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导师的弥勒净土思想
释行愿
提要:印顺导师是当代中国佛教着作等身的三藏法师,佛学泰斗。印顺导师的弥勒净土思想从弥勒菩萨天上的兜率净土与未来的人间净土两部分论述。弥勒菩萨作为印顺导师人间佛教“人菩萨行”的典范,“一、具烦恼身;二、悲心殷切。”弥勒净土思想既有出世的兜率净土,又有入世的人间净土,是天国思想与人间净土思想合二为一的完美结合。
(一)净土在佛法中的意义
“净土,是全人类对于理想世界的企求(《净土与禅》p10)。”净土是人人向往的乐土。那么,佛教的净土观是什么?印顺导师在其着作《净土与禅》p4中说到净土的定义以及净土在佛法中的意义:“净土,即清净的地方,或庄严净妙的世界。佛法实可总结他的精义为‘净’,净是佛法的核心。”净土信仰,不是一宗一派所特有的。印顺法师在其着作《净土新论》一至二页中指出:“戒律与净土,不应该独立成宗。正如太虚大师说:‘律为三乘共基,净为三乘共庇。’戒律是三乘共同的基础,不论在家出家的学者,都离不开戒律。净土为大小乘人所共仰共趋的理想界。”下面摘抄印顺导师着作《净土与禅》关于佛教净土的概念、类别、情形,以便了解净土在佛法中的意义。
(1)佛教净土的概念:净土的含义:1、净是无污染、无垢秽,一尘不染义。2、土:梵语ksetre译为刹,刹土,即世界或地方。所以,净土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清净的地方,它是由清净功德庄严所成。佛法的清净,含有美妙与圣洁的意思。“净”包括两个方面:一、众生的清净;二、国土的清净(《净土与禅》p4)。《杂阿含经》说:“心清净故,众生清净。”大乘佛经《维摩诘经》则说:“心净国土净”这是声闻乘与菩萨乘的不同之处。声闻乘所重的是众生的身心清净,着重在离烦恼而显发自心的无漏清净。而大乘不但求众生的清净还要刹土、国土的清净,这就含摄了利益众生,成熟有情。众生是正报,世界是依报,只有依、正清净庄严,才是真正的佛国净土。
那么,大乘的菩萨行者如何修学才可以达到“自身清净而国土清净呢?”印顺法师在《净土新论》四页中说:“学大乘法,要从量方面,即修福与智慧。……福能感成世界清净,智慧能做到身心清净。”所以,大乘佛教历来提倡福慧***。如果菩萨行者修福、修慧,证得无生法忍以后,菩萨所要做的利他工作则是:一、成就众生;二、庄严净土。菩萨以善巧、方便,去度化一切众生,引导众生趋向善行,获得清净解脱。同时,也使自己所依住的世间、国土转染成净,这是菩萨利生的两大任务。等到菩萨自利、利他的福德、智慧资粮圆满而成佛时,他就会感得:一法身圆满;二净土圆满。因为众生有依报,佛也有依报,只有依、正二报清净庄严,达到理想——圆满,才是真正的成佛。由此可知,净土思想与大乘佛教是不可分离的,净土信仰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印顺导师的《净业颂》更是表达出大乘佛教与净土的关系:“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佛门无量义。一以净为本,戒以净身业,定以净尘欲,慧以净知见,三学次第净。贪净三昧水,瞋净悲愿风,痴净般若火,性地本来净。无边染业净,一切净行集。即此净心行,庄严极乐国。”
(2)佛教净土的类别:印顺导师说:“净土思想,在佛教中是贯彻一致的,不过为大乘佛教特别弘扬而已。”所以,净土的类别根据众生的依报、正报而分为:1、五乘共土:这包括佛法的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人共享的国土和世间人们的理想净土。如:古印度北俱卢洲为人们理想中的净土——最有福报、最快乐,没有忧愁的地方。2、三乘共土:这是佛法大、小乘所共说的净土,最显着的是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3、大乘不共土:大乘佛经中说到许多的净土,最有名的有东方阿閦佛净土与药师琉璃光如来净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南方宝生佛净土以及北方成就佛净土。这些大乘佛教所不共的净土,在声闻佛教就没有此传说,为大乘佛教净土思想的特色。在大乘不共的佛土中,从修行的境界浅深来说,可分为四类:第一、凡圣共土:有凡夫也有圣人。第二、大小共土:没有凡夫,是声闻、辟支佛、大力菩萨同得意生身所依托的世界。第三、菩萨不共土:或称佛与菩萨共土。这一类净土,与声闻不共,为菩萨不共二乘的净土。第四、佛果所得的不共土:或名法性土,天台宗称它为常寂光净土。《仁王经》说:“三贤十圣居果报,唯佛一人登净土。”此净土是佛陀的果报,不共其它一切人。总之,凡圣相同的净土,可通摄于五乘共土;大小乘相同的净土,可通摄三乘共土;佛菩萨所共的净土,或佛净土为大乘不共土。
(3)佛教净土的情形:大乘佛教的净土思想源自印度佛教文化,所以,大乘佛教的净土就带有印度文化的思想特征。其净土情形,分为:一、自然界的净化:有四个特征:平坦、整齐、洁净、富丽。从事相的差别说:净土是富有园林美与建筑美的,是单纯的物质美。净土的自然环境充满了鸟声、铃声、风声、水声、音乐声以及念佛声,它是人类五欲之乐的表现极致。二、众生界的净化:净土不单是自然界的清净美丽,还有众生界的净化,即社会的净化,包括三个方面:(1)经济生活的净化:净土中是“各取所需,各得所适”,资生的物质为大家共有共享,没有巧取、豪夺、占有、私蓄的现象。(2)人群生活的净化:第一,离男女家;第二,没有种族界限的;第三,净土没有强弱的分别,没有侵略、压迫、欺辱等的事情。第四,净土没有冤敌,全部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佛教的净土是很有特色的,一种是共五乘的人间净土,如:弥勒人间净土是有男女的差别。另一种是不共的大乘净土,没有男女差别。在净土中,又分二类:一种是有国王统治,实行德化制度的净土。一种是没有国王统治的,这是大乘不共的净土。佛陀是法王,在思想上、行为上指导净土的众生,以期达到究竟圆满的境地。三、身心的净化:在净土中,大众一致以佛法——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理想,离贪、瞋、痴三毒烦恼,没有生、老、病、死的现象。人人不退菩提心,趣入大乘,直到成佛。佛教净土有关众生界的净化、平等与自由的特质是必备的。但是,净土平等与自由是着重于思想的教化。众生身心的净化,是无我、无我所的;这与世间的思想,从我、我所出发想达成净土的实现是完全不同的。佛教的净土思想,是应人类的共同要求而出现的,达成净土的理想与方法是建立在无我、无我所的原则之上,由此去实现自由与平等的佛国净土。
以上,介绍了印顺导师关于佛教净土的概念、净土的类别、净土的情形,在此基础上,下面来介绍:印顺导师的弥勒净土思想。
(二)弥勒兜率净土思想
印顺导师在其着作《净土与禅》p17中说到:“弥勒菩萨,当来下生成佛,这是佛法中所共认的。”弥勒净土包含了天上的兜率净土与人间净土两方面,其中“弥勒,在未成佛前,居兜率天内院,这是天国的净化(p17)。”针对部分人发愿求生兜率净土的目的是为贪图天上快乐的思想偏差,印顺导师特别指出:往生兜率的目的是为了“亲近弥勒,将来好随同弥勒一同来净化的人间,以达到善根的成熟与解脱;不是因为兜率天如何快活。”这既纠正了人们对于往生兜率净土的错误思想,又突出了“建设人间净土”是弥勒兜率净土的真实意义。根据经典记载:兜率,梵语Tusita,称为都率天、兜术天、兜率陀天,汉译为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对五欲能知足,是欲界六天之第四天。兜率天可分为内院、外院,内院为补处菩萨说法处,即兜率净土;外院是一般天人居处,仍有五欲之乐。关于兜率内院的状况,依《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上介绍,兜率净土有四项特胜:一、凡往生兜率净土者,能面见弥勒菩为其说法,使他于无上道得不退转。这里出生快,闻法快。二、兜率净土好似一所大学校,主要活动是听经闻法。除了弥勒菩萨昼夜六时说法外,还有天女、乐器、树声、水声等各种声音演说妙法。三、往生兜率净土(内院)者,将来随弥勒下生人间,共同建设人间净土。四、往生兜率净土(内院)都是莲花化生,无男女淫欲之事;外院的天人则属凡夫,以上是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情形。
那么,弥勒菩萨是如何往生兜率净土的呢?印顺导师在文章中说到了《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根据经文优波离***问佛陀:“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经中所说的阿逸多即是弥勒菩萨的名,他命终之后,会往生到哪个地方呢?虽然,弥勒未断诸漏(烦恼),然而,他是一生补处大士。接着,佛陀回答说:“如来应供、正遍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佛陀说:弥勒菩萨在人间命终之后,往生兜率天。他未成佛之前,暂住兜率陀天,并在那里为凡、圣大众讲经、说法,转***。现在,弥勒菩萨就居住于兜率陀天,与我们娑婆世界同属欲界,所以,人间众生比较容易去亲近弥勒菩萨,故古往今来有许多修行的大德高僧以禅定力上升兜率天向弥勒菩萨请问佛法。至于往生兜率净土需要具备的条件,根据《弥勒上生经》所说,主要为信、愿、行三大资粮:(1)“若有经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华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烦恼),如得六通(六种神通)。应当系念,念佛形象,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切磋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这是一类往生兜率陀天的方法。(2)“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这是一类闻弥勒菩萨名而生欢喜心,发愿就可以得到往生兜率陀天的易行方法。(3)“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当作是观,系念思维,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这是另一类往生兜率净土的方法。
由上述可知,往生兜率净土的条件不难,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而且,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就在欲界,离人类最近,对于娑婆世界的凡夫来说是较为简单易行的法门。必须注意的是:行者求生兜率的目的是为了亲近弥勒菩萨,听经、闻法、修行,将来好跟随弥勒菩萨一同来娑婆世界,净化人间。所以往生兜率净土的本意是为下生人间,为人间净土的实现而努力,而不单纯是为往生兜率净土。为此,印顺法师在《净土与禅》20页中特别指出:“有的把这人间净土忘却了,剩下求生兜率净土的思想,以为求生兜率,比求生西方要来得容易,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教说。”
(三)弥勒的人间净土思想
“弥勒的净土思想,最初是着重于实现人间净土。”印顺法师在《净土新论》中强调说明:弥勒净土的真实意义是为建设人间净土,因为弥勒成佛是在人间,人间无数苦难的众生将因为弥勒下生成佛而得到救度。可见,人间净土是弥勒净土思想的特色与重心所在。关于弥勒下生时人间净土的情形,根据《弥勒下生经》中所说:弥勒下生的时候,有轮王治世。弥勒在龙华树下成佛,三会说法,教化众生。印顺导师在《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中描述了那时的人间净土:(1)那时的世界,是清净幸福的。世界和平,人口众多,财富无量,没有痛苦与困难,真的是快乐、自由,幸福。(2)弥勒佛下生,教导群生,佛法兴隆。弥勒的龙华三会,有许多众生发出离心,了生脱死,趋向解脱;也有许多众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就佛道。根据经典的描述,弥勒下生人间时的国土是充满现实性的,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大正藏》二七、八九三下——八九四上)中说:“于未来世人寿八万岁时,此瞻部洲,其地宽广,人民炽盛,安稳丰乐。村邑城廓,鸡鸣相接。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彼时诸人,身虽胜妙,然有三患:一者,大小便利;二者,寒热饥渴;三者,贪淫老死。有转轮王,名曰饷怯,威伏四方,如法化世。……极大海际,地平如掌,无有此坑砂砾、毒刺。人皆和睦,慈心相向,兵戈不用,以正自守。……时有佛出世,名曰慈氏,……如我今者十号具足。…为诸有情宣说正法,开示初善、中善、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白梵行,为诸人天正开梵行,令广修学。”从这段经文中可知,轮王是以正法——五戒、十善的德化来教导人民,使人民过着长寿、繁荣、欢乐、富裕、和平的生活。佛教一向推崇轮王政治,这与印度文化有关系。在轮王德化的国土中,又有弥勒佛出世;弥勒佛用出世间的正法来教导人们,趋向解脱。有如此理想的政治与完善的宗教并行,这正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世界——人间净土。将来弥勒下生治世的人间净土,与现在悲惨痛苦的娑婆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所以,佛弟子们渴望弥勒菩萨早日下生人间,娑婆早日变成净土。
通过上述引证印顺导师的着作,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弥勒净土思想的重心是为人间净土的实现,这是印顺导师在着作中一再强调的。因为佛陀的教法,是针对现实人间众生的苦难,去帮助众生解决现实问题,如果离开现实人间的建设,而说往生他方净土,除了有逃避现实人间之嫌以外,更违背了佛陀说净土的意义,这是修学弥勒净土思想者必须要引起重视的关键之处,也是印顺导师着作中阐发弥勒净土思想的目的。总之,不论是上生兜率还是下生人间,往生弥勒净土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间净土的建设。
(四)人间佛教菩萨行的典范——弥勒
(1)“具凡夫身,不断烦恼”
人间佛教思想的倡导者——印顺导师,“继承太虚大师的思想路线(非鬼化的人生佛教),而想进一步的(非天化)给以理论的证明”。(15)他阅读《阿含经》,经中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因此,他深信佛法是“佛在人间,三宝在人间,以人类为本”的,他将佛法的全部重心集中在“人”的议题上。他提出了“人间佛教”必须契理契机。所谓契理,就是要符合佛法的原则,不违背佛法;契机,则是契合众生的根机。导师在《人间佛教要略》(16)中说到人间佛教论题的核心,就是“人,菩萨,佛”——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而成佛。他提出人间佛教的“人菩萨行”是以菩提心、慈悲心、性空慧三心为修持心要(17)。而“人菩萨行”的特色是:直入菩萨——依人乘行而入佛道,是慈悲增上菩萨,从慈悲门而入。如《成佛之道》二六四页的图所示:
┌─依声闻乘行而入佛道────∵智能增上─┐
∵∵∵回入─┤∵∵∵∵∵∵∵∵┌‥‥‥┘∵│∵
∵∵∵∵∵└─依天乘行而入佛道∵∵────∵信愿增上─—∵│—同归佛道
∵∵∵└‥‥‥┐∵│∵
∵∵∵∵直入───依人乘行而入佛道∵∵─────慈悲增上─┘
导师指出:从凡夫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具有两大特征:“一、具烦恼身;二、悲心殷切。”而弥勒菩萨本身就具足这样的特点。弥勒菩萨是大、小乘佛教所共同承认的菩萨,一生补处大士——未来佛。从佛教大、小乘经典来看,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外,弥勒是唯一贯串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的菩萨。《弥勒上生经》中说:弥勒是“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的凡夫菩萨。虽然,他“不修(深)禅定,不断(尽)烦恼”但并不是说他没有修行,而是他以大乘佛教菩萨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精神在五浊恶世中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去广度一切众生,不为自己得解脱。弥勒菩萨的这种“凡夫菩萨”行为是不同于那些“急于自证”了生死的自了汉;也不同于那些“急求往生他方佛国净土”的净土信仰者。印顺导师在《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中说:“在经中,有人发问:象弥勒菩萨这样不修禅定,不断烦恼,怎么可能成佛呢?释迦佛却说:唯有弥勒才能当来成佛,因为弥勒行菩萨道。菩萨行者多重于利他,是从利他中去完成自利。”这是弥勒具烦恼身而行菩萨道的证明。
至于“悲心殷切”,根据弥勒的姓氏,梵文Maitreya,意译为慈氏,其名阿逸多(Ajita),意译为无能胜,就是说弥勒菩萨值佛陀在世时就修得了慈心三昧。印顺导师在《佛法是救世之光》32—33页中也介绍到:“弥勒菩萨最初发心时,即不杀生,不食众生肉;从此以来,都以慈为姓”。所以,弥勒菩萨的根本性德特征在于“大慈”,慈的意思是施以安乐,使众生欢喜、快乐,他带给人类希望、光明与和平,这是弥勒菩萨的修行法门。值得注意的是:慈与悲,二者是不同的,与乐曰慈,拔苦曰悲。《大智度论》卷27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故慈是与乐心,重在施予众生之乐;悲是悲悯心,重在拔除众生之苦。这就象本师释迦牟尼佛出于悲悯众生的心愿,甘愿在秽土成佛,救拔众生脱离一切苦难,这是突出“悲能拔苦”的观念;而弥勒在净土成佛,要在“佛刹庄严”的世界中弘扬佛法,这是突出“施与安乐”的观念。也由此而开显出二种菩萨行:一为信愿的净土菩萨行,一为悲济的秽土菩萨行;这就是佛教的易行道与难行道。对此,印顺导师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在《净土与禅》七十一页中阐述到:“如《大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中说:释迦过去所行的是难行苦行道,弥勒所行的是易行乐行道。弥勒发心,比释迦早四十劫;‘久已证得无生法忍’──得不退转。结果是释迦比弥勒先成佛,弥勒还待当来下生成佛。这不是易行道难成佛,难行道易成佛的铁证吗?”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弥勒在净土成佛与佛陀在秽土成佛有所不同。然而,不管是难行道还是易行道,佛菩萨的修行度众都是以慈悲心为基点。
由于弥勒具有凡夫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两大特征,所以印顺导师特别以弥勒菩萨“具凡夫身,不断诸漏”、“虽复出家,不修(深)禅定,不断(细)烦恼”为人间佛教“人菩萨行”的典范,要修学佛法的人效法弥勒菩萨。有关弥勒菩萨的真实功德,当然是凡夫所不能知道的,但是,他在人间所表现出的“凡夫菩萨”的菩萨精神,确实为我们娑婆世界“人菩萨行”的榜样。弥勒菩萨作为印顺导师人间佛教“人菩萨行”的典范,他在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理论上的意义是重大的,可以说弥勒菩萨是人间佛教菩萨行的一面旗帜,一个标志。也就是说,凡是大乘佛教的人间菩萨行者都应该效法弥勒菩萨从利益众生中去完成自利,为人间净土的建设而努力。
(2)新年祈愿弥勒下生
弥勒的人间净土思想,给予中国人的影响非常大,意义深远,特别是中国佛教界。众所周知,中国人最喜庆的日子是过春节。而新年的第一天——大年初一,佛教徒是拜弥勒菩萨,共同发愿:祈愿弥勒佛,早日下生来娑婆世界。印顺导师在《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中说:“因此,有以为年初一是弥勒佛的诞辰。其实弥勒还是菩萨,还是‘当来下生’;弥勒佛尚未下生,那里来的生日呢?那末,为什么中国的佛教徒,都在除夕晚上,举行弥勒普佛;初一早上,又称念弥勒的圣号呢?”佛经说,弥勒佛要经过若干劫才会下生到人间,可是,佛弟子们却希望弥勒佛早日下生。为什么呢?因为根据佛经所说,弥勒佛下生的时候,人间变成了净土。所以,佛弟子们的新年的事就是:大家共同发愿,希望弥勒佛早日下生,大家一起来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对于示现人间的弥勒菩萨的样子,印顺导师在《皆大欢喜》一文中说到:“是胖胖的,肚皮大大的,这种圆满的福相,正显示了很富有的样子。”当然,以中国人的眼光会觉得,弥勒菩萨所显示的是福报相。俗话说:“十个胖子九个富”,因为物质生活丰富了,人的心量宽阔了,“心宽体胖”这是相辅相成的。“弥勒菩萨终日对人总是笑咪咪的,这表示他是真心的欢喜。”因为弥勒菩萨觉得一切众生与他有缘,所以,他发愿在娑婆世界变成净土的时候成佛,普渡众生。弥勒菩萨为什么要坐在寺院的大山门口,笑迎天下众生呢?印顺导师说:这就表示学修佛法:第一、“培养欢喜心,开拓心境,包含一切。”第二、“对人讲话要和颜悦色,不要以势凌人。”就是要心存平等,善待众生,给予众生快乐与安慰。在娑婆苦海中轮回的众生,的确需要弥勒给予快乐,拔出苦痛。
印顺法师在《净土新论》17页(《净土与禅》,1990年台北正闻出版社)中认为弥勒与‘明月’有关,明月是黑夜中的希望,代表着清凉与光明,为佛弟子们的理想。如《弥勒大成佛经》(《大正藏》卷14,428c)赞颂弥勒说:“光明大三昧,无比功德人。”接着说:“南无满月……一切智人。”这就是以满月的辉光,形容弥勒的特性。又《大宝积经》卷111,《弥勒菩萨所问会》(《大正藏》卷11,628c)中说:“遍照明三昧,普光明三昧,普遍照明三昧,宝月三昧,月灯三昧。”这表明弥勒与月光的关系。印顺法师在《净土与禅》18页中说:“这象征此界是五浊恶世,苦痛充满,惟有弥勒菩萨的慈济,才是黑暗的光明;这难怪佛弟子祈求弥勒菩萨的人间净土的实现了!”这是佛经中用月光来象征弥勒菩萨的圣德。由于弥勒菩萨带给众生欢喜、光明,所以烦恼的众生一见大慈弥勒,慈悲和蔼,自然心生欢喜,愿意去亲近他。
三、总结
综上所述,印顺导师作为当代中国佛教着作等身的三藏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的倡导者,他的弥勒净土思想既契合佛陀本怀而又具独到见解,现归结如下:
第一、弥勒净土不论是上生兜率还是下生人间,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间净土的建设。为此,导师对往生弥勒兜率净土的教义作了特别的说明,指出历史上人们对往生兜率净土的错误认识,以为往生兜率净土容易,而忘记了往生的目的——是为了与弥勒一起下生,建设人间净土。
第二、导师阐明弥勒净土思想是以现实人间为蓝本,带有人间净土的特征,这使释迦牟尼佛教化世间救度众生的人间佛教教义被掘发出来。而弥勒的净土思想是天国思想与人间净土思想的统一,是最契合佛陀人间佛教思想本怀的圆满教说,这是印顺导师弥勒净土思想的重心所在。
第三、弥勒菩萨作为人间佛教“人菩萨行”的典范——“具凡夫身,不断烦恼”,他的这种“凡夫菩萨”行为是不同于那些“急于自证”了生死的自了汉;也不同于那些“急求往生他方佛国净土”的净土信仰者,弥勒菩萨的“凡夫菩萨行”成为人间佛教菩萨行者的一面旗帜,一个标志。
第四、弥勒净土法门的特色是“普、易、近”,就是众生不离娑婆世界而生在人间净土,这是弥勒菩萨的愿力所成,也是弥勒净土法门被东、西方学人所重视的原因。
第五、学佛人在新年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共同发愿:愿弥勒佛早日下生人间。因为弥勒菩萨带给世界希望与光明,正是当今社会所缺乏的。倘若能够彰显其德并倡导人间佛教“人菩萨行”,推广弥勒菩萨欢喜、自在、快乐、幸福的理念,提升人类心灵的质量;以“心净国土净”去作“净化众生,净化国土”的生命关怀工程,尊重生命的权利;以菩萨的大慈、大悲、大愿、大行去利益一切众生,那么人间净土——清净、快乐、和平世界的到来是指日可待的事。
(作者简介:释行愿,女,1966年11月21日生于中国贵州贵阳。1995年1月闽南佛学院第四届本科毕业留院任《学报》责编。1999年9月赴澳洲弘法,现为澳大利亚法界佛学会会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