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人生所有的际遇,不论是顺境、逆境,皆是因缘果报的呈现。倘过去生与他人结下恶缘,今生相遇,则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百般刁难;若结下的是善缘,今生再见,则「相见恨晚」,惺惺相惜,所以一切皆是其来有自。了解此理,今生仇人相见,受苦之时,即能坦然面对,心无冤诉;继能以忏悔之心,从此刻起,起一念慈悲,与对方结善缘,解冤释结。行之有时,必能恶缘消尽,善缘生起。若不如此,受苦之时,瞋心忿起,非但宿业未了,又造新殃,如此怨上加怨,则世世生生恩怨纠缠,永无了结之期。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无论世间、出世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切事业成功的碁石;而瞋恚,正是人际关系的绊脚石。经云:「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将瞋心的害处,一语道尽。瞋心一起,常令人丧失理智,于是口不择言,动作粗暴,无形中即伤害他人,人见人畏,避之唯恐不及,人际关系及自身形象破坏殆尽。
所谓「多瞋众生慈悲观」,修习、长养慈悲心是佛陀教示大众化解瞋心的一帖良方。想想自己生气时,身体种种不舒服的感受,又或许为了别人的一件事,数日辗转难眠;无法慈悲宽恕他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自己。反之,如果能以前述因果的道理或想到他人是因不明事理而犯下过错,能慈悲包容对方,自己的心情也能豁然开朗,最直接的受益者也是自己。有慈悲心的人,心性柔和,面对事情总是为大众着想,常能放下自我,心量广大,不仅善缘常临,烦恼也一定较心量小者少。
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修行学佛欲成就佛道,长养慈悲心,是必修的课题。有了慈悲心,才能生起菩提心;因菩提心方能成就无上佛道。
若能常常思惟,上述因缘果报的道理、瞋恚的害处及长养慈悲心的重要性,日久功深,必能降服自己的瞋心;进而对一切众生,无论是冤、是亲,必能渐渐长养出慈悲心。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