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记
印海长老
一讲经因缘
美国东禅寺为庆祝成立三周年纪念,又适逢近代佛教大德慈航菩萨上生二十周年,浩霖法师为感念慈航菩萨法乳之恩,除在***印赠「弥勒菩萨上(下)生经集注」伍仟本,「弥勒三经」贰仟本广结法缘外,并邀我来美宣讲「弥勒上生经」,宏扬弥勒法门。浩霖法师来美国后,提倡弥勒净土不遗余力,深感中国佛教数百年来偏重西方弥陀净土之宏扬,最初传入中国之弥勒法门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反被一般「龙华」,「先天」外道异端,断章取义,加以曲解,作为广揽信众之工具,如此纯正、易行、三根普收之净土法门久被湮没,能不令人痛心!吾人生逢乱世,战事频仍,道德沦丧,尤其生活于物质文明,科技发达之美国,人民特重于现实货利,精神空虚,人心彷徨,无所依归,急需要信、智兼具之佛教维系社会人心于不坠。为提倡弥勒净土法门于西方,俾人人能了解宗教道德生活之重要。除物质生活不匮乏外,人人必需实践五戒、十善,以此五乘共修之弥勒净土法门来轨范人心,不但创造家庭幸福,社会和乐,进而导致世界和平,天下安宁!故弥勒净土法门正适合此一时代之要求。
二净土之种类
吾人求生净土或希望人间净土早日实现,必先了解净土之种类,否则无从生信,发愿而修行。佛法说国土环境是依报,为众生所居住所依止之处所。依报国土是根据吾人正报而建立。正报是众生各各具有的身心活动。因为各人身心所作的业行有善恶之差别,所感召的依报国土也就有净、秽之分了。(大、小乘佛法,都强调正报影响依报,所谓:「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即是此义),依报国土是大家共业所感,而共业所感的国土中,众生种类,千差万别,单就人类的别业说,有肤色、种族、文化等不同,同一种族中的人群也有贤、愚、不肖、贫贱、富贵之差别。
清净佛土是佛、菩萨、声闻,三乘圣贤清净身口意三业所感召的庄严微妙净土,凡夫所住的五浊恶世是愚昧众生造下烦恼恶业所感召的秽土。因此,要往生净土或实现人间净土,必先庄严身心,净化自我,不造众恶,广集善业,福慧净业成就,才能生逢诸佛净土。国土的类别,依「净土新论」所说,有:一、五乘共土,二、三乘共土,三、大乘不共土。一、五乘共土:是凡夫与圣者共住的世界,或称为凡圣同居土,或称凡圣共土。若引申其义说,此一国土中有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所共住,大众共住此一国土,但彼此不一定相知。此五乘共土,凡夫是由业报感召而生此土,佛、菩萨则是乘愿而来,教化世间。二、三乘共土:此土是佛、菩萨、声闻所共住的清净国土,只有圣贤,没有凡夫,约圣人说,此土因有、大小乘圣贤共住,所以又名「大小共土」。「这三乘圣贤所居的净土,最显着的,就是兜率净土,兜率内院为最后身菩萨所住,此天宫之特别区,经常为圣者及天众说法,然后一同下生人间,此为大、小乘经所共说,南传佛教的教典也承认有此净土。兜率天宫本来庄严,因有最后身菩萨说法,也就比一般天国更为理想了。有关兜率净土的依、正庄严,在本经及「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中也都有详细的说明。天台宗称之为「方便有余土」,因声闻和得意生身的大力菩萨都在有心地(有相有功用行),所以称为方便。因还有残余烦恼未除,所以称有余。总之,这是为同得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圣贤所共住者的。」三、大乘不共土:这是大乘佛法中所说,而此一不共土有无数量佛土。大乘经典中所常说的有:西方弥陀净土、东方阿(门内加三个人)佛土、南方宝生佛土、北方成就佛土等,还有与西方极乐净土相对的东方药师净土,这些净土,不见于声闻佛法中。大乘不共土又可分为二类:一是不共二乘的菩萨不共土,为诸佛与菩萨所共,即天台宗所说的「实报庄严土」,此实报秘密庄严不可思议国土是登地以上法身大士所居的清净庄严国土,为诸大菩萨无量劫中所修福智庄严而感召,为二乘圣者所望尘莫及。二为不共菩萨的纯净佛土,这是唯佛与佛所居住的法性土,如仁王经说:『三贤十圣居果报,唯佛一人登净土』。天台宗称为「常寂光土」。以上所说三土或四土,名称、地位或有不同,但其内容,层次是相等不违的。弥勒净土为大(乘)、小(乘)共许,五乘共修的净土法门,
以人天乘为阶梯,以五戒、十善为行门。吾人企求人间净土的实现,希能大同世界之早日来临,这必需人类早日觉醒,大家同愿同行,发增上心修弥勒法门来缔造这一人间净土。这是合于现实人类理想之要求。
三净土优劣之比较
我国自唐代以后,求生净土者,都以弥陀净土为目的,带业往生为方便,所谓西方净土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为方便中之方便,快捷方式中之快捷方式。不知弥勒净土法门也是殊胜中之殊胜,稳当中之稳当。一般说:往生净土的目的,是以超脱三界生死苦轮为究竟。大、小乘经中有种种超三界脱苦轮的方法:一、横超三界:弥陀经中说念佛往生西方安乐国土,亲觐弥陀,得不退转,如虫咬竹,旁穿竹外,即得出离;药师经中说东方琉璃世界,能见药师佛;维摩经中所说生妙喜佛国,得见阿(门内加三个人)佛,以上所说可称为离三界而横超三界之易行道。二、竖出三界:因修声闻法之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乃至三十七道品,能破四住烦恼,见、思二惑,天台宗说,可生凡圣同居土,见藏教佛。如释尊在世,教化一般声闻弟子,皆能证得圣果者,利根三生,钝根七生即得出离三界,了脱生死大患。又如华严宗,教人修习历别三观,破十二品无明,证十二地(初地至十地,等觉、妙觉),生实报庄严土,见报身卢舍那佛;或教修圆观三谛,顿破五住烦恼,住首楞严三昧大定,生常寂光土,见法身毘卢遮那佛。以上所修所证,都可说即此三界而出三界之难行道。三、不即不离出三界:即弥勒上生经中,释尊所说教修六事法门上升兜率净土,见弥勒菩萨,得不退转,授记作佛之易行道。以上三种出离三界法门,有难有易,有迟有速,因众生根性千差万别,释尊为适应群机,法门就有种种差别,但以「不即不离出三界」为既简快捷方式而且稳当。
现在就弥勒净土与西方弥陀净土作一比较:西方弥陀净土与娑婆世界众生特别有缘。从印度龙树、无著、世亲诸大菩萨互相造论,阐明西方净土殊胜,乃至流传东土,历代高僧诸祖竭力自修他化,千百年来,一枝独秀,方兴未艾。足见西方净土有其机感相应之殊胜。今若以其方所来说:极乐世界之弥陀化土,离此世界有十万亿佛刹,佛以大悲愿力,众生以善根修持力,虽可弹指即到,但必须经十万亿国,到底距离此土非常遥远!而弥勒净土则与此土同一世界,举头便是,实在太接近了。
弥勒菩萨继释尊为补处佛位,亲承法衣,凡于释尊法中未得度的,都由弥勒菩萨承担,仅修六事,如本经说:「勤修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华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或多分或少分,都可往生兜率净土,莲华化生。这种导引同赴龙华,得与授记的方便,弥勒菩萨悲心愿力并不下于弥陀如来。
其次,就众生机感说:若要往生西方净土,必须先发厌离心,对此五浊恶世生起厌离,对西方极乐净土生起向往,具有厌此欣彼之心,而生信、发愿、力行,求生西方净土方有希望。求生兜率净土者,则即此三界而不染三界,不见三界之内有丝亳之法可取可舍,所以不必生起欣厌之心。只要「谛观(弥勒︶眉间白亳相光,即得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本经说:「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结跏趺坐」,实在是殊胜中的殊胜。
再约见佛时间迟速说:如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往生西方净土有九品的差别,上品往生者即得见佛,中、下二品或经数日,或经数劫,然后花开闻法,才得见佛。往生内院者,方坐莲华,便见弥勒。如弥勒上生经说:「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礼拜、系念,此人命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亳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华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可见兜率净土,见佛闻法,比弥陀净土别有殊胜之处。
最后,约所修法门难,易作一比较:往生西方净土的主因,必须执持弥陀,获得一心不乱,作为往生西方的左券。一心不乱,也就是「念佛三昧」,若浮浮泛泛,念不专一,不易生净土。后代祖师们见人念佛不专,对往生亳无把握,而生疑惑,故教以「发菩提心」,以此菩提愿心能与弥陀愿力相应,决有往生可能。求生弥勒净土者,只要发增上心也能随愿往生,因兜率净土与当来的人间净土是普应群机的人、天法门,故弥勒法门,无论是人天法、声闻法、菩萨法,均获法益,在见佛闻法过程中,向上增进,渐化人天根性为出世根性,再化二乘根性为大乘根性,同归佛道,故弥勒净土是名符其实的三根普被、五性广摄之简易殊胜法门!
四上生兜率与人间净土
上生兜率净土即求生兜率,亲近弥勒菩萨,听法除疑,将来随弥勒菩萨下生人间,授记作佛。所以上生兜率并非追求天国享受。因求生天国与往生净土的目的迥异,求生天国只求寿命延长福乐自在,像外道求「永生」;或生长寿天等。事实上天福享尽,还是堕落恶趣的,「成佛之道」中说:「求天不生天,愿生佛陀前」,便是此意。上生内院为求生兜率净土,亲近弥勒,最后目的是随弥勒下生人间成佛,龙华三会闻法,轮王治世,净化身心,实现人间净土。一般信仰净土法门多重于往生或上生,发展为天国净土,与外道之永生思想混淆不清,而忽视下生实现人间净土的理想,故为一般重视现实者所诟病,以为是悲观的、压世的、消极的。因为这和现实人生脱节的天国思想,根本是不合乎大乘入世,救世之精神。吾人求生兜率净土,亲近弥勒只是一大方便,最后目的是希望人间净土能早日实现,以期身心净化,人间净土之双重净化,同时完成。弥勒人间净土本出于阿含经中,上生与下生本来同等注重,不可偏废,但法久弊生,造成重视上生而忽视下生。因此上生后不忘下生,才是符合于大乘佛法自利利他的悲愿。
五释经题及译者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本经题是以「人」、「处」得名。人是指弥勒菩萨,处是指兜率陀天。「佛说」二字是说经之主,即释迦牟尼佛。本来说经之人有佛说、菩萨说、弟子说、诸天、鬼神等说。如华严经,是诸大菩萨彼此问答,经过佛陀证明,也称为佛说。又如诸小乘经,有些是诸大弟子相互论辩,经佛证明,只要合符佛理,经佛印证而不谬误的都称佛说,因此几乎每部经前,都安立「佛说」二字。一面尊重佛为法主,一面即是菩萨、弟子等所说,希求佛陀加被,使所说不违佛意,本经是佛对弟子优波离***说,其中也有互相问答,参加法会者有四部八众。
「观」,是观察、了解,是约能观之智说,所观之境即弥勒上生。以此观智观察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之依、正两种清净庄严。如观无量寿佛经之观智,以观察无量寿佛之境界。
「弥勒」是菩萨的姓,梵语弥勒,正译音为梅怛利耶(MAITREYA),华言慈氏,号阿逸多。因菩萨多劫以来修慈心三昧,如偈说:「弥勒菩萨法王子,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慈心教化众生,所以又称慈氏菩萨。本经说:弥勒菩萨出生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初出生时,便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相好。有一天其父邀请相师为菩萨相命,相师想知道菩萨出生时瑞相,其父说:「其母性格向不调柔,自怀子后,存心仁慈。」相师说:「因受菩萨影响有此现象,所以取名慈氏」。有一次,阿难曾问佛,弥勒为何名慈氏?佛即叙说慈氏过去本生因绿:无量劫前,南赡部洲有一大国王,名达磨流枝,译云法爱。当时,有佛号曰弗沙,时有一比丘入慈心三昧,身相安静,放光照耀。王即询问此僧修何定而有此种瑞相?比丘说:「入慈心定」。国王心生欢喜,发愿修习,生生世世不断修习。法爱王,即今弥勒是,从初发心,常号慈氏。因弥勒本性仁慈,又常习慈心三昧,所以号慈氏。
弥勒为释尊弟子,并为授记,将来于增劫后,于此土成佛,龙华树下,三会说法,广度众生。为一生补处大菩萨,一生补处,位邻大觉之菩萨十方世界甚多,如观音补位阿弥陀佛,维摩补位阿閦佛等。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即菩提,此云智慧,因能发菩提心,上求佛智。萨即萨埵,此云有情,有下化众生之意,具此二大理念,修集福慧之大心众生,都可称称菩萨。此处专指弥勒菩萨说。弥勒灭度后,距离成佛之时尚远,此一生补处菩萨必有修习度生之处所。佛经说:一生补处菩萨,未成佛前多住欲界第四天兜率陀天,此天,天人均能受乐知足,不着五欲,故又称知足天,此天有一特别化区名为兜率内院,有善法堂,清净庄严,为补处菩萨一生不退转说法之处所。弥勒菩萨灭后,即上生此处。上生或称往生,即由下界而上升天界之意。以上所说为本经之别题。
经是道路、方法。从凡入圣也有种种方法,小乘有八正道,大乘有六度波罗蜜等,依此方法而行,自可超越凡情而入圣道,此道路是具有永久性、普遍性,人人依此修行,人人均可成佛作祖。故经是圣贤所修道之方法,万古之常道。佛法中有经、律、论三藏,经是佛说,律是为弟子们所制定生活上之道德规律,论是弟子们阐说经藏中深义微言。经是通于一切经,故称此为通题。
本经译者是南北朝时代刘宋之西域居士,诅渠京声所翻译。佛经用印度文书写,若无人译成中文,吾人根本无法了解,必需熟稔印度文,且通达佛法及中文的人,才能胜任此一艰巨工作。译经者有法师,也有居士,本经由居士译成,流通后世,使大法东来,利益群生,开人天眼目,实在功德难量!
释经
甲一序起分
乙一证信起
如是我闻:
每部经典都可分为三大部份: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本经依照太虚大师所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要」∵的分科,较为简要、明了。序分有二:一证信序,二发起序,前者是通序,后者是别序。证信序有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证信本经是阿难亲闻,佛陀亲口宣说,有时间、处所及听法大众。发起序是记述一部经之特殊因缘,或因弟子问,或因佛观察听法大众根机淳熟,放光集众无问自说。本经出广长舌,放千光明,一一光中有无量化佛,异口同音,说不可思议陀罗尼法。当释尊自己演说百亿陀罗尼门时,弥勒悟解过人,当下即得百万亿陀罗尼门出位授记。此为本经发起序之特殊因缘。
「如是」二字是信成就,表示佛曾经如此说。
如是二字本有信顺之义:「信为入法之初基」∵;「顺则师资之道成」∵,因听者生信,佛所说之法皆可顺从,由顺从故师资关系方能建立。
「我闻」∵是闻成就。阿难是结集经者。指自身说:如是之佛法,我亲自从佛处听闻而来。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诸佛说法为破除众生我执,为何不称「无我」∵闻,而说「我」∵闻?答有四种原因:故称「我闻」:一因言说上方便,若说无我,不知所表明是谁?二以随顺世间习俗,自指为我。三为除众生无我的恐怖,若说无我,到底为谁修学?四佛虽说无我之理,但不否认世间有自、他,染、净,善、恶因果,差别事相,故称为「我」∵闻。
闻是听闻,由耳根发识,听受所说。依佛法说:必须根、识、心所、外境四法和合才可名闻。这四个字置于每部经前,是结集三藏者,依于如来言教,并非自撰,为使众生恭敬生信,故说「如是我闻」。
一时,
指说法的时候。听法者根机成熟,感佛所说。说法者慈悲演说,从始至终,所说事毕。总名一时。
佛
梵语佛陀Buddha,译为觉者,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尊为佛。就我们这一世界说,指释迦牟尼佛。
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这是本经说法处,梵语Sravasti,此云舍卫城,为当时中印度憍萨罗国的都城,舍卫城译为丰德城,此城为国都,是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人民生活富裕,出产丰溢,加之人文荟集,并且修道之人亦众,故称丰德。祇园,此云誓多林Jetavana,或意译为殊胜,这本是祗陀太子之名。传说:当太子诞生时,因邻国正来侵犯,最后终于获得胜利,所以取此名,表示庆祝。给孤独即须达多Sudatta长者,此云善施,长者乐善好施,仁慈为怀,周济贫乏,哀恤孤老,为有名之大慈善家,时人尊称他为给孤长者。长者为娶儿媳,曾往摩竭陀国之王舍城,得知佛德崇高。发心礼请佛陀到舍卫城,说法度生。佛以出家人之人当须寂静。舍卫城中人口众多,闹嚷不宁,希望能在该城之南,五、六里许一祗陀太子之林园,该处平坦宽广,泉林茂盛,建筑伽蓝,安僧弘法。善施长者心生欢喜,即于祗陀太子商谈购地建筑僧舍之事,祗陀太子当时心中并不同意因而戏语说:「除非以金布地,厚敷五寸,即可卖之」。善施长者满口承认,毫无吝意,即以黄金布地,直至金库殆尽,亦所不惜。祗陀太子为孤独长者喜舍心之所感,即对长者说:「园地当属长者,树林应属于我」。因此两人共同发心,供养三宝,成就此一大功德。故经中多称「祗(陀)树给孤独园」,此园为释尊在世常驻说法之处所。
尔时,世尊于初夜分,举身放光,其光金色,绕祗陀园周遍七匝,照须达舍,亦作金色。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