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严大义》述话二
正慈法师
(2009年9月28日开示于慈湖禅院)
《华严经》取意为以种种华所装饰的经典。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是比喻释迦佛的所悟的真理,森罗万象:方是无限的空间、时间现象所存在的规范:广是真理的作有显现於一切现象世界。其教主是毗卢遮那佛译为遍照。(《八宗纲要》凝然大德原着,关世谦译,佛光出版社,第七章289)
“《华严经》强调诸法之相互关连性。个体与个体之间不互相侵害,于彼此融和之际,每一个体亦能独自存在。即一切诸法彼此于完全融和时,同时能彼此有秩序地完全保有自性,此乃《华严经》之教法。
中国自古以来,即有自宇宙之视野探讨人类所谓庄子哲学。《庄子》之〈齐物论〉,乃阐释万物一体之思想。庄子将自他互不对立之境地称为「道枢」。于「万物齐同」之实在真相中,大即小,长即短,个体即普遍。此思想与《华严经》所说「一即多,多即一」,非常类似。《庄子·齐物论》之思想,与印度典型之思惟方式——《华严经》思想,互相融合而产生者,即中国「华严宗」之教说。
唐朝时,被誉为国际都市之长安,为与西域文化交流之重镇,且极盛一时,「华严宗」之思想即形成于此一时期。此即为世界主义者(cosmopolitan)所强调之思想。
《华严经》之思想,于中国思想史上有甚大之影响,如宋学之形成,或谓即受澄观之华严思想之特色——理事无碍之思想所影响。此外,于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重大席次之康有为(公元一八五八——一九二七年)、谭嗣同(公元一八六五年——一八九八年)等,其思想中皆存在着华严思想。谭嗣同曾认为华严之莲华藏世界与自然科学之以太学院,颇有类似之处。
《华严经》之教法,非仅止于深远之哲学条示。《华严经》之〈净行品〉中,有佛弟子每日必称诵之「三归礼文」,有清净之生活或修行者所必须实践之德目。又〈入法界品〉中,详细叙细说善财童子求道之历程。可谓《华严经》为实践生活上所依恃之重要经典“。(P2——P3《华严经讲话》镰天茂雄着释慈怡译∵佛光出版社∵)
胡适之博士曾经对太虚大师说:“华严经是世界上一部最隽永的譬喻文学。”(《中国佛教思想论》华严经时地考∵释印海着338)
《华严经》是一部卷帙浩瀚的大经,在中国,本经成为华严宗(又名贤首宗)所宗依的经典。中国佛教《禅门日诵》中有“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涂,共入毗卢性海”的名句。由此可见,本经之微妙深意是何等高超了。(同上337)
《华严》利用丰富的古印度神话、寓言故事和基于禅定特殊感受而引发的神通境界构想,展示佛国世界(华藏世界)的不可思议、神秘莫测和富丽堂皇;炫耀菩萨修行(普贤行)的功能无限、威力无比和神变无方。它精心绘制的一幅幅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形象化神通场景,为禅定修习者设置了“观”(冥想)的对象,尤其为特异灵迹崇拜提供了最权威、最神圣的论辞,长期激发起某些信奉者的兴趣和嗜好。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一哪一部佛典能与《华严》相提并论”。(摘自《中国华严宗通史》魏道儒着P2)
“这一部《华严经》,在佛经里边是经中之王,也是王中之王。《妙法莲华经》也是经中之王,可是不能称为王中之王;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却是王中之王,在佛所说的大乘经典里边是最长的,可是说的时间并不长,释迦牟尼佛只仅仅用了二十一天来说这部大华严。
这部经有八十一卷,也有四十卷,也有六十卷,但都是不太全。这八十一卷也不全,不过已经具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释迦牟尼佛说完了《华严经》后,这一部经并没有流传到世上,就是印度也没有这部经。被谁请去了呢?被龙王请到龙宫去供养,天天叩拜这部经。在释迦牟尼佛入涅磐六百年后,有一位龙树菩萨,聪明到绝顶,再没有人比他聪明的了。他把世间所有一切的文章、议论、经典统统都读完了,所以发心要到龙宫里去看藏经。他在龙宫里看到了这部《华严经》。《华严经》有上、中、下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你看有多少!一个世界的微尘已经就无量无边了,大千世界的微尘就更多了。″(宗教文化出版社宣化法师讲述:《普贤行愿品浅释》前言P1-2)
“在洛阳,有唐则天武后之离宫。武后曾于实叉难陀译出八十卷《华严经》后,为之撰写序文;又曾令华严宗之大成者法藏,将法门寺之佛舍利迎至洛阳离宫供奉,武后为一供养佛舍利之女皇帝。
在洛阳,有闻名之龙门石窟。被认为是日本奈良大佛之原型的龙门奉先寺大佛,即《华严经》之教主——毗卢舍那佛。当龙门大佛塑造时,则天武后曾私自捐款,作为塑造大佛之资金。
则天武所又于文殊菩萨之圣地五台山之中台建造铁塔。五台山为《华严经》中所说之清凉山,与《华严经》有甚深因缘。由此可知,武后为一与《华严经》关系密切之天子。”(镰田茂雄着释慈怡译佛光出版社《华严经讲话》P79)
一、∵真实圆融的精神世界
华严经所展示给大家的是一种“真实圆融的精神世界”——因此是每一位学佛弟子你不可不读的一部大经。
(一)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二)唐朝武则天八十华严开经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华严经是一部法界之旅的大经。“此经八十卷,四万五千偈,七处九会说,三十九品章。人中有三处,道场普独圆,天上有四处,忉夜兜他化。初会菩提场,二会普光殿,三会忉利天,四会夜摩天。五会兜率天,六会他化天,七八重普光,九会给孤独。”
华严经的由来。华严经是佛初证道所说,是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说的,初藏于龙宫。龙王献普光明殿为佛说法场地,在菩提场不远。
佛灭度六00年,龙树菩萨入龙宫阅藏,西域记所记有三本华严:1、上本:一0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个四天下微尘数品。2、中本:四九万八八00偈,一二00品。3、下本:一0万偈四八品。
上、中二本均非人间所修,故记下本归。
华严经的传译。最重要的三本华严译本
二、本经的特色
本经的特色,在全部经文中,很明显地,皆是诸大菩萨所说,佛只在法会中旁听,证明菩萨们所说,一切由大菩萨们在法会中赞仰佛果无漏清净功德以及佛土的微妙庄严,同时也说到菩萨们之种种修行过程之行布次第。佛只是证明一切完全正确而已。因为二乘声闻智慧短小,以此来谤∵“大乘非佛所说”。其实,只要“入佛法相,契合真理之三法印”皆是佛法。本经既然是一些登地法身大士们各自所体验的殊胜境界,由自己修证,于禅定引发智慧所表达出来,这正说佛果上的境、行、果、佛身、佛土上事,并非二乘及凡夫们所能了知。唯有修习菩萨因位上之境、行、果等行布次第,将来才能圆证佛果上依、正二报之清净,无漏、庄严之果德!
依天台宗说:佛说此经时,一般声闻弟子不能接受。所谓:“有耳不听***教,有眼不见舍那身”,判此经为顿教,是圆满修多罗,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说。约说经的时间,只有三七(二十一日)。所谓:“华严最初三七日”。这些皆依“法界品”之诸经文所说。因为“法界品”之经文是一完整修学的过程,与经前十地菩萨各人自述所经历的真实体验不同,各有其不同的特色。
本经(晋译或唐译)最后之“入法界品”,四十华严称为“普贤行愿品”,龙树称为“不可思议解脱经”,经中之意,是约菩萨从入世的精神所说,表示与声闻之出世不同。此一品中叙述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从最初亲近文殊菩萨开始到最后亲近弥勒菩萨,说明了菩萨修学的完整过程(印顺道师所着之“佛教青年与青年佛教”,一书即根据此品的经意,以文学的笔法,而用现代的语文所写成的。可作为参考)。
关于佛说在菩提树下成佛后,有三七日之思惟。依据天台宗说。本来不想说法。由于自己所证之妙理非常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深恐一般凡夫、二乘不能接受,因此很想快速入于涅盘,故而感欢说:“辛勤我所证,显说徒为劳”。后来因接受梵天的劝请:“凡夫、二乘虽然根机下劣,智慧短小;但是,请佛陀慈悲,先说方便之教,最后,再令他们回小向大。如此,佛陀随顺梵天的劝请,于三七日中未说小乘法门,郤在菩提树下,寂灭道场不起于座,为根机成熟的法身大士畅谈了此华严大教。不过依天台宗说:华严义境虽然很高,处处所说,皆是菩萨修行之行布次第,圆中有别,尚不如《华严经》之纯圆独妙,人人皆共成佛道。这当然是天台宗的一家看法。
本经的另一特色,依华严宗古德说:“华严经是海印三昧中一时炳现之法”(大正藏十﹒四四六中)。所谓“海印三昧”,是佛说《华严经》时所入之大定,是觉悟者修证上一种智、境不二精神上统一的状态。佛说各部大经,首先皆各入独特的三昧,这也表示了有关所说经典不同的性格,如佛说《法华经》是依据“无量义处三昧”,说《般若经》是依据“等持王三昧”大定之内容,说明《华严经》整体之总决定。然而,佛说大经时,首先人定,出定后才说法,即将在三昧中所思惟的正思正念之智境合盘倾尽托出,所谓是“法界等流”;但佛说《华严经》时,郤是不受人定、出定拘束,于海印三昧人定中,直接解说了此经,所认成为一大特色。
海印,是以譬喻而说明:大“海”能包含宇宙森罗万象。“印”是印映所现宇宙众象。当海面风平浪静时,所有日、月、星辰,宇宙万特景象皆如同原样的在宁静海面上顿然映现。佛陀以正觉妙智彻底体悟全宇宙法界一切万法,能于一时中炳然耀现。因此,海印三昧者,在佛陀能现智慧上说是定心,在所显现之境界说,是法身大士菩萨之定心。因为《华严经》是毘卢遮那佛人海印三昧所说,其实,在经典记述中,于其七处八会中,各会上皆由所入定的菩萨们所说,海印三昧之名是在第二会“贤首菩萨品”(大正藏九五七一下)中出现其名。换言之,依佛果的三昧定心所统摄的一切法,各各皆是海印三昧中所印现出的内容。若从各个不同的事物立场去看,各个不同的事物能生起全法界的海印三昧。这即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而归于一心,“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因此,佛陀正觉的内容所表现的是一切众生心,当众生心作为观行时,一一之行亦是成为如来内在广大的一切功德,正如本经所揭示:“三界唯是一心作”,或者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之深义。这是佛陀本身之智慧流露,是法界上不虚伪的自相,同时也是众生的本来面目。所以澄观于解脱唐译经《华严经疏钞玄谈》卷第二(续一﹒八之三﹒一九二左)说“经虽通诠三九会五周之因果,佛道方圆,故若相、若性、若因、若果,无不是由观所成,无不是契经也。依经修行,并是圣意也”。明白此,才能了解本经之特色!
(摘自《中国佛教思相论》印海译注)
《华严经》释迦牟尼成道后之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之自内证法门,此一,《华严经》教乃教法中之根本***,故称“称性本教”。《华严经》虽出于印度,然而未发挥本经最高之玄旨,直自我国成立华严宗,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妙义为宗旨,《华严经》的真义方才发扬光大。(摘自《华严宗简说》英武着﹒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1-2页)
一部《华严经》,亦可用毗卢遮那佛与普贤、文殊二位菩萨,合称“华严三圣”来显示。毗卢遮那为佛之报身或法身。意译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净满、广博严净。毗卢遮那原为太阳之意,象征佛智之广大无边,乃经历无量劫海之修习功德而得之正觉。
关于华严三圣之关系,据澄观法师所着之《三圣圆融门》载,三圣之内,以二对为因,以如来为果,然因果德超越言语思想,故宜自“二因”悟解之;若悟因之玄微,则知果海之深妙。《新华严经论》卷3谓,《华严经》中以佛果为不可说,故以文殊、普贤二菩萨为说主,其中以能信之深心为文殊,所信之法界为普贤。盖文殊劝修,成法身之本智;普贤大行,成差别智之行德。故华严宗以文殊、普贤配合毗卢遮那佛,共为“华严三圣”,利乐一切众生。(摘自《华严宗简说》英武着﹒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5页)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