因是舍利的儿子,从母得名故称舍利子。其母未怀孕以前,言词非常讷钝,与其弟摩诃俱絺罗论议时每多不如。怀子以后,母多能辩,因此又称春鹦,即百舌鸟别名。其父为婆罗门种,是当时颇负名气大学问家,所有典籍,无不究习。生在如此书香之家,耳目濡染,自然知书识理。当***八岁之时,也就名闻四方,并且天性淳厚,宅心仁慈。与目连从小成为契友,从珊阇耶外道修习禅法。不过他们二人并不满足于珊阇耶传授之法。以为不是究竟离苦之道。因此离开其师,各求明师,谁先得明师即当互相告知。当时佛之弟子马胜比丘出外乞化,舍利子见其威仪闲雅,即问曰:「汝师是谁?」马胜答曰:「释迦太子出家成佛,是我师。」舍利弗又问:「所说何法?」马胜比丘为说因缘偈,舍利弗听后即得领悟。于是就与其门下弟子二百五十人一同归依佛陀。佛陀遥见舍利弗前来时即告众弟子曰:「来者是我弟子中智慧第一也。」经过半月后,因有长爪梵志与佛陀讨论义理,梵志以「不受」为宗,佛陀说:『所执着的「不受」还是执着。』舍利弗从旁听得此一高深义理而领悟,于是证得圣果。后来听阿难说佛陀年老病重将要灭度,舍利子更增悲仰,不忍见佛先入涅盘,特向佛陀告假要先佛入寂。佛陀告曰:「宜知是时!」于是谢别门人,还到故乡,命侍者沙弥走告城内诸相识者,当时之未生怨国王及其人民知道此事后,各皆前来,请说最后法要。大家听毕,各返其家,于当日后夜,端坐而化!可见***修持有素,生死自由,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颠倒,真如佛陀对他所说:「宜知是时」。

以上所列比丘众以憍陈如、迦叶、目连、舍利弗四大弟子为代表,各人带领二百五十人前来闻法。以下说比丘尼众。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其眷属千比丘尼俱。

四众弟子中,第二是比丘尼众。佛世比丘尼众中以摩诃波阇波提为上首。梵云摩诃,译义为大,波阇为生,波提为主,全名译为「大生主」。佛母摩耶夫人,生育太子七日后即去世,大生主是佛陀姨母,负责抚养佛陀长大成人。佛是教化三乘圣人证悟者,名曰「大生」。佛又由她抚养,故得名「大生主」。梵云比丘,有五种义:一怖魔,出家修行,超脱三界,不为天魔所控制,天魔见人出家,修道证果,心生恐怖。二乞士,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资慧命,三持戒,出家以戒为师,由戒得解脱。四净命,出家人不经营农工商贾,随缘度化,接受信众供养。五破恶,出家以除烦恼为目的。比丘尼亦同具有此五义,唯尼者是指女众而言。摩诃波阇波提与其法眷亦有一千人夜见佛光,亦来佛处。以上所说是出家二众。

须达长者,与三千优婆塞俱。

在家二众中,一近事男众。近事者,以皈依三宝后,常能亲近三宝,奉事三宝,除去家庭、社会之事务外,应该保留一些时间,精神为三宝服务,培养求福增慧的功德。佛法的兴隆,并非全靠出家众之住持,亦赖在家二众大力卫护,尽一分为佛子之义务!如同须达长者舍金购园,请佛演化佛法,利益人群,净化社会人心,提高人们道德水平,使人人能离苦得乐!须达即前序文中所说给孤独长者,他以宅心仁慈着名,德重望高,为众人所尊敬,故称长者,他亦感召佛光照瞩,与三千男居士同来佛所。

毗舍佉母,与二千优婆夷俱。

二近事女众。优婆夷是在家女居士,佛教信众中,她们信心深切发心护持三宝贡献很大,而且也占绝大多数,佛教法幢能够到处建立,出家二众能够安心修学宏化,在家女居士的功德实不可磨灭。佛世的毗舍佉母居士亦是女居士中佼佼者。毗舍佉,此云黑鹿,从儿得名,名毗佉舍母。由于她的三业清净,修持有素,信愿真诚,供奉三宝,常常亲近出家比丘尼众及大阿罗汉尼,这一次佛陀说法,她亦带领二千优婆夷众来到佛所。

复有菩萨摩诃萨名跋陀婆罗,与其眷属十六菩萨俱。

以下有二类大菩萨众,第一以跋婆罗为上首。菩萨具足称为菩提萨埵,菩提有觉悟义,萨埵是有情义。总括说:菩萨是智悲***上求大觉,下化有情的大心人。若能以智上求果证,以悲下度众生即是菩萨。中国人误解佛庙所供奉泥塑木雕佛菩萨像就是菩萨,不知那只是代表性的象征,并非真实,真正菩萨是上求大菩提果,下救众生苦者才是名符其实的菩萨。因此一位菩萨需要有大志愿,大能力,因有大志愿才能上求,因有大能力才能下化。故萨埵又含有勇健义。又约智慧体用说:菩提是般若体,萨埵是方便用,有体有用,才能利乐一切有情。下化众生要有方便,以众生根性、好乐、烦恼不同,必需以种种方便才能摄化,但此方便不能离开般若智体,否则所作所为成了世间法,与佛法亳无关系。摩诃大义,萨即萨埵,如前文所说。此一法会中菩萨都是位居十地法身大士,大菩萨不同于发初心的菩萨。梵云跋陀婆罗,跋陀此云贤,婆罗是护义。全译为贤护,一切菩萨名称以德立名,以菩萨各各皆具有特殊德能。跋陀婆罗具大「贤」德,待人对事合情合理,同时又具有「护」念众生的悲心故称贤护。他的同愿同行者有十六大菩萨亦来参加法会。

文殊师利法王子,与其眷属五百菩萨俱。

第二类大菩萨以文殊师利而为上首。文殊师利,或称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鸯掘摩罗经说:此菩萨是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是七佛之师,释尊往昔曾听文殊菩萨开示发心修学佛道。菩萨神用广大不可思议故称「妙」,佛弟子们若能礼敬三宝,作种种有利人群功德事业,菩萨皆能冥中加被护持,降大吉祥,俾能如意自在,故称「吉祥」。法王子者,佛陀于法得大自在,故称法王,今称文殊为法王子者,因文殊久应成佛,而发心愿在菩萨因位,于诸佛出生之时,在大众中起领导作用,绍隆佛种,荷负如来家业,使佛法能久住世间,为佛之嫡子,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亦与五百菩萨眷属来临法会听佛说法。

此一法会中分为两类大菩萨众,前跋陀婆罗所领导诸菩萨众为大悲众,这类菩萨为大智众。又文殊是现今圣众,跋陀婆罗为过去圣众,又前十六大菩萨是已位登十地之法身大士,今文殊所领导诸大菩萨皆为绍继佛位之菩萨,因有如此差别因缘,故分为两大类之菩萨众。据法华论说:跋陀婆罗等十六菩萨,「威仪不定,具种种行」,故另别列。

释尊每次说法,在大众聚会时,经中皆先标列声闻众,后彰说菩萨众,因声闻等众形同释尊出家,现比丘身,又常亲近佛陀座下,同居一处,今为欲令诸菩萨对诸声闻舍去憍慢,心生恭敬,所以将声闻众多标列在前。

天、龙、夜叉、干闼婆等,一切大众,覩佛光明,皆来云集。

第三集天龙八部众。八部是:天、龙、药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此八部众皆能护持佛法,因此每当佛陀说法时,他们亦能蒙受佛陀法雨泽润,俾能早日离苦得乐。

一诸天众:天本有光明之义,其福德、寿命,身长,均较人类为大、为长、为殊胜。天有地居天,空居天之差别。如大梵天王,居住于色界初禅,二禅天中间,统领梵众,为娑婆世界之主,故称大梵王。身长一由旬半,寿命一劫半。又如帝释天主,居须弥山顶善见城之善法堂,此殿堂殊胜庄严,周围有一千五百由旬,具足种种妙宝,金碧辉煌,映蔽天宫。殿堂当中有重阁圆室,广三十由旬(约有人间一千二百里),四围九十由旬(三千六百里),高四十五由旬(一千八百里),都是瑠璃所成,众宝嵌饰。帝释为忉利天主,身长五里。人间一百岁、忉利天为一日一夜,天寿有一千岁。帝释有二太子,一名栴檀,二名修毗罗,另有诸臣及诸无量天女而为眷属。据说帝释天主过去生中曾为人时姓憍尸迦,与三十二位朋友,共同发心修建迦叶佛塔,以此功德,感得天上福乐。憍尸迦成为帝释天主,居忉利天中央,共其余三十二人为辅臣,分居四方,每方八人,共为三十三天。又说帝释天主将来成佛名无著尊佛。以上梵王、帝释二天主各领无量天众,居住空居天。

四天王天居住须弥山腰,属地居天。一、北方多闻天王福德名闻最胜,居住于须弥山半之北俱卢洲的水精埵,其处共有三城,一名可畏,二名天敬,三名众归。统领无量药叉罗刹,守护北方,为药叉之主。左手执(予+肖)柱地,右手擎古佛舍利塔。凡寺庙有四天王殿者,即供奉四天王天,俗称四大金刚神。

二、东方持国天王,能护持国土,使境内安宁清净,居须弥山腰东之东胜神洲的黄金埵,城名上贤,统领干闼婆及噉精气鬼,守护东方。此天王像,身着严丽天衣,左手持刀垂下,右手屈臂向上,掌中有宝,宝上放光。

三、南方增长天王,为令众生善根增长,居须弥山腰南端之南赡部洲的青色瑠璃埵,城名善见。统领魔魅及饿鬼并诸无量鬼神,守护南方。左手亦伸臂持刀下垂,右手执(予+肖),(予+肖)根着地。

四、西方广目天王,因其眼珠广大。又能善说种种不同语言,又称杂语。居住于须弥山半腰之西牛贺洲的白银埵,城名周罗。统领主热鬼及无量百千诸龙,守护西方,左手下垂持刀,右手拿红色绳索。以上四天王天为欲界初天,又为八部之主。人间五十岁,四天王天一昼夜,其寿五百岁,相当人间九百万岁。皆是化生,身长一里。经中说:此四天王,往昔曾听佛说法,皆已证得初果。每一天王都有九十一子,姿貌端正,有大威力,守护十方。每一天王又有八位将军,周游三天下(除北俱卢洲),卫护诸精勤佛法之佛弟子,及至一切山河、树木、土地、城郭所有鬼神。故新译金光明经说:「四天王白佛言:世尊,我等四王,与二十八部药叉大将,并与无量百千药叉,以清净天眼,过于世人,观察拥护此(南)赡部洲。世尊!以此因缘,我等诸王,各为护世者」。由此证明诸天,无论梵王、帝释,乃至四天王天无不护持佛法,侍卫善士,常说:「道高鬼神钦,德重龙天护」,亦即说明此一道理。

八部众中第二是龙王,经说龙王有二类:第一娑竭罗龙王,第二阿耨达多龙王。娑竭罗,此云咸海,从海水得名,为咸海中一百七十七种龙王之第七龙王,本是十地菩萨,大权示现龙王之身。能随举一念,即布密集,注甘雨,普洽天下,护国佑民。于大海一万由旬深处,有一大城名戏乐,四围宽广有三千由旬(一万二千里),此一大城由七宝所成,内有种种华池,流水,林园。种种璎珞庄严,龙王宫殿中藏有四种宝珠,能出生大海内一切珍宝,龙王太子阎浮幢之宫殿,及八十亿诸大龙王宫殿,各各差别。同时,此龙王宫殿中绀瑠璃色水入注于海,定时涌出,所以海潮不失时分。庄严无比,不相差于天宫。

第二阿耨达多龙王,此云无热恼,以池得名,此龙王是十地大士示现,居住雪山顶之阿耨达池,有五柱七宝之殿堂,涌出清凉水,利济南赡部洲众生。佛说金光明经时,此二龙王及目真,医(前面这个字是医生的医去酉加言)罗叶、难陀、小难陀,于无数龙中,具大威德神通,发愿共同卫护持经之人,昼夜常不舍离。

八部众第三药叉,又称夜叉,华言勇健,又云暴恶,或称贵人,可分三类:一地行夜叉,二飞行夜叉,三空行夜叉,后者在四天王天,忉利天中守护城池。诸药众皆以众生肉为食,个性非常残暴。其中莲华面夜叉与三万六千诸药叉眷属,悉皆爱乐如来正法。故发愿生生世世深心护持佛法,而不厌倦。如金光明经说:「宝王满贤王,旷野金毗罗,宾度罗黄色,此等药叉王,各五百眷属,见听此经者,皆来共拥护。」

八部众第四干闼婆,此云寻香,为天帝乐神,不事生产,亦不食酒肉,唯作乐寻求香气,以资养身命。西域人称他为散乐干闼婆。有一彩单干闼婆王,居须弥山南的金刚窟,深信大乘,与诸干闼婆众,护持三宝,使佛法普遍流通世间。

八部众第五阿修罗,此言非天,因其福报殊胜,邻次诸天,但多行谄诈,而无天德,所以名为非天。是六道之一,男丑女妍,一类属鬼道,一类属畜生道。鬼道阿修罗居住于须弥山窟中,或大海边。畜生道一类住大海底,彼等有胎、卵、湿、化四生之不同。有一毗摩质多阿修罗王,此云响高,亦云净心,又名种种疑,住须弥山东去一千由旬大海底,国土纵广四万由旬,大城中有宫殿名曰设摩啻,纵广一万由旬,有七重墙垣,七重栏楯,七重行树,宫殿园林,皆七宝所成,庄严校饰,不可说尽。毗摩质多阿修罗王娶香山干闼婆王的女儿,生了舍脂,帝释天娶舍脂为第一夫人。此阿修罗王有大威势,眷属无量,臣仆亦多,衣食充溢,百味随念而至,与天同等,而誓愿护持正法,拥卫受持经典之人。华严经感应记说:新强省于阗国,有一沙弥名般若弥伽薄,坚持戒行,专诵华严。有一天,忽然有来人,双手合掌曰:「诸天请师,愿师闭目」。沙弥即闭目,不久即到天上,天帝见沙弥莅临,跪而告曰:「现今与修罗战争,屡次失败而被残害,今特请师为诵华严经,祈法力加被」!(传说须弥山之南、西、北面,各过一千由旬之大海底,各有阿修罗国城,阿修罗本身长七百由旬,化身高十六万八千由旬,立于大海底,与须弥山齐,常与诸天战斗,败则与兵众躲入藕丝孔中,胜则残害天众,暴虐无此)。师听后愿协助之,即乘天辂,专心念诵华严,以法力加被,修罗见之,忽然溃散。不久,天帝又将沙弥送归人间,因为曾往天上,身染有天香,终身不退,此事,一则表示佛法无边,一则说明天宫虽殊胜,亦有刀兵之劫,天宫并非究竟净土。

八部众第六迦楼罗,华云妙翅鸟,俗说大鹏金翅鸟,其翅羽金色严丽,众彩庄校,为飞禽中最大者。据说两翅展开有三百六十里。有说两翅展开有十六万里,头尾相距有四万里者,高下一样。颈中有如意宝珠,常以龙为食。但不能吞食受三归五戒之龙。有一苏罗金翅鸟王,神力最大,深乐大乘佛法,曾赴金光明会中听闻佛经。阿含经说:此鸟亦有胎、卵、湿、化四生,皆以如意宝珠为璎珞,变化万端,无事不办。身高有四十里,长八十里,鸟王寿命一劫,若非鸟王,则无一劫之寿命。据说此鸟居住于大海之北岸,有一种树名叫俱咤奢摩离,树高一百由旬,树荫能遮五十由旬,金翅鸟居住于树之四面,以业力不可思议,亦有胎、卵、湿、化四生之差别,因其翅膀中有毒,扇入人眼中即成盲者,所以不来人间,多住于须弥山边之铁树上。

八部众之第七是紧那罗,华云疑神,具有人之形象,头上有角。人见之即怀疑他是人或者非人?故名疑神。又云歌神,因系天帝丝竹之伎神,亦与诸眷属,护持于佛法。

最后第八部摩睺罗伽,华言大腹行,世间之蟒蛇,虾蟆,田鸡等,皆属此类,又称地龙。以上八部只举彼类之为首者,在各类中又具有种种异类,枚不胜举,如是八部等众,皆能接收佛陀慈悲摄化,如游子归投慈父,如病者获得医疗。今见佛陀放光,皆蒙感召,前来见佛闻法,俾得离苦得乐。

乙二发起序

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放千光明。

每部经前有通序或证信序,接着就有说法各别因缘之发起序,发起序说明各经发起之特别因缘,不同余经,故又称别序。以下分五段说明:第一出舌放光,佛说大乘深经,每于说法前皆有放光,今用舌放光,所谓出广长舌相,如弥陀经,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称赞释尊不可思议功德。今释尊出广长舌,将说大法,为弥勒授记,度诸有缘,表示释尊从不妄语。广长舌为三十二相之一相,印度古传,若舌能盖覆鼻端之人决不妄语。释尊舌头,可覆面轮,上至发际,若显神通,则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释尊很少显神通,有一次为度婆罗门,证明老婢女净心持(左米右番)(左米右定)供佛,可享天上人间十五劫中福乐,不堕恶道,后得男身,出家学道,成辟支佛之果报。婆罗门不信此言,以为释尊以诈术求得他人供养,释尊即出舌遍覆面轮,证明所说不虚,婆罗门心想,舌能覆鼻,尚不妄语,何况覆面?即生信心,得知布施虽少而受报更多。佛又举喻说:如尼拒陀树之种子,仅有芥子之三分之一大,但其树荫却可遍覆五百辆车,施少福多,其理亦然。当时婆罗门心开意解,证得须陀洹果。今释尊于经前出广长舌除为弥勒授记外,同时亦以此瑞相表不妄语,为当来众生劝请发愿上生兜率,亲近弥勒,早得授记作佛。从此广长舌相中又放千光明,表示于此小千世界之中各有化佛说法,度诸众生烦恼之痴暗。

一一光明,各有千色,一一色中有无量化佛。

第二有多化佛,佛经说有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指小千、中千、大千之三种千世界而言。上说放千光明,所照世界仅有小千世界,今一一光明各有千色,是从千光明中放射一千种不同颜色,遍照于中千世界范围之内,此意表示中千世界中亦有一千化佛同时说法。「一一色中有无量化佛」者,从一一颜色中又显现无量化佛,此约大千世界中各有百亿化佛说法。一佛出世,以三千世界为其化区,今释尊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教化主,将来弥勒成佛亦同有百亿弥勒一时下生为三千大千世界化主。

是诸化佛,异口同音,皆说清净诸大菩萨甚深不可思议诸陀罗尼法。

第三化佛说法。先总标,后别列陀罗尼法。诸位化佛由于佛身现示不一,故称为异口,但又是同说一法,故称同音。诸化佛所说法都以清净大菩萨为对象。称诸大菩萨为清净者,可分三类:一、初地菩萨证遍行真如,法性净理,断诸见惑,灭异生障名为分证。二、八地以上,一切粗惑皆不现行,任运相续,证入萨婆若海。三、十地菩萨,因位圆满,障亦微细,圆证法性真理,因此、三类菩萨皆称清净。所说法是甚深不可思议,以此法义甚深难以通达,所谓离言绝思,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唯证相应的诸陀罗尼法。陀罗尼此云总持,能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此总持以念、定、慧三种法为体,有认识、通达、抉择、明记不忘的作用,并能以少略能含摄多广,故名总持。古人有三种解说总持体的不同:一、以定为体,如智度论说:「定得智火,能持故」。二、以念为体,如智度论说:「念力故持令不失」。三、以慧为体,如智度论说:「若菩萨心中名般若,声闻心中名道品,不忘人心中名陀罗尼」。现说总持,是以念、定、慧三法为体。根据瑜伽论说:「妙陀罗尼,略有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忍。」唐憬兴法师解说:初三之法、义、咒陀罗尼、唯以后得智(方便智)为体,后一之忍陀罗尼以正体智(根本智)为体。但憬法师以为初二法、义陀罗尼以念慧为体,咒陀罗尼以自在定为体,因有定力才有神验。忍陀罗尼以慧为体,无分别智能忍印无生之理。虽然以上有多种解说总持之体不同,应该有主体、从属之不同而有差别。如以定为主体,则念、慧为从属。若以念为主体,则定、慧为方便。若以慧为主体,则念定为方便了。因此综合其三法方能显出陀罗尼之妙用无穷。此中说诸陀罗尼,证明并非一种,从能诠之法与所诠之义而有一层的不同,从所说之义理上又有空,有之差别上的不同。

所谓:阿难陀目佉陀罗尼,空慧陀罗尼,无碍性陀罗尼,大解脱无相陀罗尼。

以下别列陀罗尼法。初二陀罗尼是有、空相对说,三四陀罗尼是因、果相对说。一、阿难陀此云喜,目佉此云有,合称为喜有。菩萨从证得初地以后,悟入法性理体,才能成办自利利他功德,如初地名欢喜地以见遍行真如,断除异生障碍,得出世心,破人我相,离诸怖畏,充满法喜。从此步步向上,地地分断诸品思惑,至七地时为一阶段。凡夫从初发心至初地菩萨已修一大阿僧祗劫,从初地至七地已有二大阿僧祗劫。于中从初地欢喜地至五地极难胜地菩萨,修有相观多,无相观少。至六地现前地菩萨,观缘起法即空,离诸染、净对待,因此无相观多,有相观少,到了七地远行地菩萨,才能真、俗二智并观,虽纯为无相观,但必定有加行之功行,才能达到这一境界,所以七地以前所得之陀罗尼,称为喜有。

第二空慧陀罗尼,是约八地不动地菩萨解空究竟说,七地以前菩萨对一切法相虽不动摇,但需加行,方能显起无相之智。唯八地菩萨不起加行而于诸法纯无相观,证第一空慧:不为相转,不为惑动,故称不动地。菩萨至此已迈入第三大阿僧祗劫,步步向上,趋入萨婆若海。

第三无碍性陀罗尼,到了九地善慧地菩萨,得四无碍殊胜智,通达一切事理,无有阻碍。所谓四无碍解,即此菩萨有四种最胜智慧,对一切法、义、词、辩才都能通达无碍。法即指一切法之差别法相,能如实了知。义即一切法相中之平等之义理。词即一切世间种种语言文字。辩才无碍或称乐说无碍,菩萨既能通达一切法、义,文字语言,因大悲心之激发,欢喜为各类众生随宜宣说离苦之法,使众生脱惑解缚,这是以外化有情为主之陀罗尼。

第四大解脱无相陀罗尼,此约十地法云地菩萨乃至等觉菩萨所证内德中大解脱而说。大解脱无相,能除一切诸细障微缚,于法身圆满自在。菩萨至此福慧圆具,非凡夫、二乘、乃至权乘菩萨之所了别,故称无相。同时菩萨至此已能任运庄严佛土,成熟众生,所作自利利他事业,均能自在无碍,故名大解脱。

又此四种陀罗尼,也可解说为法、义、忍、咒四种总持。一切差别教法名为相有;所说的义理皆归于空性;菩萨证得无生法忍之理名为无碍性,能通达一切诸法无所障碍。诸神咒名为大解脱无相,因为咒力难可思议,又能解脱一切障碍,但又不可分别所以名为无相。

尔时、世尊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

第四释迦自陈。前为化佛说四陀罗尼,今应身佛释尊亦同化佛所说,证明真实不虚。如释尊说法华,自说犹恐众生怀疑,多宝佛塔涌现而为证明。又如说金光明经,亦恐众生不信,因有四佛示现而为作证,使令众生除疑。不但诸化佛如此说,释迦也同说此义,使令弥勒有深解悟。常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因佛之智慧高超,能以一音之略少,而摄百亿陀罗尼门之广大义理,众生虽因根性不等,但都有所解悟而获甚深法益。

说此陀罗尼已,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弥勒,闻佛所说,应时即得百亿陀罗尼门。

第五弥勒领悟。有二段,初领悟,说明弥勒获得法益,法会中,其它诸人,并非不能获得法益,而因弥勒,久远劫来,修因已圆,位登补处,少加资习,即有所成。今释尊才以一音声演说,弥勒即能当下证悟百亿陀罗尼门。为何前文集众中,未列有弥勒之名,此处弥勒忽然显现而深获法益?此因弥勒是释尊法会中之常随旧众,如阿难,优波离等于集众中皆未列其名称。

即从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住立佛前。

次明请法礼仪。弥勒在大众中闻佛所说证悟百亿总持门后,于是从坐而起,表示内心已经证得。约表法说,菩萨已能从生死缚着中超出,故而从座生起。整理衣服,为欲请佛开示必先恭申虔敬之表仪,使身三、口四七支净戒圆备无缺,此表戒德具足。叉手合掌,两手相合,竖起放于胸前,表示心意集中,能于所观之境契合,理与神会,以空、有二智,照真、俗二谛,此表智德圆备。住立佛前是表证得三昧,心不动摇,定德成就。窥基经疏说:「或示将有往生相故,所以起立。」但是此段文中显示弥勒已能跳出生死流转门,加之因行久圆,唯愿释尊为他授记当来作佛,利益群生。

甲二正说分

乙一明外果

丙一启请

尔时、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

正说分即正宗分,此中有二大段,先说弥勒所上生兜率天宫,清净庄严无比,所谓天国之净化,或称为依报庄严,亦即弥勒所居之严丽校饰世界,令人向往!此处称为外果,因为兜率天宫之善法堂,虽说皆由诸天,诸神发心建筑,但实在是弥勒多生多世所修集出世殊胜善根所感得,是一依报国土,称为外果。初由优波离启请,优波离此云近执,佛作太子时,他是佛之大臣,亲近太子左右,处理事务,后随佛出家,精研戒律,因此佛灭后,结集律藏,由他发起主持。出家众每当诵律时,均先称念他的圣号,以示尊重!优波离在本经中代表大众请佛解答弥勒上生因缘,以及正报,依报庄严等事。彼见弥勒已经住立佛前,故亦从座而起,表示愿闻弥勒当来成佛之事。头面作礼者,以自己最尊贵之头,礼佛最卑下之足,一心顶戴,为表虔敬,是佛教最高致敬之礼。而启禀佛陀:先举过去世尊曾在毗尼广律中如五分律第五中,虽非授弥勒记而显龙王事说弥勒出时年数,以及阿含等诸经典中,常常说及阿逸多次当作佛之事,阿逸多为弥勒之字,此云无能胜。弥勒是菩萨名,从果为号。如佛在灵山时说到:『次我后当成佛者名曰弥勒,时有菩萨名曰慈氏,从座而起,白言:世尊,愿我未来作彼弥勒,佛言可尔』。由此往昔种种史实,使令优波离引起了此下启问。

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

启请文中,已举昔生今问,此处显今征后问。后问中先问生处,后问生处之净秽,此初征问生处。由于优波离本属声闻,以小乘所知,无法推测大深行。依小乘教义说:菩萨于三大阿僧劫中修行,均属凡夫之行,需至菩提树下,证得三十四心,断尽俱生我执方为圣者。因弥勒现今还未断欲、色、无色三界诸烦恼,未出三界生死流转,将来一旦命终,究竟托生欲、色、无色三界中,那一界?五趣中生那一趣?胎、卵、湿、化四生中那一生?乃至九有中那一有?从因验果,有疑未决,故请示佛陀,说明弥勒未来生处!

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

此问国土净秽。优波离说弥勒虽已剃除须发,而披法服,随佛出家,现比丘相。但是不修四禅八定,未获灭尽定,未得无漏慧,断诸烦恼。有一次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供养佛陀一袭金迭衣,佛陀未收下,展转供奉迦叶,阿难等人,大家皆不敢接受此一名贵衣,当送到弥勒前,弥勒欣然接收,优波离看到,证明弥勒身虽出家,未除贪欲。殊不知菩萨能以不起灭尽定而显现威仪,自知将绍法王之位,于是欣然接收金迭之衣。此一深行,优波离不知,以为弥勒不修禅定,烦恼十足,同时佛却为此人授记作佛在先,上生兜率,为一生补处大士,怎能不生疑虑?

丙二解说

丁一总答

佛告优波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应正偏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以下解说分为三大科,初总答,次别说,后结成正观,此为总答。佛允许弟子说法以前,多有「谛听!善思念之!」之语,主要是大乘深义若不谛审察理,无法解了。同时听后,还需极善作意思惟其意,否则听后又忘记!此处约佛之十号中仅取三种德号,不说十号或一号,表示不广亦不略。如来的梵语是多陀阿伽多,因佛已能证得诸法如如妙理,以大悲心来三界救济众生,不同二乘圣者虽已证悟诸法毕竟空性,但缺乏悲愿,视生死如冤家,三界如牢狱,不来世间,故二乘「如而不来」。又不同凡夫颠倒,随业轮转,虽来三界受生,不能证得妙理,故凡夫是「来而不如」。诸佛是断德圆满,不畏生死,纯以愿力来三界教化众生,故第一名号称为如来。第二德号是应供,梵语阿罗诃,此名可通于二乘圣者,应有三义:一、应已永除诸烦恼贼,无见、思、无明诸惑之困扰。二、应不复受分段生死痛苦,以声闻证四果,菩萨七地以后均能断除三界见、思二惑,再不受三界分段生死所缚,仅有微细无明尘沙惑,尚有变异生死。三、应受人天世间诸妙供养,由于圣贤福智具足,值得吾人供养恭敬,此约圣贤恩德说。第三名号为正遍知,梵语三藐三佛陀,简非凡夫不知,故曰知,简非外道邪知故曰正知,简非二乘少知,故曰正遍知,或正满知,此约佛之智德说。此三种德号唯有诸佛才能圆满成就。佛先自称具有三德圆满,唯有佛才能验证弥勒菩萨将来成佛之事。当此因缘时会,现今希望预会大众亦能了知这一胜事。弥勒本为大菩萨,佛特为记识将来证得无上正觉,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一一解说,阿是无义,耨多罗是上义,三是正义,藐是等义,三亦是正义,菩提是觉悟义。合释是无上正等正觉。因为诸佛智慧圆满究竟,无有一人能够超越,故称无上,以此智慧遍知诸法理事故名正等,此智已离妄,绝待故名正觉。诸佛智慧简非菩萨分证之缺智故名无上,简非二乘偏证之分智故曰等觉,简非凡、外未证之邪智故名正觉。唯佛与佛乃能获得此一全衔尊称。

菩提此云觉,菩提亦有浅、深之不同。从凡夫发心,依佛教化,对佛果心生向往,虽在生死海中名发心菩提。因有信、愿、修持,从十信位后,渐能制伏烦恼,不使作乱,名伏心菩提,此时修行已入第一大阿僧只劫。菩萨在七地以前,以无漏慧现前,断诸粗惑,名明心菩提。从八地以上,超越有、无对待,不为细惑所动,得无生法忍名出到菩提。若二死永亡,尘沙惑尽,证如来果,名无上菩提。此最高佛果,有二转依:即毕竟转依,权时转依,前者称为实菩提,后者为权菩提。今释尊为弥勒授菩提记者是应菩提记,是权时转依,说明当来弥勒下生成佛是应化人间之应化佛并非真正之法佛。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

总答中,除为弥勒授记外,先总答菩萨生处。释尊说上生经后之十二年,弥勒即当命终,必得往生兜率天宫。此后十二年中,佛又说了什么经教?依憬兴弥勒上生经疏说有三种解说:一、佛说弥勒经后,又说维摩经四年(维摩经属方等),法华七年,涅盘一年,共为十二年。由此得知,当说维摩经第一年时,佛即说此弥勒上生经了。二、佛此后又说维摩经五年,法华经七年,共十二年,此当佛说般若经第二十五年时,说此上生经。三、佛说维摩经第三年时才说此经,此种解说是根据结集经典传记而来。据说:当如来灭度之时,文殊、弘广、弥勒三位菩萨曾参加佛陀的荼毘大典。佛是于二月十五日中夜入灭,于当年夏天三月,由迦叶、阿难等五百阿罗汉初次结集三藏于七叶窟。结集时,三位菩萨均在会,但当弘说经教时,唯有弘广,文殊二位菩萨,弥勒已不在人间了。初次结集三藏从三月始至七月十五日止,结集圆满。若从八月至第二年的二月十五日为弘说经教之时期推算,则当佛说维摩经之第三年时说弥勒上生经。由此得一结论,佛此后又说了维摩经二年,法华经七年,涅盘经一年,结集经一年,弘经一年,共为十二年。以上三种解说,到底谁为正确,无法作一定论,因印度一向不重视历史记载,仅备录于此,作为探讨佛说弥勒上生经年代线索之参考。

至于弥勒命终之年代,据憬兴弥勒上生经疏说,有二种解说:一、佛陀灭后,弥勒才去世,如前文说。因初次结集三藏时有三位菩萨在会中。二、佛说法华经时,弥勒亦曾听闻,到了涅盘会上,则无弥勒之名,证知弥勒已先佛上生。或因当结集三藏时,弥勒为了悦取大众而化现人间。否则有违长阿含之说,长阿含经中阿难曾说:「弥勤在兜率中,而佛涅盘时,下结集阇毘故」。憬法师取第二说为准,此可贯通大、小乘之经义。又在大集经第四中,佛告大众,我灭度,谁令我法久住?乃至下说言:「佛世尊灭度,彼兜率天上,广宣如是无上经典﹂。其次,大集经第一说:「得佛道始十六年说此经。」由此故知,弥勒菩萨于佛成道第十六年时已生兜率天了。菩萨处胎经第二说:「佛告弥勒,如是天中未得神通」?弥勒白佛言:「有成熟者,有未成熟者」。增一阿含经第一说:「辨结集法时,众集之,梵天、帝释、四王诸天下降,弥勒兜率来集」。以上诸种经典证明,弥勒是先佛而入涅盘上生兜率天。亦可证知第二说较为合理。

最后有一问题,为何一切最后身补处菩萨,都要先升兜率陀天然后再来人间成佛?有关此一解答,以智度论所说颇为详确。智论第三十八卷说:「无色界中无形,不得说法故。色界中虽有色身可为说法,而染禅味,不能大利益众生故。下三欲天(四王、忉利、夜摩)深厚结使故。上二天(化乐、他化)结使厚而心软不利故。故第四天结使薄心软利故。菩萨于中住也。又若从人成佛者,人则起慢,诸天不信。若从人生天成佛者,不得教化人故,故唯从兜率耳」。此是说明弥勒上升欲界第四天之主要原因。

丁二别说

戊一广详

己一诸天造外宫殿

尔时、兜率陀天上有五百万亿天子。一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罗蜜,为供养一生补处菩萨故,以天福力造作宫殿。

以上总答文中,只说明弥勒后生所去的处所,以下详说兜率天宫清净庄严。净土有十方净土,兜率净土或称弥勒净土,为天国之净化,其依报之庄严与十方净土并无二样。十方清净庄严净土无不是佛,菩萨过去生中福慧善业所感,作为摄受十方众生修学佛法的理想乐园。本经说由三种大力,或由天子或由天神之力量创造了兜率净土。其实,均由弥勒菩萨过去殊胜出世善根所感召,而有如此严丽校饰之胜妙报土!最初先由五百万亿天子造外众宝宫殿,次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造善法堂,后又由五位大神庄严内外二院种种严饰。此中兜率清净庄严依报,说由诸天子,大神所造,不是自然而有,这显示了知足天之福德不同于其它诸天。依报若由他人、诸天、天神所作,则诸天生起敬重之心,进而也能发愿修福集因。亦如人王之宫殿辉煌华丽,内苑楼阁亭榭之美妙,不说自己过去福报,而说由国库拨款,人力所成,同一道理。

欲界诸天,其天国制度亦如人间***行政之实施,有总领的天主,亦有无数天子天女为他所统治。当时有五百万亿天子所修布施善因,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并以天福力量,建造宫殿。诸天子因弥勒菩萨尽此一生必定成佛,若能布施,福田最胜。以布施为因,发愿相助为缘,加之、天之福力。有此因缘二力,天福旁资,变作天宫。此五百亿天子,若约法说,以弥勒过去身中,因修信、进、念、定、慧五根因缘,现今内证内院法乐,以五根为主,修余六度万行,资此五根,因此,外感得五百万亿天子为造华丽宫殿。

或者说此五百万亿诸天子是由菩萨之所变化,预先庄严报土。据实而言,菩萨具修十善,而受天福。又以布施殊胜,故先说布施度。

一生补处菩萨的名义,根据玄奘大师解说:菩萨命终后,上生兜率天,过多数死生,还生彼天,最后死而生人间方得成佛,名为一生补处。今有怀疑者,生在彼天即有众多生死,为何称为一生补处?若依小乘解说,菩萨虽在兜率天中有众多死生,而降生到阎浮提世界,只有一生即能成佛,故名一生,并不说天中一生,名一生补处。依大乘义有三种解说:一、天身名为一生,生到人间名为后身,故又称最后身菩萨。如大般若经第七说:「一生所系,都史天菩萨。」二、人身名为一生,更受人生方成佛。如解说经说:「观音、文殊名一生补处。」三、人天多身,合为一生,如极七反(天上人间往来七次)。但此中以第一所说比较合理,以一生在天上,最后身到人间成佛。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各各脱身旃檀摩尼宝冠,长跪合掌,发是愿言:「我今持此无价宝珠,及以天冠,为供养大心众生故。

诸百亿天子各人为对弥勒菩萨表示尊敬,各人脱下由旃檀香摩尼宝珠所做的宝冠作为供养之物。旃檀是一种名贵香木,有白色及赤色的不同,传说一枝六铢重的栴檀香,其价值即等同娑婆世界。摩尼是如意宝珠,随众色而影现,有此一如意珠,即能称心而求,故又称神珠。现在诸天子脱下此无价摩尼宝天冠欲供养菩萨,希求将来获得无量智慧圆明,而能如意解脱自在。

长跪,是将两膝着地,直身而住,最恭敬之身业,表示有定有慧。合掌,亦是恭敬之礼,表示心冥于境,智合于理。皆表示身业修行,并异口同音发愿说:「我今持是无价宝珠,及以天冠,为供养大心众生故」。称弥勒为大心众生者,以弥勒虽以慈悲运济众生,离苦得乐,但尚在因位,亦同众生,因具上求佛智之宏愿,而称发大心之众生。弥勒天宫之殊胜内院,是否永久的存在,不会变迁?这有二说:一、不是恒有,若说恒常存在,则有违本经所说:由五百万亿天子更为弥勒建造宫殿!二、认为菩萨天宫,贤劫常有,万古不变,因有千尊菩萨都上生到这一宫殿。但以第一所说为胜,亦符合本经之意。又若兜率内院不是恒有,释迦菩萨生天宫之时,由谁人建造宫殿?答:虽无人造作宫殿,但能庄严,因菩萨神妙应物。如佛本行集经第五说:「护明菩萨生兜率时,诸天宫殿自然庄严。」即是此意。

此人来世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彼佛庄严国界得受记者,令我宝冠化成供具。」

正说发愿。此人指弥勒菩萨,因尚在人间佛陀座下听法,故说来世不久当成正觉。诸位天子预兴此愿说:「当弥勒成佛时,我等能跟随于彼佛下生人间,庄严国界,得受记作佛。则能令我宝冠,变化成为四事供养之资具。」四事供养资具,即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若约法说,变化宝冠而为供养之资具,表示能由凡夫而修持成为圣贤。此中只说宝冠,未说宝珠,因所祈求之愿相同。或者「宝」指如意宝,「冠」是天冠,合而并论。

如是诸天子等各各长跪,发弘誓愿,亦复如是。

诸位天子所供养之物皆同发愿,也一一同等,将来皆希望能亲近弥勒,授记作佛。

时诸天子作是愿已,是诸宝冠化作五百万亿宝宫。

上说诸天众因发愿,以下述明诸天所获愿果。诸天子发愿以后,以天福善根功德,而能随愿所成,变化所作,共有十种功德庄严校饰。因有五百万亿天子各各供养奉献宝冠,故能化作五百万亿宝宫。十重严饰:一、宫殿,二、重垣,三、七宝,四、光明,五、莲华,六、行树,七、宝色,八、金光,九、天女,十、音乐。此是菩萨福力十善报应。第一天堂宫殿庄严成就:菩萨从凡夫修行,从初地渐次修行到达十地。现约初地菩萨之感召功德说。初地是见道位,法喜充满,见真实理,错误见解顿时消除,名欢喜地菩萨。一证真理后,不但法喜无量,内心一切怖畏皆悉消除。怖畏有五:一、不活畏,二、恶名畏,三、大众威德畏,四、死畏,五、恶道畏。远离凡夫心,得出世心,与圣人同流。大乘修行法门很多,但不外先修五根:信根,信三宝功德,信业果不爽,信有三世轮迥,信有凡夫,圣贤。奠定此信心后,则能精进不懈,修念之法门,如念佛圣号,持咒,观想,由此令心得到安定,清净,此是修念后之静定功德。因有定力加持,则慧解自然锐利,能见法性真理。由此五根而得五力。菩萨由初发心以此修学不退,所以一证初地,则能感召五百万亿天子之所庄严宫殿。

一一宝宫有七重垣。

第二是重垣庄严:垣是围墙,有庄严,防护宝宫之用。此一庄严说明二地菩萨持戒清净,秋亳无犯,长养善法,守护六根,名离垢地菩萨,已能成就最胜真如,远离邪行戒垢之障。有七重垣,以菩萨身三支净戒,能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有四支净戒: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因中七支具得清净,果位自然感得依报中之七重围垣庄严。

一一垣七宝所成。

第三是宝垣庄严:七重围垣的建筑材料,悉由金、银、琉璃、玻璃、(左石右车)渠、赤珠、玛瑙而严饰。三地菩萨名发光地,得胜流真如,离阇钝障,对三乘教、理、行果、从闻、思、修后不会忘失,得闻持陀罗尼门。又三地菩萨忍辱波罗蜜圆满究竟,能观三种忍辱法:一、安受苦忍,二、耐怨害忍,三、谛察法忍。修此耐怨害忍,先起五种观想:亲善想,准法想,无常想,有苦想,摄受想,方能修此耐怨害忍。

一一宝出五百亿光明。

第四光明严饰:四地菩萨名焰慧地,因修三十七道品菩提分法,以智慧力灭除一切诸障碍。由于百行助成,故能感召五百亿光明。

一一光明中,有五百亿莲华。

第五莲华庄严:五地菩萨名极难胜地,从初地至四地,真智与世智难以同时并观。至五地时能于同时并观二谛,真、俗圆融无碍,但需要加行力才能成观。由于内解五明:因明、内明、医方明、工巧明、声明,智慧高超,故光明中有五百亿莲华出现。

一一莲华化作五百亿七宝行树。

第六宝树庄严:六地菩萨名现前地,以般若慧观十二因缘,厌生死苦,但能即有而空,离一切染净之相,观缘起性空,得七十七种智观,故感一一莲华中有七宝行树之严饰。

一一树叶有五百亿宝色。

第七宝色庄严:七地菩萨名远行地,修行时间已到第二大阿僧祗劫,此时位等四果阿罗汉,永断生死苦厄,离凡夫已很辽远,能于真俗二智平衡观察,到不加功用行之边际,此纯作真无相观,证法性色,故能于一一树叶上感得微妙宝色之庄严。

一一宝色有五百亿阎浮檀金光。

第八金色庄严:八地菩萨名不动地,菩萨至此能任运修无相观门,不为烦恼所动,得寿、心、相、土、身五大自在,故能现起阎浮檀金光,此即黄色金光。因阎浮提洲以黄色为第一殊胜,此色能蔽遮其它诸种光明。

一一阎浮檀金色光中,出五百亿诸天宝女。

第九天女严饰:九地菩萨名善慧地,菩萨至此得四无碍解智:或称法、义、词、乐说四无碍辩才。以此四无碍智,教化十方众生,获得出世善根,所以感得天女之显现。

一一宝女住立树下,执百亿宝无数璎珞,出妙音乐。

第十音乐庄严:一一宝女站在七宝所成行树之下,每人手拿百亿宝所成璎珞,如同宝铃和鸣,发出微妙天乐。十地菩萨名法云地,法身圆满自在,以一切法智,合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碍神通,如大云能盖覆大地,又如大云兴起,法雨普洽,降洒甘露,使十方众生,皆得法益!因有法雨利生,故能感召天女微妙音乐和鸣。以上十地菩萨以内在的种种功德,如十善,十力等,故今能召感外在的微妙庄严妙果。亦说明国土依报之净秽,皆由吾人内心善、恶业因而来。佛法说:「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即是此一道理。弥勒内院与诸天不同,是一特殊化区,为天宫之净化理想国土,此一兜率净土是弥勒菩萨往昔从初地至十地之中,勤修身三、口四、意三,十种善业。又能证得十力、十智,自在无碍而有如此超越境界。

时音乐中,演说不退转地***之行。

以下将前文十种庄严再加以分别引申说明,此有四重,先说第十音乐说法。此诸宝璎珞中所出妙音,不是靡靡之音,令人激动情爱,儿女情长世间音乐;而是宣演不退转地***之音,听闻此种音声,则由闻而思而修,超凡入圣,而证佛果。不退转有五种:一信不退,菩萨由凡夫发心修行有很多阶段,未证悟前三贤位,十信、十住、十回向。发心皈依后,对三宝、施、戒因果,圣贤毫无怀疑,信心不退者需到十信位之第六信不退位,才称为真正信心坚固。小乘名为四不坏信,亦即对佛、法、僧、戒无有怀疑,因为至此位时,已能真实见到三宝,戒之功德,并非由他人或经本中听闻阅读而来。第二位不退,向上修习到十住位之第七住位,能不退凡夫外道,是第二位不退。第三证不退,菩萨一进入初地,证悟法性理体,断三界见所断惑,离异生障。四行不退,从初地再向上修行,渐次从二地至七地,此时断三界思所断惑,除分段生死,得不退二乘之行,故称远行地。第五断不退,菩萨一登八地不动地菩萨,断一切粗惑,不为生死所动,任运向无上佛果进行,广利一切众生。此五种不退位,三乘共证之法门。***,喻佛法如车轮,可运载行人从生死此岸达涅盘彼岸。又轮有辗碎之用,将凡夫烦恼一一辗磨消除至澈底清净!***为能诠之理,诠说三乘之行门,亦即此妙音,纯为演说出世佛法之妙义。令人听后,启信,实行而证果。

其树生果,如玻璃色,一切众色入颇黎色中。

第二广说前文第六宝树庄严之功德。其宝树能生果实,其色如玻璃,玻璃是红色,以红色为根本,为中心,一切众色又摄入此一红色之玻璃色中,彼此相摄相入,互为映现,皆成红色。说明菩萨发心教化众生以佛果为究竟。如弥勒于龙华树下,三座说法,无非是使令众生皆得作佛。如法华经说:「无二亦无三,唯有一佛乘」。众生根性虽有无量差别,但诸佛出世本怀,无非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亦如宝树所生之果实虽各各差别,但其果色皆同一色,平等无异。

是诸光明右旋宛转,流出众音,演说大慈大悲法。

第三广说前文第四光明庄严功德。光明右旋,宛转,说明内院七宝所成,垣墙上放射无量光明,此宝光有一种特殊作用,不但能右旋宛转,而且能宣演众多音声。随顺法性理体,故诸光明右绕,如旋火轮。光明中又能流出众多音声,专门演说大慈大悲法门。光明代表菩萨所行不离智慧,以智慧之行能引发菩萨拔苦与乐大慈悲法。弥勒法门无他,即修慈悲法,从初发心及至成佛,一以贯之。有智有悲,表示大乘佛法精神。中国佛徒们均能修行不食肉之戒行,这与弥勒法门正为吻合。慈悲法门可从三方面去观察:一有情缘慈:如见一切有情遭逢颠沛苦难生活之时,缺少衣食资具,所谓饥渴寒冷,菩萨见之不忍于心,而兴起悲悯,施以种种衣食资具救济,俾能身心安乐。此是临时救济。第二法缘慈:衣食生活资具固然重要,依宗教立场说,吾人出没于六道轮回,纯是一大苦聚,若求真正的离苦得乐,必须获得究竟解脱。菩萨以智慧视察,唯有通达十二缘起真理,从根本无明拔起:「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触灭?及至生老病死灭。」如此反观十二因缘,则能解脱生死大患。菩萨不见实有众生,唯见于缘起法,此是法缘慈。第三无缘慈:菩萨体悟法性空寂,无人、我相,无能、所相,但悲心深切,所谓冤亲平等,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体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度众生,是心内众生,起慈悲,是理应如此,不能如此,则不名菩萨。所以菩萨终日度生而无众生可度,终日行慈悲法,无一法可取,法性如此,理应如是,则能做到「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佛道誓愿成」。弥勒菩萨以慈悲法门为导化无量众生,从始至终,从浅到深,皆以此一法门摄化一切,虽不断烦恼(菩萨留惑润生),不坐禅定(不住空寂理念),而以慈悲随缘度化,大乘伟大处即在于此。

一一垣墙,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

第四广说前文第二垣墙高厚。垣是围墙,有防护,庄饰二种作用。一一重垣高度均有六十二由旬,若以一小由旬二十华里计算,有一千二百四十华里之高。此一天然高大重垣,非人间科技工程所能建筑,实由菩萨慧业所感。因菩萨已能超越凡夫、外道之六十二见。同时显示凡能生于兜率内院的同愿同行者,都能破除六十二见。六十二见为印度凡夫,外道所固执的错误妄计。此中以身、边二见为根本。身见是从五阴(色、受、想、行、识)之法而来。凡、外执有实我,但我在何处?从五阴法有,因此执着「阴大我小,我在阴中」。但是五阴之法,经过数十年之生老病死,终归消灭,所谓四大分离,各归一处,但我人死后能上升天堂,下堕地狱,不受此有限五阴法所囿限,故又生起「我大阴小,阴在我中」之错觉。因此另执离开五阴外有一实我为「离阴之我」。但死后又要再来受生,只是换了一个五阴身而已,不可说离开五阴外有一实我,事实上,离开五阴之法就根本没有我之存在,故又妄计有一「即阴之我」。以上四种妄执再以五阴相乘:即每一阴中皆有此四种错见,则共为二十见执。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相乘,则成六十见。再加上断见(人死如灯灭)、常见(人永为人,畜永为畜)共成六十二见。

墙垣厚度有十四由旬,以一中由旬四十华里计算,则有五百六十华里之厚度。约法说,喻外道有种种戏论,如中国人说宇宙来源,如鸡与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若说先有蛋,则此蛋从何处来?因此计执先有鸡,但鸡是从蛋而来。所以最后无法解决这一困难问题。佛在世时,外道亦有如此戏论,如说:此世界是有边?是无边?亦有亦无边等?人死后是有是无?佛陀出世是以解脱生死苦患为究竟,对世间戏论,无济于解脱人生烦恼之事,一概默然,不去答复,以免节外生枝,增加见执,共有十四种,不可记事故称十四不可记,此是对外道而说。以上共有四种庄严引申说明:第一,第二是说明弥勒佛下生之世,众生在龙华树下三会闻法。发心,证果虽有差别,但最后皆归于一佛乘。第三说弥勒以慈悲济度众生为本,内心无瞋无痴,智慧光明永远随行。第四是菩萨永断凡、外之邪执,故能超越生死圈套。

五百亿龙王围绕此垣

五百亿天子造宝宫,而又现起重重庄严校饰,最后又于墙垣上得有天龙王之保护,由五百亿天子每人得一天龙之守护。龙有海龙,天龙之别,此五百亿龙王是属空间龙王一类,龙类有龙王,龙民之分,龙王是有大福报者,有些是十地菩萨大权示现,今有法王应世,不但获得诸天子供养宝宫,龙王亦随处示现守护宝垣,不使非人得以乘隙逼害。因菩萨久远劫来,内持五戒善行,不作诸恶,故能外感五百亿龙王卫护,一切灾厄自然消灭。

一一龙王雨五百亿七宝行树,庄严垣上。

龙王有大神通,除了兴大云,降甘霖外,亦能雨七宝行树,每一龙王各各雨一七宝所成行树,庄严墙垣。由于菩萨内具五力---信、进、念、定、慧。出生七种财宝--信、戒、闻、舍、慧、惭、愧。感召龙王雨七宝所成之行树,庄严净土,成熟有情。

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掁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七宝行树,不只是庄严宝垣,并且经过微风吹动,彼此树叶互相碰触,演说佛法之妙音。此宝树亦能说法,显示净土之依报殊胜,花香树动,皆能演微妙声,令人行道,警策精进不使懈怠,早获不退转地。此处说自然有风,喻菩萨能任运兴起大悲之风,激起真、俗二种智树,演扬厌离生死,欣往涅盘之法音。诸佛出世,欲度众生,无非使人先需了解世间真实相。世间有器世间,有情世间,落于时间三际之内为「世」,落于空间十方之中为「间」,生存于此时,空中之一切存在现象,无论是有情、无情,皆不出苦、空、无常、无我之理性法则。佛说「有漏皆苦」,因其自性本为烦恼感召。所执诸法,无论内身外物,无不是假名,故说是「空」无实体。落于生住异灭有为法中,无永久性,故说是「无常」住之永存。但凡夫执为有一实我,殊不知我身我心,非一、非常、非实,五蕴假合,四大暂聚,求其不变,普遍存在是不可能,故说「无我」。若能从身、心、受,法上去观察此一普遍真理而无丝毫疑虑,则能越诸生死苦海,到达究竟彼岸了。故称此四法印,是真波罗密。净土之特胜,在在令人超凡入圣,此一方便,实是菩萨悲心所运,表示欲生净土,他力增上之殊胜!以上诸天造宫殿一段已完。以下第二段,说大神为菩萨建善法堂。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