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和谐
和谐是佛教的核心价值和主要精神。佛教中蕴藏着丰富的促进和谐的思想资源,发掘、研究和利用这些资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
佛教倡导的和谐可以分为四种:
一、身与心之间的和谐
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经济繁荣,物质富足,但许多人却滋生出焦虑、烦躁、孤独、迷茫等不安的情绪,并由此生发出种种荒诞、可恶甚至血腥之事。佛教认为人们的贪、嗔、痴是造成心灵不得安宁的原因,称之为“三毒”。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的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痴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为一切烦恼之所依。戒“三毒”,先须净心。《维摩经》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戒“三毒”,又须明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二说不可不知。“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处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法中,缘起缘灭,当体即空,无有我的实体。戒“三毒”,还须宽容。心境平和善良不仅有益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还会给人的精神和身体带来双重的调节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身心健康。俗语说“心宽体胖”是很有道理的。
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的和谐,即人与人之间,不同团体、不同阶层之间的和谐。佛教素来以人为本,关怀人生、净化人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倡导平等待人、尊敬待人、宽容待人、和合待人;在处理社会关系方面,佛教主张各阶层和睦相处,反对等级制度;在处理宗教关系方面,佛教倡导求同存异,殊途同归;在树立理想世界和解脱境界方面,佛教追求和谐共存,无碍圆融。佛教的“五戒”、“十善”,其中大部分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如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邪见。还有,佛陀说的知道四种结业、莫作四种恶行、诚心礼敬六方、结交四种益友、远离四种恶友、抛开六种损财,就是一套完整的做人之道。佛教在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方面,也是一个有效的法宝。佛教认为只有慈悲才是通向和平的唯一桥梁。自从佛教传入***以后,这个好战的民族再也没有侵略过别人;佛教传入蒙古也同样促使这个民族放弃了战争。
三、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
佛教缘起论告诉我们,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由种种条件和合形成。世间众生相依相存,每一个体、每一部分都要依赖于其他部分或他人、他类才能存在并发挥作用。佛教认为,人和自然相互依存,生命主体与环境是“一体不二”的,具有多样性、差别性的众生,只有在同一自然中和谐地存在,才能保证其自身的发展。因此,应当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放弃对自然贪婪的攫取,尊重自然,关爱自然,使人与自然处在相依相存、手足一体的亲和之中。要提升精神生活的层次,降低物质方面的攫取,使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保持清净无染。佛教主张“不杀生”,倡导素食。素食的根本目的是在生活中培养人的慈悲情怀,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素食对于保护动物的多样性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什么能够比素食更能改善人的健康和增加人在地球上的生存机会了。佛教讲“心净则国土净”,要求具备普遍性的慈悲心,并将此慈悲心推广至一切有情众生,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良好的运作状态,以确保生态圈的活力与社会的永续存在。
四、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
佛教以其独特的视角,观察和研究人类发展的历史,创立了自成体系的因果说和轮回说。因果说是佛教用以说明一切事物联系、影响和生灭变化的基本理论之一。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均从因缘而生,有因必有果。因又称因缘,果又称果报。因和果辗转相生,谓之因果报应。佛教的因果说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谓之“三世因果”。《因果经》说:“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涅盘经·陈如品》说:“善恶之报,如影取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这说明因果的关系是消灭不了的。善因必有善果,恶因必有恶报,有原因必有结果。轮回说把生命的周期变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死有、中有、生有和本有,谓之“四有轮回”。一个人临终刹那时的身体叫做“死有”。从死有之后到下一世托母胎之前的身体叫做“中有”。孕于母胎后出生的最初一念时的身体叫做“生有”。∵出生后直到寿命终结的身体叫做“本有”。“四有”依次相续,轮转不息。佛教认为,∵心是起惑造业,轮转生死的掌权者。由于心里一时迷惑,不明真理,不知因果,于是随意去造恶业,必然产生恶(苦)果。得了恶果,心里更烦恼,更糊涂,从而又去造业,又受苦果。这样,惑业苦将轮转不断。这就是生死死生永不停息的缘故。佛教的因果说和轮回说跳出人类的生命阶段和现实的世界,解说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难以解释的现象,劝导人们发慈悲心,行善事,谋求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局面。
虽然佛教倡导的和谐与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和谐概念不能等同,但是,佛教所富有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资源,完全可以拿来吸收利用,让它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建设“和谐世界”做出积极的贡献。∵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