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法师问答录
问:没发菩提心,念佛能往生吗?
答:能!《观经》上品虽说发菩提心,中、下品都不说发菩提心,即是其证。本集所记往生事例,大部分连菩提心的名字都没听过,更不要说发菩提心了。虽不闻、不知、不发菩提心,只要念佛愿生,统统往生,一旦往生,自然发起广大菩提心,自然成佛度众生,这正是净土念佛法门的妙处。∵
问:净土法门是消业还是带业往生?
问:净土法门是消业还是带业往生?
一、不论消业往生,还是带业往生,都是阿弥陀佛的事。要消业也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消,要带业还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带,我们毫无能力,自己消也消不了,带也带不动。我们只管念佛,就必得往生,不必在此作没有必要的争论。
二、从佛一边说是带业,从众生这一边来说即是消业。也就是佛带了我们的业,我们的业就消了。如同乘船,船带了我们身体的重量,我们自己就如同没有重量一样,不会沉入水中。
三、从我们这个法门的教理来说,是消业往生。众生罪业如黑暗,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暗遇光则消。《观经》说,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善导大师说:“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名罪皆除”。
另外,印光大师有解释:带业往生是指在这个世界,我们还是凡夫,身上还带着凡夫的罪业,就此满带罪业的凡夫,乘佛愿力,能够往生,所以说带业往生;并不是把业带到西方,一到西方则罪业了无可得。我们的罪业如同空中一片雪,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好象大冶洪炉,雪片不待靠近,早就化没有了。
这也是说消业。
∵问:过去亡者不知转世了没有?超度还有效吗?∵∵
∵问:过去亡者不知转世了没有?超度还有效吗?∵
答:不论转未转世,皆有效!若尚未转世,或转地狱、饿鬼道中,念佛回向可直接超度。若投生天、人、畜道,念佛回向可追加其福德,改善其生活环境,或报谢超升。
∵问:生前不念佛,专等死后请人超度,可以吗?
∵问:生前不念佛,专等死后请人超度,可以吗?∵
答:不可!有七:
一、∵∵自己已死,不能保证他人一定会帮你请人超度。如不信、不愿、不能等。
二、∵∵即使有人帮请,不能保证一定能请到人。
三、∵∵即使能请到人,不能保证不受干扰。
四、∵∵即使无人干扰,不能保证超度之人够诚够专。
五、∵∵即使超度的人够专够诚,不能保证你死归何趣,业障深浅,能否感通。
六、∵∵即使能有感通,不能保证感通大小,或从地狱超至饿鬼、从饿鬼至畜生、从畜生至人、从人至天,则犹在轮回,未生净土。
七、∵∵即使得生净土,何苦怨枉去三恶道一走!何不现生念佛,生则蒙佛护佑,消业除障,死则高登九品,齐同不退。何况念佛只在一念心,不费时、不费钱。生不念佛,岂不愚哉!
∵问:助念与超度有什么区别?遇亲人过世,应当选择助念还是超度?
∵问:助念与超度有什么区别?遇亲人过世,应当选择助念还是超度?∵
答:逢有亲友过世,首先应该助念,失去助念机会,再做超度补救,时间离亡日越近越好。
助念与超度,区别有四:
一、对象不同。助念的对象主要是临终、新亡之人,超度的对象为地狱、饿鬼道众生。
二、目的不同。助念的目的是令亡人往生极乐。超度的目的主要在脱离地狱、饿鬼道。
三、方法不同。欲求超生净土,其他种种法门难以见效,故助念一律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超度虽以念阿弥陀佛最好,但也有念别的佛菩萨、念经、念咒、拜忏、放焰口、做水陆法会等多种不同。
四、功效不同。助念:因为多直接面对临终者或亡人,念佛恳切,临终人或中阴身可以随教念佛;这样容易感通,效果明显。超度:因为故亲死去时久,不在现前,阳上亲眷心多淡忘,记忆模糊,难以恳切,再加恶道业障深重,受苦不息;这样感通稍弱,功效稍差。
∵问:阿弥陀佛主动、平等救度一切众生,为什么要等阳上眷属为亡灵念佛作超度佛事,才肯救度他们呢?
∵问:阿弥陀佛主动、平等救度一切众生,为什么要等阳上眷属为亡灵念佛作超度佛事,才肯救度他们呢?∵
答:阿弥陀佛并非要等人为亡灵作佛事才肯救度他们,而是要假借阳上眷属为之念佛回向的因缘,才能救得了他们。亡灵乘念佛回向功德力,离苦得乐,超生净土,全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作用。
∵问:超度亡灵功效大小,有什么说法吗?
∵问:超度亡灵功效大小,有什么说法吗?∵
答:以下三方面决定超度亡灵的功效:
一、亡人善根的深浅。
二、阳上超度的诚心。
三、所用超度的方法。
但亡人善根深浅,我们不知,只能从诚心和方法两方面着力。方法以专修念佛最好,心则越诚越好,如此功效越明显。如本集陆通燕念佛,母亡三十年,出地狱河,径生净土。
∵问:请寺院念佛超度亡者,但路远不能亲至寺院拈香,怎么办?
∵问:请寺院念佛超度亡者,但路远不能亲至寺院拈香,怎么办?∵
答:拈香不过是一种仪式,并不能增减功德、损益亡灵。香有三种:一、有形之香。二、无形心香。三、佛功德香。虽请寺院念佛超度,自己在家若更能以虔诚心,称佛名号,回向亡者,即是拈最上佛功德香。既不费时费钱,又免远途劳苦,又实实在在利益亡者。实比放弃念佛,远途奔波,去拈那有形之香要超过千万倍!
∵问:临终助念所见佛菩萨莲花等,是不是极乐真境?
∵问:临终助念所见佛菩萨莲花等,是不是极乐真境?∵
答:凡夫所见乃一时感应,为极乐真境之投影,并非真境。若得三昧,则见真境,微妙不可思议。
∵问:同在一起念佛,为什么有人见佛、见光、见花等,而有人不见?又所见也有同、不同?
∵问:同在一起念佛,为什么有人见佛、见光、见花等,而有人不见?又所见也有同、不同?∵
答:此因个人根性不同。一般来说,以下几种人易见:
一、禅定功深的人。
二、喜欢打坐内心静定的人。
三、平日易于通灵的人。
四、有阴阳眼的人。
五、宿世有相类根机的人。
六、儿童。
七、与被助念者有特殊缘份的人。
∵问:是不是能见到种种境象,说明修持好,功夫深?
∵问:是不是能见到种种境象,说明修持好,功夫深?∵
答:未必!如上有种种因缘可知。所以不能以见不见境界,作为修持好坏的标准,而应当老老实实念佛,见与不见,各随根机、因缘。既不因为没见境界而追求,也不因为见到境界而欢喜。平平常常念佛,最稳当,最保险,最殊胜。
∵问:若发现临终人挂念世间,佛来又走,怎么办?∵
答:临终佛来,说明佛不违约,不负众生;众生自己不愿去,说明众生愿心不诚,有负于佛。然事既已至此,欲求补救,必须:一、切莫哭泣强留。二、善巧安慰开示,帮助他放下世情,发起增上愿生心。否则必定堕落轮回,想再遇念佛,往生净土,难矣!如本集宗归师、刘茂仲往生事例。由此也可知,临终善知识开示助念的重要。
∵问:第一次没有跟佛走,佛一定会来第二次吗?∵
答:不一定!若此人再次发起愿往生心,佛必定再来现前。若此人退失往生心,佛亦不再来矣。
∵问:为什么临终助念,往往易见佛、菩萨、莲花等胜境?∵
答:凡念佛之处,皆必有佛、菩萨、光明,但因为临终为生死关头,阿弥陀佛必放大光明加持临终之人,加上助念诸人皆能恳切专注,同声念佛,感应力大,所以易见。若其他场合能恳切专注念佛,也都一样易见。
∵问:为什么有人佛来接一次就走,有人要佛来接二、三次才走?∵
答:愿生心切的人,一见佛来,满心欢喜,立即随佛往生。愿生心不切,挂念尘世的人,虽见佛来,心中犹豫:去还是不去?佛智鉴知,此人犹豫不决,即慈悲持莲台等待;等此人决定,佛即将莲台接此人而去;此人若退愿生心,佛即隐没;等此人再起愿生心,佛即再来。佛之慈悲,无法比喻!如本集宗归师、刘茂仲之往生。
∵问:我遇到一个老修,得佛护佑,癌症手术后健康快乐,因此法喜充满,逢人便劝信佛,还总是自谦说“我修得不好,离往生的条件相差很远”,可是他到临终的时候却要求吃荤腥,助念无效,为什么?∵
答:不顺弥陀誓愿,自立往生条件,刚强自恃,难敌业障。如果一心归投于佛,老实念佛靠佛,放下自力执着,绝无此事。说念佛千稳万当,即是如此。
∵问:为什么平日不念佛的人,临终或死后助念,也能随着念佛,而得往生?∵
答:平日不念佛,有三:
一、不遇。
二、不信。
三、放不下。
平日没有遇到人家给他说念佛,故不念。
虽遇有人说念佛,此人不信死后不灭,不信地狱、极乐实有,故不念。
虽信地狱、极乐,心放不下妻子儿女事业等,俗事缠身,再再拖延,故未念。
以上三点,障碍念佛。现在临死或已死:
一、有善知识前来开示念佛,得遇佛法。即除第一障。
二、临终阴境现前,死后亲见不灭,而信佛无虚言,地狱、极乐实有。即除第二障。
三、妻子儿女,钱财事业,此时放不下也要放下,猛然醒悟。即除第三障。
由此三障全消,故能念佛,念佛即生。
∵问:很多人汽车洋房地生活得很快乐,显然是社会发展的既得利益者,劝他们厌离娑婆,岂不是不合逻辑?是不是阿弥陀佛偏重于社会底层的人?∵
答:合乎逻辑。因为人生无常,人生是苦!
猪贪草食之乐,遂遭杀戳之苦;
人贪五欲之乐,而招轮回之报。
愚者迷不知返,智者早求厌离。
从人来看,有所谓社会高层、低层,弥陀来看都是一层——苦恼造罪凡夫。
佛心平等,不加拣择,任何人都可以认为“弥陀最偏爱于我!”
富贵人当想:我贪乐富贵,极乐净土纯乐无苦,弥陀岂非为我!
穷苦人当想:我穷苦难堪,最望救拔,弥陀慈悲,拔苦与乐,极乐岂非为我!
∵问:为什么有的人念佛能满一切愿、破一切无明,而有的人却不能?∵
答:都能!此从往生讲,不从现生论。因念佛都能往生,往生即成佛,则满一切愿,破一切无明。
∵问:我虔诚念佛,为什么病痛不能减轻?而《念佛感应录》里那么多人都奇迹般地康复了?∵
答:一、过去业力难思,本来会有更大的病痛,因念佛的缘故,暗中化去不再受,只受目前病痛。
二、只求病好,不求往生,其心燥妄,难与佛心感通,效果便差。
一心念佛消宿业,各得其利莫怀疑。
∵问:尘世事多,儿女放不下,念佛先求病好,不求往生,可以吗?∵
答:不可以!因为心恋尘世,只求病好,则此心便有挂碍,便埋没在尘事之中;而又不求往生,便与佛心产生隔障。虽说命中寿数不尽,以念佛不思议之力,也能病好,但不如无牵无挂专求往生,消业愈病来得快,总要多受些苦。如果寿命当终,佛亦不能令之不死,又因为不求往生之故,不得往生,死则去轮回,这样损失就大了。
所以无论大病小病,死与不死,都一心念佛,作必死想,决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方是万无一失最上妙策。
∵问:为什么平日念佛求生的人,临终有突然不念佛不求生的?∵
答:这就是所谓的颠倒,但并非突然。说明他平日念佛求生,皆是名利心作怪,作在表面,并非从真心发出,只是说在嘴上。及至临死,动真的了,又是怕死,又是舍不得妻子儿女等,便只想活命,不想往生。真愿往生的人,越靠近死,越想往生,断断不致于颠倒不想往生的。所以念佛求往生要由一个人内心发起,不要说在表面。
∵问:如果阿弥陀佛能把病治好,再接引往生不是更好吗?不然让人觉得多少有点缺憾。∵
答:往生即获无量光寿之生命,无量生死重病一起总治,圆满无缺,怎么说还有缺憾呢!比如一间破旧的房子,如果还要再住,就需要修修补补,如果马上换新房,就不需要再修补了。阿弥陀佛既然接我们往生极乐,又有什么必要再治病呢!有漏色身怎么治也治不好,干脆换成清净无漏法身,不是更好吗!何况念佛往生之人,虽有病相,而无病苦,如本集姚春林等,安乐往生,有何不足!
说来说去,都是我们太看重这个色身,以此为真的缘故。
∵问:本来生病将死,又有人教以念佛只求往生,不求病好。这样会不会本来能好的病也好不了,死得更快?∵
答:不会!以必死的心念佛,只求往生,不求病好,此人可说于尘世间万念俱灰,完全专注于念佛,此时往往有不可思议之奇效:若命不当终,则业障速消,病苦速愈;命若当终,则虽病而无大苦,安然顺利往生佛国。不论病好不好,都有其益,何其幸哉!
∵问:为什么同样生病而念佛,有的病好起死回生,有的病不好照样死去?念佛治病到底是灵还是不灵?∵
答:若此人命中寿数未尽,即使在医学上认定为必死之病,经由念佛消业,也能起死回生;然若此人命中寿数已尽,则虽念佛,也不能挽回。不过虽不能挽回现生生命,乘此念佛力,还是有益于来生,所以无论如何,应当念佛。这并不是念佛不灵,因为人在凡世,生而必死,即使念佛也不能保证生而不死,所以阿弥陀佛慈悲,发愿接引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获致光寿无量的自在身心,彻底根治无始生死大病。这正是念佛的灵妙之处。
∵问:为什么有人念佛求财得财,有人求财不得财,甚至反而亏本?其他所求也一样,或有满愿,或不满愿。∵
答:求财得财有二:
一、∵∵此人福厚,如厚板可承重物,若有其财,有福消受,于自于他,皆有其益,佛智鉴知,而满其愿。
二、∵∵此人心性软弱,过去善根,适于顺度。若不满其愿,即便意志消沉,离佛越来越远,善根不能成熟;若满其愿,能使信心增长,渐渐成熟,方便引入佛法。佛智鉴知,而满其愿。
求财或亏有三:
一、此人本当大亏,以念佛故,暗改小亏,此人不知,以为念佛仍亏。
二、此人福薄,如薄板不堪承重,若有其财,无福消受,或遭奇灾,官司、绑架、断命等,于自于他,皆无其益,佛智鉴知,不满其愿,求财不得财。
三、此人心性刚强骄慢,过去善根,适于逆度。若满其愿,反而增长慢心,于世俗越陷越深,迷不回头;若挫其骄慢,则能渐渐回头,信向佛法。佛智鉴知,不满其愿,求财反亏。其他所求,可以例知。
总之,佛智不可思议,各具诚心而求,所得各如其份,不多不少。如大地生长万物,高矮大小,各各相称,不多不少。
∵问:怎样是念佛信愿具足,怎样是信愿不具足?
答:信:“我罪虽深,但只要念佛,弥陀决定救得了我。”即是信具足。“此生非往生极乐不可”即是愿具足。
如果认为:“我有某功德、某善行,所以念佛能得弥陀救度;如果没有善行功德,虽念佛也不能得救。”或者认为:“我有罪过,虽念佛也怕不能得救;如果没有罪,念佛才能得佛救。”抱有这类想法,即是信不具足。“此生不往生,再等来生”即是愿不具足。
∵问:为什么念佛简单容易,是往生正定业,决定往生;其他艰难高深的修行,反而不是正定业,往生不定?∵
答:因为念佛,如《无量寿经》说,是阿弥陀佛誓愿所设定的往生方法。众生念佛,顺了阿弥陀佛的誓愿,所以简单容易,决定往生。其他艰难高深的修行,并不是阿弥陀佛誓愿所设定的往生方法,所以虽修而不顺彼佛誓愿,没有彼佛愿力为保证,往生不定。
∵问:我念佛,但不知自己是不是信愿具足,能往生吗?∵
答:虽不知什么是信愿具足,只要念佛,真愿往生,决定往生。
虽知什么是信愿具足,不念佛,不得往生。
∵问:为什么同样念佛,所得现世利益大小各有不同。∵
答:有三因素:
一、此人恶业较轻,反面阻力小。
二、此人念佛精诚,正面推力大。
三、此人只求往生,不求现世利益,佛力加持强。
以上三点,全部具足,所得现世利益,明显、殊胜;全不具足,所得利益下劣、不明显。其余具一、具二,推而可知。
∵问:为什么念佛决定往生之外,还具有消灾免难、增福延寿等种种现世利益?∵
答:阿弥陀佛名号能令凡夫往生成佛,并不是空洞无物的东西,而是具足圆满无上功德。因为具有无量无边功德,所以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业障消除了,自然愈病延年、免灾避难、怨解鬼退;福慧增长了,自然诸缘凑合,心想事成,有愿皆满。虽然不知不求,也是自然必然。
∵问:为什么专念阿弥陀佛,比杂念诸佛菩萨,所得世间利益超胜?∵
答:有二超胜。
一、专念胜过杂念。
二、弥陀胜过诸佛。
人的心力有限,凡有所求,必须集中心力,才有好的效果。俗话说:熟能生巧,心诚则灵。专念既诚又熟,所求无不遂应;杂念不诚不熟,所求难以相应。何况弥陀为诸佛之王,故专念弥陀胜过杂念诸佛菩萨。
∵问:我看到拿念珠勇猛念佛的人就认为他是自力执着,这样对不对?∵
答:这种知见不正确!并非勇猛念佛是自力,懈怠不念反而是他力。心中仰靠弥陀誓愿,虽一日十万佛号,也是佛力。见他勇猛,自当效仿;效仿不来,当怀惭愧。
∵问:为什么只求往生,不求现世利益,所得现世利益反而超胜呢?∵
答:世间一切无常,暂得而必失,阿弥陀佛最欢喜我们往生。
只求往生,不求世间一切,其心完全归投于佛,佛心最为欢喜,与佛心的感应也就最为通畅,蒙获阿弥陀佛的加持也就最强,业障也就消除的最快。业障既消,即虽不知不求世间种种利益,自然能得种种殊胜利益。
如果只是求现世利益,不求往生,则其心便与佛心相隔,业障消除的慢,所得现世利益反而微劣。
∵问:可否向两位菩萨祈求相同的愿望?
答:可以!菩萨慈悲皆悉平等,无论求助哪位菩萨,都有感通利益,也互不矛盾冲突。
但以凡夫心理来说,境越宽则心越弱,不如专求一位佛菩萨,心力集中,易获感通。比如手电筒之光,如果平均分散,所照不过周围数尺;如果加上聚光镜头,便能远照百米之外,清晰明亮。
最好能养成万事皆念阿弥陀佛一佛,向阿弥陀佛一佛祈求的好习惯,不仅能速获世间利益,更能达成决定往生。
∵问:念佛要专修,不要杂修,五欲之乐算不算夹杂?可是凡夫要做到完全没有五欲之乐又不大可能,无奈的堕落和作意的堕落似乎没有界限,怎样把握?∵
答:五欲乃人生之现象,谈不上杂。天有胜妙五欲,人有粗陋五欲,乃至畜生恶道亦有少分欲乐。生而为人,可以有合理的欲乐,以不违法律、不背人伦为则。本是五欲众生,怀此身份,一向念佛,即是专修。
∵问:不因自己的往生决定而满足,每天以经咒、佛号做超度佛事,以作为发菩提心、庄严自身的实际行动,可否?∵
答:不可!如此往生,也是画饼。
∵问:如果认为:不要仅仅满足于往生,还要考虑往生后快速成佛,所以现生要发菩提心,广读大乘经典,提高自己的心性,可否?∵
答:不可!如此往生,只是画饼。比如有人听说乘缆车可以上山,认为:“不能仅仅满足于乘缆车上山,上去之后还要步行登高,所以现在就开始步登,作为上山之后的帮助。”这样有用吗?只能说明他没有乘上缆车罢了。
∵问:我为什么达不到“闻病重则喜”的境界?∵
答:自己应最清楚。一般有二:
一、贪恋世间,不愿往生。这样很危险。
二、贪生怕死,常情所限,闻病重难免心中忧戚,但愿生之心不变。这样仍得往生。
∵问:我发愿既要得到往生利益,又要健康长寿、大富大贵,鱼与熊掌兼得,可否?∵
答:如此想者,恐怕往生远在后脑勺,现世五欲正遮眼。如果不是这样,只发往生愿就好。贫富寿夭,一任前命;生死穷通,全凭弥陀。
∵问:我发愿要绝症得愈,健康长寿,以此来表法,可否?∵
答:一切无常,表什么法!这是内心既不想往生,又想说漂亮话往自己脸上贴金。真想往生的人,活一百二十岁也好,今晚就死去也好,寿夭长短,一切不虑。越是重病,越想往生。
∵问:我发愿要身无病苦、端坐往生、如入禅定、异香满室、天乐鸣空,以启发大众的信心,可否?∵
答:此非真为往生,而是人前做样子,装好看。如果真有功行,虽不发此愿,也必有此景;如果没有真实功行,生时大话容易,死后笑柄难收。总之,念佛往生一如做人,要实在,不越份,自己是几斤几两,就说几斤几两。老老实实念佛,老老实实往生,不仅死时令人起信,实则生时更令人起信。
∵问:我发愿要上品上生,可否?∵
答:此事自己当知。若为人前图好听,心已不真。若自视为上品上生之机,或有欠于机深信乎!历代净土祖师未闻如此发愿者。印光大师说:只要能往生,下品下生足矣!
∵问:死后器官捐献无疑是菩萨行,但身为凡夫,难免执着,是否会影响往生?∵
答:如果忍力不够,愿力不坚,定受影响。往生事大,捐献器官事小,当保全大事,以求决定往生,证无生法忍,而后倒返娑婆,如释尊喂鹰饲虎,尚且不难,何况其他。
∵问:我每天念念佛之外,很喜欢打麻将,这样是否能往生?∵
答:恐难!因推其心,念佛只是装点,打麻将正为所好,主次轻重颠倒故。
∵问:听到净土法门,但道心不强,时念时不念,这样能否往生?∵
答:道心有二:一、愿生心。二、精进心。
如果愿生心若有若无,往生也可不往生也可,时念佛时不念佛,则往生不定。不定者,进则往生,退则不生。
如果愿生心切,但因根机懈软,念佛不精进,然真愿往生之心,不容更改,则仍能往生。又,真愿往生,念佛自必渐渐增进。
∵问:平日虽念佛,但恐不能往生,预先邀约莲友至时来为助念,如何?∵
答:可以预先安排莲友助念,但不可认为:平时念佛往生不定,必须助念才能往生。应该想:临终助念尚且能够往生,平日念佛更能往生!如果认为平日念佛往生不定,而想要靠临终助念,可说往生更加不定,因为他的心从来就不决定的缘故。还有如突然死亡来不及通知人,死在外地通知不到人,通知的人有种种因缘不能来等,都不可能有人助念。所以应当致力于「不论有无助念,皆决定往生」之念佛正定业。∵
∵问:什么样的念佛人能预知时至?怎样预知时至?∵
答:有二种人:一、念佛功积。二、宿善深厚。则于定中、梦中、正念佛中,蒙佛菩萨告示而知;或不由他告,至时自己自然而知者。外人觉得神奇,对他只是平常,如见眼前之物,此即所谓神通感应。∵
∵问:念佛人,平日念佛与临终助念之间,应如何用心取舍?∵
答:应思:我今念佛,临终之时,即使无一人相伴,弥陀海众,决定来迎,往生无疑!然报谢娑婆之时,能得同修莲友相送,既少俗缘,又相庆慰,亦是殊胜之事。又若为自,则应当致力于「专修念佛,乘佛本愿,决定往生」,不可将往生押在临终助念之上。若为他,则临终尽量前去助念安慰,念佛相送。∵
∵问:什么样的人走时较不自在。∵
答:一、杂行人。∵
二、懈怠人。∵
三、疑心人。∵
四、贡高我慢人。∵
五、好求名利人。∵
六、性格刚强人。∵
七、造多恶业人。∵
此七人除非宿世有大善根,否则要想走时自在就难了。
∵问:除上七种瑞相,还有哪些瑞相可资证明?∵
答:如念佛人命终之后,面含微笑、身体柔软、天乐妙香等,亦基本可视为往生净土之征相。∵
∵问:如果没有上面这些瑞相,是不是就没有往生净土?∵
答:不然!只要平时念佛,信愿具足,虽无特别瑞相,也决定往生。此则唯有佛与往生人自己知之,他人不知。究实来说,往生决定在佛愿不虚,无关瑞相。然而浅根之人,难信佛语,暂借眼前瑞相,启发信心罢了。∵
∵问:什么样的人会走时自在?∵
答:往往地位低下、愚钝无智、心地善软、老实念佛、不事张扬的人,会走得好。略说有六。∵
一、精进不懈的人。如本集董子明、郑锡宾等。∵
二、守愚朴实的人。如本集修无法师、锅漏匠师父等。∵
三、沉厚潜修的人。如本集青岛张氏。∵
四、慈柔善软的人。如本集泉阳马氏、台南某老太。∵
五、厌离心切的人。如本集莹珂法师。∵
六、宿有善根的人。如本集潜江胡老汉。∵
∵问:如果临终或新亡者确实善根浅、业障深,不能念佛接受救度,是否助念也有利益?∵
答:是!临命终时,一句佛号一历耳根,至少保证不至堕落三恶道。∵
∵问:哪些人必须助念才能往生、或才有把握往生?∵
答:一、没有学佛的人。∵
二、不念佛的人。∵
三、不求往生的人。此三人必须助念。∵
四、愿生心不真的人。∵
五、杂行人。∵
六、疑心重的人。此三人也须助念,往生才有把握。∵
∵问:这么说来,不论何人,只要助念,都能往生净土,是吗?∵
答:未必!所谓助念,是助他本人念佛,这样才能往生。虽有他人助念,如其本人善根浅、业障深,不愿往生、不念佛,也不能往生。∵
∵问:念佛人有何征相,证明决定往生?∵
答:一、走时坐卧自在。∵
二、预先准确知道何时往生净土。∵
三、正念佛而终。∵
四、临终自说极乐圣境现前,佛、菩萨、莲花来迎。∵
五、临终助念人见极乐佛菩萨莲花来迎。∵
六、亲友梦定之中、或念佛中,亲见其人现往生净土相,清晰确凿。∵
七、死后全身冷透,头顶温热。∵
念佛人,以上七种,随具其一,皆可明断,决定往生。∵
∵问:什么样的人不须助念,决定往生?∵
答:平时真信、真愿、真念佛,不论临终有无助念,决定往生。
∵问:既然死后多日也可通过助念往生,那时间上应该怎样安排对死者的助念?是否念四十九天更好?∵
答:助念、超度应以离亡者死时越近越好,不可拖延、择日子等;时间长短,可据情安排,总以越长越好。∵
∵问:临终或亡者没有见过阿弥陀佛,不认识怎么办?∵
答:一见佛时,自然而知。如同饿人从不知饱,等到饱时,自然知饱。又如草木不知春,春天到时,自然勃发。人在死苦,佛来接引,则如草木向阳、冷者趋暖一样,自然倾向于佛。何况佛有神力加持,岂不能令凡夫识佛。∵
∵问:我发愿要上品上生,可否?∵
答:此事自己当知。若为人前图好听,心已不真。若自视为上品上生之机,或有欠于机深信乎!历代净土祖师未闻如此发愿者。印光大师说:只要能往生,下品下生足矣!
∵问:死后器官捐献无疑是菩萨行,但身为凡夫,难免执着,是否会影响往生?∵
答:如果忍力不够,愿力不坚,定受影响。往生事大,捐献器官事小,当保全大事,以求决定往生,证无生法忍,而后倒返娑婆,如释尊喂鹰饲虎,尚且不难,何况其他。
∵问:我每天念念佛之外,很喜欢打麻将,这样是否能往生?∵
答:恐难!因推其心,念佛只是装点,打麻将正为所好,主次轻重颠倒故。
∵问:听到净土法门,但道心不强,时念时不念,这样能否往生?∵
答:道心有二:一、愿生心。二、精进心。
如果愿生心若有若无,往生也可不往生也可,时念佛时不念佛,则往生不定。不定者,进则往生,退则不生。
如果愿生心切,但因根机懈软,念佛不精进,然真愿往生之心,不容更改,则仍能往生。又,真愿往生,念佛自必渐渐增进。
∵问:平日虽念佛,但恐不能往生,预先邀约莲友至时来为助念,如何?∵
答:可以预先安排莲友助念,但不可认为:平时念佛往生不定,必须助念才能往生。应该想:临终助念尚且能够往生,平日念佛更能往生!如果认为平日念佛往生不定,而想要靠临终助念,可说往生更加不定,因为他的心从来就不决定的缘故。还有如突然死亡来不及通知人,死在外地通知不到人,通知的人有种种因缘不能来等,都不可能有人助念。所以应当致力于「不论有无助念,皆决定往生」之念佛正定业。∵
∵问:什么样的念佛人能预知时至?怎样预知时至?∵
答:有二种人:一、念佛功积。二、宿善深厚。则于定中、梦中、正念佛中,蒙佛菩萨告示而知;或不由他告,至时自己自然而知者。外人觉得神奇,对他只是平常,如见眼前之物,此即所谓神通感应。∵
∵问:念佛人,平日念佛与临终助念之间,应如何用心取舍?∵
答:应思:我今念佛,临终之时,即使无一人相伴,弥陀海众,决定来迎,往生无疑!然报谢娑婆之时,能得同修莲友相送,既少俗缘,又相庆慰,亦是殊胜之事。又若为自,则应当致力于「专修念佛,乘佛本愿,决定往生」,不可将往生押在临终助念之上。若为他,则临终尽量前去助念安慰,念佛相送。∵
∵问:什么样的人走时较不自在。∵
答:一、杂行人。∵
二、懈怠人。∵
三、疑心人。∵
四、贡高我慢人。∵
五、好求名利人。∵
六、性格刚强人。∵
七、造多恶业人。∵
此七人除非宿世有大善根,否则要想走时自在就难了。
∵问:除上七种瑞相,还有哪些瑞相可资证明?∵
答:如念佛人命终之后,面含微笑、身体柔软、天乐妙香等,亦基本可视为往生净土之征相。∵
∵问:如果没有上面这些瑞相,是不是就没有往生净土?∵
答:不然!只要平时念佛,信愿具足,虽无特别瑞相,也决定往生。此则唯有佛与往生人自己知之,他人不知。究实来说,往生决定在佛愿不虚,无关瑞相。然而浅根之人,难信佛语,暂借眼前瑞相,启发信心罢了。∵
∵问:什么样的人会走时自在?∵
答:往往地位低下、愚钝无智、心地善软、老实念佛、不事张扬的人,会走得好。略说有六。∵
一、精进不懈的人。如本集董子明、郑锡宾等。∵
二、守愚朴实的人。如本集修无法师、锅漏匠师父等。∵
三、沉厚潜修的人。如本集青岛张氏。∵
四、慈柔善软的人。如本集泉阳马氏、台南某老太。∵
五、厌离心切的人。如本集莹珂法师。∵
六、宿有善根的人。如本集潜江胡老汉。∵
∵问:如果临终或新亡者确实善根浅、业障深,不能念佛接受救度,是否助念也有利益?∵
答:是!临命终时,一句佛号一历耳根,至少保证不至堕落三恶道。∵
∵问:哪些人必须助念才能往生、或才有把握往生?∵
答:一、没有学佛的人。∵
二、不念佛的人。∵
三、不求往生的人。此三人必须助念。∵
四、愿生心不真的人。∵
五、杂行人。∵
六、疑心重的人。此三人也须助念,往生才有把握。∵
∵问:这么说来,不论何人,只要助念,都能往生净土,是吗?∵
答:未必!所谓助念,是助他本人念佛,这样才能往生。虽有他人助念,如其本人善根浅、业障深,不愿往生、不念佛,也不能往生。∵
∵问:念佛人有何征相,证明决定往生?∵
答:一、走时坐卧自在。∵
二、预先准确知道何时往生净土。∵
三、正念佛而终。∵
四、临终自说极乐圣境现前,佛、菩萨、莲花来迎。∵
五、临终助念人见极乐佛菩萨莲花来迎。∵
六、亲友梦定之中、或念佛中,亲见其人现往生净土相,清晰确凿。∵
七、死后全身冷透,头顶温热。∵
念佛人,以上七种,随具其一,皆可明断,决定往生。∵
∵问:什么样的人不须助念,决定往生?∵
答:平时真信、真愿、真念佛,不论临终有无助念,决定往生。
∵问:既然死后多日也可通过助念往生,那时间上应该怎样安排对死者的助念?是否念四十九天更好?∵
答:助念、超度应以离亡者死时越近越好,不可拖延、择日子等;时间长短,可据情安排,总以越长越好。∵
∵问:临终或亡者没有见过阿弥陀佛,不认识怎么办?∵
答:一见佛时,自然而知。如同饿人从不知饱,等到饱时,自然知饱。又如草木不知春,春天到时,自然勃发。人在死苦,佛来接引,则如草木向阳、冷者趋暖一样,自然倾向于佛。何况佛有神力加持,岂不能令凡夫识佛。∵
∵问:昏迷同死,不动不语,无见无闻,为什么为他开示念佛,也能往生?∵
答:外相虽迷,神识不迷,如果为他开示念佛,依然明了,随着念佛,愿生净土,也必往生。
∵问:临终时会有魔来变化作阿弥陀佛吗?∵
答:不会!因为临终非招魔之时,况且念佛人临终有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诸大菩萨光明神力加护,一切外魔不得靠近。如正当午日之下,不可能存有阴影。∵
∵问:临终时会有魔来变化作阿弥陀佛吗?∵
答:不会!因为临终非招魔之时,况且念佛人临终有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诸大菩萨光明神力加护,一切外魔不得靠近。如正当午日之下,不可能存有阴影。
∵问:听说:见到阿弥陀佛接引要「冲上去」。见到阿弥陀佛后,要怎样「冲上去」?∵
答:「冲上去」未见经说,当是说念佛人见佛来接,往生心切,更不暂缓,如同「冲上去」一般。如《观经》九品往生,皆是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放光授手接迎,念佛人自然升坐莲台,随从佛后,直入莲池。我们只管念佛,如何坐上莲台?如何往生西方莲池?都是阿弥陀佛的事,不必我们担心。
∵问:阿弥陀佛接引念佛人时,是自己来,还是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随行?∵
答:如《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携同观音、势至及诸圣众同来迎接。但随人因缘不同,而有种种不同:有人只见佛不见菩萨,有人只见菩萨不见佛,有人见少圣众,有人见多圣众,有人只见莲花光明。∵
∵问:家人哭泣、搬动病亡人等,会不会影响助念的效果?∵
答:会!因为这样会增加病亡者的痛苦,若因而起贪爱、嗔恨,废忘往生,则堕落。
∵问:一生信愿专修的念佛人,临终遇家人哭泣、搬动等,也会影响往生吗?∵
答:果真一生信愿专修,早入弥陀摄取光中,临终不论遇到何缘,都不会受到影响,决定往生。但一个人的内心,外人难知,况且既然来助念,总是要排除一切可能的障缘,以为万全之策,所以不论临终人信愿如何,助念都要都要排除家人的哭泣、搬动等。
∵问:如其家人反对,可否在心中默默为其开示助念?效果一样吗?∵
答:可以!虽心中默念不出声,周身自然也有佛光,如能虔诚专注,默默开示,佛力感通,效果也不可思议。
∵问:临终或亡者的家人为他念佛,利益是否超过一般助念者?∵
答:一般来说是这样,因家人之间缘份亲,念佛也诚,易于感通。但如果只是敷衍,反而不如外来助念人虔诚专注,则其利益效果也差。如有莲友来助念,家人竭诚参加,相互感动,辗转增上,效果最好。
∵问:念佛机能否代替莲友助念?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代替?∵
答:人的心力感应大,念佛机可做助缘,但不能完全代替人。特别正当命终前后,更要众人同心齐声称念,万不可人不念只用念佛机念。
下面五种情形可用念佛机暂代:
一、无人助念。
二、助念人过于困乏,难以持续,病者尚平稳,不甚危险。
三、临终者自己有把握,不必人助念。
四、亡者助念至少八小时之后。
五、亡者确已往生。
∵问:助念时,没有人开示,只念佛行不行?∵
答:平生未闻佛法、不求往生的人,最好能有简单开示,劝他愿生。实在没有人开示,只要大众同声念佛,自然满屋光明,也有不可思议的效应。
∵问:助念时,唱念、称念,六字、四字,何者为胜?∵
答:以临终人喜爱为准。一般而言,称念比唱念省心、省气、省力,病重、临终之人气息不足,心力衰弱,唱念难以跟进,宜用称念。六字比四字完整,四字比六字急促;正命终前后称念四字,因形势急促,不必求佛号完整;其余时间情势缓和,即称念六字,较为圆满。
∵问:有修行的人助念,效果是不是比一般人好?∵
答:准确地说:越是专修念佛、虔诚专注的人,助念效果越好。
∵问:临终助念,开示与念佛以何为主?∵
答:念佛为主。开示是引导念佛的方便。
∵问:怎样做最简单的临终开示?∵
答:某某人,死后轮回很苦,请跟我们一起念阿弥陀佛,随佛接引去极乐世界。
∵问:助念时,开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一、晓谕轮回是苦,极乐是乐,应当发愿往生。
二、劝放下世间一切执着。
三、劝随众一道念佛。见佛来迎,即随佛去。
∵问:助念者最要把握的根本是什么?∵
答:排除一切障缘,专念一句阿弥陀佛!
∵问:念地藏菩萨、《地藏经》、《金刚经》,念咒等,算不算助念?∵
答:统统不算!唯有念阿弥陀佛名号才是助念。所谓「助念」,即是助临终人或亡者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而不是助他念经、念咒、念其他佛菩萨等。临终之时,情况万分危急,不管平时学何法门,欲求往生极乐,此时统统放下,专念一句阿弥陀佛,再杂七杂八念别的,来不及了,简直可说是扰乱助念,破坏往生。因愚痴无知而造罪,没有超过临终扰乱专念阿弥陀佛的。
∵问:既然念佛是正定业,任何人念佛都能往生,那为什么还有临终助念一说呢?∵
答:如印光大师说:「此(临终助念)法乃唐善导和尚所发明,谓平日不念佛者,依此法助念,亦可往生。」可知临终助念主要是针对平日不念佛的人。因为平日既不念佛,临终再不念佛就要堕落轮回了,所以这时就需要善友来开导帮助,带领他一道念佛。他这时能随着念佛,同样往生。这也正说明念佛是往生正定业,万修万人去!
∵问:为什么平时念佛愿生,临终没念佛也能往生?∵
答:往生并不是到临终才能决定,平时专修念佛,真愿往生,则其往生平时已定,临终虽没能念出佛,也必往生。好象一棵大树,长的时候就向西倾斜,剧断的时候虽不再加力,也自然往西而倒。善导大师说念佛是往生正定之业,正是如此。
∵问:那么平时不念佛,等到临终再念佛,可以吗?∵
答:不可以!临终果然能念佛,也能往生。但平生都不念佛的人,谁能保证临终想念佛,能念佛呢?∵
又,所谓等待临终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临终时刻让我们去等,现下每分每秒都是临终,除了现在没有临终。现在不念佛,哪里有临终给我们来念佛。谁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
况且现在遇到念佛法门,却不念佛,而要等到临终,说明不知念佛的好处,不是真想念佛。如真想发财的人,财宝现前,现在就想得到;真想治病的人,知有妙药,立即就想服用,都不会等待。∵
现在既不念佛,至时障缘必多。眷属哭爹喊娘,怨家齐来索命,身则四大分离,心则惊恐万状,诸苦逼迫,制不自由;平时有佛不念,到时佛之一字早不知抛向何处。又有空难、海难、车难、矿难种种难死,火灾、风灾、水灾、地震、海啸、楼塌、桥断等死,又有刀剑加身、枪弹穿脑、毒药毒气等死,又有中风失语、昏迷不清、喉哑舌缩等死,无量无边,猝不及防,随沾一种,都不能念佛了。
∵问:恶难断,善难修,怎么办?∵
答:一、随缘尽份,勉为其力。二、常怀惭愧,更加念佛。∵这样纵虽不能断细恶,绝不至于造大罪;虽没有广大善行,总不失一念善心。阿弥陀佛,也必加持。
∵问:那么念佛人不用断恶修善?∵
答:此又不然!世界上绝不可能存在一种叫人不要断恶修善的宗教,佛法中也绝不可能找到一种叫人不要断恶修善的法门。念佛人,更应当随份随力,断恶修善,于自于他,功德利益更大。略说有五:
一、造罪造业,现生多受苦恼;断恶修善,现生多享安乐。
二、造罪造业,临终重病缠身,不能自在;断恶修善,临终无有病苦,自在往生。
三、造罪造业,有害众生,众生不喜,因不喜故,于其所行念佛不生敬信;断恶修善,有利众生,众生欢喜,因欢喜故,于其所行念佛能生敬信。
四、造罪造业,不利社会和谐,有损人伦,佛法隐没;断恶修善,促进社会和谐,道德昌明,佛教兴盛。
五、造罪造业,不顺佛教,诸佛不喜;断恶修善,顺诸佛教,诸佛欢喜。∵有种种理由,应当断恶修善而念佛。∵
∵问:杀生造多罪业的人,虽念佛恐怕不能往生吧?∵
答:虽造多罪,如能回心念佛,决定往生。本集赵秋中、丁德华之父、张莲娣一生杀猪,许桔清养虾为业;又有临死地狱相现之江苏王某,现判死罪之新加坡贩毒犯,这些人最后都念佛往生,即是现证。又《观经》下品明明记载十恶、破戒、五逆罪人念佛往生。∵
∵问:药师佛又称「消灾延寿药师佛」,虽修弥陀净土法门,欲求消灾延寿,必须念药师佛,对吗?
答:不必!阿弥陀三字为无量光、无量寿之意,无量光即消灾,无量寿即延寿,故专念阿弥陀佛同得消灾延寿。如《观念法门》说:「称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本集「哈尔滨某女往生记」中即有实证。
∵问:药师佛发愿救疗种种病苦,虽修弥陀净土法门,欲求病愈康健,必须念药师佛,对吗?
答:不必。专念阿弥陀佛,同得愈病。实证请看本集〈念佛愈病〉各篇。∵
∵问:诸佛菩萨神咒,有大神力,虽修念佛,欲求去邪镇魔,必须持念神咒,对吗?∵
答:不必!一句弥陀,咒中之王,凡诸神咒可致功效,专持佛名皆可得之。专修念佛之人,蒙弥陀、诸佛、观音、势至、诸大菩萨直接护念,虽不持咒,一切外邪魔难自然不侵。如本集「六字佛牌∵放光退鬼」、「六字佛牌∵退附体猫」及〈念佛退鬼〉各篇,皆为实证。∵
∵问:韦驮菩萨专职护法,虽修念佛,欲求修行得护助、少障缘,必须供念韦驮菩萨,对吗?∵
答:不必!专供专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之人,如《观经》、《阿弥陀经》、《十往生经》等说: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光明摄护,日夜不离。观音势至,常随影护。六方恒河沙等诸佛,共来护念。又有二十五位大菩萨,携诸大菩萨,一切时处,前来拥护。复有无数化佛、化观音势至菩萨,百重千重围绕行者,昼夜不离。所有天神地祗,亦皆恭敬爱念。以此之故,一切恶鬼恶神,不得其便,一切厄难灾障,自然消散。韦驮菩萨亦必随诸菩萨,不请自来,前来护持。本集「现代女鬼∵真实故事」,及〈佛名具德〉、〈念佛退鬼〉中各篇相关内容,皆可为证。∵
∵问:人之临终及新亡,往往业障现前,怨家债主竞来牵逼,必须先念地藏菩萨消除业障,再念阿弥陀佛求往生,对吗?∵
答:无知之人,故作此说。临终及新亡,最是升沉的关键时刻,这时念任何别的佛菩萨及经咒都缓不济急,唯有急称阿弥陀佛,最具拔济的功效,消业、往生,同时达成。本集〈助念往生〉各篇,皆为实证。
又如《观经》说:闻大乘经十二部,只灭罪千劫,远不足往生;称阿弥陀佛一口,除罪五十亿劫,直超生净土。
∵问:地藏菩萨是幽冥教主,专救幽冥界众生,虽修念佛,为超度亡灵、救拔地狱众生必须念地藏菩萨,对吗?∵
答:不对!本集〈念佛免难〉、〈三涂超生〉中有很多例证,如「清明念佛∵普度冤亲」等,皆可证明念阿弥陀佛能普利幽冥界众生。《群疑论》说:「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是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故积念者,功德最多。」如月虽明,遇日无光。
今以地藏菩萨较之阿弥陀佛,略举七不可比。
一、功德缺满,不可相比。地藏菩萨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实是不可思议,然修行功德尚未圆满,其愿还未实现;阿弥陀佛因地发愿「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修行功德已经圆满,其愿已经实现而成佛,所以两者不能相比。
二、地位高低,不可相比。地藏菩萨是幽冥教主,实足尊贵;然阿弥陀佛,称诸佛之王,不可相比。
三、为主为从,不可相比。弥陀为主,地藏为从。只要念阿弥陀佛,地藏菩萨自然随从阿弥陀佛来救度地狱众生,如本集「母亲念佛∵儿免地狱」即是实证。
四、名声远近,不可相比。阿弥陀佛名号为十方诸佛所景仰赞叹,所以不可比。
五、光明大小,不可相比。如上。
六、灭罪多少,不可相比。如上。
七、救度利益,不可相比。念地藏菩萨,多从三恶道救至人天,尚不能直接生至净土;念阿弥陀佛,从三恶道直超净土成佛。本集「蟒蛇亦愿∵念佛成佛」、「出地狱河∵生极乐土」即是实证。∵
∵问:地藏菩萨有灭定业真言,虽修念佛,欲求消业必须念地藏菩萨,对吗?
答:不对!地藏菩萨功德实是不可思议,但较之阿弥陀佛仍不可为比千万亿倍。《群疑论》说:「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佛菩萨名号皆有功德,有功德所以能消罪业,功德越大,消业越多;如光越明,消暗越多。经中说,阿弥陀佛,功德无上,光明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念阿弥陀佛消业,如日光消暗;念地藏等其他佛菩萨消业,如月光消暗。本集〈念佛消业〉之各篇皆为实证。
∵问:文殊菩萨智慧第一,虽修念佛,求智慧增长、考学顺利必须念文殊菩萨,对吗?∵
答:不必!文殊菩萨智慧虽高,但毕竟与佛不能相比。如经中说,阿弥陀佛是无量光佛,其智慧光明,十方诸佛都不能及,何况菩萨弟子更不可相提并论。∵所以求智慧也专念阿弥陀佛,本集「念佛开慧∵求考如意」即是实证。
∵问: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虽修念佛,危急之时欲求免难,必须念观世音菩萨,对吗?∵
答:不必!道理如前,实证请看本集「佛光来照∵免遭水溺」,及〈念佛免难〉之各篇皆是。∵
∵问:世有送子观音,虽修念佛,求子则必须念观世音菩萨,对吗?∵
答:不必!念阿弥陀佛同样求子得子,本集「求子得子∵转女成男」即是实证。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弟子,其慈悲、智慧、神通都从阿弥陀佛那里学来。凡弟子观世音菩萨能为之事,老师阿弥陀佛无不能为。
∵问:念阿弥陀佛不是只管往生,不管现世种种利益吗?∵
答:念阿弥陀佛,连往生成佛的大利益都可以得到,何况现世种种小利益反而得不到呢。比如手握亿金支票,大片庄园、田地、山林都可以买到,更不必说买一只糖果了。本集《感应录》收有念佛得种种现世利益的例子,即是实证。∵
∵问:求往生,念阿弥陀佛;求平安免难、消灾延寿等现世利益,分别念有关佛、菩萨、经、咒。这种观念正确吗?∵
答:不正确。求生净土的人,不论求世间何种利益,都应当专念阿弥陀佛,不必改念其他佛、菩萨、经、咒。理由有二:
一、如经中说,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中的王,弥陀名号包含一切诸佛、菩萨、经、咒功德,专念弥陀一佛,即为总念一切诸佛、菩萨、经、咒。凡念诸佛菩萨、诵其他经咒能够得到的利益,念阿弥陀佛无不得到。反过来,念阿弥陀佛能够得到的利益,念其他佛菩萨、诵其他经咒则未必都能得到。好象百官大臣能利百姓的事,国王为之不难;国王能利百姓的事,百官大臣未必能为。
二、专念阿弥陀佛,既不失世间利益,又决定往生,可说双丰收。杂念诸佛菩萨,心不专一,往生既不定,世间利益也轻微。∵
∵问:在家居士怎样正确称呼出家人
出家众位列三宝之一,是在家居士皈依的对象,又是殊胜福田。身为居士,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称呼出家人,往往被人笑话,失弟子之礼,折自身之福。下面略微介绍有关这方面的基本常识。
一、师父。可以说是对出家人最稳妥的一种称呼。不论男女长幼、德行高低,只要是出家人,乃至刚刚落发剃染的沙弥,既现清净僧相,都理当受到身为三宝弟子的在家居士的尊重,都可称为「师父」。「师父」二字,与「弟子」之称刚好相对,意思是如师又如父,授我佛法如师,生我慧命如父,是在家居士对出家人最为亲切的德称,很尊贵的;不同世间说的「师傅」,世间补鞋的也可称为「鞋匠师傅」。师父与师傅,口音不易分别,如果写成文字就要特别写清楚,免将尊贵无比的佛法,降同世间谋生手艺。
二、法师。指精通佛法,依法为师,指导他人修行的出家人。标准是很高的。现在一般只要知见端正、受过大戒、规矩本份、懂得一些佛法教理的出家人,也都被尊称为法师。对一寺长老,大德高僧,为示尊重,往往略去法名,直称「师父」、「法师」;而对一般出家人,为易区别,可加法名,称「某某师父」、「某某法师」。
三、师。直接在法名后加一「师」字的称呼法,一般用于出家人中长辈对晚辈,或平辈道友之间的称呼;故不宜用做在家居士对出家人的称呼。∵
下面二种称呼,不适宜在家居士用来称呼出家人。
一、称「师兄」或「某某师兄」。出家人与出家人之间才可以互称师兄、师弟。有的在家居士,称其皈依师的出家弟子为师兄,甚至觉得自己皈依时间早而称后来的出家弟子为师弟,这是不正确的。称皈依师的出家弟子,同样称「师父」或「法师」,因为我们皈依的是三宝,并不是只皈依某一位师父。在家居士即使再年高有德,修行时间再长,也是三宝弟子,尊重三宝,方合佛制。若不依佛制,不仅慢僧,也是慢佛、慢法,身为三宝弟子,谨当避免。在这方面,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可以说是在家居士尊重三宝的典范。
二、直称法名「某某」。在家居士对出家人直呼法名,大不恭敬。如世间出于对教师传授知识的尊重,即使自己没有在他下面亲自受教,也都不直呼其名,而称「王老师」、「李老师」等,何况身为三宝弟子对传授佛法的出家人,更应当尊重。在家居士是否恭敬尊重出家人,反映出他本身的德行、品质,出家人并没有因此而得到什么或失去什么。出家人受到在家居士的恭敬尊重,应当谦下自
∵问:我的德行修持,是否堪为人师,值得信众的尊重?因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出家人受到人家的不敬,也应当反观觉照:我哪里德行有失?而不应当责怪人家不尊重我。∵
∵问:“念了一辈子佛、临终念不出佛来能不能往生?”
“《阿弥陀经》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刚才师父也说必须临终的时候十念往生。那么,能往生、不能往生,是不是跟临终的状态有关?昏迷的病人临终时不能念佛,那能往生吗?虽然他念了一辈子佛……”
在全国各地,大家都问这个问题。∵
阿弥陀佛说:“乃至十念,必然往生”。
善导大师的解释也没有说“临终十念”,他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首先我们要以佛经和祖师的解释作为标准,然后再来破斥我们心中的疑问。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怎么办?干脆相信佛,佛没有说一定要临终念出十声才能往生,说“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善导大师解释说“上尽一行,下至十声”,又说“从一声十声到一辈子”,在《观经疏》里说:“大义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永不退转。”
我们一旦遇到这个法门,一旦了解阿弥陀佛的慈悲,一旦来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就不再改变,就一辈子念佛念到底,这叫“一向专念”,这样的人,就叫做“乃至十念”,这样的人百分之百往生。∵
临终十念是怎么回事呢?
临终十念是一辈子没有机会听到佛法,他到临死的时候才遇到这个法门,才听到别人告诉他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只剩下那么短暂的几秒钟,念了十句,当下往生。甚至只念了一句佛,甚至一句佛都没念出来,脑子里想:啊,有这尊佛来救我,那我仰靠他吧!有这样的心念,当下往生。∵
这个是《观经》的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
下品上生是一个造作十恶罪的众生,十恶不赦(十恶罪哦,在座各位哪一个造罪都比不了他),他念了一句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下品中生是一个破戒的众生,他听到佛的名号、佛的慈悲,想念佛还没念出来,当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下品下生是一个造作五逆重罪的众生,杀父、杀母这样的众生,他听到别人讲念佛,念了十句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释迦牟尼佛讲《观经》的下品三生的意思在哪里呢?他不是鼓励我们平常不念佛,到临终的时候再念佛,也不是说平常念佛不管用,临终念佛才管用,也不是鼓励我们平常可以造罪,“你可以十恶、你可以破戒、你可以五逆,但是我都可以救你。”这样是不是错误理解佛的心了?大错特错!
那么为什么讲下品三生呢?
是通过这三点来说明:一切众生念佛都可以往生,说明:∵
一、临终念佛的人都能往生,何况平时念佛的人,更能往生!∵
二、连造作十恶、破戒、五逆重罪的人念佛都能往生,何况行善积德的人,念佛更能往生!∵
三、连念佛这么少(只念一句、十句)的人都能往生,念佛多的人就更能往生!∵
∵问:弟子想编一些历史故事劝人,但有的故事版本不一,往往现在流传的与最初版本矛盾,不知用哪一种好?∵
答:历史故事,已经定型的即用定型的,二可之间的可以采用教育意义鲜明,流行范围较广的一种。∵
每一本书,编者意图,读者要求都不一样。如果是编考证方面的书,编者读者都必然要求事实精确,不然即是欺世欺人。今取教育意义为主,读者为普通大众,并非历史专家,如不能做到十分精准,大致过得去就好。一定要求精准,反而过于愚拙。即使专家考证也有不一,今日方此说,明日又成他说,令普通读者无所适从。甚至有时专家考证的结论,大众反而不接受。专家有专家的历史观,大众有大众的历史观。盖历史故事,时间久了,有的在民俗记忆心理中,已经定型,不容更改;有的则多少混同寓言传说之类的来接受。针对普通大众,只要能说明问题就好,而真正专家也不会为此吹毛求疵,因为类型宗旨不一故。∵
为免少数人之疑误,或者也可以作某种相关说明。∵
∵问:念"南无三十六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是否更殊胜?
一
∵问:专修净土法门,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或「南无十方三世一切阿弥陀佛」,是否更殊胜?
答:只单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可,不必改称「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或「南无十方三世一切阿弥陀佛」。顺本愿故,依三经故,依祖承故。
三十六亿之数,十方三世之语,都是佛名之外多余之词,临终及危急的时候,不仅用不上,反而打闲岔绕弯,成为障碍。
弥陀本愿只是单纯一句佛名,不可更加复杂化,以致缓不济急。
念佛只要单纯称念佛名就好。单纯念佛,最殊胜!
二
∵问:为什么《龙舒净土文》中记载佛自教二老人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
答:此是佛眼观特别之机而施特别之教,并不是普教一切人都要这么念。普教一切众生之法,必然要说于《净土三经》。历来祖师依三经所开示之念佛法,都是教人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三
∵问:善导大师教人念念相续,古德也多教人念佛记数。念「三十六亿同名同号阿弥陀佛」,一声能得多数,不是更好吗?
答:「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为超越数量之法。「阿弥陀佛」之「阿弥」二字,就是「无量」。则一声不限一声而是含摄无量声,一佛不止一佛而是含摄无量佛,远远不止三十六亿之数。《无量寿经》说「一念具足无上功德」。往生是靠名号功德,并不是靠数量。
之于说善导大师教人念佛声声相续,古德也多提倡念佛记数,并不是一声佛号功德不足,或者以名号为数量之法,而去累积数量。正因为一句佛号功德具足圆满,超越数量,信根纯熟的人自然从一句佛号流露出声声称名,而信根没有熟的人也正可以籍此养成念佛的习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而免去「一声含有无量德,所以只念一声不再多念」这种执理废事的过失。祖师之教可以说是大慈大悲、大智大慧,至极方便、至极稳当。
四
∵问:有人提倡念「南无十方三世一切阿弥陀佛」一声,即同念佛无量声,其功德效应更不可思议,专修净土需要这样念吗?
答:不必。道理如前。
古德为引导念佛,而有种种提法,都是适应一时一机的方便,不是净土行人的定规。净土行人,要保持一个基本的观念,即是依据《净土三经》及相承祖师之教。不然遇到层出不穷的说法,自己就乱了方针,无所适从。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