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列表

安徽齐云山明代造像兴盛的缘由探析

文化杂谈“安徽齐云山明代造像兴盛的缘由探析”。安徽齐云山明代造像兴盛的缘由探析何次贤(注:作者简介:何次贤(1960-),男,汉,湖南郴州人,湘南学院美术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民间美术,水彩艺术,美术教育。)(湘南学院美术系,湖南郴州423000)摘要:安徽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本文对齐云山造像在明代达到鼎盛的缘由...

龙门记

文化杂谈“龙门记”。龙门记[1][元]∵萨都刺洛阳南去二十五里许,有两山对峙,崖石壁立,曰龙门;伊水中出[2],北入洛河[3],又曰伊阙[4]。禹排伊阙[5],即此。两山下,石罅迸出数泉,极清冷;惟东稍北三泉,冬月温,曰温泉。西稍北,岸河下一潭,极深,相传有灵物居之,曰黑龙潭。两岸间,昔人凿为大洞,为小龛[6],不啻千...

蒲松龄放生主题探源

文化杂谈“蒲松龄放生主题探源”。蒲松龄放生主题探源冯军内容提要:清代作家蒲松龄在文化传统与地域人文的双重影响下,以个人对生命的独特体验与用心感悟,将放生题材大量付诸于小说、诗文当中,深刻地传达着他对放生题材的独到思考,完整而深邃地诠释了放生这一文学主题。关键词:蒲松龄放生文化传统地域人文我国最早关于放生的记载见于《列子·说符》:邯...

倡导格义的竺法雅

文化杂谈“倡导格义的竺法雅”。倡导格义的竺法雅佛教首先是一种外来的宗教,印度佛教传入后,随着经典的翻译,思想的传播,就会遇到对它如何理解的问题,如何与中国本土思想融合的问题。直到鸠摩罗什译介的佛教思想流行之前,中国佛教对印度佛教的理解,大致有两派,一是格义,二是六家七宗。这个分析是罗什的弟子僧睿提出的,大致反映了汉晋间中国佛教的...

敦煌莫高窟:“穿越”八千年谈古论今

文化杂谈“敦煌莫高窟:“穿越”八千年谈古论今”。∵导语: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

名刹西来寺今貌

文化杂谈“名刹西来寺今貌”。名刹西来寺今貌□戴义龙∵文/图图为重制的西来寺珍贵文物———清代名臣沈葆桢题匾。名刹西来寺位处侨乡江口镇,深藏于嵩山山坳之中,颇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趣。于大雄宝殿前山泉烹茶,围坐听住持三空法师(俗名阿兴)介绍与西来寺有关典故,我们收获良多。西来寺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近千年。此寺属佛教禅宗门...

普陀山大佛石窟莆田造

文化杂谈“普陀山大佛石窟莆田造”。普陀山大佛石窟莆田造她丰颐秀目,嘴角略翘,稍含笑意,微微俯视的双眼恰同信徒们仰视的目光交会,形象既庄严雄伟又不失睿智慈祥;她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她的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

连天古刹话千年

文化杂谈“连天古刹话千年”。连天古刹话千年杨美煊“山在云中挺,路从天上来”。这是20多年前一位旅马高僧回莆,笔者陪他朝拜龟山祖寺攀登梯道时口占的两句诗。而今每当沿着新开造的盘山公路驱车上山,仰望高处形若白带的公路,我心头不禁涌起李白“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龟山唐号龟洋,又名龟洋山,古刹全称为龟山福清禅寺,坐落于莆田市西南10...

印度迷思

文化杂谈“印度迷思”。印度迷思张抗抗去印度,暗存的一份心思,自然是为了追溯古老的印度河文明。然而,穿行于德里恢弘华丽的皇宫内殿,却时有身在***喀什的惊讶——建于12世纪的库杜布塔、16世纪的红堡皇宫、远郊陪都阿各拉城、完美超绝的泰姬陵、近代的白鲁尔庙、曼地尔庙……所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基本是清一色的伊斯兰风格。公元16...

从《大智度论》看佛教的语言智慧

文化杂谈“从《大智度论》看佛教的语言智慧”。从《大智度论》看佛教的语言智慧杨航一、禅宗以般若智慧为宗纲,它对于语言和思维的态度,在佛教内部显得非常独特。从传说中的有关佛陀的第一个禅宗公案开始,这一点就已经彰显。对于禅宗的意象,没有比“拈花微笑”更重要的了。拈花微笑的故事在宗门内尽人皆知。“拈花”的精神内涵,可以理解为《金刚经》的∵“无法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