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律学来探讨佛陀对僧伽医疗的重视

撰文/福严佛学院前训导主任大修法师∵

参加了几次“僧伽医护基金会”所筹办的义诊活动,主事者诚恳的邀我从

律典方面,就有关于僧伽医疗方面的问题,做一个简要的探讨。个人虽知

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胜举,但自知文笔浅陋、律学未精兼且平时又罕于着墨

,想要有一篇好文章呈显,对己而言,确是有一点太奢望了。虽然如是,

能勇于尝试,面对自己的不足加以克服,却也是进步的开始。故在此谨期

望诸方贤善大德,多所指正与教导。

在《摩诃僧只律》卷二十八中提到:“佛住舍卫城,一日巡视僧房,阿难

随后,见一病比丘卧粪秽中不能自起,孤苦无依、无人照顾,即安慰已;

佛语比丘:取衣来我为汝浣。尔时阿难白佛言:‘置,世尊,是病比丘衣

我当与浣。’佛语阿难:‘汝便浣衣、我当灌水。’阿难即浣世尊灌水,

浣已日曝;并为除去粪秽出床褥诸不净器等,又澡浴病比丘,徐卧床上已

。尔时世尊以无量功德庄严金色柔软手,摩比丘额上问言:‘所患增损?

’比丘言:‘蒙世尊手至我额上,众苦悉除。’尔时世尊为病比丘随顺说

法令发欢喜心已,重为说法,得法眼净。比丘差已,世尊至众多比丘所言

:‘汝等同梵行人,病痛不相看视,谁当看者?汝等各各异姓异家,信家

非家,舍家出家,皆同一沙门释子,同梵行人不相看视,谁当看者?’”

(大正22.455上)据律文所载,这位病比丘,平时就是位懒惰懈怠者,别

人有病、有困难时,从不发心,现在自己病苦缠身,也感得大众的不相看

视;我们从此文中得知,佛陀是何等的慈爱无分别,不但为除垢秽浣涤不

净,并为说法便得证果位,使其身心蒙受大安乐。这是佛陀的大悲示教,

对众所厌弃的病比丘,尚且如此的殷勤照顾,况是其余也?

另外佛陀在律文中,也明示僧团大众,对病比丘的责任,如《四分律》卷

四十一云:“比丘应看病比丘,应作瞻病人,若有欲供养我者,当供养病

人。听彼比丘、和尚、阿阇黎若弟子应瞻视;若都无有人看,众僧应与瞻

病人;若不肯者,应次第差;若次第差不肯,如法治。”(大正22.861下

)《摩诃僧只律》卷二十八也提到:“若比丘病,应看着:和尚,同和尚

,阿阇黎,同阿阇黎,同房,比房,僧应差看,随病人宜须几人,应与,

若不看者,一切僧越毗尼罪。”(大正22.455下)而在其他各部律或论之

中,也有类似的明文记载。在在处处的显示,这是佛陀的大慈大悲,让照

顾病比丘的责任,能在僧团的运作中,得到重视;也剀切的教导,这是僧

团上下,一份不可推诿的共同责任。

除此之外,佛陀在律文中也列举出一些,不适合担任看护工作的瞻病者。

如《十诵律》卷二十八云:“有五法,看病人不能看病:一、恶性不可共

语;二、病人教不随语;三、不别知随病应食不应食;四、不能为病人他

边索药;五、不能忍。复有五法,看病人不能看病:一、恶性不可语;二

、若多恶病人(之)屎尿,瓦瓯唾壶,出入时,若弃唾时,不喜;三、为

财物饮食不为法故;四、五受阴起灭,不能观是色阴习,是色阴尽,是痛

(受)阴,是想阴,是行阴,是识阴,是识阴习,是识阴尽;五、不能随

时到病人边为说深妙法,示是道非道,不能生其智慧。”(大正23.206上

)因为看病者,在看护的过程里,须随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情绪起伏

,适时适当的因应处理与开导;并要在日常生活的照顾中,护念患者的人

格尊严与感受。因为此时患者的色身虽羸弱,但五蕴的感受,是相当敏锐

发达的。尤其看病者,本身的堪忍度若不足,慈悲与智慧不深不善巧,在

面对长期繁重的看护工作时,常会有身心俱疲,厌怠的现象出现,此时若

不善调或以法观照销融,往往会有退失初心,乃至造成遗憾的后果出现。

故律文中所提示的具足二种五法之人,不能为瞻病者,是佛陀深察物机,

对患病者的极尽关爱之言。

当然,患病的僧人,在接受僧团大众服务的时候,平常若懒于发心,对于

僧团毫无奉献可言,虽不至于如前文所述之病比丘,“若痛无侣,自卧大

小便中。”恐怕也会惭愧不安,自觉无此福德消受了。在《十诵律》卷二

十八佛陀提到:“病人有五事难看:一、恶性不可共语;二、看病人教不

信不受;三、应病饮食,不知节量;四、不肯服药;五、不能自忍节量。

复有五法病人难看:一、恶性不可共语;二、不知诸病起灭无常;三、身

中起病,辛苦不乐,夺命性不能忍;四、一切喜从他索,少自能作而不作

;五、五受阴起灭,不观是色阴,是色阴习,是色阴尽,是痛(受)阴,

是想阴,是行阴,是识阴,是识阴习,是识阴尽。”(大正23.206上)所

以患病者,在接受细心照顾的同时,要能体谅瞻病者的辛苦,尽量地配合

;对于自身的病苦烦恼,也要善自调御,不能随情任性,放纵自己的烦恼

习气,这样才能在疗治的过程里,达到彼此的和谐,及增益双方的法情道

义与菩提了。

《梵网经》云:“八福田中,看病福田为第一福田”;《四分律》亦云:

“若有供养我者,当供养病人。”这是佛陀的真实之言,决非方便之语。

何况“僧伽”是佛陀慧命的传承者,如果每一位僧人,在为佛教、社会付

出的同时,对于自身的老病死,都能以身无挂碍故,而心无挂碍的安住于

修行办道的行列里,则对于佛陀慧命的传承弘扬,必能起着正面的积极作

用;而一个健全的僧伽医疗组织,正是让僧人无后顾之忧的重要因素。故

我们在此深盼佛教的四众弟子们,能深体佛心、共遵佛行,让完善的僧伽

医疗,能在僧团里永远的扎根与落实。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