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十地品》讲录∵续

成一长老

四、五、六三句,则通闻思修三慧,其中“依法”者,言要依大乘佛法去修行,自度度人,使众生也都能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修证佛法,这才能畅佛本怀。“随法”者,就是随顺所听闻来的佛法去修行。“解法”者,就是深入去了解佛法,并能为他人解说佛法。第七句“顺法”是思慧,即将听闻来的佛法顺着其深意,静虑思惟如何将此佛法去自利利他,或以定心思惟如何顺应诸法实相来自利利他。下面八、九、十三句,纯属修慧,“到法”者,谓依定修行,可以达到究竟彼岸。“住法”者,谓修行得到出世间智后,即可安住于佛法上精进。“行法”者,这是指顺着佛的解脱行去修行菩萨道。∵

下面要来解释第二、明求行因,此中又分二科,一、常勤求因,二、正修行因。今先解释初科。初科中又分成六小科,今依次第先来解释:第一、总明轻财重法。

“菩萨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财皆无吝惜,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于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

菩萨就是这样殷勤地在追求佛法,修行佛法,弘扬佛法,因此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身外之物,无论珍贵的金银财宝、田园、屋宅、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车乘等种种动产、不动产,一切皆不会吝惜,当用就用,应布施就布施,不看重自己所拥有的世间一切财物,也不认为名闻利养是很难得,而值得重视,只是对于那些能够演说佛法的人,生起难遭遇的想法。若有会讲经弘法的法师莅临,应恭请他升座为大众说法,学佛修行一定要放下名利心,不能向“钱”看,修行才会有成就。下面接着要解释第二、双舍内外财。

“是故菩萨于内、外财,为求佛法,悉能舍施。”∵

就这样,菩萨对于身体、头目、髓脑、血液等各种器官、乃至生命等内财,及所有一切身外的财物资产,为求佛法,一切皆能施舍出去,不会吝惜。佛陀的本生故事中有记载佛过去行菩萨道,为救护众生,曾舍身饲虎、割肉喂鹰,及舍弃王位、妻子、儿女、一切钱财等菩萨行,这就是难舍能舍,难行能行,故能成就佛道。下面要来解释第三、内财敬事。∵

“无有恭敬而不能行,无有憍慢而不能舍,无有承事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

这一科说:菩萨为求佛法,能放下身段,以身心内财去恭敬承事善知识,对那些能演说佛法的法师善知识,能够恭恭敬敬去请法,去听他开示或讲解佛法,内心一点都不骄傲、也不贡高我慢,又能以诚恳的态度,真心去承事亲近善知识,并且能不畏劳苦,殷勤去侍奉善知识,为法师善知识服劳务。下面接着要来讲解第四、况舍外财。∵

“若闻一句未曾闻法,生大欢喜,胜得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

菩萨身心内财尚且能舍、能奉献,何况身外之物的外财,那更没问题,一切悉皆能舍。所以,菩萨若听闻到一句未曾听过的佛法,就会生起大欢喜心,这种欢喜∵心比得到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中,遍满整个大千世界的珍∵宝金钱还更超胜,更高兴欢喜。下面要解释第五、轻位重法。∵

“若闻一偈未闻正法,生大欢喜,胜得转轮圣王位。若得一偈未曾闻法,能净菩萨行,胜得帝释梵王位,住无量百千劫。”∵

菩萨甚至只听闻到一首未曾听闻过的正法偈颂,就生起大欢喜心,其欢喜的程度比得到世间转轮圣王的王位更高兴欢喜。菩萨若能听闻到一首未曾听闻过的佛法偈颂,而这首偈颂刚好可使菩萨的内心得到清净,并且能使菩萨究竟圆满菩萨行,这时菩萨内心的喜悦胜过得到欲界帝释天主的王位或色界梵天王的王位更加快乐欢喜,纵使帝释天王及梵天王能久住天上安享无量百千劫的天福,菩萨也宁可不要王位而要听闻正法,究竟圆满菩萨行。下面要解释第六、甘苦重法。

“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说法,能净菩萨行,汝今若能入大火坑受极大苦,当以相与。菩萨尔时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说法净菩萨行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尚欲从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亲自受取,况小火坑而不能入?然我今者为求佛法,应受一切地狱众苦,何况人中诸小苦恼?”∵

若有人对菩萨说:我有一句佛陀所说的微妙佛法,能够使听闻受持的人净治烦恼,成就菩萨行,假若你现在能跳入大火坑中,忍受火烧的极大痛苦,我将把此微妙佛法传授给你。三地菩萨这时心想:我假如能得到一句佛所说的妙法,来净治我心中的烦恼,完成我的菩萨行,假使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中皆是大火,我也愿意从大梵天上那么高跳下去大火中,亲自受取火烧之苦,来换取佛法,何况小火坑一点小火,那会不敢入呢?我今为求佛法,纵然需要忍受一切地狱中的种种大苦,也甘之如饴,甘愿承受,何况只是人中的各种小苦恼,为了听闻佛法,那会不能忍受呢?佛过去因地修菩萨行时,为求听闻半偈佛法,也曾为法舍身,佛菩萨这种为求法,能舍内外财的无畏精神和美德,实在是后学之人应当见贤思齐的典范。现在六小科皆解释完毕,下面要来解释二、正修行因。∵

“菩萨如是发勤精进,求于佛法,如其所闻,观察修行。”∵

菩萨就是如此发起殷勤不息、精进不懈的喜爱佛法之心,来勤求佛法,就照菩萨所听闻到的佛法,去观察思惟,如法修行,成就菩萨的闻思修三慧。∵

以上将第二、厌行分整科全部讲完,下面要解释第三、明厌分。其中又分三科,一、修行,二、证入,三、入意,今先来解释初科修行。

“此菩萨得闻法已,摄心安住于空闲处,作是思惟:如说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净。”∵

此三地菩萨得到了听闻佛法的智慧以后,收摄身心,安住于寂静无人干扰的空闲处,专心精进用功。菩萨心中作这样的思惟:能遵照佛所说的妙法去修行,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成就佛道。修行任何法门,都不只是口头上说说,就可以达到清净无染的境地的,必须实修才行。∵

下面要来解释第二、证入,其中又分三科,一、标前,二、明四禅,三、明四空,现在先来解释初科、标前。

“佛子!是菩萨住此发光地时。”∵

金刚藏菩萨又叫了一声在会的听众说:佛子!这位菩萨行者安住在此第三发光地的时候,就会远离不善的想法以及邪恶的作为而证禅定。下面再来解释第二、明四禅。其中又分四小科,现在先来解释初禅。

“即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住初禅。”∵

菩萨安住在第三地即能离障,离什么障呢?离五欲、五盖〈贪、嗔、睡眠、掉悔、疑法〉、十恶等会害人入三恶道的种种不善法,也就是远离身口意在欲界所造作的种种烦恼欲因,及诸不善法。有觉察心,有观照力,证得离欲界恶所生的喜乐地,名为“离生喜乐地”,身心能够安然自在的住于色界最初的禅定当中。下面来解释第二禅。∵

“灭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住第二禅。”∵

菩萨住于初禅后,身心很寂静,进一步能灭除一切邪恶的思想及觉察观照等粗细思想,内心清净无杂念,一心一意唯缘法尘境,不像欲界心需缘六处,成六识,∵就是初禅天也还有眼、耳、身、意诸识,而二禅以上诸天,心只行一处,唯以意识去缘法尘。内心清净,无觉察、无观照,因此能由定而得到法喜禅悦等快乐,证得∵“定生喜乐地”,而能安住于第二禅天。下面接着要来解释第三禅。

“离喜、住舍,有念,正知,身受乐,诸圣所说,能舍有念受乐,住第三禅。”∵

菩萨至此进一步要把喜也离掉,心安住于平等、正直中、如如不动,保持正念,有正知见,身心领受禅定的寂静乐,有此平等、正直的舍心、又有正念、及正知正见,又能受禅定寂静乐,故能安住于第三禅天,证得“离喜妙乐地”。下面要来解释第四禅。

“断乐,先除苦,喜忧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住第四禅。”∵

菩萨进一步要断除乐受,因此先要将苦受、喜受、忧受灭除,令心超越苦乐,得到不苦不乐的境地,心中舍弃一切散乱杂念,清净无念,证得“舍念清净地∵”,安住于第四禅中。∵

下面要来解释第三、明四空。明四空中又分为四,今将一一来讲解。首先,先来解释明空无边处〈待续〉。∵

《万行》第219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