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弥勒大成佛经讲记

天佑法师

前言

大家好,自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部《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关于弥勒菩萨,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在佛教典籍中,主要有三部经典,系统介绍了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当来成佛的情况,这三部经是:《上生经》《下生经》和《大成佛经》。

《上生经》主要讲的是阿逸多于释迦佛陀入灭前十二年,舍报生于兜率天善法堂,作最后的准备,成为一生补处的当来贤劫第五尊佛陀。并且经中还说,后世行者若未能亲闻法要,则弥勒将是当来之大皈依处;若今生不得解脱,则可发愿求生补处菩萨慈尊足下,待今世报尽,往生弥勒净土亲闻法教,乃至后世与弥勒一同下生,演龙华三会,得大解脱。关于兜率天四千岁后,弥勒下世成佛度生的情况,则在《下生经》中有明确阐述。

《下生经》与今天所讲的《大成佛经》意旨相同,只是《成佛》一经,内容更为丰富,对于弥勒菩萨于后来世,下生人间,风土时节,出家修行,成道受衣,龙华度生等情况的介绍,更为细致和详尽。所以,我们只要将这一部经通达了,则《下生》一经亦得掌握。此经译主罗什,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此经属于《下生》之广本。所以在经题中加了一个“大”字,以区别于小本《下生》,故名《大成佛经》。

自佛法东来,弥勒净土很早就为人所共知的重要修行法门。考法门之始:东晋道安大师,一直到当代演培法师,历代传承大德无不在努力弘扬此净土法门。今时之“慈宗”,则为太虚大师所创,大师专门成立“厦门慈宗学会”,并宣讲弥勒三经无数次。这些大德,呕心沥血将此法门广宣。都是佛门中的龙象。我们时值末法时代,尚有幸能听闻到如此殊胜的法教,大家一定要珍惜。

我们都知道,菩萨名慈氏,虽然我们都已经习惯于称呼弥勒菩萨。可是,我们当明白,弥勒是菩萨成佛之后的佛号。比如释迦牟尼佛陀,等成佛之后,才用这个佛号。我们提前用这个称号,不代表菩萨已经成佛,而是我们希望能够早日闻佛法教。大家都知道,佛陀对于下一尊佛出世的受记,是在兜率天四千岁后。那么如何来折算人间的时间呢?由于所传译之经典的不同,结果在具体的年数上会有一些差异。其实,这年代的差异,我们不用关心。为什么呢?因为经典说得明白,弥勒下世时,国土庄严广大,人寿八万四千岁。所以我们在座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依此报身,等待弥勒下世。所以,若有人宣称,弥勒已经下生,则都是贻笑大方的糊涂话了。

历史上,有许多别有用心之徒,打着“弥勒下生”的旗号,进行非法非律的勾当。都是些附佛之流,名义上是在弘法,实质上却是在偷梁换柱,大伤正信之圣教。

所谓正法不彰,则邪法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经,就是要将正信的弥勒法门广示大众,让大家明白,到底佛陀所说的弥勒下生,是怎么一回事。以此坚固的正确认识,增强对邪说之抵抗力,则外邪无以入侵,使正信的佛法能够纯正、持久得流传下去。

好了,关于弥勒法门的介绍就到这里了,如下开始讲正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与舍利弗。经行山顶。而说偈言。

一心善谛听∵光明大三昧

无比功德人∵正尔当出世

彼人说妙法∵悉皆得充足

如渴饮甘露∵疾至解脱道

此经出大正藏经部,故为“如是我闻”之“佛说”。

这个摩伽陀就是王舍城之所在地:中印度摩竭陀国。

关于“降魔”二字,我们如何理解呢?按照平常的习惯,我们总是理解为佛陀将魔王降伏,似乎神鬼大战一类的。当然,我们也可以采取另一种理解,就是佛陀降服烦恼之魔——心魔。其实,对于我们众生而言,最大的魔障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心魔。在哲学中有一句话: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说佛陀是无漏圣者,因为无懈可击,所以魔王对佛陀无能为力,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故云“佛常降魔”。

夏安居,这是僧团制度。每年在夏季,印度雨期,长达三月。在这三个月,比丘禁止外出而居于一处以致力修行。此制度,原是婆罗门教所行。后为佛教所采用。

对于安居,我们中国人体会不深。所以呢,引那烂陀长老的介绍如下:“雨季大约从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开始到十一月十五结束。雨季期,大雨倾盆、河流泛滥、道路淹没、交通中断。在这段时间里,出家人会发现外出行化极为不便。另外,无数农作物及昆虫将在不知不觉中被伤害。所有出家人,包括佛弟子在内,通常暂时中断了他们的行化活动,在一个安静的地方隐居下来。佛陀和他的弟子们都应邀在精舍或安静的花园里度过雨季。但是,有的时候,他们也退隐森林。人们成群结队,来到佛陀的住处,聆听佛法,尽可能地利用这一大好时机来亲近佛陀。”

如经中所言,在结夏时的某一天,佛陀和舍利弗在山顶经行。经行是禅修的一种,我们会发现,经行和禅坐同等重要,四威仪中,在在处处、时时刻刻都是禅修的好时机。佛陀与舍利弗二人,就在山顶上经行。有人说了,这两位都已经是无学位的圣者了,怎么他们还要修行?其实,根据僧团制度和习惯,有许多无学位弟子,还是在每日精进修学。如果四禅八定还没有自在任运,则努力修习。如果所有的功夫都通达了,比如佛陀的上首长老大弟子们,他们也会经常巩固一下。佛陀教导弟子们,当不放逸、不懈怠。于是佛陀身体力行,从来都是僧团,乃至于后世弟子们的楷模。

如上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然后佛陀说了一首偈言。佛陀很少不问自说,但有言教,总是应记、应时、应地。佛陀不会说无用话。我们可以看这一段偈子,是一首赞颂。

“一心善谛听,光明大三昧,无比功德人,正尔当出世。彼人说妙法,悉皆得充足,如渴饮甘露,疾至解脱道。”

这首偈言,很明显是在赞颂当来弥勒,万德庄严,善说法义。说弥勒菩萨,在后来世,下生此土,度众生无量。那时的众生,福德广大,不仅能值遇佛陀、亲闻法教。并且,堪能受持,奉行教化,得大解脱。这一首颂,可以说是此经的点睛之笔。其中,“如渴饮甘露”一句,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指如来善说,应机施教。另一方面,当时的人们,已经具足了解脱的资粮。就如同法将舍利弗,万般皆备,只待佛陀之一句偈颂,即得开悟解脱。于是这里说,如渴饮甘露,正是善说与善学的完美配合。

佛陀的诸弟子们,知道佛陀要说法,都集来一处。我们来看下去。

时四部众平治道路。洒扫烧香皆悉来集。持诸供具供养如来及比丘僧。谛观如来。喻如孝子视于慈父。如渴思饮。爱念法父亦复如是。各各同心。欲请法王转正*轮。诸根不动心心相次流注向佛。是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各从坐起右绕世尊。五体投地向佛泣泪。

四部众,分出家、在家二众。我们知道,在结夏的时候,常常会有在家人,作为近事男,为僧团服务。大家知道佛陀要讲法了,便各行自己的义务,安置场地。学生为自己的老师,安排坐具等。

等一切都安排好了,大家就开始等待佛陀说法。文中,形容大家的心态为如饥似渴。都摄心安住,把关注力放在佛陀身上,请佛陀转无上*轮。

其后,不但说了人间四部,还交代了天龙八部。其中,鬼、神通修罗,故不属单独一部。八部为天、龙、夜叉、乾闼婆(香神或乐神)、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非人、歌人)、摩睺罗伽(大蟒神)。如上总结两类,就是人类,和非人类,故云“人非人等”。

绕佛是印度礼仪,和顶礼同等,都是表示尊敬、恭敬和礼敬。大家乞请佛陀讲法,敬重于法教。大家看看哦,佛陀在世时,法尚需求。我们如今却是随处可见经教,然而我们的恭敬心,却大不如佛陀时代的弟子们。

打个比方,正如缺水的时候,我们才会珍惜、谨慎利用水资源。而当水资源丰富的时候,我们往往就不懂得珍惜,开始浪费使用。学佛同样如此。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学习条件也好了,似乎大家也都觉得,不“苦”了。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今人被五欲束缚、麻醉,似乎苦集灭道是佛陀时代的事了,如今不苦了,然后佛陀所说的解脱道也就没有意义了。唉,人类总是如此,放松了警惕,让自己懈怠,结果只能是空有满嘴豪情。一无是处。

尔时大智舍利弗。齐整衣服偏袒右肩。知法王心善能随顺。学佛法王转正*轮。是佛辅臣持法大将。怜愍众生故。欲令脱苦缚。白佛言。世尊。如来向者于山顶上说偈。赞叹第一智人。前后经中之所未说。此诸大众心皆渴仰泪如盛雨。欲闻如来说未来佛开甘露道。弥勒名字功德神力国土庄严。以何善根何戒何施何定何慧何等智力。得见弥勒。于何心中修八正路。

法将舍利弗,是佛陀上首两大弟子,智慧广大。经典中,还有记载受佛陀许可,代佛传法。我们对于法将舍利弗的了解,可以参考向智***所着的《舍利弗传》。这里就略过了。

我们都看过南方比丘的着装,这就是标准的三衣:下衣,上衣,和大衣。舍利弗着下、上二衣,则右肩自然偏袒,以此表示恭敬。

法将请佛转法。然后经文中提到“前后经中之所未说”,这个未说,不是说没有提过弥勒,而是说,没有以“第一智人”这样的形容来赞叹慈氏菩萨。所以,法将请佛陀转法,为何如此赞叹弥勒?并且请佛陀说说弥勒的名字、功德、神力和国土庄严?后世之人,值遇弥勒,当修何种善根?持什么戒?如何布施?修何种定?何慧何等智力?并且以何心修八正道?

我们看,法将真是一个会问问题的人,因为一切问题,都恰到好处,周备完善,这样发问,得到了与会一切众生的共鸣。我们看下文

舍利弗发此问时。百千天子无数梵王。合掌恭敬。异口同音共发是问白佛言。世尊。愿使我等于未来世。得见人中最大果报。三界眼目光明。弥勒。普为众生说大慈悲。并八部众亦皆如此。恭敬叉手劝请如来。

大家都想知道这些问题,于是,异口同声,问白于佛。这里呢,我们可以说一些题外话。在印度之本土宗教,经过发展,最终到了佛陀时代,人们大多信仰大梵。也就是把绝对真理人格化,然后赋予其一个主宰的名义,对其产生信仰;人类都有一个不灭的轮回主体,叫阿特曼,那时的婆罗门认为,修行的目的,就是梵我合一;以此得到不死,解脱。

大家发现没有?这样的教义,很容易导致权威性、垄断性、神秘性。佛教的出现,则根本得否定了这种教义。佛教认为,哪怕梵天,都只是六道中的生态,虽然这种生态比较高级,然而终究也逃不出有为诸法的必然结果——轮回。

佛陀提倡,一切生中的最高状态,不是梵天。而是那些漏尽的觉悟者们。觉悟的圣者们,才是最终解脱禅缚,结束轮回的胜利者。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婆罗门主教们的权威性,提倡众生平等,哪怕当时被认为是无种姓的贱种奴隶,都有解脱的机会。于是,我们在佛教的经典上,常常能看到天人、梵王等高级生态众生来问讯佛陀。

我们发现没有,文中有两句话是形容于弥勒佛的。“人中最大果报。三界眼目光明。”这两句话,其实隐含了佛陀的十种号。为什么说人中最大果报呢?因为我们知道,菩萨一生补处,再进一步,则登圣位。故为人中最大。

尔时梵王与诸梵众。异口同音合掌赞叹。而说颂曰

南无满月具足十力大精进将勇猛无畏

这是赞佛功德的偈子。满月比喻佛陀福慧二足,如满月般无瑕无缺。佛之十力者:可参考《杂阿含经》(六八四、七0三)。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处非处智力,佛陀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知是处、无有是处,称为知处非处。

业异熟智力,佛陀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佛陀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根上下智力,佛陀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种种胜解智力,佛陀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种种界智力,佛陀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遍趣行智力,佛陀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盘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宿住随念智力,又称宿命力。即佛陀于种种宿命,一切世如实遍知。死生智力,佛陀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情况。漏尽智力,谓佛陀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又赞菩萨,精进勇猛,大雄无畏。无畏者四:

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

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一切智人超出三有成三达智降伏四魔

第二颂赞佛胜用,一切智者,总破一切法中无明暗,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超出三有者,超出于欲、色、无色三界,彻底解脱缠缚。三达者,于三明通达。三明就是:天眼,宿命,漏尽。天眼达,就是知未来之生死因果。宿命达,就是知过去之生死因果;漏尽达,即知现在之烦恼而断尽之。降伏四魔者:降伏烦恼、死、五蕴、天之四魔。

经典增一阿含,还记录了,如何破此四魔:

彻底现观诸法如幻之相,明了苦谛,即能破阴魔;

了见诸法皆空之实相,即破烦恼魔;

了达诸法不生不灭之理,破除死魔;

灭除憍心、慢心,专注一心而不妄着于一切处,则破天魔。

总观偈颂四句,后两句乃胜用之因,前两句乃胜用之赞。更说明了佛陀乃满月十力,“人中最大果报。三界眼目光明。”

身为法器心如∵虚空静然不动

于有非有于无∵非无达解空法

这一句半颂,主要是赞佛陀之心性。于有非有者,谓佛陀心不取相,无人、我、众生、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于无非无者,修一切善法,于六度四摄,圆满修持,精进不懈。如此长劫累世,彻底断尽一切烦恼习气;所以说佛陀,身为法器,心如虚空,如如不动。

又达解空法者,我们取《瑜伽》大论中一句:“不以实有起增溢执,不以实无起损减执,不增不减,不取不舍,如实了知如是真如离言自性,如是名为善取空者。”又如《解深密经》云:“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

所以这六句颂,非常重要,希望大家重视。

世所赞叹我等同心一时归依愿转*轮

这一颂,总括赞叹,并重申请转*轮之意愿。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当为汝等广分别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汝等今者以妙善心。欲问如来无上道业摩诃般若。如来明见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佛陀欲宣法教,让诸弟子仔细听讲。其中,“如来明见如观掌中庵摩勒果”一句,明佛陀具无漏智,能知如来无上道业摩诃般若。这个比喻就好像我们常说的“探囊取物”一般,比喻很容易得到。同样,佛陀彻见真谛,一如手中的果子,彻见无余。

告舍利弗。若于过去七佛所。得闻佛名礼拜供养。以是因缘净除业障。复闻弥勒大慈根本得清净心。汝等今当一心合掌归依未来大慈悲者。

这里提到一个七佛,据《长经大本经》中谓:乃过去庄严劫,最后三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如今贤劫之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并且本师释迦牟尼佛。而如今的补处菩萨慈尊,则为下一尊佛,本师明宣佛佛相传之体系。这个体系,我们在《景德传灯录》中亦见,更录有这些位佛陀的传法偈,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这里提到,一心合掌归依。我们今人,往往把这个皈依形式化,完全失去了所谓“皈依”的真正含义。我们说,佛陀是我们的大皈依处,那是因为,佛陀广宣无上妙法,作为渡苦之大舟,是为众生解脱生死苦海的唯一救助。所以,我们很多人所谓的信佛、皈依佛,无非就是取得一点心理安慰。大多也只是求得一个心安理得罢了。

关键问题呢,是我们不知道“苦”是什么。理论和实践脱节,因为我们现在对于佛法的学习,落于教条、本本,只会死记硬背,不懂得如何去体验。对于一些需要现观的实境,我们都只能假相。唉,这样子是很难——几乎不可能发心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