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记[1]

[元]∵萨都刺

洛阳南去二十五里许,有两山对峙,崖石壁立,曰龙门;伊水中出[2],北入洛河[3],又曰伊阙[4]。禹排伊阙[5],即此。

两山下,石罅迸出数泉,极清冷;惟东稍北三泉,冬月温,曰温泉。西稍北,岸河下一潭,极深,相传有灵物居之,曰黑龙潭。

两岸间,昔人凿为大洞,为小龛[6],不啻千数[7]。琢石像诸佛相、菩萨相、大士相、阿罗汉相、金刚相、天王护法神相[8],有全身者,有就崖石露半身者。极巨者丈六,极细者寸余。趺坐者、立者、侍卫者[9],又不啻万数。然诸石像旧有裂衅,及为人所击,或碎首,或损躯,其鼻、其耳、其手足或缺焉,或半缺、全缺。金碧装饰悉剥落[10],鲜有完者[11]。

旧有八寺,无一存。但东崖巅有垒石址两区,余不可辨。有数石碑,多仆[12],其立者仅一二,所刻皆佛语,字剥落不可读,未暇详其所始[13]。今观其创作[14],似非出于一时。其工力财费,不知其几千万计。盖其大者,必作自国君,次者必王公贵戚,又其次必富人而后能有成也。

然予虽不知佛书,抑闻释迦乃西方圣人[15],生于王宫,为国元子[16],弃尊纲而就卑辱[17],舍壮观而安僻陋,弃华丽而服朴素,厌浓鲜而甘淡薄,苦身修行,以证佛果[18]。其言曰“无人我相[19]”,曰“色即是空[20],曰“寂灭为乐[21]”。其心若浑然无欲,又奚欲费人之财[22],殚人之力[23],镌凿山骨[24],斫丧元气[25],而假于顽然之石[26],饰金施彩,以惊世骇俗为哉!

是盖学佛者习妄迷真[27],先已自惑,谓必极其庄严,始可耸人瞻敬[28],报佛功德。又操之以轮回果报之说[29],谓人之富贵、贫贱、寿夭、贤愚[30],一皆前世所自为,故今世受报如此。今世若何修行,若何布施[31],可以免祸于地狱,徼福于天堂[32],获报于来世。前不可见,后不可知,迷人于恍惚茫昧之涂[33]。而好佛者溺于其说,不觉信之深,而甘受其惑,至有舍身、然臂、施财,至为此穷报之功。

设使佛果夸耀于世,其成之者,必获善报,毁之者必获恶报,则八寺巍然[34],诸相整然[35],朝钟暮鼓[36],缁流庆赞[37],灯灯相续于无穷[38],又岂至于芜没其宫[39],残毁其容,而荒凉落寞如此哉[40]!殊不知佛称仁王,以慈悲为心,利益众生,必不徇私于己而加祸福于人,亦无意于衒色相以欺人也[41]。

予故记其略[42],复为之说,以解好佛者之惑,又以戒学佛者毋背其师说以求佛于外[43],而不求佛于内,明心见性,则庶乎其佛之徒也[44]。

【注释】

[1]龙门:在河南洛阳南,伊河自西南流经此处,河西有龙门山,河东有香山,所以又称伊阙。自北魏至唐,建寺、凿窟多处,现存石窟一千多处,总称龙门石窟,又名伊阙石窟。

[2]伊水:源出豫西伏牛山。

[3]洛河:源出陕西东南部,流经豫西,至河南巩县东北入黄河。

[4]伊阙:春秋时周所建的阙塞。

[5]禹排伊阙:传说上古夏禹治水,曾疏通伊阙山,使伊水流入黄河(见《史记·夏本纪》、《水经注·伊水》)。

[6]龛(kān):供佛像、神位的小阁子,此指小洞。

[7]不啻(chì):不止。

[8]菩萨:释迦牟尼未成佛时的称号,后也指佛教大乘思想的实行者。大士:佛教对佛和菩萨的尊称。阿罗汉:也称罗汉,释迦牟尼有弟子十六人称为罗汉,后逐渐增加到五百人。金刚:亦称金刚力士,守护佛法的神将。

[9]趺(fū)坐:盘腿坐。

[10]金碧:指装饰佛像的泥金、石青和石绿等颜料。

[11]鲜(xiǎn):很少。完:完整。

[12]仆:倒在地上。

[13]未暇:没有工夫,来不及。所始:指立碑的起因。

[14]创作:指各碑都有各自独创的式样。

[15]抑:表示转折的连词,相当于“但是”、“不过”。释迦:即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6),佛教创始者,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净饭王的儿子。相传他二十九岁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六年后成道,其后四十五年,在各地游行教化。八十岁时入灭。他的弟子把他所讲的教法整理成经、律、论“三藏”。西方:我国古代把印度一带认为是西方。

[16]元子:长子,太子。

[17]“弃尊纲”四句:写释迦牟尼在地位、居住、穿着、饮食等方面都抛弃尊贵待遇而接受贫民生活。“纲”,纲纪,掌握国家政治的意思;“尊纲”即谓尊贵的统治者地位。“卑辱”,低下的屈辱地位。“舍”,抛弃。“壮观”,指王宫。∵“僻陋”,指贫民住处。“服”,穿衣。∵“厌”,厌恶。∵“浓鲜”,浓味鲜脆的荤腥食物。“甘”,甘愿。“淡薄”,清淡稀薄的蔬菜饭食。

[18]佛果:佛教的结果,指释迦牟尼的苦身修行就是佛教真谛的体现。

[19]言:学说,理论,指佛教的教义。相:形貌。无人我相:即佛教的“无我”或“非我”说。凡夫俗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实体的“我”,即所谓“人我”。但佛教认为“人”只是人体器官、感觉、意识、动作、思维等的暂时结合,并不存在实体的“人我”,所以说“无人我相”。

[20]色即是空:佛教把有形的万物称为色,而万物都是因缘所生,并非实有,故云“即是空”。

[21]寂灭:佛教语,指超脱一切境界,入于不生不灭的法门。

[22]奚:哪里,用不着。

[23]殚:耗尽。

[24]镌(juān):刻,凿。

[25]斫(zhuó):砍,伐。

[26]“而假于”三句:意谓给无知的石头涂上金色,加以彩绘,以震动惊吓世俗之人。“假”,凭借。顽:无知。

[27]是盖:这大概是。习妄迷真:习惯于荒诞而迷惑于真实。

[28]“始可”二句:谓才能够使人耸然而敬仰,使佛的功德极大。

[29]轮回:佛教用语,认为众生各依所行善恶,在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等六道中生死相续,旋转不停。果报:因果报应。

[30]寿夭:长寿与短命。

[31]布施:佛教布施分三种,施舍财物于人,说法度人,从危难中救人。

[32]徼(yāo):求得。

[33]恍惚:隐约不清,难以捉摸和辨认。茫昧:幽暗不明,不可测度。涂:同“途”,道路。

[34]巍然:巍峨耸立。

[35]诸相整然:谓寺中诸佛像都很完整。

[36]朝钟暮鼓:早晨敲钟报明,晚上打鼓报更。这是说寺院作息活动正常。

[37]缁(zī)流:僧人。庆赞:谓赞颂佛的恩德。

[38]灯:指佛尊前的长明灯,所以说“灯灯相续于无穷”。

[39]宫:指八寺。

[40]落寞:冷落,寂寞。

[41]衒(xuàn):夸耀。色相:指佛像雕塑。

[42]“予故”二句:意谓所以我写下大概情况,并且就此议论一番。

[43]“又以”三句:意谓还借此劝戒学佛的僧徒们,不要违背他们祖师的学说,从自身以外去寻求佛果,而应当从自己心灵光明、本性显露上去寻求佛果。“师说”,指释迦牟尼的学说。“佛”,指佛果。“外”,身外,指修寺塑佛。“内”,身内,指身体力行,即上文所说释迦牟尼“苦身修行,以证佛果”。

[44]庶乎:接近于。

【作者及题解】

萨都剌(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先世为西域回回族答失蛮氏,祖父居于雁门(今山西代县)。官至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经历,常游历山水,晚年寓武林。诗多写自然景物,亦工词。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

本篇录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它既记所见,又述所感。龙门石窟的位置、山水写得清楚简洁;石窟佛像的数量及姿态,佛像、石碑的毁坏及残存,也记载具体。由此引出一大篇感慨:好佛者耗费巨资敬佛,恰恰是违背佛的本意的。他希望学佛者毋背佛的本意。作者希望“学佛者毋背其师说”,而应学习释迦牟尼“苦身修行,以证佛果”,“求佛于内,明心见性”。议论透辟而富机趣,所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佛祖言行以揭露、讽刺佞佛的恶果,抨击指斥封建统治者推行迷信的罪孽。全文主题集中,思想明确,记述简洁。而议论严密,衔接自然而结构紧凑,疏密有致而抑扬以气,是古代游记中一篇以议论见长的佳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