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名标志法是汉文大藏经合帙产生后出现的一种标志法。它是由前此的书签发展而来的,具体方法如下:
(一)、一部经分作多帙:如《大法矩陀罗尼经》,一部20卷,应分作两帙,便标志作:“《大法矩陀罗尼经》,第一帙,第二帙。”(见敦煌遗书伯3432号)
(二)、一部经自成一帙:如《十住断结经》,一部10卷,本身作一帙,便标志作:“《十住断结经》,一帙,10卷。(见敦煌遗书斯2142号)
(三)、多部经合作一帙:例如:《无所有菩萨经》,4卷;《观察诸法经》,4卷;《佛藏经》,4卷。上述三部经在《大唐内典录·入藏录》中合为一帙,但在敦煌遗书伯3432号中却标着为:“《无所有菩萨经》,三部十二卷,一帙。”
又如:《法界体性无分别经》,2卷;《宝梁经》2卷;《密迹金刚力士经》,2卷;《梵网经》,2卷;《善臂菩萨所问经》,2卷。上五部经在《大唐内典录》中也合为一帙,而伯3242号仅记为:“《法界体性无分别经》等,五部十卷。”
再如:《无尽意经》,6卷;《伅真陀罗尼经》,2卷;《哀泣经》,2卷。上三部经在《大唐内典录》中合为一帙,但伯3432号干脆只记作:“《无尽意经》等,十卷。”
由此可知,凡属多部经合作一帙的,标志时均只依据经录标出该帙经的第一部经的经名,并标着总卷数,有时也标着部数等。在这里出现的这个经名,实际上已不再代表这部经本身,而是代表了这部经所在的那一帙经。所以把这种标志法称作“经名标志法。”
经名标志法既标志在帙皮上,也使用在佛经目录中,流行十分广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