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之涵义”

沈九成

***菩提树佛刊三六六期卷首载有“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之涵义”一文,作者署名妙境,想是净宗大德妙境法师的大作。

自从陈健民居士等发表了““带业往生”查经小组报告书”后,莲宗教法、祖说,备受抨击,佛教界对陈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两年来对“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之定义,犹未作出共许的定论。

由莲宗法师出而阐释:“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之酒义”,自是最恰当的人选,为净家解惑去疑,更是功德无量的好事。但拜读之余,觉得净宗法师也误会了净土经义,将“观”经第十六观下品下生经文,演释成为“兼有‘带’与“消”的二羲”,进而且作出:“带业往生看,涵有业之羲,清业往生看,富有带业之义”的论断,这就越说越糊涂了,这么玄妙的道理,净宗行人,如何懂得?似有再加商榷的必要。

妙境法师在他的“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之涵义”(以下简称“涵义”)中说:

“念佛的修行人有成就者,命终之时,蒙佛慈悲放光接

引往生佛时世界?以前若有所作而未得果的罪业,亦附

其身心之内而往生;是名带业往生。

那先比丘经说:“王又问那先:卿曹沙门言:人在世间

作恶至百岁,临欲死时念佛,死后者皆生天上;我不信

是语!那先问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没耶

?王言:石没!那先又言: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

宁没否?王言:不没!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

不得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用是不入泥犁(地狱

)中,便生天上。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佛经,

死后便入泥犁。王言:善哉!(中华大藏经第一辑一四

五册六O九八七页上)”带业往生的道理亦如是。∵∵

“罪业”是否“附其身心之内而往生”?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而且也是家所周知的常识,可置勿论。

至于“以前若有所作而未得果的罪业,附其身心而往生,是名带业往生。”说得似乎太过简单,譬如,无罪业可带的,或只有善业而无罪业的,是否可以往生?若唯有带了罪业始可往生,则无罪业的众生,岂非先要作恶造罪,然后才可带(罪)业往生?”

作者举那先比丘经作“带(罪)业往生”之论证,这个证例举得不太贴切。弥兰陀王疑的是:“人在世间作恶百岁,临欲死时念佛,死后皆生天上,我不信是语”。那先比丘答的是:“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用是不入泥犁中,便生天上。”这是跟“观经”下品三生一样,作恶众生,命欲终时,称南无阿弥陀,称佛名故,除五十馕却生死之罪,……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乙那先经分明也是“称名念佛,消(罪)业往主”!竟然说成“带业往生”!显是捉错了用神。

消业往生者,所作的罪业,对于往生有阻碍作用,须诚

意的忏悔,生厌患想,消灭其阻碍作用,临命终时,

才能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否则,难以往生,故名消业往生。

可能由于前面把“称名念佛,消业往生”,说成了“带业往生”,在“消业往生”中,自然不便再说念佛消业了。好在念佛消业,忏悔消业,一样是消业,似乎无关宏旨,姑且暑而不论。

上来所说消业带业的涵义,似乎有矛盾。主张消业者

说:罪业有阻碍作用,有罪业者不得往生。主张带业者

说:虽有罪业,藉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带与消,生

与不生;二义相违,如何融会,令无矛盾?兹引观无量

寿佛经文,会释其义如后。

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章说: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

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这,

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

,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

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

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

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

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

界,于连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

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宝相,除灭罪法。闻已

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于念念中除八十亿规生死之罪,乃至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极乐世界,即是消业往生。华开以俊,二大士为说除灭

罪法,是带业往生;因为此人,虽已往生极乐世界,还

是有罪业的。此罪当然不是往生以后新有的,是以前在

娑婆世界时造作的。前文虽说念念中除八十亿钮生死之

罪,还未除尽,犹有残余。所余的罪业带生极乐世界,

故二大士为说除灭罪法,故知此文正是带业往生,总

之,在此一人的往生情况中,兼有“带”与“消”的二义。

上段刚说过“忏悔消业”,这里却又引观经“念佛消业”;前面引那先经以证“带业往生”,今次以下品往生,说:“兼有‘带’‘消’二义”,作者的目的是“令无矛盾”!不过这些矛盾,是作者自己造作的!如何“令无矛盾”?其实非常简单,只要作者不造作矛盾,便无矛盾,因为本来无有矛盾也。不过无矛盾,何以有此大作?

作者说“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还未除尽,犹有残余,所余的罪业带生极乐世界。”

此说,可能由于“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语而起,以为罪之大者,或有过于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则除了此数,余罪“还未除尽,犹有残余。”这跟菩提树主编朱斐居士所说:“吾人从无始以来所积之罪业,何止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不过一小部份而已!”(见内明一二八期“析论“带(恶)业往生”说”文内朱斐主编来信。)十分相似!

看来两位大德对本宗宗经犹欠细读。

“观”经末后二段: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

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伹闻佛名

、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憾念,若念

佛者……”

“除无量规生死之罪”,你说,还有什么“残余”罪业,还未除尽?

世间未必有八十亿观生死之罪,佛之所以极言其重者,乃令作恶众生知如此重罪,犹可念佛消业,今罪不至此,应亟回头,舍恶倍善,持名念佛,消业往生,乃化恶之法,使恶业众生,有以自新,不宜偏执数字,忽略佛意!

“所余的罪业带往极乐世界,故二大士为说“除灭罪法”,故知此文正是带业往生。”

这个“除灭罪法”便是妙境法师“带(罪)业往生”及“还未除尽,犹有残余”说的论据:以为经十二大劫修行,罪业尚未除尽,犹有残余,故须“二大士为说“除灭罪法”,为之除灭“残余”罪业。以证其消而未尽之罪业,带生极乐世界之说。

果如是,这个罪业,的确太大了,佛力清不尽,十二大劫修行,修不了,果如所说,“还未除尽”,何不再仗佛力,净除其残余”?而要另说“除减罪法”?如此解释,岂非对佛慈消业能力,有所怀疑?在净土法门中,这是说不通的!

当知:“十念莲胎虽住劫,华开见佛悟无生。”“连胎孕质果证菩提,不从他得矣。”既“悟无生”,“证菩提”,怎会“还未除尽,犹有残余”?

法师可能会反问:“那么为什么要为其说除灭罪法”?

请先看:四十八愿之二十二“……来生我国,……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披宏誓皑,积累德本,渡脱一切,倍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现前倍习普贤之德……”

盖此人虽“悟无生”、“证菩提”犹未行菩萨道,故二大士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乃劝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习普贤行,度脱一切……开化恒沙无量众生”耳,故授以“为众生“除灭罪法””,下文:“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应二大士劝请也。若是为其除灭残余罪业,下文当云“应时诸罪消灭”,或“残余罪业应时消灭”。何必说“即发菩提之心”?宜深思之!

其实,一句“除无量劫生死之罪”经文,已足够推翻法师的“带(罪)业往生”说,和“残余”罪业说了!所以唠叨陈说者,冀明误会之所由,供法师之参考耳。(请参阅内明一二八期“析论“带(恶)业往生”说”。

“总之,在此一人的往生情况中,兼有“带”与“消”

的二义”以及下文:“带业往生者,涵有清业之羲,消

业往生者,含有带业之义。”

这大概就是“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之涵义”了?妙境法师所说的“涵义”,的确“玄妙”,应入妙文之选。且看:

“其所以如此的原因为何?试为分析之:求生净土的人

,所修的净业,有强有弱,所造的罪业,亦有强弱。若

人在生之时,虽有念佛等功课,然未能摄心不乱,轻浮

易动。临命终时,正念无力,又得不到清净因缘的资助

。罪业得因缘而现行,不能降伏;是人必随罪业流转恶

趣。既不能消业往生,亦即不能带业往生。”

此人“求生净土、修净业”又做“念佛等功课”,已算兼有信、愿、行、之行人,可惜遇到妙境法师,判定他“既不能消业往生,亦即不能带业往生。”“是人必随罪业流转恶趣”。亦云惨矣。

不过这些噜苏条件,在净土经里是找不到的。有之,只是佛陀的慈悲宣说:“以汝念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我来迎汝者,即接引往生也,怎会“既不能消业往生,亦不能带业往生”?想不适。达宗砠德中对念佛最苛求的藕益法师,也还允许“念佛时心多散乱看”,列入“下晶下生”。妙境法师今判为“是人必随罪业流转恶趣”!把这位求往生者所作的念佛、修行等功德,广笔勾消,似乎过份了些。

“如所造的净业势力强大,能伏罪业,罪业即不能为障

,便即带业往生。相反的,若所造的罪业强大的时候;

此人必须提高理智,澄清正念,断相续心,决定不再造

了,恳切的忏悔,至诚的念佛,求生净土,时时的修集

净业。果能如此的话,罪业虽是强大的,也会被削弱了

,无力扰乱净业。净业也就容易现行,就可以带业往生

了。所带的罪业,是已被削弱了的,故带中有消。消而

未尽的部份!带生净土,故消中有带。此义适与前文所

引观经下品下生章相合。”

文中所说:“断相续心,决定不再造了,”意思是可以理会的。断了相续心,当然不再造业了,不过断了相续心,可也不能如下文的“忏悔”、“念佛”、“修集净业”了,在净土名相里,这个“相续心”是断不得的。“相续心”乃“安乐集”所立三心之一,谓不闻杂念,但亿念弥陀一佛,心无间断而相续也。”怎可断得?想是妙境法师一时笔误。不过这是关教理的大问题,错不得,菩提树应加更正。∵∵

妙境法师所说的情况,简化了说不外是:净业势力强大,罪业不能为障,以及修集净业,可削弱罪业,使罪业无力扰乱净业。所谓“无力扰乱净业”,可不是等于“罪业不能为障”?这段文字,主要是表明:“所带的恶业,是被消弱了,故带中有消,削而未尽的部份,带生净土,故消中有带。”肯定了带业往生所带的是已被削弱了的“罪业”。妙境法师通过如是“分析”后,便作出了下面的论断:

“故带业与消业,彼此相兼,非是互无。此义之要点:

无论说带业说消业,必其净业能增长至强有力的程度,

才能带业或消业往生。”

亦即是对上面所说的“涵义”:“带业往生者,涵有消业之义,消业往生者,含有带业之义”。作了解释?因为“彼此相兼”、“非是互无”,所以无论说带说消,均无不可,;句“带罪业往生”,就已兼摄带消二义,简单明了,确是此连宗祖师高明多了!

在“涵义”(四)中说:“如所修集的净业强而有力,

能否究竟除灭恶业?若修集的净业虽强,犹未是圣道现

前,现觉法性,无始劫来恶道的罪业,未与果者,只能

搅其势力,舍不现行招感果报而已,未能除减其种子,

所以往生与否,都是有“带”业义的。”

这跟菩提树主编朱斐所说:“吾人从无始以来所积之罪业,何止八十亿劫,此不过一小部份而已!”理路一样,颇像基督教的“原罪论l,又像是耆那教的“业力不移论”,可就不像是佛教的教义了。

佛教的教义怎样?简单说,“修行善业,消除恶业”!“观”经、“寿”经的根本要义,就是“劝修善业,台消恶业乙。

佛在增支部经典中曾说:“假如人相信“人唯随其所作之业,而受此业之报”的话,则修行不能将苦去尽。而(修行)变成毫无慧义了”。(请参阅内明二一八期“析论“带(恶)业往生”说”。)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缘起品中说:

“造(作)身、语、意三种妙行,此三妙行名为福行,由此

因缘,身坏命终,生于人趣。”

“造非福行呢”?那就是下三途因缘了。

这里所谓二临行”,即是善行,也即是善业,“非辐行”,即是不善行,也即是不善业——恶业。“三妙行”,即“十善业”。亦即身善(三)语善(四)意善(三),合之即十善业。所以能生于人趣的必有相当福行,亦即所谓“缰德因缘”。无此辐德因缘,如何感得人身?若果如二公之说,“吾人无始劫来所积罪业,何止八十亿轫生死之罪”?吾恐二公此时犹漫游于下三途中,怎能托生为人?今得人身,足以证明二公前生,一定善业多于恶业!(其实能得人身的,都是善业多于恶业的)决不会有八十亿规生死之罪的!这是可以断言的!不过由此推理,亦可断书二公的无始劫来所椟殷重罪业论,也是站不住的无稽之谈!

至于“只能损其势力,未能除其种子”,此是唯识家言,净土法门中无此说。

妙境法师在说了“都是有带义的”理论之后。还引“成唯识论”、“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二文为“证”(请参看转载之“涵义”不另录。)∵∵

大家知道,净土是特别法门,与他宗教理不同,净土法师阐释净土教义,为什么不从净土经中求“证”,而要以他经为“证”?

唯一的解释,就是妙境法师的“带(罪)业往生l说,在净土三经中找不到恰当的论据。所以,只有找他经文句来支持他:“凡位的念佛者,只是息减障碍往生的作用,名为消耳。消而不能尽的罪业,当然是带走了。”的妙论。

罪业是否可以带了往生?就净土经义说:

净土乃是“清净佛土”,是“净”业成就者之报“土”,弥陀经说:“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名为净土者,即所以别于五浊秽土也。

妙境法师在“涵义”文中,开宗明义不就说:“清净的佛世界,正法流行……没有恶固王(土)正是修道的是最佳场所”吗?没有恶的“国土”,怎可带罪恶往生?

“观”经又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净土)”即已表明不可带恶业往生。∵∵

阿弥陀经末“拔一切业障根本往生净土陀罗尼”。

观经之说罪业、恶业者,皆在第十六观中,且看有无带罪业往生的经句:

“以闻如是等诸经名故,除却干规极重恶业。”

“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

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

往生极乐世界。”

“这些经句中,绝对找不到丝毫“带罪业往生”的气味!相反的,每句都具足宣说“消罪业往生”之义!其中最明确的:

“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减,我来迎汝。”

;∵∵气这就是:“称名念佛,消(罪)业往生”一语的由来。

连宗砠德,据此经义,简称为“消业往生”,使行人易于忆持。

“消业往生”的“业”字,并未指明“善”业或“恶”业,何以知其一定是消“罪”桨?而非消“善”业?

消善业?佛法中那有消善桨的道理?所以说“消”,大家一听便知是“消恶业”,画公仔不必画肚肠的!不过就今日情形说,画肚肠看来有必要了!

至于罪业是否清得蠢?清了是否还有残余h

下列经句,便是最佳的答案:

“诸罪消灭”!

“除八十亿规生死之罪”、“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乃极言其重也。)

“净除业障”!

“拔一切业障根本,往生净土。”

你说,还有什么罪消不了的?当知净土经义,是不许带罪恶业往生的!要“净除”、“诸罪消灭”,才能往生净土的!

妙境法师的“带罪业往生”说,肯定是违反净土经义的。

妙境法师这篇“涵义”,全篇只说“带恶业往生”,一字不提“带善业往生”,不免失诸偏执。

那么,善业能否带了往生?·

请先看“观”经的二晶六生;

上品上生:说三种心、一二种众生,愿生被圃,圆向发愿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上品中生: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深信因果,不

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回。如一念顷,即

生彼国。

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伹发无上道心,以此

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圃……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

逆,无家过患,以此善根,圆向愿永生于西方极乐世

界。

中品中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乃至一日一夜持具足戒

,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同向愿求生极乐国。

中品下生:善男子、善女人,孝养母父,行世仁慈……

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此中所说功德、善根,即是善业,佛一再明白宣示:“具此功德善业,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者,皆得往生”。即是说:“任何人顾生浮土,只要念佛修行,具备了功德善业,临终之时,即得往生”,在众生说,即是先要修集功德、善业,(植众德本)临终之时,带了自己所倍集的功德资粮,往生净土,四十八愿的第二十愿,说得更肯定: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

本(即功德、善业),至心圆向,欲生我国者,不果遂

者,不取正觉。”

此中“植家德本”、“至心回向”与二品六生中所说,完全相应,这个“德本”、“功德”、“善根”、“善业”就是众生往生时必须携“带”据的善业,无此善业,虽有愿求,也不得往生。为什么?因为无“生因l(往生之因)也。无因,就无果。上品上生乃至中品下生,皆是酬因的果位。“寿”经:“佛语阿难,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之地,故能尔耳”。是故往生众生必须具此功德善力,始能住于典行业相应的晶位。印光大师在“净土五经重刊序”中说:“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倍上品。”二品六生者,即是佛陀劝修善业功德之慈悲施设也。

净土三经要义:皆是劝修众善往生净土。鼓励众生赓集功德

、善业,以便带了往生,经文虽无“带业往生”字眼,而带业往

生之义,已跃然只上,说“带业往生”者,依义说也。

澈悟大德深体此义,故说:“倍净业者,乃带业往生。一表明带了往生的,是自己所修的净业!——清净善业也。

是故说“带业往生”带的一定是善业!

若是带“罪”业呢?带罪业,那能“超生上品”?当知净上是不许带罪恶往生的!

本来这是极易明白的道理:

就“善”的说“带”:“带(善)业往生”;

就“恶”的说“消”:“消(恶)业往生”。

说“消”、说“带”,原不必另加“善”、“恶”字样,望文生义,理路分明,往生清净佛土,那有“消善”、“带恶”之理?

不过,近来佛教界自由释义的人,越来越多,为了避免再有误会,今后说带业,不妨加个“善”字,脱消业,则加多个“恶”字,如此,就不致再因“误会”而造作怪论了。

摘自《内明》第136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