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列表

无得正观与佛教伦理

佛教史“无得正观与佛教伦理”。无得正观与佛教伦理华方田佛教因主张“万法皆空”而又被称作“空门”。在般若系经典的基础上产生的大乘中观学派及中国佛教三论宗等,更被视为“空门”的典型代表。∵般若系经典的出现标志着大乘佛教的兴起。般若经典的中心义理是“缘起性空”和对缘起法的态度——“无得正观”。缘起法是佛教的理论基础,《般若经》主张,一...

先秦儒家与原始佛教基本思想的差异

佛教史“先秦儒家与原始佛教基本思想的差异”。先秦儒家与原始佛教基本思想的差异陈郁夫国文学报第15期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出版1986.06页37-49--------------------------------------------------------------------------------37页佛教约于东汉明帝年间传入中国,初期...

试说从原始佛教走向部派佛教的必然性

佛教史“试说从原始佛教走向部派佛教的必然性”。印度佛教历史的分期有很多家说法,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的发展是多数学派所共识的。所谓“原始佛教时期”是指佛陀在世期间的言行以及经过佛陀亲自印可了的弟子们的言行,即佛陀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的时期。这个期间包括了释尊开始弘法,到释尊灭后约百年间,部派分裂之前的初期佛教,主要传播于印度恒河中游一带。在释尊灭...

跋地罗帝偈在原始佛教中的地位

佛教史“跋地罗帝偈在原始佛教中的地位”。跋地罗帝偈在原始佛教中的地位一行禅师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个名叫翳迦毗诃罗雅(Ekavihariya)的比丘,他喜欢独处。他的名字的字面意思就是"独处"。他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个嘉名,是因为他非常平静,能够时时保持正念。佛陀曾经用这样一首偈子来赞美他:独坐独安息,精进无懈怠,悉达诸苦根,受用大寂静,安住胜孤...

原始佛教的蕴观

佛教史“原始佛教的蕴观”。原始佛教的蕴观(一)什么是原始佛教?根据圣严法师对佛教思想史的分期法,一般可分两大类:佛陀时代称为基础的佛教,佛陀以后称为发展的佛教。基础的佛教称为原始佛教,发展的佛教,则包括小乘的部派佛教及大乘佛教。原始佛教的教理包括四圣谛、十二因缘、五蕴、六入处、及八正道等。(二)什么是五蕴?五蕴就是色蕴、受蕴...

原始佛教的无我观

佛教史“原始佛教的无我观”。原始佛教的无我观陈琼璀(一)∵原始佛教对有情的分析──从五蕴观察无常想能建立无我想从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阿含经中,我们可以发觉,佛陀教导弟子对自我的观察和反省,最初和最基本的就是蕴观,杂阿含经的阴相应,所有的经文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蕴观,就是当我们对自我的思考或者寻求的时候,如果以理性地观察和分析下来...

原始佛教的处观

佛教史“原始佛教的处观”。原始佛教的处观∵陈琼璀缘起∵本文为笔者在志莲净苑文化部二○○五年二月二十七日之文化研讨会所发表的研究报告。所以选写这个题目,是因为在二○○四年的文化研讨会中,曾以‘原始佛教的无我观’为题,撰写了一篇文章,文中主要以杂阿含经内“阴相应”的经文及以相关的瑜伽师地论论释中,阐释原始佛教如何从蕴观中破除萨迦...

简析佛教对性欲的态度

佛教史“简析佛教对性欲的态度”。简析佛教对性欲的态度尹∵立从一般观点看,佛教认为性欲是修行解脱的大敌,如果性欲不断,非但不能超脱轮回,三界中的欲界也无法出离,故佛教基本五戒规定:佛徒应持“不淫戒”——出家不淫,在家不邪淫。《大智度论》卷四十六对此解释说:“淫欲虽不恼众生,心系缚故为大罪,以是故戒律中淫欲为初。”性欲对于佛教修炼的影...

佛教的人生观是什么

佛教史“佛教的人生观是什么”。佛教的人生观是什么从‘缘起性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出发,佛教特别重视人的价值。首先,释迦牟尼佛就是在人间成佛的,虽然他教化的对象很广,但是以人为本位,只有人最适宜于探求真理,彻证真理。因为佛教认为宇宙间有较好享受的高级生命,他们不存在脱离苦恼的需要;低级生命如牛马畜生之类,智能低劣,又被人们所奴役,也...

佛教与和谐

佛教史“佛教与和谐”。佛教与和谐和谐是佛教的核心价值和主要精神。佛教中蕴藏着丰富的促进和谐的思想资源,发掘、研究和利用这些资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佛教倡导的和谐可以分为四种:一、身与心之间的和谐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经济繁荣,物质富足,但许多人却滋生出焦虑、烦躁、孤独、迷茫等不安的情绪,并由此生发出种种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