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列表
古印度佛教哲学家龙树
佛教史“古印度佛教哲学家龙树”。古印度佛教哲学家龙树一、生平龙树(Nagarjuna),又译龙猛,古印度佛教哲学家,大乘佛教中观派的奠基者。活动于2~3世纪之间。关于他的生存,有各种不同的传说。据传他出生在南印度毗达婆国婆罗门家庭,属婆罗让种姓。幼年曾学“五明”,其后皈依佛教,出家于一塔庙,先诵小乘三藏,次于北印雪山获大乘经典,遂...
佛教与基督教的人生哲学
佛教史“佛教与基督教的人生哲学”。佛教与基督教的人生哲学碧莲珠佛教和基督教是世界两大宗教。宗教表面上似乎是以神为中心,其实人才是它们探讨的主要对象。它们对人生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研究是在宗教形式下进行的。由于不同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佛教与基督教在人生观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论。但是,“既然地球和人类都只有一个,东方西方就不能把人性分裂成...
贯休入蜀时间、路线考
佛教史“贯休入蜀时间、路线考”。贯休入蜀时间、路线考高僧贯休在入蜀之前曾在江陵住过。关于他与成汭、高季兴等的关系,释明复在《贯休禅师生平的探讨》(1)中有详细考证,可参考。笔者曾撰写过《五代前蜀诗书画家贯休》(2),关于贯休入蜀的时间和路线问题未深究,这里再作一番考证。释明复《贯休禅师生平的探讨》:“若是承认他曾经到过黔中(彭水)...
佛教中孕育的人际和谐思想
佛教史“佛教中孕育的人际和谐思想”。佛教中孕育的人际和谐思想马英霞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都是由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而决定的;离开了关系和条件,就不可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1]《杂阿含经》卷十六云:“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2]谁破坏了这种统一的和谐关系就要遭到因果报应。在佛教中由因缘结成的人际关系是...
慧能禅学对中国佛教史的贡献
佛教史“慧能禅学对中国佛教史的贡献”。慧能禅学对中国佛教史的贡献李锦全慧能,俗姓卢,父行蹈(或作滔),母李氏,传说原籍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宛平一带),生于广东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关于慧能的生卒年月,据题为法海撰的《六祖法师法宝坛经略序》称:“诞师于贞观十二年(638)戊戌二月八日子时。”(《全唐文》卷915)这是佛经中传说的佛诞日(按...
北朝晚期古青州地区的佛教信仰
佛教史“北朝晚期古青州地区的佛教信仰”。北朝晚期古青州地区的佛教信仰王瑞霞一∵古青州西起济南附近,北、东到海,南到泰沂山脉,大致相当于古齐国的范围。因自古以来的文化渊源,在这个范围内,陆续有许多风格极为相似的佛教造像出土。目前,已见诸报道的造像出土点有:无棣、阳信、惠民、高青、博兴、广饶、济南、淄博、青州、昌邑、临胸、寿光、诸城、莱州、青...
慧能与中国佛教的儒学化
佛教史“慧能与中国佛教的儒学化”。慧能与中国佛教的儒学化赖永海佛教自传人中国之后,受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佛教的中国化,就思想理论说,最突出的表现为佛学的儒学化;而佛学的儒学化,又以佛教学说的心性化和注重人世为表征。隋唐二代的中国佛教,特别是隋唐之后作为中国佛教代表的禅宗,在强调心性和注重人世两...
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研究
佛教史“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研究”。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研究许抗生东晋名僧慧远(334—417),早年从道安学般若学,讲说般若实相义,并“引庄子义为连类”以玄解佛,具有玄学风尚。自慧远离别道安,从襄阳先至荆州时,还曾驳斥过道恒之心无义说。在这一时期里,慧远系为一位般若学者,属于道安的本无宗。慧远人居庐山后,晋太元十六年(391),小乘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