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

列表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之分流

唯识“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之分流”。∵—再谈无为依与有为依唯识学的区分(本文曾以《瑜伽行派唯识学之结构》之名发表于《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4期,此处个别字句有改动)∵∵摘要笔者曾将唯识学区分为有为依与无为依唯识学两支,本文予以了详细分析,其中着重分析了“有为依”、“无为依”二概念。并且讨论了奘传唯识对瑜伽行派唯识学本来面目的遮蔽,以...

南岳近代僧教育的先驱——记唯识专家灵涛法师

唯识“南岳近代僧教育的先驱——记唯识专家灵涛法师”。∵南岳近代僧教育的先驱——记唯识专家灵涛法师南岳近代僧教育可从1911年祝圣寺创办天台宗学校算起,其后各大丛林创办过“金鸡林僧学校”(福严寺下方)、“南岳佛学讲习所”(祝圣寺)、“南岳佛学研究社”(南台寺)、“华严研究社”(福严寺)、“大善佛学讲习所”(大善寺)等僧教育机构。唯识专家灵涛法师就是当年...

三资粮的唯识解说

唯识“三资粮的唯识解说”。净土持名教法,普被三根丶都摄群机,摄事理以无遗丶统宗教而无外,於无量法门中丶称至直捷***简易稳当者,亦吾辈末世众生破迷启悟之最胜度筏也。可惜世人每多不取,师尝云:「佛法难闻,凡情忽之也,净宗难信,旨奥罔解也。佛法者何?净而已矣,所净者何?根尘识皆是也。」藕祖亦总标信愿行三资要义在「信则信自丶信他丶...

论佛教唯识学认识论中的主体意识——王健

唯识“论佛教唯识学认识论中的主体意识——王健”。唯识学的认识论在佛教哲学思想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关注人的存在价值的宗旨下,它既是佛教认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又是通往以涅为目的的意义世界的途径。从学术性状上看,唯识学主要指印度佛教瑜伽行派以及后来传至中国的唯识宗的思想。唐初,唯识学曾因玄奘、窥基的极力阐扬而名重一时,但很快便衰微下来。近代虽有章...

略论法相与唯识的分宗意义——郭明静

唯识“略论法相与唯识的分宗意义——郭明静”。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是由两门学问所组成的,一是法相学,二是唯识学,法相学是教相学理,唯识学是观心方法,法相学是依缘生理而建立,唯识学是依缘起理而极成。法相学阐释诸法实相平等平等义。唯识学弘扬心王作用殊胜殊胜义。法相学开发后得智,唯识学启蒙极本智,法相学与唯识学的学理界限是非常清楚的,是不容混乱的。然...

论“唯识无境”之真义——夏金华

唯识“论“唯识无境”之真义——夏金华”。一“唯识无境”是唯识学有别于其它佛学流派的独特标志之一。按照现代学科的分类标准,“唯识无境”的大部分理论应归结为心理学的范畴,但唯识学所关注的并不在此,而在于以此来说明“识”与外境的关系,进而阐述外境皆由“识”所转化的观点,为“万法唯识”的根本宗旨。所谓唯识(或唯表,vijnapti-matra)与...

唯识的空性与二谛思想研究——释圣凯

唯识“唯识的空性与二谛思想研究——释圣凯”。佛教的存在论对现象和本质,又在真理的层面上,区分为“世俗谛”和“胜义谛”,这其实是一切哲学的共义。任何严肃的、深邃而且洞见的心灵决不会满足于表面的、浅薄的事相,肯定会去探索事物的究竟真实。早在《奥义书》时期,谈及“梵”为唯一的实在或是所谓的“真实中的真实”,便明显地预设二谛论的雏型。在佛陀的教法之中...

唯识“所缘缘”涵义的启示---徐湘霖

唯识“唯识“所缘缘”涵义的启示---徐湘霖”。唯识学在佛教中是有体系、有组织的学问,其“因缘生法”是佛法的根本理论,依据此理论,佛法如实地揭示出宇宙人生运动的自然规律——万有因果律和万有无我律。所谓因缘和合,若从“因”上讲,可以有“随说因”等十种,若从“缘”上讲,“缘”有四种,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和所缘缘。如果我们从这一庞大而严密的体系中,只...

论玄奘译传有相唯识学的意义---肖永明

唯识“论玄奘译传有相唯识学的意义---肖永明”。论玄奘译传有相唯识学的意义——唯识根本义理辨在当代唯识学研究领域,隐然有一种现象,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那就是对玄奘所译传的有相唯识学持一种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玄奘所译传乃至创宗的法相唯识宗,在中国可谓是命运多舛。玄奘创宗后,法相唯识宗几乎是三传而绝,入宋以后,唯识学在中国就成了一门绝学。晚清杨...

浅谈唯识无境——定赞

唯识“浅谈唯识无境——定赞”。唯识无境之说,意显宇宙间万事万物皆离不开有情自识而存在,虽世间上的事物看似有实在的东西存在,但这一切事物皆不真实,只是如梦如幻而已,唯识称之为影像,而这所有影像无不是有情心识所变现的。释尊在《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对弥勒菩萨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