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语观双绝门
语观双绝门者,即顿教法门。顿教法门者,缘观俱泯,显绝言之理。以一切诸∵法,唯一真如心。故一切诸法差别之相皆尽,乃至离言绝虑,不可说也。然不可说∵亦不可说,绝言之理不亡,于是说顿教法门。
其实五教圆融,应机立教。一一教下,皆摄当机众生。法本是一,众生机有万∵差。以法从机,乃有五教差别。于五教中,为度小机之人,于是摄义从名。为度大∵乘始教之机,于是摄理从事。为度大乘终教之机,乃立理事无碍之教。为度一乘顿∵教之机,乃立事尽理显之教。为度一乘圆教之机,乃立性海具德之教。故此语观双∵绝门者,为度顿教之机,立事尽理显之教也。
天台宗立藏通别圆四教,不别立顿教。因为藏通别三教中,皆有离言之旨,故∵不别立顿教。华严宗则认为另有一类顿教之机,故立小始终顿圆五教。
顿教门中,何为缘观俱泯?既云缘观俱泯,云何修习?因为「缘」者,理境也∵。「观」者,心智也。既然智境双泯,云何修习呢?
当知无住心为观,无相理为境。以无住心,契无相理,谓之修习也。如是修习∵,自然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然而言语道断亦断,心行处灭亦灭。如果言语道断不∵断,心行处灭不灭,是断灭者也。
今此语观双绝门者,即离言绝虑,泯相显理。理是一心,非染非净,介尔动念∵,即乖理体。
【夫语观双绝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者是也。即于上来空有两门。离
诸言论心行之境。唯有真如及真如智。何以故。圆融相夺离诸相故。随
所动念即皆如故。竟无能所为彼此故。独夺显示染不物故。】
引经释语观双绝门。经中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语观双绝门也。一语道∵破顿教之旨。言语道断,非无言语。心行处灭,非无心行,无所住生心而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而已,一念不生菩提生而已。
即于上来空有两门,离诸言语心行之境。
离诸言语心行之境者,心无所住也,不取于相也。
唯有真如及真如智。
真如者,约法言,约谛理言。真如智者,约心言,约智言。谓空有乃至一切分∵别取着,皆是分别名相。其实唯有心法、境智,离一切言语心行之相。
真如者,真实谓之真,如常谓之如。如常者,不二也。真如之说,有多种解释∵,今仅就华严教义申论之。
简单说,真如之义,即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谓之真,不变随缘谓之∵如。约法言,即一真法界。约智言,即自性清净圆明体。
一真法界,出两种法界,即理法界与事法界。理法界随缘不变,事法界不变随∵缘。以理事法界,乃有四种法界。四种法界者,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故一真法界出四种法界者,即此四也。而此四种∵法界之义,不外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自性清净圆明体,即如来藏中法性之体。此自性清净圆明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虽处染而不垢,虽修治而不净。依此净体,能起二种智用。一者海印森罗常∵住用,即真如本觉也。森罗万法,皆此一法之所印。此一法印者,即自性清净一心∵,乃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二者法界圆明自在用,即华严三昧。修此华严三昧,称∵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证菩提,即真如之不变随缘义也。
单约一真法界与自性清净圆明体而言,故说一乘顿教。
何以故?圆融相夺离诸相故,随所动念即皆如故,竟无能所为彼此故,独夺显∵示染不物故。
何故语观双绝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呢?因为真如及真如智,非言语心行之所∵及故。
圆融相夺离诸相故。空无性不碍有,有无性不碍空,空有无碍故曰圆融。全空∵不碍全有,则全空为全有,是则有夺空。全有不碍全空,则全有是全空,是则空夺∵有,故曰相夺。有夺空则离空相,空夺有则离有相,故曰离诸相。圆融相夺离诸相∵,即真如法体。如是真如法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随所动念即皆如故。空有皆是动念分别,故空有不出一念。以空有不出一念故∵,所以于一念中,动念皆如也。
竟无能所为彼此故。既然动念皆如,故无能所彼此之分。以能所彼此,俱时顿∵现故。例如对镜现像,镜内镜外俱时顿成。无先后能所彼此之分。
独夺显示染不物故。此是明一切诸法,皆一法界。独如对镜现像,无有分别。∵亦如大海起波,一水顿成。非是另有余物,故曰染不物。
以此四句,显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顿教理体。
【经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等。又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宜。又经
云。法离一切观行。又经云。若解真实者无菩提。】
经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故。
如如者,谓法性也,理体也。一切法事如理融,性相不二,谓之如如。故如如∵者,亦是真如法性义。
如如智者,心智也。契入如如之理,名如如智。楞伽经所说五法,相,名,妄∵想,如如,真智。如如真智者,即如如,如如智也。
又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宜(宣)。
诸法寂灭相者,实相无相也。实相者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自相非他相,非非自相非非他相,非自他俱相。故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
又经云,法离一切观行。
诸法离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乃至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法离一切观行∵。
又经云,若解真实者,无菩提。
何谓菩提?了达真空义,是名曰菩提。菩提者真空义也,而真空义者,方为真∵实。若人体证空寂,体证诸法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能了解真实。然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无菩提。故解真实者,无菩提也。
【问若云空有圆融语观双绝者。即离观行。云何证入耶。答非是默而不言
。但以语即如故。不异于法。是以无言。观行亦尔。反上可知。】
问:若云空有圆融,语观双绝者,即离观行,云何证入耶?
问意谓如果语观双绝,当是既无所依起修之教义,亦无能依起修之观行。既无∵能修亦无所修,怎能证入呢?问者以为语观双绝,是默然无语,木然无修,教义观∵行均无之谓。其不知语观双绝者,是一法界义,是一心义也。
故回答说,汝会错意也。所谓语观双绝者,非是默然无言语谓之绝也。但以能∵言与所言,如如不二,不别不异。同是一法界故,同是一心故,所以说诸法无言也∵。观行亦复如是,能观所观如如不二。同是一法界,同是一心,故曰观行绝。
反上可知者,上文言空言有,今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空有不二,故曰反上∵可知。
【故经云。有三十二菩萨。各说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名入不二法门。次至
维摩。默答寂无言说。名真入不二法门。文殊叹曰。善哉善哉。默然无
言。是真入不二法门。解云。维摩虽默无言。即是说法。何以故。以诸
菩萨皆得解故。何者。言说观行即是法也。】
并引维摩诘经作证。经中三十二菩萨,各说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为入不二法门∵。此诸菩萨所说,皆语观未绝。最后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诘居士默然不应。文殊菩萨叹曰,善哉善哉!无有文字言语,是真入不二法门也∵。
解云,维摩虽默然无言,即是说法。
因为法者离文字相、言语相、心缘相。故虽然无言,即是说法。
何以故?以诸菩萨皆得解故。何者?言说观行即是法也。
菩萨皆解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知无言即是说法。但言即无言,行即无行。∵何以故?因为言行者,缘生无性故,无体空寂故。所以说言说观行即是法。
【问空有无二遂令大士无言。性相镕融致使观心无措者。信如其说。今修
学者未审。以何方便而证契耶。答即于此空有法上。消息取之。何者。
以空摄于有。有而非有。有见斯尽。以有摄于空。空而非空。空执都亡
。空有即入全体交彻。一相无二两见不生。交彻无碍碍而不碍两相俱存
。互夺圆融而不废两非双泯。故契圆珠而自在诸见勿拘。证性海而无骂
。萧然物外超情离念。迥出拟议顿塞百非。语观双绝。故使妄心冰释诸
见云披。唯证相应。岂关言说。是以维摩默答欲表理出言端。天女盛谈
欲彰性非言外。性非言外。言即无言。理出言端。不说即说。不说即说
故。绝情虑之思议。言即无言故。殄解心之图度。以斯融夺。岂笔说能
申。唯证相应。当自知耳。】
问,空有无二,遂令大士无言,性相镕融,致使观心无措者,信如其说。今修∵学者未审,以何方便而证契耶?
文中先示领解,后出难问。问曰因为空有无二,不可分别言说,于是令维摩诘∵大士无言。性相镕融,一体无分,致使观心无滞念留意处,信如汝所说之理无差。∵无措者,无滞念留意处也。但今修学者,未能详尽其意旨,不知以何方便,而能证∵入契合其理境性地呢?
答,即于此空有法上,消息取之。
消息取之者,犹言于空有法上,销融取之也。
何者?以空摄于有。有而非有,有见斯尽。以有摄于空,空而非空,空执都亡∵。
摄者,尽也夺也。甚么原因呢?何故空有二法,得以消息呢?因为以空尽有,∵以空夺有,则有全是空,故曰有而非有。既然有而非有,于是有见斯尽。何故有见∵斯尽?以有即空故。
若以有尽空,以有夺空,则空全是有,故空而非空。既然空而非空,于是空执∵都亡,以空即有故。
空有即入,全体交彻。一相无二,两见不生。
「即」者摄也夺也,「入」者成也。空即于有,是空夺有。空入有,是空成有∵。有即于空,是有夺空。有入空,是有成空。空与有,相即复相入,故空有全体交∵彻。空是彻有之空,有是彻空之有。空有一体无分,以空有一体无分,故两见不生∵。
交彻无碍,碍(应无此碍字)而不碍两相俱存。互夺圆融,而不废两非双泯。
空有交彻无碍,而不碍空相有相两相俱存。此是一法界中,无分别而不碍差别∵相存。虽然空有互夺,空夺有则空存,有夺空则有存,但不废空有二法,两者俱非∵而双泯绝也。此是一法界中,差别相宛然而不碍当体即无分别也。
故契圆珠而自在,诸见无拘。证性海而无骂,萧然物外。
圆珠是喻,性海是法,此二句乃喻法双举。圆珠者随方而观,所见相不同。故∵曰契圆珠而自在,诸见勿拘。虽然见相不同,圆珠却是一体。万法同一空性,空性∵无有差别,无能依所依,故曰性海无骂(骂字似应为泊字,泊是栖止义寄泊义。性∵海无泊者,法性无寄无依也),萧然物外。萧者空寂也,法性空寂,出乎于物外。
超情离念,迥出拟议,顿塞百非。语观双绝,故使妄心冰释,诸见云披。
既然性海无寄,萧然物外,是以超情离念,迥出拟议顿塞百非。迥出拟议,是∵远离言语心行之境也。远离言语心行之境,故令百非顿息,诤论不生。
百非者,由四句生。四句者例如一、有,二、无,三、亦有亦无,四、非有非∵无。如是四句,各自复出四句,乃有十六。此十六句历于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乃有四十八。复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加上根本四句,乃成百非。
由于语观双绝,故令妄心无依而冰释。于是诸异见如云开而散也。「披」者开∵也。诸见云披者,谓诸见如云之开散也。
唯证相应,岂关言说。
今此顿教法门,唯证相应,岂关言说?故顿教法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经∵云,我法甚深,唯证乃知。因为这种原因,维摩诘居士默答者,欲表理出言端也。
天女盛谈,亦出维摩诘经。维摩诘经观众生品第七,有一天女散华。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一切弟子皆神力去华,而不能令去。
因为佛制戒律,华堕佛衣,或上座衣无苦。若堕余弟子衣,应拂令堕座上。所∵以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但不能令去。
天女问舍利弗,何故去华?舍利弗答,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意谓佛制华堕∵弟子衣上,应拂去之。今华堕我衣,不如法不如律不如佛所教也。
天女曰,勿谓此华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着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helli
此处天女盛谈,欲彰性非言外者,即引这段故事。性非言外者,无性随缘而见∵言说,言说体虚即是无性。故性非言外,无有分别也。
以性及言说,一法界故,无分别故。所以性非言外,有言即是无言。理无以自∵明,因言而明。故理出言端,不说之理,即有说之言也。
以不说即说,无说之理即有说之言故,所以虽有言说,而绝情虑之思议也。
言即无言,殄解心之图度。以斯融夺,岂笔说能申?唯证相应,当自知耳。
由于这种道理,言即无言,以全言即理故。殄者绝灭也,绝灭知解心之图度。∵图度者,谋求量度也。绝乎知解心之谋求量度。
顿教法门,如此的互融互夺,岂是文字语言所能说明的呢?唯有亲证方得相应∵。毕及亲证以后,当自知耳。故顿教之法,唯在亲证,不在言说。
【故经云。如人饮冷水唯自知也。此意在言外。勿执言思理。理不出言。
莫捐而求理。谛解研窍。复自显然。委细莹磨。故应明耳。但须勤加用
力专志勿移。行住坐卧中无令暂废。久作不已。白皂自分深可信矣。】
故经云,如人饮冷水,唯自知也。
顿教之法,出乎言虑境界,唯证乃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此是无分别理,∵出乎言虑事相之外。不可执着言语,即以为是理也。
般若经云,世人分别,唯分别言语文字。世人不知言语文字,非理实也。故曰∵勿执言思理。
理不出言,莫捐而求理。
但是于一法界中,理不出言。只要不执着言语为实有,如实知言语无性即是理∵显,无性随缘即是言明。言之与理,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言语是世谛,理性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无以自明,以世谛而明。世谛无以自立,以第一义谛而立。所以∵若坏世谛,即坏第一义,故曰莫捐弃言语而求理也。
谛解研窍,复自显然。委细莹磨,故应明耳。
谛者确实,若能确实了解,确实研究,确实考核,(窍为核之误)复自于其理∵显然明了。委细莹磨者,很确实地,很详细地,切磋琢磨,令其道理光洁透澈,于∵其道理方能相应明了也。
但须勤加用力,专志勿移,行住坐卧中无令暂废。久作不已,白皂自分,深可∵信矣。
学者必须勤加用力修习,专心一志而不改变。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无令暂时∵废止。这样久久用功而无休歇,自能黑白分明,深解而坚信矣。
【故经云。如人渴须水。穿凿于高原。施功不已。渐见湿土。知水必近。
又经云。譬如人钻火未热而止息。火势随止灭。懈怠者亦然。又论云。
如人梦渡河水。因勇猛力而得觉也。若也用功间断。才作还休。求悟终
自难期。望解虚盈岁月。何者。无始习业垢重难穿。虽有觉心。随见随
灭。若不克勤恳切。无以成于行心。随日妄以为怀。徒自疲于筋力。夫
是行者存意思之。】
故经云,如人渴须水,穿凿于高原,施工不已,渐见湿土,知水必近。
行人习学亦复如是,用功既久,必然透露消息,当知成功不远矣。
又经云,譬如人钻火,未热而止息,火势随止灭,懈怠者亦然。
如人钻木取火,若见热相,应更急钻求,方得火出。如果未热而止息,火势便∵灭。修行亦复如是,如果见有消息,宜更勇猛精进,方能有成就也。
又论云,如人梦渡河水,因勇猛力而得觉也。
梦中渡河,唯恐沉溺,于是勇猛用力,即便觉醒。修行亦然,于生死海中抖擞∵精神令觉,即出生死也。
若也,用功间断,才作还休,求悟终自难期,望解虚盈岁月。
如果用功不能相续无间,求觉悟终无希望,求解脱只是虚度岁月而已。
何者?甚么原因呢?因为无始劫来,无明习气业力垢重难穿。虽有觉悟之心,∵但是随其我见,则觉悟心便随灭。如果不克勤恳切,则无以成于行心也。终日随妄∵想以为怀,便自徒疲劳筋力了。故行者应留意思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