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如何显明真心

作者:

佛陀的一代教法,在四十九年中,或说大乘,或说小乘,说顿说渐,无非令诸众生明悟自己本具的真心。《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见故,出现于世。”又云:“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此道,即是生佛平等之佛性。自性天真不动之定体,亦名首楞严,人人具足,个个圆明。但由于众生被无始无明所蒙蔽,从而迷真起妄。认识为心,则本有的真心不能显露,天然定体,无从修证。在《大般涅盘经·如来性品》云:“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从本以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可见众生不识本有佛性,无奈把常住不变之真心,埋没在垢染心中,虽有若无,终日攀缘外境,随逐妄想,起惑造业,枉受诸趣。佛怜愍众生受苦,秉同体大悲,倒驾慈航,随流在九界中,非生示生,非灭示灭,说种种不同之法,来教导我们修行而悟明真心。那么,如何才能悟明自己真心呢?如要悟得真心,必须先破妄识。那么,如何才能悟明自己的真心呢?如要悟得真心,必须先破妄识。即本经所讲的三番破识、十番显见、都是讲的如何破妄显真的问题。就此问题,下文略分以下几点试作分析。

一、辨析妄心

妄心,指虚妄分别之心,即是我们的意识攀缘生灭转变忽喜、忽忧、忽贪、忽嗔之心。此心在日常生活中,随境而转,如猿猴攀枝,忽此忽彼,奔驰外境。对一切事物不能如实了知,而妄自思维、识别。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对顺境起贪,对逆境起嗔,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以我为中心。主观方面,认为离开相分,另有一个独立的我。客观方面,认为离开能认识外,还有一个不依主体而存在的客观事物。而不知这能见和所见都是真心中所幻现出来的影相。所以执我我执法,导致无量烦恼,造种种业,由业而沉轮生死。《大乘起信论》所举“妄心熏习”之说:“由妄心而生妄之境界,称为妄境界;盖诸法之本体,本来无自性而不可得,然因妄缘之故,以为实有,故妄境界又称妄法,妄境,妄有。又由虚妄之因缘所现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乃凡夫有情之烦恼执着,称为妄尘。此外,以妄心分别计度事物,称为妄计。”可知,由于这妄心,从而有主客、能所、依正二报的虚妄产生。是众生无始以来生死流转的根源。我们却不知这个意识分别心是妄心,反而以此妄心为自性,从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背觉合尘。背离了妙真如心,障蔽了菩提涅盘。为了显明真心,就必须要破除妄心,因为真心被妄所覆。如一面镜子能照万物,但被微尘所蒙,不能显出本有之光。欲显现本有光明,须先除去尘垢。又如金在矿中,矿含藏金,但矿非金,然求金之外,须消除矿,才能显现纯一无杂之金体。在《楞严经》中从下三个方面来破妄。

(一)破妄识无处。是从空间的七个方面反复推求妄心不可得。此即是常人所说的“七处征心”。妄心刹那生灭,变化不停,随尘而生,尘灭则灭。没有一个能生起固定处所,灭了也不能回归到本所生处。众生认为能爱能恨,有苦乐等种种感觉的就是吾人的常住真心,并执着心在身内、身外、潜眼根等七个地方。下文一一来破斥。

1、执心在身内。妄计心居身内,是一切内夫众生所共认。凡夫众生都是以身内的肉团为真心。当我们随便问世人说:“心在哪里?”世人必以手指胸答:“在这里”。那么,心有灵知之用,凡心所在处,一切皆当分明了知。若心实居身内,则身内五脏六腑应了见分明,为何吾辈凡夫不能见五脏六腑,反而见外诸法呢?可知心居身内是不成立的。

2、执心在身外。如果心真在身外,岂不身心相离,各不相干?心有所知,身必无觉;身有所觉,心则无知。今则不然,身触硬物,心即觉不软。或心觉烦燥,身则燥动,身心不离,怎能说心在身外呢?

3、执心潜眼根。若执这个能知之心潜伏在眼根中。如人戴上眼镜,虽罩着眼,但不妨碍眼见外界,还能见到眼镜。那心潜眼中,而眼不碍心观物。心就如眼,眼就如镜。然则眼能见到自镜,为何心不能见眼?假如说心能见眼,那么,眼就如所见之境,自当失掉能见之功,并失去眼随即分别之用。若对不见眼,心非潜眼根里。所以执能知之心潜伏眼根里是不对的。

4、执心分明暗。此番计执仍同第一番执心在内。如说:

开眼之时,因有窍穴故见明,名为见外。闭眼之时,有脏腑居内,故见暗,名为见内。那么,当闭眼见暗,暗就与眼对,暗就在眼前,怎么能说见内?若说眼有反观功能,能见到身内之暗境,那开眼时也应有反观的功德,何不见自己的面貌?由此证知,见暗名见内不成。假使说能见自己的面貌,那心与眼就在虚空,虚空即成为自体?但虚空是无知,那身体也就不觉。倘若心眼在虚空有知觉,身当无觉,一身不能有二觉。承上所说,执心分明暗,绝无此理。

5、执心则随有。若认为攀缘心随所合处,心则随有,心缘内则在内,缘外则居外,缘极即潜根,不定处所。那么这心是无体性,怎么能和外物相合?如说此心有本,试问:“它是一体,多体,遍体,还是不遍体?若是一体,则手按触身一处,四支齐觉,事实则不然;若多体必成多人;遍体与”一体”道理相同;不遍体,当同时触一身的两处,那一处有觉,一处则应无知,今无有是事;所以说一体、多体、遍体、不遍体都不对,因此执心随有亦不成立。

6、执心在中间。若计心在根尘中间,亦不合道理。我们知道色尘是无知之物,根为有知之体。若心二者兼具,岂不是根尘混合,心物相杂,则一半属有知,一半属无知,则堕二边,何处是中间呢?若心不兼根尘二者而成,则既非同于根之知,亦非同于尘之不知,那心根本没有体性,还说什么心根尘中间?

7、执心乃无著。若计无著为心,心离一切物象之外。本无所在,心则同龟毛兔角,有名无体,那又何必说不着?如说有,则成有相,有相则有所在,怎么说一切无著?因此说一切无著,名觉知之心亦非正确。

(二)破妄识非心。通过破妄识无处之后,得知妄心没有处所,但不知真际所诣。故佛进一步说明,这能见能感受的虚妄分别之心,不是吾人本来面目,而是前尘妄想,刹那迁变,前念灭后生,后念灭再后生,相续不断。而愚痴众生以此妄心认为自性,依此心来修证佛果,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成。因为妄因只得妄果。众生不知,所以从无始至于今日以妄为真,认贼为子,迷失真心。

(三)破妄识无体。能够推想、知觉、作一切事的心无处所,并非真心,亦无体性,如空花水月,如梦如影,如幻如化。那么真心是否同于妄心亦无体性呢?不然,佛说一切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唯心所现的一切现象,大至虚空,小为草芥,诘其根元,咸有体性,虚空尚有状相,况吾人清净妙明的真心,为万象之本源,反而没有体性。妄心随着色声香味触等尘境,起灭浮沉。比如,现在外边有人在说话,耳根听到发耳识之功用起种种分别,若没有人说话,就不知有说话声。这个识心离尘毕竟无体,纵然能灭一切见闻觉内守幽深恬静之境界。仍是意识分别现象,暂时潜伏影相罢了。如无波之流,望之恬静,实则争流不住,并非无流。

综上可知,妄心无处、非真、无体。如影如泡,了不可得。如《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三际求心无心可求,利根者闻之当下即悟真际所诣。于生活中对一切境界朗照无住,必得智慧之解脱。钝根者须待示真,才能明了。

二、显示真心

上文已经破斥了妄心,现在我们进一步看看本经又是如何透彻地显示真心。离妄名真,灵鉴曰心,此谓真心。即真实心,或意谓心的本性之理。是宇宙最高的原理,是万物之本体。佛教教内,立名不同。《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金刚经》号为如来,无所从来故。《般若经》呼为涅盘,众圣所归故。《起信论》名为真如,不生不灭故。《涅盘经》呼为佛性,三身本体故。《胜曼经》号曰如来藏,隐覆含摄故。乃至名本觉、觉性、法性、诸法实相、圆成实性等不胜枚举之名称,若达真心,诸名尽晓。昧此真心,诸名皆滞。真心圣凡本同,凡夫妄心认物,失自净性,为此所隔,所以真心不得现前。但如地下流泉有而不识耳。

我们这灵明觉性,好比太阳的光芒,普遍大地。也和明月一样的皎洁无瑕,无时不照于心目之间,无刻不晃之于尘之内,可惜我们虽寝寤与俱,而不自觉。成天自在用之,行之,而不自知。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无明业障深重,障蔽此觉性,使我们无法证知此真心,下面我们来略谈一下如何显现真心。

(一)带妄显真

真妄一如,如一支手具有掌心,掌背。不是一人具有两个心。真与妄,它们的的特质、性别、作用虽然相反,但妄是依真而幻现的。故我们的心仍是一个。不过,由于迷悟的悬殊,所以有两种不同的作用表现。若离真固然找不到妄,凡夫离妄,亦无真可显。即所谓的即真妄妄,真妄不二,其体唯一,无奈迷久,非遗似遗。若不显之,终不能见。故如来仅就眼中直指见性为真心,十番极显其真:1、显见性能见物,非眼见。2、显见性湛然圆满,脱根脱尘,非动非静,凝然本不动摇;3、显见性不与色身同变,身有生灭见性是常存永不生灭;4、显见性无得失,悟了不增,迷时也不减;5、显见性随缘,不执一切诸法,明来见明,暗来见暗;6、显见精不与物象混杂,超物象而孤标;7、显见性无所障碍,在大见大,在小见小;8、显见性与身心及万物本同一体;9、显见性不属因缘自然,超诸妄情之执;10、见精自体真妄和合,离自体中一分妄见,就名真见。这是十番独显见性为真心。然而见性是生灭与不生灭的和合,体虽是圆妙,但用终带妄,而众生舍此别无纯真之心可指,众生对此不能认为非真也不可认为纯真。若认为纯真,无异认矿为金,若认为非真,便同舍矿而录求真金。在凡夫众生位上由于二种妄见未除,只能带妄显真,正如指矿说金。

(二)剖妄出真

三土世间,由两种颠倒(别业、同分)分别见妄,迷闷未释,犹如云雾笼罩于中不得明净。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今众生有身心器界,因一念无明不觉妄动,迷真起妄,转本有之智光,而为能见之见分。因有能见分遂有所见之相,见相对立,于是根身器界,人我是非,俄然而生。故经云: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众生五蕴幻躯,五尘妄境,原于能见的妄见,妄见若除,身见不可得。能所双亡,见相消灭,这就是转妄归真。《起信论》云:“不了一切法界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性,不离本觉,将全法界真理,偏成迷境,现起世界众生,本非处而言处也。”又云:“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若离能见,则无境界。”《楞严经》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由此可证知,同分、别业二种妄见,依正二报,皆是因为无始以来真见堕在妄见中所生之妄。众生若能了达它是幻化,无实体可得,如狂花依空,离空无体,当下即悟自己本来的真面目。

三、揭示真心的体用

真心湛然不变之体,本自清净不生不灭,在圣位不增,在凡位不减。非经修而生,亦非不修而消灭,从本以来至于今日,如如不动。性自具足一切智慧的功德。《起信论》云:“真心本体,起出因果,通贯古今,绝诸戏论。”《楞严经》说明此心,非六法界,故染法不能染,又非四圣法界故非净法所能净,湛然之体,不立一法。三界的混起,唯是吾人现前的一心不觉所现之幻象。众生从无量劫以来,乃至在一切运动中,一切处所,皆是本心现起之用,皆是吾人之本佛,此心即佛。此心如太虚空遍满一切处,妙体凝寂,虽能现诸色,但不被色所动。它是冥通三际,洞彻十方。众群妙灵而普会,为万法之五。三乘五性而冥归,作千圣母。三世诸菩萨同学。三世诸佛同证。《达摩大师血脉论》云:“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无有是处。”众生被无明烦恼所束缚,沉溺在生死海中。无奈,把真心埋没在五蕴山中,不能显现。虽真心在隐藏,并无丝毫损失,如云底之日。《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耀。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岂烂也,何故无光?光云不坏,只为云雾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

真心之体,本不动摇,安静真常。但有随缘之妙用,能够现起宇宙一切诸法。《楞严经》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一一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然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不出色心二法,色心二法括尽宇宙诸法,但色心二法不出真心的范畴。在此最让人费解的是:真心本体不变,如如不动,清净本然,既然如此,为何能生起宇宙万法呢?《起信论》认为,真如不守自性,忽然念起,名为无明,由于无明的妄念执着,从而生起生灭变化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在此,我们要知道真心体不变,用随缘。如金子,虽打成戒指、项链、耳环等各种差别相,但金之本体一如不变。又如水与波,海水一如平静,但被风(无明)的搅动,而波涛起伏,瞬息万变,但水之本性如终如故。《楞严经》中说的更明白,真心有随缘之妙用。随着染缘起六凡染法;随着净缘起四圣净法。十法界诸法皆依此之体为本。离开此心实无一法可得。如摩尼宝珠非青黄赤白等色,而能随缘普现一切色。即所谓的:一真不动,应穷无限。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凡所在一切时中,动用施为,东往西行,吃饭着衣,皆是真心妙用现前。两吾人不识罢了。此真心宽时偏法界,窄时也不容针。达此心者,则头头皆是,物物全彰;迷此心者,则处处颠倒,念念痴狂。如果我们在日用不迷,自然纵横无碍也。

真心妙体不动,离一切相;妙用随缘,应诸万类。体用双彰,譬如明镜,镜者是体,明相是用,于染于净亦无分别,不执着美与丑,好与坏,来者即显,去者不拘。《楞严经》云:“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它是离开有也离空,即是有即是空,空有双照,但又不着空有二边。正所谓:妙有不碍真空,真空不碍妙有。

结论

《楞严经》是发挥真常思想的典型经典。经中所阐述的真心,为诸佛菩萨所悟证。所以诸佛欲令众生能够发明此,故在一切经中假借无量譬喻,或现神通种种变化,随诸众生的根性说种种不同之法。令诸众生修学,假定从修学中,破除无始妄惑,即圆悟“如来藏妙真如性”。达摩祖师云:“千经万论,只是明心”。此心虽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由于我们今在迷故,所以生死无端。若明白真心,轮回即时顿息。因此吾人不得不求悟此心。古德云:“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憨山大师说:“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知楞伽,则不辨知见邪正之是非;不知楞严,则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可见,修道者不能不读楞严。今天我们悟得此心,埋藏在无明烦恼之中不能显现,为了显出本有的家珍,就须要用智慧之水来灌溉,以仁爱的肥料来培植,以慈悲的风来吹拂,以六度的工具来耕耘。这样,自然使我们迷久的本性,重新萌芽,开花、结果、而回归到自己有纯洁明净的性觉之中。

参考书目

1.《楞严经讲义》(圆瑛法师着)

2.《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海仁法师主讲)

3.《语体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圆香居士语译)

4.《大乘起信论讲记》(印顺法师着)

5.《金刚经讲义》(圆瑛法师着)

6.《真心直说》(释知讷撰)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