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中的困惑,如何化解?∵
一个行人在修行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的困惑,有道理上的,有境界中的,有社会上的,有内心与生理上的,也有对老师的不解、对传闻的困惑、对异说的莫衷、对真道的茫然、对觉受的不了、对同修的难融、对公案的不彻、对现实的不透、对流识的难消、对知见的角立、对机缘的不明,等等困惑,一一难尽,如果行人一旦困顿于迷惑之中,即彷徊不前,难契无生本位,故就此问题,请诸各各申述化解困惑的方法,乃至自己仍有粗细未了之惑,也不妨列出,供大家参考化除。
问:理上看得透,为何行不到,或总是慢几拍?
悟心之后,是否必要专修无间三昧?转身以何法最快?
答:一是力未到,二是不刚断,三是善用方便化解。悟心之后能休心无事百日最好,但根机深者即以智慧活用,故目前即道。另进退不可以觉受来定,只要不分别,不随内外境转,即是正觉。
转身应以智照透境为最快,因照彻一切惑境觉性才得以空明一片,更无动乱、染污,方能证入法身。故心无惑困、光明朗照,即入无生法忍。
问:“目前即道”,还有其它的表达方式吗?
答:目前无物却相逢,行坐无心正应物。
问:参公案时是不是不能思维?
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心行来参公案?
答:直接体悟为无思之思,不用分别取舍的作意思维,也可称为观照。故参时全体是心的照现,直入心源,透出万法。
问:道在目前,目前是道,可是道是什麽?
如何是道?如何不疑?
答:道就是白隐目前觉性的作用呀,为何不知?亲切了然,为何生疑?
若于作用处,其心空寂无相又灵明洞彻,遍一切而无所得,自然显现,来去自由,此非道是什么?
问:《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师就是从这里开悟的。针对神秀的偈子「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大师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大师是执着有,六祖大师此偈偏空。你说有,我就说空,其实两个人都是偏见,所以五祖说「亦未见性」。有人认为,这是五祖恐怕拥护神秀的人加害六祖而故意假说的。其实这不是假说,如果是假说,五祖为什麽还叫六祖三更入方丈,再给他开示?五祖给六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啊,原来自性本来就是活泼泼的,不是空无一物,不是死在那里不动啊!六祖感慨地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连说了五个「何期」,他活转过来了。在此之前,六祖惠能大师所解,其实是偏空、是死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空到极点了,这也不是究竟。五祖看他是块好料子,便用手中的杖子击碓三下而去,暗示他三更入室,为他讲《金刚经》,使他恍然大悟。
引用“元音老人”语
答:六祖是破空,而非偏空,巳悟觉性本无之体,未彻圆明大用,故有三更之指示。“本无”、“一元”、“平等”、“自然”是悟入的根本,阅“实相宝藏论”可知。
问:行持途径,
从有证,到无证,到无证'见',到如如,处处皆关卡.
或许可作为五祖ˋ六祖的过程参究吧.
答:故过程中事,不必以偏论。且偏空与本无乃不同的境界。
行人须在离念灵知的本无上体入性体,再从体起用,透彻万法,圆明照了,故有“三更”之大彻之用。
洞山五位的初悟即六祖闻经,用功即米厂劳苦时的觉照,证入本无即法身正位,三更即彻悟觉性的大机用,猎人队中即消融圆极,此后出山即示现利生事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