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伦理精要是“慈悲”之德
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教儒道佛。已说了两道光,两个教了,再让我们来看看佛光和佛教吧。
佛教全力探寻的是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就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在佛教看来,诸法实相的本性是空。什么是空呢?空绝对不是我们常识、经验、科学的概念框架中所说的一无所有,完全不存在的意思。佛教的所谓“空”是对万法本性的一个表述,万法的本性在佛教看来都是有原因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存在,并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这种理论又被称为缘起论。缘起论是佛教一切教义的理论基石。缘起,是指宇宙间的一切存在都是依据一定的原因和条件而起变化的,即所谓宇宙万物皆“因缘和合”而成。原因是因,条件是缘。缘起法则在佛经《阿含经》中被这样表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由此可知,佛教探寻诸法实相之空性,是要向人们揭示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存在的一切都是关系的存在,因而世间不存在所谓不相依而独立、自在的实体性的存在。大家熟知的《心经》中的那两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你才能正确、准确地把握。佛教将上述理论概括为“缘起性空”。
佛教探寻和论证诸法实相及其缘起性空论的目的,同样是要引出人的行为准则,或者说是要建立一套伦理道德原则。如果要对佛教这一准则和原则作一个精要的概括,那就是它的“慈悲”之德。给人快乐谓之慈,拔人以苦谓之悲。佛教的“空观”和“慈悲观”是让人懂得并树立如下观念:其一,对一切存在,都应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因为自己的一切无不在“有”这一广泛的关系之中。其二,对一切存在,都应怀有至深的慈悲心和同情精神,因为自己的快乐无不在“有”这一普遍的联系之中。其三,对一切存在,都应存有诚挚的报恩心和感恩精神,因为自己的成功无不在“有”这一不断的因果之中。懂得了这些道理你就会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恩别人给你的信心、希望和温暖,同时你也会把这种信心、希望、温暖、欢喜带给别人。
每个人的存在都离不开社会、历史、自然以及他人的诸重关系,否则你就不是现实意义和真实意义上的人。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要多一点真诚,多一点忏悔,多一点感恩,如此,你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世界一定是美好的。
儒道佛都是生命之学,都是慰藉我们的心灵之学。儒之仁爱,道之慈柔,佛之慈悲,表征都是一个爱的精神,指向的都是一个至善的境界。只要有了真诚之爱,自然之爱,博大之爱,一定能化掉一切怨忿和仇恨,这个世界就会变成“真善美”的世界,如此也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所要“止”的境界。
(根据徐小跃教授9月26日在东南大学的演讲编辑整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