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显一多不定
此释显示一多不定、一多包含,上包一形,下包一念。
善导大师的解释以及法然上人这两个问答,就显示出一跟多是不定的,它既不是只限于一念,也不是只限于多念,因为“乃至”是包含着一跟多,也就是说,向上包含一形,一辈子念佛,向下包含一念的念佛。说清楚一点就是:平生之机就上尽一形地念佛,临终之机就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地念佛。
所以,“乃至”这两个字显示一多不定,同理,“下至”的反面也涵盖了“上至”,“下至”是从上向下,那反面就有从下向上的含义。
故《往生礼赞》言(《圣教集》855、859、916页):
上尽一形,下至一念。
《往生礼赞》有“上尽一形”,也有“下至一念”,但这两句并不是在一起的,不过引用在一起意义也通。譬如《往生礼赞》“光号摄化之文”就说: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这里就有“上尽一形”。
另外,“念佛必生之文”就说: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也就是说,乃至临终之机下至一声、一念,也必定能够往生。
因此,“乃至十念”就涵盖“平生之机上尽一形地念佛,临终之机下至一念地念佛”。比较明显的另一段法语就是《观经疏·散善义》中的“念佛延促之文”。“念佛延促之文”说: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这段法语第一句就直接用“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
“乃至”跟“下至”都是省略多数的词汇,把中间的省略掉,没有谈;但不是不去谈它,而是涵盖,用“上”跟“下”来涵盖中间的。不过,“乃至”跟“下至”有宽和狭的不同。
“乃至”这个词的含义比较宽广,有“兼上下略中”“举初后略中”,也就是“兼两略中”,以及从多向少、从少向多、从下向上、从上向下的意思,含“兼”和“通”,所以比较宽广。“兼”就是兼上面的内容与下面的内容,省略中间的,但是它却是整个都相通。“下至”就比较局限于从上向下,含义就比较狭窄。同时,“乃至”必定有“下至”的意涵,可是“下至”未必有“乃至”的意涵。就有这些差别。
就《无量寿经》上下两卷来看,“乃至”这个词共出现二十二处,上卷有十四处,下卷有八处。
“举初后略中”,就是举出前面以及后面,虽然省略中间,但意涵却是包含中间。譬如《无量寿经》下卷“胎化段”说“明信佛智,乃至胜智”,这就是举初后略中,举出第一个“佛智”和最后一个“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中间用“乃至”来省略、包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明信弥陀的五种智慧:第一佛智,第二不思议智,第三不可称智,第四大乘广智,第五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五智当中,只提出最初和最后一个,所以说“明信佛智,乃至胜智”。
或“从少向多”,譬如“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这是从少向多。
或“从多向少”,譬如“乃至少功德者”,就是说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乃至只是少功德也可以,这就是“乃至少功德者”。
或“从下向上”,譬如“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
或“从上向下”,刚刚所谈的法然上人所引用的几个愿也都是从上向下。
善导大师就第十八愿之意,而取“从多向少”的解释。
还有《阿弥陀经》的“若一日……若七日”,和乃至一日、乃至七日,意思是一样的,这是从少向多。
总结“乃至”这两个字的内涵,就有四意:一多包容、总摄多少、从多向少、兼两略中。其中一多包容、总摄多少是就横的方面来解释,也就是从数量上来解释;从多向少、兼两略中是就竖的方面来解释,也就是从时间上来解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