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境界”主要围绕其“无碍缘起”、“十玄无碍”和“六相圆融”这一反映华严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思想的三个基本观念进行分析,揭示了华严宗在宗教哲学上力图缩短此岸与彼岸、众生与诸佛的距离而表现出的强烈的入世倾向。
老法师说:我在晚年唯一的事情,就是将《华严》介绍给大家,将净土法门介绍给大家。《华严》是属于解分,也就是建立共识,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但要契入华严境界,一定要靠净土法门。所谓入华严境界,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过佛菩萨的生活。能过佛菩萨的生活,就是真正完成佛法的教学目标——超凡入圣。这不是做不到,怕的是不肯做,没有机会做。现在这个机缘逐渐成熟,只要自己肯做,都能做得到。
当今天灾人祸频繁,而且灾害的程度一次比一次严重,这是很多人所担心的社会问题,也有不少志士仁人,希求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曾经接触过一些具有菩萨心肠,深具大慈大悲之人,想解决这个问题。可是,他们却始终想不出一套为每个国家、民族,都愿意接受的有效办法。这说明什么?说明宗教与宗教之间、宗教与国家之间,缺乏根本的内在联系,甚至可以说,对现实生活的思潮不了解、脱轨。在七十年代,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先生,提出了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矛盾、冲突的方法:「只有大乘佛法与中国的孔孟学说」。这是很有见地,很有智慧的言语,给世人带来了一个好讯息。
实际上,站在佛教的立场要达到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协调融合,《大方广佛华严经》最有效果。展开《华严经》,自始至终都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不同族类的大集合。这个问题在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解决了,在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也解决了,在一切诸佛如来的世界,这个问题都解决了。诸佛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教学,教化众生,让一切众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人人觉悟,问题就解决了。为什么不同族群有这么多的误会、冲突,都是因为迷而不觉。
诸佛菩萨不是将多元文化变成一种文化,更不是强迫你要放弃你的文化,而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异不碍同,同不碍异,同异不二」,这才显示出文化的多采多姿,共存共荣,美不胜收。在经论中,我们看不到「同化」这个名词,他们彼此都是互相尊重,互相敬爱,发挥各个文化的特色,让大家共同欣赏,共同享受。佛法讲的宇宙人生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有许多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有每个部分的美,所谓「真、善、美、慧」。以人身做比喻,人身是多元文化,头有头的美,手有手的美,各个部分的美集合起来,就是一个完美的整体。
所以「同化」,是错误的观念,错在把另一种文化消失,这样使得整体美就有了缺陷。儒、佛讲完整的真善美慧,就是集合每个族群各自的真善美慧,成为尽虚空、遍法界总体的真善美慧。佛家有这个理念,儒家也有这个理念;佛法对这个理念的落实在华藏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我们有这个认知,就会对任何一个众生起恭敬心,知道每个众生都有他的优点,都有值得我们尊敬赞叹的地方。人人能够养成尊敬别人,赞叹别人,社会就和谐,许多不愉快的事自然就消失,哪里还会有天灾人祸!
《华严经》记载,佛的学生有婆罗门、有外道,《四十华严》上有胜热婆罗门、遍行外道,他们都是宗教家,也是宗教领袖。佛门当中,都把他们当作菩萨。何以说他们是菩萨?菩萨不一定是佛教里才有,各行各业、任何宗教都有。对宇宙人生真相,真正清楚明白,真正觉悟的人,就称作菩萨。譬如他是天主教的神父,他明白了,就是神父菩萨;基督教的牧师,他通达明了,就是牧师菩萨;不需要改变身分,不需要改变工作,不需要改变行业。我们在《四十华严》里看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各个都是菩萨,是多么圆满、融洽!我们今天讲「异中求同」,实在讲还是隔靴搔痒,真正的大圆满是「同异不二」,这才达到真正的大圆满。
佛法教学是以智慧为中心,佛所说的一切经论,字字句句无一不是充满了圆满的智慧。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单单「诸法实相」就讲了二十二年,这是真实智慧。如果能对「诸法实相」有相当的认知,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不但自己的问题解决了,过去从哪里来,将来到哪里去,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自己清楚明白,再将这个事实介绍给别人,让大家都了解明白,这个世界就变成多采多姿的华藏世界,和乐融融的极乐世界。迷悟在一念之间,祸福也在一念之间,念头转过来,这是福不是祸;念头转不过来,这个世间的劫难如何能够避免?这是现前非常迫切严重的一个问题,有待我们大家共同来努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