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等觉的普贤菩萨,我们常讲位中,正是普贤菩萨的地位,悲智双运,这是菩萨的修学最圆满、最究竟的示范,给一切菩萨作好样子。十愿、十行,愿中有行,行中有愿;悲中有智,智中有悲;悲是讲行,智则偏重在愿,没有一样不圆满。佛后普贤是倒驾慈航,功德圆满后,回过头来示现菩萨身、声闻身、六道身,甚至于饿鬼、地狱身,以究竟圆满的智慧,大慈大悲,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与《行愿品》末后每一愿总结上所说:‘穷未来际,无有疲厌’。这种愿行,我们今天没有言语文字能够赞叹,不得已用个‘大’字。
清凉大师又告诉我们,还有一个说法,‘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也就是说任何一法确确实实融摄一切法,一切法必定也融一法,一法也融一切法,这是《华严经》上所讲事事无碍的法界。所以普贤菩萨是华严会上菩萨众中的第一上首,他代表‘法门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成佛都要修普贤行,不修普贤行决定不能够圆成佛道,可见得普贤行是所有一切菩萨主修的课程。在古人的注解中讲法门主,就是这个意思。
同时他也是法界体,前面讲‘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这就叫法界本体,从体现相,换句话说,就是经题‘大方广’三个字的意思。一切菩萨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佛经中常讲八万四千法门,到最后的阶段,一定要与普贤法门会合,融合在普贤法门中,他才能成佛,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而八万四千确实有这个数字,在《佛学词典》及《教乘法数》中,确确实实一条一条列出来有八万四千条。四弘誓愿中说得就更多,法门无量,无量就不止八万四千。三世诸佛修行成佛不是一个法门,各人修各人的法门都能成就,这是所谓殊途同归。但是最后都必须与普贤行相结合,所有一切法门统统是普贤行,才能圆成佛道。
十普菩萨是自性德能的总说,异名菩萨是自性德能的别说。所谓别是总中之别,所谓总是别中之总。由此可知,每一位菩萨都是普贤菩萨,就像《无量寿经》上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极乐世界如是,华藏世界也如是,尽虚空、遍法界无一不如是,这才显示出‘普’的意思是多么的深广、圆满。我们学这段经文,菩萨这个境界多多少少要能够领悟一些。根据本经总共有一百七十多类的法会众,普贤菩萨是所有大众中的上首。清凉大师在《疏钞》中告诉我们,正因为菩萨是‘法门主故’,又代表法界的本体。《华严》的修学,最后目标是入法界,华严家所讲‘入法界’,就是禅家所讲明心见性。法界是什么?法界是心性。禅家虽然讲明心见性,见性不见得是圆满,有少分、有多分,不是圆满。《华严经》则讲究竟圆满的自性,所以用‘普贤’两个字来表法。因此佛才讲一切菩萨都要依据这一个法门修学,才能成就。菩萨修学最后的目的是成佛,成佛是入究竟圆满的法界,所以一定要修普贤行。由此可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如来,也是修普贤行而成就。
在中国,四大菩萨所表的意义:地藏菩萨主孝敬,主修的课程孝敬;观音菩萨主慈悲;文殊菩萨主智慧。都代表性德中的一部分,普贤菩萨则是全体,不是部分。此其中有一层很深的意思,希望我们见到这件事,听到这部经,一定要知道回光返照,普贤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楞严经》上讲如来藏性。目的是要我们自己回过头来明心见性,见到自性中的如来藏,行普贤行,菩萨名号的功德利益,我们就真正得到,正是佛家常讲‘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通常念佛人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可思议,读了《华严》才知道每一尊佛号、每一尊菩萨的德号,功德都不可思议。虽然是差别的德号,差别是总中的差别,总别不二,总别圆融,显示出名号功德真正不可思议。每一位菩萨的名号就是道场,我们依名字中所显示的智慧德行修学,都能成无上道。普贤菩萨,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摩诃萨、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普宝焰妙光菩萨摩诃萨、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普清净无尽福光菩萨摩诃萨、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
第二位‘德普’,菩萨德号“普德最胜灯光照”。我们先说‘普德’,称性之德才叫做普德。譬如孝亲这个孝,称性;尊师这个尊,称性;见到一切受苦受难的众生,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也称性。一一差别的智慧德相,没有一样不称性,所以这个‘德’,差别之德,也是普贤,也称普,德普。微善、小善都遍虚空法界,这个就是‘最胜’。‘灯光’也是比喻智慧,性德的智慧光明,照明虚空法界。德号中称为普德最胜灯光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一切众生自性德能,实在讲时时刻刻都现前,非常可惜凡夫业障习气很深重,第一念现前,第二念就把它障碍住,这是佛在大乘经中讲得很多。第一念是见性见,第二念就起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凡夫只有第一念是自性,第二念就糊涂,就迷惑颠倒。诸佛如来的本事,永远保持第一念,绝对不会落在第二念,这叫法身大士。我们不是没有德能,眼能见是性德,耳能听是性德,六根的作用是性德,与诸佛菩萨没有两样,所以《楞严》中说‘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佛如是、菩萨如是,哪一个众生不如是?就是说的这件事情。
第三位‘慧普’,“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普光’,光表智慧。‘师子幢’是比喻,幢是高显的意思。高,非常显着,像现在世界上许多大都市,通常有一座很高的建筑,代表这个城市的特色,作为它的标志。清凉大师《疏》说:‘慧普,遍照严刹,决定高出故’,这是表智慧高。世出世间所有疑难杂症,任何方法都不能解决,智慧能解决,所以智慧就有普照庄严的意思。普照庄严,决定高显,幢的意思就很明显。狮子为兽中之王,表勇猛、表大无畏,取这个意思。在野兽当中,一般小的兽类都怕狮子,狮子威猛,对任何兽类无有畏惧。这是表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大无畏,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第四位,“普宝焰妙光”,这一位菩萨代表的是‘行普’。‘焰’表智慧,在佛经中讲到光焰、讲到日月灯明,都表智慧。智慧往外透,照亮虚空法界。智慧从哪里来?从修德来。这个意思我们要辨别清楚,不能够含糊笼统。智慧是自性中本来具足,今天为什么要修德?如果没有修德,性德不能透露,性德虽然本有,被烦恼障碍住,佛法中讲二障、三障。二障是所知障与烦恼障,所知障障智慧,烦恼障障碍定,定、慧都是性德,必须要把这些障碍除掉,这就叫修行。由此可知,修行不是修别的,除烦恼习气而已。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怎么能修?不能修,圆满的、究竟的。修行是将吾人自性中,圆满智慧德能的那一重障碍修掉、去掉。所以古人讲‘但除妄想,切莫觅真’,妄除掉之后,真就现前。你再去找个真,又变成妄想。功夫达到一定的水平,心地清净,就生智慧。行,着重在内心,心地到清净就放光,这个光就像火焰一样,普照法界,那就是妙光。
一定要虚心,勇猛精进,决定不可以得少为足。阿罗汉、辟支佛,见思烦恼完全断了,智慧开了,得到正觉。相似的涅盘境界现前,自以为证得大涅盘,佛在大乘经上说是‘偏真涅盘’,偏在一边不圆满,不是究竟涅盘。他终止在这个地方,不肯前进,所以佛说这是‘堕无为坑’。堕到哪里去,他要停多久?佛在经上常讲阿罗汉要两万大劫,辟支佛是一万大劫。虽然是这么长的时间,小乘一定会回小向大,只是他要耽误这么长的时间,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很可惜。阿罗汉虽然得正觉,不是真的正觉,相似的。为什么?无明没破。他还是异生性,不是同生性。什么时候再更进一步?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了一品,明心见性,这才与如来同生性,同用一个真心,可是依旧不能得少为足。
第五位菩萨,“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意思很明显,表‘音普’,什么音声?当然是赞佛的音声,念佛的音声,说法的音声。清凉大师在注解中讲,具足一切音声,演说佛净土。这当然影射到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净土,我们怎么会知道?本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所参访的是德云比丘,修念佛法门。德云比丘修的是般舟三昧,也叫佛立三昧,须发大勇猛心,必然得三宝加持,为什么?九十天不睡不眠。九十天不能睡觉,而且不可以坐下,九十天只可以走动,站着,经行站着,不可以坐、不可以躺下来。从前人有,现在恐怕很难,没有人有这种善根福德,身体好是善根福德,还要得三宝加持。善财童子见德云比丘在别峰,别峰是什么意思?特别法门。就是告诉你,弥陀净土是特别法门。善财头一个接触是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最后一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个开端、一个结束就告诉你,彻始彻终念佛求生净土。普音菩萨具一切音赞弥陀净土。
第六位,“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这个名号意思很鲜明、很清楚,这是‘智普’,有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就是无分别智。佛在《般若经》上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差别的智慧,无知是根本的智慧。佛家讲二智:根本智、后得智,后得智也叫差别智。差别智是从根本智中来,没有根本智就决定没有后得智。这个道理现代懂得的人愈来愈少,这对我们修学产生了很严重的障碍,我们不能不知道。为什么?现代是所谓知识爆炸的时代,这个世间每一个人求知的欲望很高,但能不能求到智慧?求不到,一般人所求得的是佛经中讲的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
尤其是佛门中四众同修,无论在家、出家,如果发心讲经,经是从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真实智慧。一般人学讲经,却到处找参考资料,收集一大堆到讲台上表演,这不是讲经,这样讲,与经不会相应,往往把经义扭曲了,自己仍不知道。所以发心讲经一定要先求根本智,根本智怎么求法?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无知怎么学法?背诵、读经,读经是求根本智。读诵经典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规规矩矩、恭恭敬敬的读诵就是持戒,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读经的时候一个妄念不生,就是诸恶莫作;经是如来从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真言,没有比这个更善,你正在读就是众善奉行;戒律,大小乘戒,圆圆满满具足。
读诵的时候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不起一个杂念,老实念,不起心、不动念,修定,就是修禅;禅的意思,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读经时就是修禅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念错、没有念颠倒、没有念漏,就是修根本智。读经绝对不是研究,研究另外找时间,研究是学后得智,读经是修根本智。所以你会读,时间久了,根利的人三年、五载得智慧,根性钝的人说不定十年、二十年,只要持之有恒都会成就,这是真智慧。
下面第七位,“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髻,像我们看观世音菩萨的变像图,观音菩萨示现在家女身比较多。古时候女子梳头,头上挽一个髻。宝髻华幢,髻上多半戴花;花有珠宝之花,宝花,也有鲜花。中国古时候唐朝人不但女子戴花,男子都戴花。这位菩萨表‘心普’,智就是心。宝髻华幢,智慧才是真正的宝,为什么说它是心普?智慧之宝庄严在心顶。髻是人身最高的部分,在头顶,把头顶比喻作心顶。起心动念,三业当中这叫意业。菩萨的意业,就是两件事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没有其他念头,这个念头非常单纯。高出一切,这就是华幢的意思,华表行,六度万行,宝髻比喻心顶,这比较难体会一点。前面加个普,当然也是遍虚空法界,我们学菩萨的发心,上求下化的心要周遍虚空法界。
第八尊“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这尊菩萨名号的意思比较明显,表‘觉普’,觉是觉悟,遍觉法界才普。这个名号对我们此时此地的众生来说,此地指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居住在地球上,确实要有高度的觉悟。佛在《八大人觉经》中讲‘国土危脆’,我们在这个时代里确确实实深有所感,读了佛的经典会有很深的感触,国土真的是危脆—危险脆弱。一个地震,几秒钟的时间,再坚固的建筑物都毁掉。人的生命很脆弱,生命无常。不觉不行,不觉,忧患恐怖决定不能避免。
‘悦意声’,唯有觉悟的音声,才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实在说,真实悦意之声就是一句佛号,佛号实在讲是太好太好,是尽虚空、遍法界共同的语言。‘南无阿弥陀佛’不是印度话,你以为是印度话,不是的。是尽虚空、遍法界共同的语言,所以你想去其他诸佛国度,如果言语不通,念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不恭敬你,他都懂。在我们这个世间,六道众生都懂。这句佛号虽然外国人不懂,外国人听起来喜欢。他们也会问:这个音声中含什么意思?我们简单给他介绍,这个音声是清净的意思、快乐的意思、欢喜的意思、健康长寿的意思,他一听高兴得不得了。为什么?这都是他要的。常常听这个声音就能满愿,你就能得到。叫他常常听,也教他念,他就会念。
念佛念到相应就得法喜,法喜充满,欲罢不能,真正得受用。没得受用之前,念的时候比较辛苦、比较困难,念得很累。如果念到法喜就不累,不但不累,如果你做事情做得很累的时候,念几句阿弥陀佛,疲劳就消除了,比什么都有效果。你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这种殊胜的利益,你没得到。要怎样才能得到?诚敬心去念,一心称念。如果能够依照《无量寿经》上讲的方法,效果更快。《无量寿经》讲的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八个字。发菩提心简单说,就是你的心无论对人、对事、对物,一切时、一切处都保持清净、平等、觉悟,这个心就是菩提心。只要与这个相应,再专心念佛。一心,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功夫就得力;功夫得力,这个境界就现前,非常有受用。
再看第九位,“普清净无尽福光菩萨摩诃萨”。这位菩萨表‘福普’。福报、福德,可以说是一切众生普遍的希求,哪一个众生不想得福报?福报的类别也很复杂,《了凡四训》中讲,福有真有假、有偏有圆、有大有小,种种不等。最究竟、最圆满的福报从哪里来?从清净心中生。清净心所生的福报称性,自性中本具无尽的福德现前,这个福报就大。
《无量寿经》,古人讲那是中本《华严》,是《华严经》的精华,这话说得一点都不过分。《无量寿经》经题字数虽不多,把全部《华严》修因证果统统都能显示出来。‘大乘无量寿庄严’是如来果地的境界,‘清净平等觉’是菩萨因地的修学,因圆果满都在这个经题上,实实在在不可思议,与《华严》心行境界完全吻合。
十普菩萨最后一位,“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这位菩萨代表‘相普’。相,诸位一定要明了,什么相?形象,这个很重要。什么样的形象?智慧的形象、慈悲的形象、清净的形象、平等的形象,从我们身相表现出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利益一切众生。佛家接引一切众生,形象是第一要紧之事。菩萨的形象与性德完全相应,所以菩萨能够在尽虚空、遍法界普度一切众生,这个我们要学。我们的形象不好、招牌不好,让众生一接触就讨厌、就掉头而去,你怎么能把佛法介绍给他?所以我们不能不注重形象。要注重形象,不能不注重细节,不要认为小的事情可以随便一点,不可以,小节都不能失。度众生一定要注重小节,才能令一切众生接触到你生欢喜恭敬心,你教导他,他才愿意奉行。
以上是华严会上一百七十多个团体中,排名第一个菩萨众,十普菩萨的简单介绍。其名号含义的纲领很重要,我们应当怎样学习,以下再做补充:普德菩萨,是大德普,哪些是大德?佛经中总说是三德密藏,三德是般若、法身、解脱。细说有无量无边的差别德相,归纳起来就这三大类︰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德密藏我们听说,没见过,可以说毫无印象。为什么?法身菩萨才证得,十法界中的众生都没有,都只是听说而已,所以我们得抓总纲领,差别德中的总纲领就是孝敬。整个的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教初学从戒律教起,从规矩教起,《菩萨戒经》中所说‘孝名为戒’。所以我们在地藏法会中,曾给诸位同修报告,佛法自始至终就讲一个孝道,从孝亲开始,孝道做到最圆满就成佛。这个是总纲领。孝养父母,《观经》上三福十一条是差别的普德。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志是愿望)。
古时候人心纯朴,虽然教育不普及,父母官爱民如子,国家教化人民,当时学校不多,用什么方法教?用歌舞、用诗词、用戏剧,这种教学方式是中国古代传下来的,孔老夫子又做了一番整理,‘删诗书、订礼乐’。夫子做这个工作,提倡用歌舞、戏剧来教化老百姓,把教育与娱乐结合在一起,非常高明、非常有效。中国古代的歌舞戏剧,内容是些什么?四个字︰忠孝节义,教忠、教孝、教节、教义,戏剧的内容总不外乎这个原则。而歌舞中,也有一个很高的原则必须要遵守:孔老夫子制订的所谓‘诗三百’(从前的诗就是唱歌的歌词),‘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歌舞启发人正知正见,所以中国古时候的教育,寓教于乐,完全走上艺术化,使人观听印象深刻。民众学会了,一生处世待人接物,就以这个为准则。这都是大德。
佛法以孝道为基础,因为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今天佛法为什么这么衰?是有道理的,因为孝道衰了,师道怎么能不衰?所以我们讲到德,第一个就是孝道,师道就是尊师重道。古圣先王治国平天下,就抓这两个纲领,他的国家就能安定、稳固,孝道与师道太重要。现代人把这个问题疏忽掉,疏忽之后,社会是什么样子?天下大乱,人民生活过得很痛苦。古时候这个基础稳固,苦少,还有一点小乐;现在我们的基础松动,可以说是苦多,没有乐。
普光菩萨表慧普。因为后面有智普,智与慧就要分开来讲。什么叫慧?什么叫智?慧是善于拣别,就是对于邪正是非、善恶利害,他懂得区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代表这个德行,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看破,慧眼才能看破世间。看破意思是正确的明了,没看错,没有看偏差,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明了,这是慧,没有一样不清楚。这个慧也遍法界,这是普的意思。慧高出,高明,就是幢的意思。
第四位,普宝焰妙光,代表行,日常的生活行为,他修的是净行。佛讲凡夫的行,归纳起来有三大类︰善的行、恶的行、无记行。善行感三善道的果报,恶行感三恶道的果报,所谓是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菩萨高明,他修的是净行,不着善、恶、无记。宝,宝石多数一尘不染,名贵的宝石一丝毫瑕疵都没有,所以宝有净的意思、有光的意思。净行,清净心,能够叫一切众生见到、听到、接触到他,都能够受感动,那就是放光,光明遍照,他代表净行普。
第五尊菩萨,普音菩萨,这个音也是遍虚空法界。什么音?圆满音。清凉大师在注解中说明,宣扬诸佛净土之音是圆满音。从普音菩萨所表的,凡是宣扬大乘佛法,将大乘佛法介绍给一切众生,这个音声都叫圆满音。何以说是圆满?圆满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本怀。佛菩萨最欢喜我们把大乘佛法普遍介绍给人。我们自己得佛法殊胜的利益,也要把这个利益与一切众生共享,这是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本愿。特别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中尤其殊胜的是《无量寿经》,每一天遇到人就讲,这就叫讲经说法。会讲一句就说一句,会讲两句就说两句,不会讲的,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很好。这都是圆满音,与佛的心愿、与法界完全相应。
第六尊菩萨,普智光照如来境。这个地方有智,前面有慧,这个智慧就要做两种解释。慧是能够分别,智是能够决断。能分别,分别之后到底选择哪一个,你要下决断。我们对于佛法无量法门都能够辨别、都能理解,那是慧;无量法门中选择一门专修,那是智。大智普选择《无量寿经》,选择西方净土,无量无边法门中选择这个法门,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一切诸佛都有净土,特别选弥陀净土,这是大智。怎么晓得这个选择是真实的大智?西方弥陀净土是一切诸佛如来所赞叹,一切诸佛如来劝导一切众生修学的第一法门。你不相信、不能接受,佛才给你讲第二、第三,别的法门,让你修学。你如果真有智慧,真正善根福德成熟,决定以这个法门来劝导你。如果不以这个法门劝导,佛菩萨对不起你,因为这个法门是稳稳当当一生圆满成就,在所有一切法门当中,没有比这个法门更稳当、更快速、更容易。必须有智,方能理解,‘普智光照如来境’,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如来境界。
第七位,普宝髻菩萨。这位菩萨表法的意义比较不容易看出,其他的菩萨名号意思,字面上都能看得出来。清凉大师在《疏钞》中解说,这位菩萨是心普,心指心量,不是指心体,心体普是普贤菩萨所表的,这是心量,正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表这个意思。名号中用‘宝髻华幢’四个字。我们要学菩萨的心量,把自己的心量拓开,诸位要知道,心量拓开之后无比的舒畅,内心的忧悲苦恼自自然然都消失,所谓是‘大而化之’。世间人生活得很苦,实在讲苦从哪里来?心量太小,天天在计算,愈算愈苦;心量大了,大而化之,什么事都没有,无事才乐。
第八尊菩萨,普觉菩萨。这个意思很明显,觉悟,大觉普。觉悟的音声悦耳,好听;迷惑的音声很难听。迷惑的音声是烦恼音;觉悟的音声是梵音、清净音,当然听起来悦耳。佛陀这个名相,就是觉的意思,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首先要自己觉悟,怎么觉悟法?觉悟的样子是什么?如果我们搞不清楚,天天念觉也觉不了。觉悟的样子是自在、是快乐。觉悟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明白;第二,一切万缘放下,这是觉悟的方法。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我们能够做,也是必须要学习的,就是要依靠经典。
一定要觉悟这个世间苦,苦从哪里来?苦从妄想、分别、执着来,那叫集。集就是烦恼,苦从烦恼中来;烦恼是因,苦是果报。佛说这个苦可以摆脱得掉,不但我们这一生的苦可以脱离,三界六道生生世世的苦都可以出离,出离有出离的方法,方法叫道,道就是离苦之道、了生死之道、脱离轮回之道。这些道、方法都在经典之中。尤其这部《华严经》对道讲得最圆满,讲修行的方法门径、离苦得乐之道,讲了两千多个法门,任何经典中不曾教我们这么多。而两千多个方法之末,普贤菩萨为我们选择西方净土,选择念佛法门,这个不可思议。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作为华严海会的大圆满,使这个大会达到最高潮。
第九尊菩萨,普清净无尽福光,这个名义很明显。福,清净福,是真的福报,拣别不是洪福。我们世间人享福,常常讲洪福齐天,洪福是红尘之福;那种福中有烦恼,福愈大,副作用也就愈大。所以世间人相逢的时候,有的是祝福:祝你好福气,你福气真好;上面一个福,底下有气。中国言语真正有智慧,你想想,福后头有气,这个福还是不享的好。真正懂理的人,有福报不享,把‘福’分给大众享,他就没有‘气’。
第十位***,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表形象普。十位菩萨都与真心本性、法界相应,所以名号都有一个普字。第十位菩萨名号最浅显的意思,他的形象可以做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一切菩萨的好榜样,这才是形象普的意思。我们应当怎么学?如果现前,出家人能做到一切出家人的好样子,在家人能做到一切在家人的好样子,就不错。佛法决定会兴旺起来,佛法决定受到社会一切大众的爱戴、拥护与修学。
以下是十位异名菩萨,前面是十位同名普菩萨,异是同中之异,同是异中之同,说明同异不二,才真正体会到尽虚空、遍法界确确实实是一个自己。上首一共列了二十位菩萨,这二十位实际上就代表整个华严法会的圆满***,意义很深很广。《华严经》上所有菩萨众,将来连神众都包括在内,总有一百七十几类,都是自己的性德,离开自性一无所有,全是我们自己的性德。大乘经上佛常讲我们迷了自性,我们听起来‘迷失了自性’是一句含糊笼统的话,我迷失哪些自性?《华严经》上一件一件给你点出来。我们想想没错,真的,迷失了。德普迷失了、慧普迷失了、行普迷失了,确确实实迷失。此部大经我们能有缘在一起学习,是无量劫的因缘,无比的福报;没有大因缘、大福报,怎么能遇得到?
我们看向下经文,十尊异名菩萨。第一尊:
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
菩萨修学所依据的智慧、德行,都从自性般若当中建立。我们要从名号当中去想像其境界。这是从他的德性深净处说,清净心像虚空中的明月,清净行像大海般深远。佛将大海比作自性。当我们坐船在海中,尤其是夜晚看到满月,十五的月亮满月,这时候看到月光,月光与海水相映,我们看到这个景色,感到既清净又无限的深远。这是比喻,菩萨依自性般若智慧修学十波罗蜜,修学普贤菩萨十愿。而普贤就是自己,不是别人,以愿行庄严刹土。此即‘净而且深’之德。
世尊告诉我们,法界就是我们本人。而法界的现象,佛在经上比喻说是幻相、梦幻泡影,我们现前自身所感受的境界相,也是幻相。幻相不是没有相,确确实实有相、有作用、有感受,但是它没有自体,完全是空寂的,就像作梦一样。梦境有相,也有作用,同样也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可是梦醒之后才晓得,是一场梦,不是真的。什么时候我们在法界中也一下醒悟过来,就知道六道、十法界、一真法界原来都是一场梦。而此梦有没有长短?没有长短。我们在六道轮回,佛经上常讲时间是无量劫,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但实际上都是一刹那。所以《华严》后面,到十定品中给我们讲真话,真正的时间是刹那际。
我们通常都将自己与生活环境分做两件事,不是一件事,总是起这些分别、执着。而佛在本经告诉我们,依报与正报、自己与生活环境,是一不是二。这些话都非常难懂,难懂的原因就是我们迷失太久,都把假当作真,认假不认真,认虚不认实,这是我们凡夫的毛病习气。什么时候回过头来,醒悟了才证明,所谓‘信解行证’,证的是什么?证明佛所说的话句句正确无误,只是我们自己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证就是证明这一个事实真相。
云音海光无垢藏菩萨摩诃萨
菩萨摩诃萨是通名,别名‘云音’,音是音声,音声当然指说法。海光的意思与前面一位海月光意思相同。‘无垢藏’,无垢是清净,藏是含藏、是宝藏。从名号当中我们能够领会到,菩萨的事业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辩才洋溢就如同海光一样,海若放光,海天一色,此光明没有边际,形容菩萨说法是智慧的起用,念念普周法界。既然念念普周,在德相上我们就了解,言言也应当是普周法界。因为任何一法,无论是理体、现相、作用,一毛端、一微尘都称性,称性就周遍法界。我们见色闻声、言语动作,都有震动,既然有震动就一定起波动的现象。因此光波、音波的震动也是尽虚空、遍法界。如果能体会这层道理,即能深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动作,不只是影响现前这个社会,也影响整个地球,也影响尽虚空、遍法界。因此从理论而言,我们能够肯定、能够接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所以烦恼不是别的,是自性中本有德能的迷失,一觉,烦恼就恢复原状。
功德宝髻智生菩萨摩诃萨
这个名号中有福、有慧、有净,宝是清净。功德是福,诸位要知道,功德中一定有福德,福德中不一定有功德。有福要给别人享,不能自己享,自己一享福就糊涂了;自己不享福,头脑永远清新,永远清楚,享福则无不迷惑。福给一切众生享,那是真的福报,永远享不尽的福报。我们在生活当中衣食不缺,自在快乐,这就是享受。世间人以五欲六尘为乐,那叫苦中作乐,哪里是真乐!那是迷惑颠倒。佛在经上讲,这种乐叫坏苦,享受尽了的时候,苦恼现前。其实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冷静旁观,正在享受的时候就苦,哪里还要享受过了之后再觉得苦,正享受的时候已经感受到苦,但是他不能把苦舍掉。
觉悟的人修功德,世间人能修福德的就很难得,但总不如功德好。功德与福德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不能把它混作一谈。在道场中捐一点钱算是功德吗?到道场中来做义工是功德吗?不尽然也。会修的人行布施是功德,不会布施的则是福德,会与不会都在用心。如果我在这里布施,不拘多少,布施完了之后,连个印象都不着,他是功德;如果我在这里布施,我有求,布施之后求佛菩萨保佑我升官发财、保佑我健康长寿,他有期望、有企图。有企图是福德,无企图是功德。无企图布施是什么?布施清净心。古德从戒、定、慧来说明:持戒有功,得定是德。得清净心,持戒算是有功。如果戒持得很严,很清净,没有得定、没有得清净心,是福德不是功德;持戒生天、生人道享福,人天两道的福报,不是功德。修定有功,开慧是德。因此修定,定功深,没开智慧,此定是福德,不是功德。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中讲得很明白,‘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指了生死、成佛道这件事情,这件事情福德没用处,要功德才有用处。
世间人想修福报,我们也常常讲,世间人看风水的人也会说,‘福地福人居’。我们套这个例子来说,‘福报福人种’,福人才种福报,没有福报的人想种福种不到,一个道理。你没有福报,你想修福往往修错,把一切罪业当作福报,我们在社会上看到太多太多,这就是说明他没有智慧,他没有福德。世出世间一切法,真妄、邪正、是非他不能辨别,往往搞错、搞颠倒。中国老祖宗给我们制订的文字,‘祸’、‘福’两个字太相似。你若粗心大意就把祸看成福,福看成祸,你不就颠倒了吗?你修福应当到哪里修?要仔细看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福田,搞错了,不但得不到福报,还惹来灾祸。所以高度的智慧就是对于邪正、是非、利害,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确实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功德自在王大光菩萨摩诃萨
这个名号含义很明显,佛经中都以佛菩萨作比喻,佛菩萨出现在世间‘为人演说’,无一不自在,他是帮助诸佛如来教学,为一切众生得度而应世。正是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双应,上应诸佛之感,下契众生之机。所表演的在事相上讲无量无边,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件事情:一个是福、一个是慧。所谓‘庄严佛净土’,用什么庄严?就是福慧二严,全都包括了。‘王’字比喻自在。自在王,在自在中他是王,最自在的,名号是这个意思。下面第五尊菩萨:
善勇猛莲花髻菩萨摩诃萨
这一位菩萨名号中有勇猛精进、有莲花,莲花代表清净。凡夫也修精进、也修清净,但是不善,所以‘善’字在此地是关键的字眼。善是什么?善巧。巧是巧妙,虽巧妙又合规矩,就叫善,善代表规矩。我们中国古人讲求,佛法中也讲求,宁可善而不巧,不可以巧而不善。这个话到现代,我们体会得更深,哪些?科技,发明了核武、发明了飞弹,虽巧不善,这些东西不知道要杀害多少人。莲花髻,凡是髻都表高超,莲花是清净。以清净法教化一切众生,清净法是佛法,高出世间一切法,取这个意思。第六位:
普智云日幢菩萨摩诃萨
普是普遍广大的意思,‘普智云日’,即智日慈云;幢也是高显的意思。此名号当中说两件事情:一个是大慈悲,一个是大智慧。智日表大智慧,慈云表大慈悲,这两件事情是佛法教学的中心。无论是自受用、他受用,是两个主修的科目、必修的科目。慈悲从智慧来,智慧又从慈悲来。所以慈悲与智慧相辅相成,我们想求得大智慧,一定要发慈悲心,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推动佛法的教学是什么力量?慈悲心,慈悲是个动力,你能够发心度众生、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什么力量在策动你?慈悲,没有慈悲心就没有动力。你愈是看到人精进不懈,那个人就愈有慈悲心;你看到这个人懒散,那是没有慈悲心;缺乏慈悲心,人就懈怠、就懒惰。而有慈悲心的人,也必定有智慧。这一尊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学佛不是短时间,是长时间。
我们选择净宗法门,时间不会太长,这是修行、证果、成佛最快速的一条特别道路。其余的大乘法门,快捷的算是禅,比一般大乘要快得多;大乘又比小乘快速。可是即使以禅宗而论,破一品无明,证得法身之后,生到华藏世界初住菩萨,要破四十一品无明,证到究竟圆满的果位,需要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华严经》上讲的,你没有证得圆初住以前,你所修行的时间不算,三大阿僧只劫是从圆初住菩萨开始算起。华藏世界初住菩萨的修证功夫,是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人,烦恼一品都没断,但是成佛比华藏世界的菩萨快得太多太多,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难信不是我们难信,我们很容易就相信了。难信指谁?华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听到难信,哪有这种道理!他们费了千辛万苦,无量时劫,才达到这个地位;怎么我们一品烦恼没断,一下就成就?他难信,不是我们难信。
我们今天能信,实在说不可思议。我们凭什么相信?要不是佛给我们说出,我们真的没有法子理解。佛告诉我们,我们凡夫能够相信,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曾经学习这个法门,善根、福德、因缘成熟,《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这一生能够信、能够愿,是你无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这是靠自力。第二个条件,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威神加持。说阿弥陀佛加持,就包含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加持,这是靠外力所加。有这两个原因你才能够相信,才能够不退成就。否则,这个法门决定是当面错过,你一生纵然遇到也不肯修。更有甚者,有些法师虽然讲净土经,劝人念佛往生,自己却不念。第七位:
大精进金刚脐菩萨摩诃萨
这一位菩萨所表的是大智精进,“金刚”表般若智慧,“脐”表寿命。这个名号当中有精进、有智慧、有长寿三个意思在,其中最重要的是‘精进’。菩萨德号当中,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是真实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精进”。进是进步,精是精纯不杂,这样的进步才称精进,你懂得精进两个字,对我们修学就有很大的帮助。佛在大乘经中常讲,世间的善根有三种︰无贪、无嗔、无痴;世间一切善法都从这三善根生起来,所以叫三善根。出世间善根只有一种—精进。精进是菩萨善根,菩萨懂得精进。进,不难懂;精,很难懂。精是《无量寿经》经题‘清净平等觉’,亦即《华严经》上讲的‘大方广’,与这个相应就叫精。我们境界不断的提升、不断的向上,一定与清净、平等、觉相应,这个进就叫精进。违背了清净心、平等心、觉心,这个进步就不是精进,以此为标准,大家都好懂。真正精进不但生智慧,而且现大福报,这个大福报就是在此地‘寿’的表示。第八位菩萨:
香焰光幢菩萨摩诃萨
《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云:‘香光庄严’,“香”,浅说是戒定真香,深一点说就是‘五分法身香’。我们供佛,香最普通。但是你一定要懂得香是表法,而不是多烧几支香,佛菩萨就会多保佑你一点,没有这个道理。香表的意思很多,最浅显的表信香。一般我们给佛菩萨、给天龙鬼神传达讯息,第一个就是燃香,他们闻到香气就知道我们要做些什么事,所以香表信。
实在讲,表信的由来很古老很古老,在上古时代人就知道用烟火传递讯息,在中国,万里长城是古代国防的防御工事,它每隔一段距离有一个烽火台。烽火台,它是作什么用?与我们用的香炉意思没有两样,以燃烟火来传递讯息,速度也相当之快,几个小时就可以知道几千里以外的讯息,用来传递警报。除表讯息之外,在佛法中特别表戒香、定香,我们在赞佛偈中有‘戒定真香’。五分法身是讲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叫五分法身香。由此可知,我们看到香的烟飘浮在空中,闻到香的味,就要想到信心,要想到持戒、修定,求解脱,成就解脱知见,而解脱知见就是般若智慧。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懂得它表法之意,燃香才真得利益。佛用如此许许多多的道具,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使我们见色闻声都不忘修道。
“焰”是火焰,与“光”可以合起来讲,表智慧。为什么?戒、定一定生慧,不但生慧,而且是高度的智慧。第九位菩萨:
大明德深美音菩萨摩诃萨
“大明德深”四个字中,即有智慧、有德行之意。“美音”是言语、音声,以音声的意思比较美满,言语只是音声之一,是以音声包括言语,言语不能尽括音声。以智慧普照,德行就是菩萨行,我们常讲三福、六度、十愿、本经中讲十波罗蜜,这些都是菩萨智慧的德行,又从智慧德能中生出来优雅的音声。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为我们拣选圆通—‘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古时候,我们在《史传》中看到记载,有闻音声而豁然开悟。音声可以说是一切众生共同的语言,言语有的时候很难传达意思,特别是言语不相同的地区国家,要通过翻译。可是音乐不需要,无论是东方的交响乐、西洋的交响乐,使用的乐器虽然不相同,可是演奏出来的乐章不需要翻译,都能感动人心。
所以美音,我们把它视为高度的艺术,意思较为深广。我们修学大乘,要不要学?要学。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不见得,一定要看你的定功,要看你的智慧。果然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你能够保持心地清净,无论是顺境、是逆境,是善缘、还是恶缘,都能够保持不动心,行!可以与一切众生‘同事、利行’,四摄法中的同事摄,就可以。如果我们见色闻声还会起烦恼,什么烦恼?顺自己意思会起贪爱,不顺自己意思会有嗔恚,要是有这种情形,还是远离比较好,学小乘,尽可能避免这些境缘,让心定下来。等心定下来之后,再出去试验试验,这个很重要;试验试验又不行,又再退回来,这是修行的方法。试验一次,就算通过一次考试,但再一考试心又乱了,不及格,回头老实再修。什么时候出去考试通过,没有问题,你就可以学菩萨。因此,菩萨四摄法中的‘布施、爱语、利行’,一般都可以学,‘同事’则视乎自己的程度。自己如果没有这个功夫、没有这个定力,这一同就完了,不但你度不了众生,你很快就被众生度跑掉,这事要注意。第十位菩萨:
大福光智生菩萨摩诃萨
此名号有三件事情︰福、光、智,都用一个‘大’字来贯穿—大福、大光、大智,意思非常非常的圆满。从名号当中我们能体会到大智放光,光明必定是遍照,利益一切众生。菩萨以他的智慧帮助众生破除无明愚闇,菩萨以他的大福带给众生幸福美满,以福慧真正成熟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得菩萨的加持,得菩萨的护念,这就是光照的意思。
异名菩萨,本经举的十个名号就为诸位介绍到此地。读这一段经文我们要了解,是介绍华严会上的来宾,让我们对他熟悉并认识。
如是等而为上首。
“等”,还有很多,名字要说就太多,说之不尽,只举十个人作代表。
有十佛世界微尘数。
菩萨众有多少?实在没有法子计算。一尊佛的世界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十佛世界就是十个三千大千世界。龙树菩萨告诉我们,他在龙宫中看到《华严经》大本,分量是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而此地告诉我们,参加华严海会的同名菩萨、异名菩萨众,也是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真正不可思议!所以华严境界,前面与诸位已经提过,一定要记住,它的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世尊说这部经在定中讲,定中没有界限,定中纯是清净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能遍法界虚空界,菩萨众有这么多。
三、摄德圆满分二
1.别叹胜德
此诸菩萨,往昔皆与毗卢遮那如来共集善根,修菩萨行。皆从如来善根海生。
往下赞叹菩萨的智慧德行。先总说,科题中‘别叹胜德’。“毗卢遮那”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光明遍照,也翻‘遍一切处’,这是圆满法身。法身无相,法身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就是真心,即现代哲学所讲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个意思就是说,宇宙一切万法从这个体生,真如自性是能生,宇宙一切万事万物是所生,也包括虚空。虚空从哪里来?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遍一切处,所以用毗卢遮那为表,即一切诸佛的法身本体。
世尊在这里说得好,此无量无边菩萨,往昔与毗卢遮那如来共集善根。我们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分?有分,诸佛如来有法身,我们也有法身。世尊也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佛就包括我们在内。三世佛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我们大家都是未来佛,现在虽是凡夫,将来都会成佛。我们成佛,与佛是同一个法身,没成佛还是同一个法身。所以这部经所讲的,与我们的关系多么密切,我们要珍重自己、要爱护自己,自己有成佛的本钱,自己本来是佛。这的确增长我们坚定的信心,无比的信心,我们与毗卢遮那如来共集善根,修菩萨行。过去生中曾经修过菩萨行,没出得了三界,不知过了多少劫,这一生当中又碰上,这个缘很希有、很难得,百千万劫难得碰上一次,我们这一生碰到,势必继续再修菩萨行,接着再干,要真干,干假的不行。
一定要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教诫,千万不要以为那是世尊三千年前所说,不适合这个时代。特别是戒律。世间的礼法—世间法,会随着时间、空间而改变,须要重新修订。佛家戒律不是世间法,它是世间与出世间的一个分水岭,我们能够守住这个方法,才能超越世间。所以戒律不能够修改,一修改就掉到世间去,万不能用世间法的眼光来看佛家的修学方法。戒律的总纲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恶的标准是性德,不是世间的。如果是世间标准,会随着时间、空间而有所改变,性德就没有法子变。佛法中讲相应,与什么相应?就是与自性的性德相应,不是与世间人情世故相应,也就是与清净、平等、觉相应。
读这一段经文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自己与法身佛共集善根,我们今天接着再修菩萨行,我们的成就“皆从如来善根海生”。‘海’在此地是比喻,比喻自性无尽的深广,实在讲,到哪里找比喻能比得像自性?实实在在找不到,用一个海、用个虚空来比喻,也只能比喻相仿佛,没有办法比喻得恰好。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明白,然后才能建立自己的清净信心,对我们修学、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佛在大乘经中,常常教导我们深解义趣,实在很有必要,我们要解得深。解与行有密切关系,如果不能行,就没有办法往深处理解。
‘毗卢遮那’意为光明遍照。光有两种:一种是身光,一种是智光,都遍照虚空法界。当人自性所放出来的光波无量无边。而我们现在自己这个身体会不会放光?会放,但自己看不到。诸佛菩萨有身光,佛告诉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有身光,不但有情众生有光,无情众生也有光。物质都有光,这个光就是今天科学家所讲的波动、电磁波,而所有一切物质都是带电体,动物、植物、矿物,乃至于自然现象都是带电体。
佛法中讲物质,有四个现象:第一个地大,其本身是个物质,叫地大。第二火大,火大现代叫带阳电。第三水大,水大是带阴电。现代科学所用的名词不一样,与佛法讲的没有两样。第四风大,风大说明基本物质是动的,不是静止。基本的物质有这四个现象:地、水、火、风。这四个现象当中,带阴电、带阳电就放光、放波动,不是静的。这就说明所有一切物质身光的来源。
身光的大小暂且不论,在《华严经》中没有大小,大小不二;大,遍虚空法界,小,也遍虚空法界。如果就一般大乘经所言,灵性愈高光愈大,说明它的波动愈细密、愈快速。一切众生身光的波动速度不相同、频率不相同,但是决定周遍法界。而且彼此互相交感,能产生感应道交的作用,与我们用无线电传递讯息是一个道理。到这种程度我们可以自由运用自己本身的能量,不必依靠机械,能用本身的能量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菩萨、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
第二种光是智光,这个智特别指觉。光中确实有觉、有不觉两种;身光不觉,智光觉。智光有觉,能感应讯息的传递,彼此能互相沟通。如果没有智光,这当中就产生障碍,虽然光波、电波达到了,究竟传递什么讯息不知道。甚至于我们自己粗心大意,妄想、分别、执着特别多,在这种情况之下四面八方传来的光波,不但不能辨别其中的含义,甚至于连影像都没有办法觉察得到。是我们心太粗,没有感觉,这是古人讲,这个身体都麻木不仁,没知觉,这是真的。诸佛菩萨传递给我们的讯息,我们一无所知;六道众生传递我们讯息,我们也一无所知。必须重重打你一顿,刺你一下,感觉到痛了才知道,身体麻木到这种程度!两种光都说得好,照真照俗,重重法界,《华严》中告诉我们真实的事相。
大师在此地为我们介绍,毗卢遮那佛是法身,卢舍那是报身,释迦牟尼佛是应身,我们常讲三身,三身是一不是二。报身是智慧之身,智身遍一切处,应化身也遍一切处,无不遍。所以我们要明了,智遍,身也遍。为什么?因为其所依赖生起的法性遍一切处,从法性中生出来的现相,怎么不遍一切处?物质现象是现相,智慧也是现相,没有不遍的道理。佛的住处,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在哪里?常寂光遍一切处,何处不是常寂光?而实在讲,身与土是一不是二。
自性有三德,叫三德密藏:法身、般若、解脱。密是深密而非秘密。谁没有?我们现前没有,现前是没有感受到,实际上统统具足。法身理体具足,没有法身哪来这个身?法身是能现,我们这个身、土、世界是所现。般若是知见,《楞严经》上讲的知见,知见就是自己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你有知,你有见,这个见代表六根的觉性。随拈一物,无一法不是法身,所以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般若、解脱亦复如是。解脱就是自在。而你为什么不自在?古大德讲,谁把你捆住?谁绑住你?没有人。原因是你被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害了,这个东西是大障碍,障碍自己的法身、般若、解脱。而且佛又说,这三种的每一种中都有四净德:‘常、乐、我、净’。‘常’,永恒不变;‘乐’是真的快乐,决定没有苦,世间有苦乐忧喜,自性中统统没有,那叫真乐。苦乐的乐是相对之乐,不是真的乐。‘我’是主宰的意思,大自在的意思,自己真正做得了主宰,真正得大自在。‘净’是清净,一尘不染,世出世间法统统不沾染,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
说到共集善根,我们与诸佛如来,与这些大菩萨们,共同一法身。再给诸位说,诸佛如来无量劫所修集的功德,我们可以不可以把它转变成我自己的功德?在理论上讲可以。为什么?共同一法身。可是从技术上讲,用什么方法转?我们凡夫不知道。其实诸佛菩萨不吝啬,很大方,绝不吝法,已经把这个方法教给我们。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把一切诸佛、阿弥陀佛在因地里所修,无量无边的功德转变成自己的功德。妙极了,这个法门的殊胜,绝对不是权教菩萨能够想像得到,所以法门叫难信之法。
清凉大师在此地讲共集善根,他讲到主伴,意思讲得好。主伴有三种说法,‘一回向主伴,二同行主伴,三如相主伴,皆称共集。’为什么叫回向主伴?我将修积的功德回向给虚空法界,虚空法界包括一切诸佛菩萨、一切众生;他们所修的功德也回向给我。我回向给他,我是主,毗卢遮那佛是伴;毗卢遮那佛回向给我,他是主,我是他的伴,我们与诸佛如来互为主伴。实在说一切诸佛如来修积毫发之善,无不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只有我们众生心量很小,把佛菩萨忘掉。我们不肯回向给他,他回向给我们;我们偶尔也会想到,回向个一两次。这就是我们与毗卢遮那佛有这样的关系。同行主伴,我们同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佛学这个,我们也学,是同学的主伴。如相主伴,则是‘二俱称性,居然相收’。
2.就行德以叹
诸波罗蜜,悉已圆满。慧眼明彻,等观三世。于诸三昧,具足清净。
清凉大师为我们解释以下及这段经文,将它分做三小段︰第一‘明自分因行德’,说明自己修因证果的德行;第二‘胜进果行德’,如何再提升自己的境界,菩萨还没有圆满成佛,必须不断的勇猛精进;第三‘二行无碍德’,意思是自分与精进向上两种行,彼此能够相成而不妨碍。
这是第一段,第一段中有三句,三句是说三件事情。第一件是‘诸度行圆’—“诸波罗蜜,悉已圆满”,这句话含义很多很多。通常我们所谓菩萨修学六度万行,在本经文殊菩萨给我们说十波罗蜜,这十个纲领展开来就是经上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依旧是一个纲目,再细说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断无量无边的烦恼习气,到功德圆满的时候,才是‘诸波罗蜜,悉已圆满’。怎么样才叫圆满?小乘人的圆满是见思烦恼断尽,证四果阿罗汉。大乘法的圆满,一般指法云地,第十地的菩萨;也就是菩萨五十个阶位,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修圆满。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与会的菩萨,最低都是法云地的大菩萨,通常是三大阿僧只劫修圆满。再往上就入等觉位,就是此地所讲的圆满。
世尊一生教学,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他的学生以我们肉眼接触得到、看得见的,有国王大臣,也有贩夫走卒,真的是孔老夫子所谓有教无类,一律平等。佛并不接受丝毫的报酬,只是每天出去托一钵饭而已;穿的衣服叫粪扫衣,别人丢弃的旧衣服,捡起来洗干净,把破损的地方裁掉,凑合缝起来当衣穿,佛过的是这种生活!我们今天过的什么生活?我们是学佛?要是给佛世的人看到是笑话,我们学什么佛!连佛的样子也没装像。要晓得他们存的是什么心?他们的心与自性完全相应—自性清净平等,自性觉而不迷,自性大慈大悲,所以能成无上道。
第二句“慧眼明彻,等观三世”。十眼明彻,如来有十眼,以下将这十种眼略说:第一种‘肉眼’,肉眼见色相,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现前都有。对色相见到之后你能了解多少,这就要讲智眼与慧眼。第二种‘天眼’,天眼能够观察众生心,也就是众生的起心动念。我们有没有?如果心地清净,现在人讲头脑清楚一点,不被外境迷惑,对于妄想、分别、执着淡一些的人,我们常讲看得淡一点,也就有一点小天眼,能够看出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微细的念头我们见不到,粗的念头能见,从哪里见?从一个人的思想言行当中,可以观察得到。这件事情并不很难,现代的社会由于外面境界诱惑的力量太强大,大部分人自己迷在五欲六尘当中,不能自觉、不能自拔。虽然也有一些学佛的同修,明白一点佛讲的道理,可是敌不过烦恼习气,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受烦恼习气控制,依旧在造业,这是常言所说明知故犯。如果有这种情形,若不能够提高高度的警觉性,认真忏悔,改过自新,前途不堪设想,这是实实在在的话。
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心,如何能在境缘当中控制不犯?《华严经》上讲得好,第一个你要看破,看破之后要放下,看破是明理,了解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这个真相是相有体空,《般若经》上讲‘缘起性空’,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缘起,不是真的。所以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善人好事也好、恶人坏事也好,统统是缘起性空。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这叫看破。《金刚经》上佛教给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告诉你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梦幻泡影。它存在的时间多长?‘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看破。存在的时间给你讲真话,如电,闪电一样。这件事情,在《华严经十定品》中将讲到,讲得很微细,闪电的时间已经很长很长,比这个还短的是刹那际。而我们现前看到好像人的寿命有几十年,几十年就是经上讲的‘如露’,露水,是什么意思?刹那际的相续相,不是真的。哪有一法是真的?世间十法界如是,一真法界也不例外,唯有真如理体是真的。这个理体没有相,虽然体性没有相,但是它能现一切相。一真法界与十法界,是所现的相。相碍不碍性体?不碍;性体也不碍幻相。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千经万论、千言万语,都是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我们真的领悟、体会到,就是看破,看破之后自然就能放下。放下一切分别、执着,我们在这个世间随缘,随缘就过得很自在。这个地方是个关键,如何把这个关键扭转过来?你一定要发大菩提心,佛在一切经论当中,时时刻刻劝勉我们发菩提心,往生净土。《无量寿经》中,三辈往生都把‘发菩提心’列在第一句,以及本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每见一位善知识,第一句话就说‘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就是发无上菩提心,决定不能够疏忽。我们发菩提心怎么发法?过去我迷惑、我颠倒,我起心动念为自己;现在我明白、我觉悟,我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诸佛菩萨一流的人物,起心动念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为正法久住,为弘法利生,我们学佛四众弟子都要发这个心,这个心要发得真、要发得恳切,没有自己。今天无论我们是什么身分,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都是为了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就叫行菩萨道。一切时、一切处,我们能够接触到的一切人、事、物,都应当把佛法介绍给他们。
第三‘慧眼’,天眼是见众生心,慧眼是见众生的根性。他是什么样的根性,诸佛菩萨看得清楚,所以说法就契机。任何一个众生,只要遇到佛陀,佛给他说法,很少不开悟的,很少不证果的。我们在经上看到,听佛说法,最低限度都证须陀洹果,真管用。第四‘法眼’,法眼所见的是一切法的实相,实相就是从相上见到性。性是什么?性是空寂的。佛教给我们明心见性的方法。佛在《金刚经》里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在一切法中看到相是梦幻泡影,你就见性,你就见到诸法实相。禅宗讲明心见性,性是什么?性是万法皆空,一切法的体性不可得。体不可得,从体现的相也不可得。不可得,你以为可得,是一个错觉,是个幻想,不是事实,确确实实不可得。
第五‘佛眼’,那是圆满的,如来在果地上见十方如来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第六‘智眼’是见一切法,见诸法。一切法有体性、有现相、有作用。实在说,这就是讲‘佛’这个字,通常讲三种觉、三种智;‘一切智是体’,见体;‘道种智’是见相;‘一切种智’是见一切法的作用。这三种智就是如来在此地讲的智眼,对于宇宙之间一切万象无所不知。经文‘慧眼明彻’,明就是指十眼中的智眼;智眼的意思,简单的讲,真的是宇宙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自己自性所现的一切万法,哪有不通达的道理?
佛在经上说,破了我执,证阿罗汉果;破了法执,超越十法界,最低地位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想得殊胜的成就,一定要把念头转过来:为佛法、为众生,决定不为自己。这个念头一转,我、法二执纵然不能断干净,也少了一大半,对于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修行证果真的有把握。第七‘光明眼’,见佛之光明故,佛的光明无量无边,光明中的功德不可思议。第八种‘出生死眼’,见涅盘故。第九种‘无碍眼’,所见无碍故。第十种‘一切智眼’,又曰普眼,见普门之法界故。出于本经‘离世间品’。
‘等观三世’,等是平等,三世、十方包括十法界。十法界中平等观,给诸位说,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不是说十法界之外,还有一个一真法界,那你就搞错了,与经义就相违背。经上不是告诉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给我们说‘入不二法门’。如果一真法界与十法界是二,没入门,事实是一真法界与十法界不二。不二的现象是什么?不一不异。不一,一真法界与十法界不一样;不异,没有两样。
诸法平等,不仅仅法门平等、万法平等,佛与众生也平等,极乐世界与阿鼻地狱也平等。你能看出来吗?我们讲很粗浅的,不一不异。不一,相上不平等,相是两样;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地狱恶劣到了极处。相不一样,性平等,这个说法大家会点头,性是平等。如果给你说性平等,相也平等,你就难懂。其实,相是平等的,迷的人相不平等,事不平等;悟的人相平等,事也平等。怎么平等?《金刚经》中明白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极乐世界的相是虚妄,阿鼻地狱的相也是虚妄,虚妄与虚妄平等。
诸佛菩萨到地狱中度化众生,现地狱的相,他受不受地狱果报?不受。但是在形象上、事相上,好像与他们一样在受,实际上不受。造作地狱业报的人真有苦受,菩萨在地狱示现则不受苦。像释迦牟尼佛,经典中记载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曾经也下过地狱,那个地狱叫火车地狱。这个车完全是火,铁烧得通红。受地狱业报的人要把自己的筋抽出来,当绳索去拉这个车,你说多苦!释迦牟尼佛就发了个慈悲心,跟小鬼说:他太可怜,我抽两条筋送一条给他拉可不可以?那个小鬼一看,恨透了,拿个狼牙棒一棒把他打死,打死就出地狱。在地狱中释迦牟尼佛还能发慈悲心。
再看底下一句,“于诸三昧,具足清净。”这一条也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的,你若学会,你的生活就自在,真正帮助你在这一生当中离苦得乐。无论是过什么样的生活,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处在哪一种环境中,都可以离苦得乐。什么叫三昧?三昧是梵语音译,意思是正受;三翻作正,昧翻作受。正受的意思就是正常的享受,诸佛如来过的生活是正常的享受。我们净土法门中常讲极乐,是正常的享受。六道凡夫享受不正常,佛用归纳的方法,将六道凡夫的享受归纳为五大类︰苦、乐、忧、喜、舍。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这五种在转,也是在轮回,这个日子很难过。身有苦、乐,苦的时候多,乐的时候少。心中有忧、喜,忧的时候多,喜的时候少。偶尔也有一个不苦不乐,不忧不喜的时候,叫舍受,舍受很短暂,不能持久。
什么人得三昧?阿罗汉以上,已超越三界,不是凡夫,是圣人。楞严会上佛给我们讲,阿罗汉证九次第定,证得三昧。世间的定功是八个阶段,叫四禅八定;八定中包括四禅,不是四禅外面还有八定,四禅再加四空定叫八定,这是世间禅定。第九定出了世间,超越六道轮回,这个时候叫三昧。所以从经文中看,这些菩萨个个都是法云地的菩萨。不是法云地的菩萨,于诸三昧,总还有几条尚未达到圆满。说圆满决定是三大阿僧只劫修满,证得十地的果位。我们要学,虽然我们是薄地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断,十地菩萨的行门,我们也可以学。不但十地菩萨,如来果地上的行法,我们初学的人都可以学习。等觉菩萨还讲修、修因,如来果地没有修,只讲行。如来果法我们都可以学,何况菩萨法!问题是我们须先懂得、明了,真肯学才行。
三昧也叫等持,持是保持,等是平等;换句话说,永远保持你的心境平等,这也叫三昧。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环境;境有两种: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你都能够保持一个平等心,这叫三昧。境缘复杂,无量无边,所以称之为‘诸’。
我们学习应当从哪里学起?这就与治病一样。我们身上现在的病太多,现在我们去求医治疗,哪一个病是要命的先治,先把命保住。次要的病,还不至于要命的慢慢治,每一个人的病况不一样,所以自己一定要替自己好好的诊断一下。在我们烦恼习气中,哪一种最重,从最重的先下手。如果贪心很重,贪嗔痴比较上贪心重,先断贪;如果嗔恚心很重,先断嗔恚;愚痴心很重,先断愚痴。重的先下手,重的烦恼断掉之后,轻的容易对治。贪的范围很广泛,如果贪财,我就先从贪财这一条下手。佛给我们讲布施,布施很难,散财难舍。这时你就要有真正觉悟,我要不舍财,必定被贪财所害,贪财会叫我堕饿鬼、堕地狱。如果只有贪财,没有犯其他的罪,堕饿鬼;因贪财而造作其他的重罪,那就要堕地狱。财是假的,不是真的。古钱,我们到博物馆中看夏、商、周用的古钱,形式像个小船,上面刻有字叫布,布是散布;船喻水中流水,我记得叫泉,泉是流动的。这就说明古人聪明有智慧,财宝是在你面前流过而已,不要认为是你的,佛在经上讲是五家共有。
人往往为贪财、积财,得杀身之祸,如果能够把它舍弃,你一生平平安安过日子。所以有财一定要懂得布施,施的果报、福德不可思议。你要有方法把最重的烦恼解决掉。哪一个病最重,就从这个病上下手。如果贪名,名也是祸害,不是好事情;惹人嫉妒、惹人怨恨,都不是好东西。权力、地位是斗争的根源,日子都不好过,不管你得到、得不到,总而言之,都给你带来一些苦难,一定要觉悟。明了之后,看清楚这些事实真相,彻底放下,不再搞分别、执着,你就得三昧,你就得清净。
辩才如海,广大无尽。具佛功德,尊严可敬。知众生根,如应化伏。
这三句是第二个小段,‘利他行满’。前面的三段都是说‘自利行满’。这就是佛法中常讲的‘三轮化益’,教化众生的利益;三轮是身、语、意。第一句是语业,“辩才如海,广大无尽”。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如来果地成就圆满的四种无碍辩才,如一般所说,菩萨也有四无碍辩才,只是没有佛那么圆满。凡夫得无碍辩,才能够讲经说法,但是必须要得佛力加持,得佛力加持一定要以真诚、清净、慈悲心,才能有很显着的感应。‘辩’,意思是很巧妙的,将佛所说甚深之理显示出来,我们常讲深入浅出,属于辩。‘才’,通常讲才华,指应机施教,观察众生的根性应当怎么说,说得非常恰当。
同样一部经,众生的根性不相同,说法的大德们讲法就不一样。佛的智慧,我们仔细观察,确确实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三世、十方无所不知。佛依二谛说法;二谛就是真谛与俗谛。‘真谛’是依佛自己境界而说,讲的是宇宙人生真相,但不是凡夫境界,凡夫很难接受,而且凡夫听了总不免疑虑重重,所以佛经中就有很多是随顺众生而说,这叫‘俗谛’—随顺我们的知见,随顺一般人的常识,大众听起来很容易接受。因此,我们将佛说法以大海来形容,佛法大海。
第二句“具佛功德,尊严可敬”。指身业,身要具足如来果地上的功德。佛的身是什么?戒律。戒是佛身,经是佛语,禅是佛心。戒律广义而言,就是守法、守规矩,不失律仪,显示出甚深的智慧。
末后一句“知众生根,如应化伏”,这是意业。众生的根性不相同,无始劫以来习气的薰染,造成了种种不同的根性。‘知众生根’,佛菩萨没有问题,一接触众生就了解其根性,佛是六通、三明都达到究竟圆满,所以遇到佛是大福报。佛一看你,你过去生,再过去生,你过去无量劫前的事情他都知道,所以佛说法绝对契机。学讲经的同学,《内典讲座》里也很重视观机,我们没有能力观机,那怎么样?多打听打听。到这个道场讲经之前,先打听一下这个道场的性质,是不是常常有人讲经?哪些人在这里讲经?讲些什么经?有哪些听众?听众听了之后反应如何?我们只能打听这些来做参考。我应当讲些什么?应当怎么讲法?希望这个讲经法会能够收到良好效果,这是我们凡夫能够做的。总而言之一句话,要养成观机的习惯,在一切时、一切处,接触大众的时候留意观察,观察这个人的根性,是上根利智还是中下根性,有个概略的明了。平时就能这样练习,临场的时候,坐在讲台上,把听众仔细看一看,大概也就晓得。根性利的人多,不妨往深处多说;中下根性多,一定要说浅一点,一定要讲清楚、讲明白,让听众真能得利益。
千万不能在讲席上炫耀自己的学问,炫耀自己的知识丰富,我们一定要晓得,讲经是为大众讲,不是为自己讲;这与一般发表论文不一样,发表论文是表现你自己的东西,讲经则一定要契众生的根性,契众生的机宜,契众生的需要,决定不是表现自己。‘如应化伏’,如应就是应机;‘如’是恰恰好与他的根机相应,适合他的根性,适合他的程度,适合他当前的需要,叫‘如’。化与伏两个字都是讲效果,现在叫成绩。讲经着重在明理,降伏烦恼要修净,很有效果。化就是开悟,伏就是降伏烦恼,这是教学的成果。从这两种成果也能够体会佛教学的两种方法,是恩威并施。对于性情柔软的人,佛就慈悲摄受;对于刚强难化的,佛也骂人,甚至于也打人。
入法界藏,智无差别。证佛解脱,甚深广大。能随方便,入于一地,而以一切愿海所持,恒与智俱,尽未来际。
这一段文说明证入的境界。入就是契入、证入,世间一般谚语所谓得道,得道就是契入。“入法界藏”,是入一真法界,法界藏就是自性。“智无差别”,无差别就是无分别。无差别智是能入,法界藏是所入。‘藏’是含藏的意思。真心本性中所含藏的智慧德能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一起宣说都说不尽。《佛性论》中佛有善巧方便,把无量无边的性德分为五大类,第一类,‘如来藏’,相宗常说,《楞严经》中也提及如来藏。如来是修行最高果位的德号,就含藏在法界当中。我们凡夫有没有?有,凡夫叫‘在缠如来藏’。佛十种德号我们统统具足,自性中本来就具足,但是现在被烦恼障碍住、被烦恼缠缚住,不起作用,所以叫它做‘在缠如来藏’。修行修什么?就是把这些缠缚解除而已,所以叫解脱。脱是脱离,必须把它解除,然后才能脱离。解除什么?解除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把这些东西解除;脱是脱离三界、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这个时候如来藏现前,就叫做‘出缠如来藏’,出了缠缚,出缠就入法界藏。这一条说明一切众生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诸佛如来出缠,我们是在缠,如来藏没有差别。这一点就是我们信心的根源。我学佛能成佛吗?能。凭什么能?凭我们在缠的如来藏,与诸佛如来出缠的如来藏无二无别,就凭这个,信心从这里建立。
第二种‘自性清净藏’。这是说哪些人?说诸佛菩萨、法身大士应化在六道,应化在十法界,真的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现与我们同类身,好像也在缠。但是他在缠不染,他表演的形象与我们一样,也生烦恼,好像也有五欲七情,也有分别、执着,与我们和光同尘。可是里面不一样,里面我们看不出来,我们里面是真有执着、真有分别,他们分别、执着是假的,不是真的。这就是自性清净藏,这是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之理。示现种种身相,帮助苦难众生,自己心地清净,确实一尘不染。另外还有一个意思,清净自性藏我们也有。我们虽然在缠,自性清净心在缠也不染,但是它不起作用,烦恼起作用。学佛特别是净宗,净宗最注重清净心,禅宗最注重平等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一个得到其余四个统统得到。
第三个是‘法身藏’。我们的法身也藏在真心本性之中。成佛证得清净法身,法身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法身。如果契入这个境界,你才晓得身土不二,法性身与法性土是一不是二。相有二,理是一,所以说非一非异。不能说是二,也不能说是一。身是法性身,是自性;土是法性土,是自性所现之相,‘性相不二,理事一如’。我们应当常作如是观,也就是常常想这件事情,不管想得通想不通,要常常想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常常想功德很大,宗门叫疑情,虽然搞不清楚,佛这么说,我就这么想。整个世界就是自己,这样慢慢的,你的心量自然就扩大,分别、执着渐趋淡薄。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会有很大的帮助,帮助你开悟,帮助你契入。如果你想不通,《金刚经》上教我们想的方法很好,‘梦幻泡影’。梦境中所有的境界都是自己,这个我们想想有道理。我们在梦中梦到很多人,都是自性变现,哪会有外人跑到我梦里来,不可能;梦境中也有山河大地、也有虚空。我们现前这个境界就是梦,一点都不错。
晚上睡在床上作梦,是第六意识心做的梦,现代科学叫下意识。而现前环境,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梦境从哪里来的?阿赖耶识变现的。学过唯识的人就知道本质相,阿赖耶的相分。阿赖耶的相分我们能不能接触得到?接触不到,你如果以为自己能接触得到,那是妄想。我们眼见,见到外面色相,是不是真的见?不是。我们怎么可能真的见!真的见就入法界藏。我们今天是怎么见的?就如同摄影机一样,摄影机照摄之后,再播放到萤幕上所看到的,不是现场真的见。我们眼睛张开像镜头一样,把外面境界相摄进去,摄进去就变成眼识的相分。我们能够分别的是第六意识,眼识没有分别,眼识只有了别。因此,实际上是眼识见、相两分,传播给第六意识;再由第六意识自己的见分缘自己的相分;又从这两个相分转播进去第七识,第七识也是自己的见分缘自己的相分,而产生执着。这是佛家讲的心理学,绝对不是世间大学心理学所能比拟的。
法身是诸佛菩萨果位的依据,功德之所依。《华严》圆教菩萨五十一个位次,五十一个位次依什么安立?依法身。就偏、圆上而言,法身证得圆满者,称之为佛,称之为如来;证得不圆满,就是本经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入法界有浅深不同,但都是一真法界,所以都称之为法身大士。因为四十一个位次都依法身,佛菩萨因地、果地无量功德也依法身,所以证得法身之后,诸佛菩萨的功德我们也可以拿来受用。为什么?共同一法身。
为什么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果报就那么殊胜庄严?就是因为阿弥陀佛无量劫所修积的功德,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统统变成自己的功德。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中都说过,‘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将诸佛如来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不可思议。怎样能变?只要你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如果参杂一个妄念,有自、有他,你就决定不能用他的东西。为什么?他与自是二,如果自他不二就没有障碍。障碍从哪里来?障碍从妄想来的,分别是妄想,执着也是妄想,无量无边的妄想所造成的障碍。
第四种‘出世间上上藏’。这是说如来在果地上,称赞究竟的佛果。上上没有比它更上的,超过二乘,超过菩萨。第五种‘法界藏’。法界藏中通因、通果。为什么叫法界?法指世出世间一切法,界是界限;一切法都有其界限,所以称之为法界。而世出世间任何一法(任何一人),都含藏法性中圆满的德能,平等平等。所以《华严》才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有情是法,无情也是法;相上不同,事上不同,作用不同,体性所含藏的德能相同。正因为如此,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就教我们‘礼敬诸佛’,虚空法界所含藏的一切万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有情众生是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无情众生也是佛。为什么?法性与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二性,所以说虚空法界是自己,依报、正报是一不是二。
在西方净土中,大家晓得常寂光土身土不二。同居土中是不是?也是。常寂光土中,身土不二太明显,我们容易相信。但是在现前这个世间,给你讲身土不二,你很难相信。其实我们现前这个世间,也是身土不二,你如果能见到,你就入法界藏。禅宗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法界藏。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读到这部经,听到佛这个说法,真正是难得。想契入境界,要做真功夫,真正用功夫就是在一切境缘当中,尽可能降低妄想、分别、执着。断很难,要把它降低。年年减少,月月减少,减少到零的时候,就超越十法界,你就入一真法界。这是入法界藏的意思。
佛门中有三个法门,可以说是佛门的共同科目,通一切法,任何宗派、任何法门都必须要懂得—‘法相唯识’是理,要能通达;‘戒律’是生活规范,无论修学任何宗派,不能不守规矩,这是共同科目;第三个‘净土’,净土是一切法门的归宿,不能不学。所以这三门在佛法中叫共同科目,而且是共同必修的科目,修学任何宗派、法门,这三个科目决定不能够缺少。而修净土,净土是特别法门,法相唯识不懂也没关系,老实念佛也能往生,往生净土不退成佛是极大的成就。但是能懂得一点更好,决定帮助你提高品位,也就是你带业带得少。像在日常生活当中,懂得转变观念,那就是法相宗的‘转识成智’。
能证与所证是一,所以叫无差别。这又有两个说法,一个是无相,从体性而言,能证的智无相,所证的境也无相。《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从理上说无相。佛在经上也讲:‘无有少法为智所入,亦无少智而入于法’,说明能所非一非异。第二种讲法,同法界故。境是法界,智也是法界,这是讲同事相。换句话说,能入包含了所入,所入也包含了能入,像两面镜子光光互照。佛在底下经文又说,‘无有智外如,为智所入’,智是平等性智;如是真如理体,包括一切事相。为什么?智就是如,智就是自性,智就是法相,反过来看,亦复如是—‘亦无如外智,能证于如’,如也完全包括无分别智。智在哪里?智在如中,智在事中,智在相中,所以它是一味平等。一味平等中不碍性相,不碍智如,所以说非一非异。
菩萨在名号当中给我们显示出总、别,十位同名菩萨,普贤菩萨是总,其余九位是别,总是别之总,别是总之别,总别不二。十位异名菩萨也相应,让我们从中觉悟,异是同中之异,同是异中之同,同异不二。异在哪里?异在同中。同在哪里?同在异中。世尊用这些善巧的方法,显示出不二法门,显示出一真法界,理事如是如是。
古大德也有发明,也有体会—‘智相尽故不有’,不有就是无,不有就是空;‘能令智相尽故不无’,不无就是有,所以智与境实在讲是相辅相成。修行人忽然开悟,怎么开悟的?我们现在没开悟,也不知道开悟是什么样子,也不晓得是怎么开悟法。可是我们从经教中,看古人记载有很多,有人听经开悟,有人拜佛开悟,有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定什么因缘,一触发令他开悟,千差万别。开悟就是平等性智现前,我们要问平等性智在哪里?如果不在这一切万事万物当中,他接触怎么会开悟?你从这个地方冷静去思惟,虚空法界,佛讲的有道理,一毛孔、一微尘都含摄尽虚空、遍法界,无尽的智慧德能都在其中。正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哪里没有悟处?
千言万语,总归一心,所以古德才说,平等无碍是事实真相。所谓不碍真而恒俗,不碍理而发挥事相,理事无碍,真俗无碍;不但无碍,它是一不是二。在佛法中讲到修学的总原则、总纲领,实在讲很多很多。转识成智是一个纲领。宗门用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寂照不二;禅宗也常用,也是修学的总纲领。净土中用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定,心不颠倒是慧,所以定、慧也是总持法门,也是总纲领。寂就是定,照就是慧,所以我们细细去思惟,定慧等学,寂照双融,理事无碍,用的字不一样,意思是一。
接着看第二句,“证佛解脱,甚深广大。”文字虽然不多,含义很深很广。《大乘起信论》,是大乘入门的一部书。入门是什么境界?圆教初住菩萨。相宗也有一本入门的书—《百法明门论》。‘百法明门’的标准也是圆教初住菩萨,希望学人在这一百法当中觉悟。悟什么?悟‘一切法无我’。《百法明门论》属于‘宗经论’,不是‘释经论’,整部书就讲一件事—‘一切法无我’。一切法就是世出世间一切万事万法,弥勒菩萨造《瑜伽师地论》把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天亲菩萨为了便利初学,把六百六十法再归纳成为百法,所以它展开来就是世间、出世间一切法。
总而言之,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就理而言,理是就性上讲,就体上讲,决定是空寂的,《般若经》中讲‘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无所有,这个话很难懂,我们听了,无所有不就是没有了吗?那你又搞错,真有。真有为什么说无所有?我们六根接触不到,眼见不到,耳也听不到,身体接触不到,想也想不到。但它真有,它不是没有。体性真有,现相假有,这个真有不可得,真有无所有。所以佛实在不得已用一个‘空’来形容,用一个‘寂’,寂就是寂然不动,那是真的。凡是动的,都是假的。无明是动相;无明翻过来是明,明是静的相。这一点希望同学们要留意,特别是学讲经的法师们。因此智慧决定是静的,识是动的,动是分别,动生识。八识五十一心所是动的,转变成四智则清净不动。
你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修行的纲领就掌握到。怎么修?修不动。《金刚经》讲得好,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相就是不着相,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如果把这个原则完全掌握到,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功夫无不得力。又或你虽然知道这个原则,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依然外着相、内动心,那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功,念佛都不能往生。
念佛往生的条件,《无量寿经》上讲得很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心不定的话,有妄念夹杂,就不是一向专念;《弥陀经》的标准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曾经有人给我提过,《弥陀经》要求的标准太高,一心不乱,我们做不到,怎么能往生?往生是一定要一心不乱才能往生,但是一心不乱真的不容易。‘一心不乱’是罗什法师的意译,玄奘大师直译梵文原本的意思是‘一心系念’,与‘一心不乱’的境界差好远。一心系念我们做得到,一心不乱不容易。
一心系念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心中牵挂、一心牵挂。这个行,你牵挂的是什么?把你心中牵挂的东西换成阿弥陀佛就行了。你要是挂念你的钱财,把钱财换成阿弥陀佛;挂念你的儿孙,把儿孙换成阿弥陀佛。心中只系念这件事情,不系念其他事情,其他的万缘放下。罗什大师译的有没有错误?给诸位说,没错。怎么没错?我们自己只要做到一心系念,临终佛来接引,接引的时候一定是先见到佛光,佛光一注照就把你的功夫提升一倍,你本来是一心系念,佛光一照就把你提升到一心不乱,罗什大师没讲错。所以要晓得凡是往生的人,在临命终时见到佛来接引,受佛光的加持,功夫境界立刻就提升。我们念佛人只要念到功夫成片,佛光一照、一提升就是事一心不乱;如果念到事一心不乱,一提升,就是理一心不乱。
清凉大师在这段结论中告诉我们,他说‘于境,则不碍真而恒俗’,换句话说,现相与作用不碍性体而恒俗。‘于智,则不碍寂而恒照’。大乘修学的法门,实在讲小乘也不例外,不过功夫有浅深差别不同,小乘人浅,大乘人用的功夫深,都是定慧,都是寂照;寂是定,慧是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不碍照,照不碍寂。在作用当中,定慧等持。浅言之,什么叫照?看破就是照,照就是对于一切事、一切现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智照,就是看破。寂是什么?寂就是放下。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怎么用功夫才能与寂照相应?也就是如何学定慧等持,或者说得更白一点,怎么样学看破、放下。我们果然能够在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念念都能够与定慧相应,这个人叫真正修道,真正修行,真正会用功。无论在什么境界当中,功夫不失,那就叫功夫成片。而放下指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无量无边,经中常用‘一切境界相’。功夫随顺奢摩他,奢摩他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止息,就是定,也就是我们讲的放下。可是你为什么放不下?你没有了解事实真相,所以放不下,也就是说你没看破,没看破怎么可能放下?你要善于观察分别一切法的因缘生灭,任何一法你仔细观察,如果观察明白,然后再一展开,原来一切法都不例外,正所谓一法通达,一切法都通达。实在说我们修行心太粗,粗心大意。我们看到古大德,无论是宗门教下,你在《高僧传》中能看到,你在每一个宗派,甚至于寺院的山志中也能看到,古时候这些修行人,他们确确实实能够掌握住纲领。
过去我在台中,李老师教给我们一个方法来观察宇宙间一切法,这一切法中随拈一法,他教给我们观八面,才是真正看破。这八面是一个法的体,譬如举一条毛巾为例,大家从八个方面来观察,才真正把它看破。体有性体、有质体,性体是法性,法性就是真性。毛巾的质体是棉纱,棉纱的体是棉花。棉花的体是什么?一步一步往里面观,观到最后就是原子、粒子。这是从质体上观察,这是第一条。第二条相,看它的相状。第三观察它的作用。《华严经》经题上讲体相用,任何一法你都要明白它的体相用。现象怎么产生?现象一定有因、一定有缘,然后再现果,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有因缘果。这就六法。六法再加上一个事、一个理,任何一物有事就有理,有理一定有事。所以是体、相、用、因、缘、果、事、理,八面。看一个人也要用这八个角度去观察。怎么样才能深入?你要知道,每一法中又有八法。说体,有体中之体、体之相、体之用、体之因、体之缘、体之果、体之事、体之理,每一条都有八面,八八六十四;你能看出六十四面,才算你看破一点点,不多,看破了一层。再深入看破一层,这六十四条中,每一条又有六十四面,其深无底。因此看破谈何容易!但是不真看破怎么能够放得下?
你能看破一层,你就能放下一层;放下一层又能够帮助你再深入看破一层。无论是体相用、因缘果、事理,它的深度、广度都无量无边,这个说法说得浅显,容易懂。经教中说的比这个繁杂,但是道理完全一样,总离不开这个原理。观察入微不容易,能观的心是智,智从何生?智从定中来。总而言之一句话,心不清净就没有观察能力。清净心是观察能力的来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