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法师的人间净土论
浙江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李明友
人间净土论是近代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的重要内容之一。
净土,对秽土而言,即指清净的和乐园。太虚指出,净土“意指一种良好之社会,或优美之世界。土,谓国土,指世界而言。其世界凡一切人事物象皆庄严清净优美良好者,即为净土。在佛典中所谓净土,是与我们现所居的秽土比对而言,谓我们所居之土,因有许多秽恶充满,为五浊恶世之土。若时代不好多生变乱名劫浊,知见不正易起邪说名见浊,所求不遂烦恼扰害名烦恼浊,人及动物善少恶多名众生浊,百年难期生命短促名命浊。此土具此五浊,人生多行恶行,故非净土,乃遥指此土之外如西方之极乐净土、东方之琉璃净土等,种种净土,谓为清净庄严之胜妙国土”(《创造人间净土》,《太虚大师全书》第47册,第425页)。可见在佛教中,所谓净土,亦称佛国,据大乘佛教称,那是佛所居住的世界,与世俗众生居住的人世间即“秽土”、“秽国”相对。在传统佛教中,净土,显然指人世间之外的美好世界。所谓“人间净土”,在传统佛教中是找不到的。对“净土”意义的这一调整,太虚出于何种考虑呢?第一,西方科学知识传人,对传统佛教关于净土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科学无法证明宇宙或地球上存在这么一块叫净土的地方。第二,净土修行中不少人只求往生,轻视当下的努力,引起社会上的误解,以为佛教徒是鄙视现实的消极分子。针对以上两种情况,佛教界必须作出回应。
那么,太虚法师的回应是怎样的呢?第一,坚持净土信仰,坚信传统佛教所说的净土是确实存在的。唐代善导创立的净土宗,宣扬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称众生信仰阿弥陀佛并称念此佛名字,死后即可往生西方净土。净土宗以其方便易行而在民间广泛流传,所谓“家家阿弥陀佛”之说,绝非虚张之辞。对此,太虚也极力宣传。他在《往生安乐土法门略说》中以为,“信由此释迦牟尼世尊娑婆世界之西,过十万亿佛土,确确实实有一安乐世界为阿弥陀佛所化的净土”,就是说,按佛所说,西方净土是确实存在的,而且,人们向往西方净土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居住在地球的人类有“内外共三依俱苦,故愿离脱;欣彼极乐净土内外共三依俱乐,故愿往之”。那么,什么叫内外共三依俱苦呢?内则依自身而有饥渴、冷热、疲劳、淫欲、生老病死等苦;外则依自身而有风雨、雷电、雪雹、瘴雾、烟尘等苦;共则依人为界而有牵挂、讥骂、争夺、伤害、淫乱、狂暴、奸险、欺骗乃至恩爱别离、怨憎会遇、祸起萧墙、变生衽席、求活不能、求死不得等苦(《太虚大师全书》第30册,第2834—2839页)。正因为人世间有如此多的苦,所以就产生了脱离苦海、向往极乐世界的要求。所以,净土信仰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心理根源的。
第二,太虚还以近代科学知识证明西方净土的存在,说:“但初阅净土经典者,常作文学观,谓诸净土,皆莫须有之事也,系由想象而设,以作精神寄托。又有研究哲学者之理解,以为净土是假设之目的,如柏拉图之理想国。此等邪说,不应道理。净土实有,理教可证,经云:‘虚空无边。世界无量。’此种事实,在古代尚不易证知,但近时科学昌明,则证之殊易,如天文学谓之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吾人之地球,为八行星之一,如此太阳系之世界,空中不知凡几?予此可见科学发达,益知世界之大,实足证明佛说之不诬也。”(《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14册,第92页)又说:“依据天文学者之研究所得,知火星世界中有人民。空中等于太阳之各恒星,皆是世界,亦可有人生,故世界无有限量。于此无量数之世界中,当然有苦乐、净秽、好恶之种种差别,其清净安乐美好庄严之世界,即是净土。由此说来,西方净土,在现代天文学上很容易承认。·”(《往生净土论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30册,第2657页)
第三,太虚在宣传阿弥陀佛净土信仰之外,还突出注意了历史上弥勒净土信仰。他在《律禅密净四行论》中说:“净土行门,本通于十方一切佛菩萨之净土,而在中国、高丽、日本,惟普遍弘扬弥陀净土。但近来了现于敦煌石室者,则于弥陀净土变外,更有药师净土变、千手观音净土变、弥勒净土变、地藏净土变等,则知唐以前修净土行者,不限极乐,而皈心兜率内院弥勒净土者尤多。今此所谓净土行者,亦总摄兜率净土、极乐净土,以至华藏净土、寂光净土等一切净土行门”(《太虚大师全书》第2册,第358页)。而此处提及的弥勒净土(兜率净土)恰恰是太虚关于人间净土思想的主要资源之一。弥勒菩萨,名阿逸多,译作“无能胜”,表其慈心广大无能超胜者,简译成“慈”,《心地观经》所云“弥勒菩萨慈氏尊,从初发心不食肉”,说的是“弥勒”得名的由来。弥勒菩萨与中国众生亦特别有缘,应化事迹,斑斑可考。如六朝时现居士身于义乌,假名傅翕,与梁武帝说法,着有《心王铭》与《法身经》,传诵千古;五代时先在福建莆田现身,继应化布袋和尚于浙江奉化,名长汀子,亦名契此,谥定应大师。是等应化,皆足证菩萨与此国众生有大胜缘也。……下生成佛者,是对上生兜率而言。上生兜率经中,明弥勒如何从此灭彼生,成为一生补处菩萨;此《经》则明弥勒如何从彼天上而下生此土人间,为最后身菩萨以至于成佛。然上生经中固亦已说明弥勒十二年后生天,经若干岁即下生南阎浮提成佛说法度生也(参看《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6册,第186页)。
他认为,与十方净土比较,弥勒净土(兜率净土)有三个特点:第一,十方净土有缘皆得往生,但何方净土与此界众生有缘,未易可知。弥勒菩萨以当来于此土作佛,教化此界众生,则为与此界众生有缘可知!特现兜率净土,故应发愿往生其中以亲近之也。第二,兜率净土,同在娑婆,且在欲界;此变化净土在同处同界故,与此界众生特有亲切接近之殊胜缘,故他方净土泛摄十方有情,而此则专化此土欲界众生也。第三,弥勒净土是由人上生故其上生,是由人修习十善福德成办,即是使人类德业增胜,社会进化成为清净安乐人世,因此可早感弥勒下生成佛,亦为创造人间净土也(《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太虚大师全书》第18册,第1363—1364页)。太虚强调,人们只有通过“修习十善’’才能升天亲近弥勒,也只有通过“修习十善’’才能改善人间,造成人间净土(即人间美好世界)以感动弥勒早日下生成佛。可见,太虚是从弥勒下生成佛的角度,提出人间有一个美好的地方,即人间净土的。
太虚在《创造人间净土》一文中说:“什么是人间净土?近之修净土行者,多以此土非净,必须脱离此恶浊之世,而另求往生一良好之净土。然此为一部分人小乘自了之修行方法,非大乘的净土行。”“然遍观一切事物无不从众缘时时变化的,而推原事物之变化,其出发点都在人等各有情之心的力量,既人人皆有此心力,则人人皆已有创造净土本能,人人能发造成此土为净土之胜愿,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间可造成为净土,固无须离开此龌龊之社会而另求一清净之社会也。总言之,今此人间虽非良好庄严,然可凭各人一片清静之心,去修集许多净善的因缘,逐步进行,久之久之,此浊恶之人间便可一定变为庄严之净土,不必于人间之外另求净土。故名为人间净土。”(《太虚大师全书》第47册,第427页)显然,太虚从人的创造本能——“心力”出发,以为人们可凭借自己的力量改造社会,创造庄严之净土即人间净土。可见,人间净土是指人世间最美好的世界,它从改造浊恶的世间而成,非离人世间。太虚关于人间净土的思想,显然有别于传统的净土信仰,但它又是对传统净土思想的一种改造。
太虚提出人间净土论已有半个多世纪,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佛教人间化运动中,人间净土论依然发生积极的作用,它也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