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慈法师佛学问答一
1、问:既然“心即是佛”,只要心中有佛就行了,何必还要皈依、拜佛、念经等等这些形式呢?
答:心中有没有佛,以什么来证明呢?形式是用来证明内心的。形式的一点一滴都是内心真实的流露。我们每天的生活,一言一行一食一饮,哪一样不是形式呢?作善作恶都是以真实的“形式”来表达。心中有佛的份量,在形式上就必须表现得清净、庄严、真诚、恭敬;心中没有佛的份量,在形式上就必然会染污、庸俗、虚伪、轻浮。所以,真正的“心中有佛”,是要用一言一行来印证的。
2、问:那么,为什么还要说“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呢?
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这两句话是涵盖一切的总纲领。心即是佛,心即是魔;心即是圣贤,心即是凡夫;心即是崇高,心即是卑污;心即是天堂,心即是地狱等等;心即是一切。因为是心造作一切,是心成就一切。反过来说,“佛即是心”同样如此。佛从心生,魔也从心生;圣贤从心生,凡夫也从心生;等等,一切皆从心生。故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说具体一点,心里面是什么样的状态和境界,落实到言语行动就是什么样的状态境界。如果仅仅把“心即是佛”这句话挂在嘴上,而不是真正印在心上,就是还没有真正契悟到“心即是佛”。
3、问:“归依”是什么意思?
答:归,就是回归,归宿,回家;依,就是依靠,依凭,依仗。简单的说,就是身心灵魂要有一个依靠,要有一个家园。这个依靠和家园是永恒的、踏实的、坚固的、不打丝毫折扣的。我们的生命有了这样的依靠和家园,才会在无论遭遇什么顺逆苦乐境界时,都不会脆弱,生命才真正祥和而踏实。
4、问:为什么“归依”写成“皈依”呢?
答:这个“皈”字,可算是佛教的“专用字”了。这是佛门高僧翻译家在翻译佛经时,专门造的一个字。根据中国汉字的造字原理,这个“皈”字是个会意字。左边一个“白”,右边一个“反”。在中国古汉语里面,上对下说话叫“告”,下对上说话叫“白”,比如皇帝对大臣说话叫做“告曰”,大臣对皇帝说话叫做“敬白”。“白”表尊重、谦逊,“反”即反思、反省。因为强调这个内涵和意义,所以,佛门多用“皈依”而少用“归依”。
5、问:“皈依”以后,必须吃素吗?
答:不是。能够做到吃全素、吃长素当然很好。但不要勉强。吃素的宗旨是慈悲、戒杀、放生。皈依以后,通过佛法的熏陶,应该养成慈悲善良的好习惯。至于吃素,可以每月初一,十五吃,也可以按照“六斋日”、“十斋日”来吃,也可以半个月半个月的吃。吃素的方式多种,目的都是养成使身心清净的好习惯。
6、问:如果大家都吃素,都不杀生,那些动物岂不要泛滥成灾了吗?
答:我们学佛是要反躬自省,修养自己的心性,革除自己的烦恼习气,而不是以烦恼对烦恼、以习气对习气。不要去作“大家都不杀生会怎样,大家都出家会怎样”这些近似荒唐的假设。应该看到、应该思考的是:大家都贪欲膨胀,大家都暴躁残忍,大家都奸猾轻浮,这样的世界,这样的生活氛围,可取吗?
7、问:“轮回”是什么意思?
答:轮回就是循环。时间上周而复始,空间上星移斗转,物质上变化无常,精神上迁流不息,一切
一切都是在循环。换句话说,循环是自然法则,是不以任何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8、问:六道轮回当中的地狱、饿鬼、天神等等,如何证明其存在?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吗?
答:生命的生存繁衍状况分为四大类,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地狱、饿鬼、天神这些属于化生类。不能简单的以眼见、耳闻作为判断有无的标准。宇宙浩瀚,太多的眼见不一定为实,太多的耳听也不一定为虚。要证明地狱、饿鬼等的存在,只要符合两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就行,这个两个条件
是:一,业力;二,道力。客观的事实,是无论信不信都存在的。
9、问:对那些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有什么办法?
答:没有办法。但是“因果报应”却是对任何人都有办法的,因为因果报应这个道理,不是佛菩萨发明的,而是佛菩萨发现的。因果报应是宇宙时空当中客观存在的定律和法则。这个法则,是至公至正、没有丝毫偏私的。对那些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我们只能从心里替他捏一把汗,没有其他办法。
10、问:为什么有的人作恶作歹,却没有看到他遭报应呢?
答:这有两方面道理被我们忽略了:第一,佛法讲的因果,是三世因果。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作善作恶的种子依先后顺序不断的成熟,善恶种子成熟的时候,就是报应的时候,这也必须有一个过程。第二,当我们看到那些作恶作歹的人时,心情是比较激愤的,以这种激愤的心情就迫切地希望看到作恶的人,最好立即得到惨不堪言的报应,老是看不到现报应就很不高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必然遭报。而当他遭报应的时候,我们又不一定有机会看到了。反过来说,那些作恶作歹的人,其实也是极其愚痴的,非要把路走绝、走到尽头、走到报应十分惨烈的时候才回头,是可恨,更是可怜!∵
11、问:佛门有一句话“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说“由信门入”呢?
答:“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段话,是针对已经修学入门的人说的。就是强调在修学过程中要用心不断参究、追问、起疑情,然后通过求教、行持、亲证来破解疑情。佛法的修学步骤
是:1、信;2、解;3、行;4、证。这四个步骤是不能颠倒错乱的。如果还没有入门就“大疑,小疑”,那就是“雾”是“误”,而不是“悟”了。
12、问:修学佛法有捷径吗?
答:有。这个捷径归纳起来就是六个字:谦逊,真诚,恭敬。这既是捷径,也是必由之路,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捷径。
13、问:不学佛法行不行?
答:当然行,为什么不行?全世界那么多没学佛的人,不照样过得很好吗?关键是要搞清楚这么几
个问题:什么是佛法?学佛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学佛与我们的生活是不是有也可无也可?与其糊里糊涂甚至阳奉阴违地学,真的还不如不学。
14、问:佛法讲“破除执着”,那么,对圣与凡、正与邪、净与秽等等的清楚辨别,乃至对佛法的执着信仰,算不算“执着”?
答:佛法要破除的“执着”,分两种:1、我执;2、法执。我执,即“执着于我”,是针对凡夫说的;法执,即“执着于法”,是针对二乘以上圣者说的。凡夫的我执,即自私狭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的所有烦恼习气,诸如贪婪、嫉妒、愚痴、欺骗、狠毒、奸猾等等,这些我执习气造成的后果就是身心憔悴、自伤伤他、苦恼不尽,我执破除一分,身心便光明一分洒脱一分快乐一分。破除我执以后就不再起惑造业而得以解脱生死、脱离轮回,然后才谈得上破法执。破法执,概略地说,就是达到“法无定法,无所得法”的境界:法无定法——即世出世间法信手拈来都是法;无所得法——即具大德行有大成就而极度恬淡平和、从不以为“有所得”。
在学佛过程中,对圣与凡、正与邪、净与秽等等的清楚辨别,则是应该的、必须的,因为不这样就是愚痴糊涂。对佛法的执着信仰,也是应该的、必须的,因为不这样就成了自我否定而最终一无所获。
15、问:佛门讲“万法皆空”、“一切皆空”,既然一切皆空,为什么又强调要多行善事、积累功德?
答:“万法皆空、一切皆空”是针对凡夫的私欲心、占有心而说的。凡夫的心一点也不空,总是被欲念烦恼填得满满的,患得患失,在得失之间被折磨得苦不堪言。用佛法智慧观照,这些得失都是暂有的、虚幻的、不可取的,所以说万法皆空、一切皆空。但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一切都假,因果不假”。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种快乐的因得快乐的果,种痛苦的因得痛苦的果,是幸福吉祥还是灾祸倒霉,这些可都是非常真实、一点也不“空”的!
16、问:佛门讲“放下”,说放下了就自在了,究竟放下什么?
答:放下虚伪,得到真实;放下轻浮,得到厚重;放下圆滑,得到老诚;放下狂妄,得到平和;放下自卑,得到肯定;放下刁钻,得到体谅;放下庸俗,得到庄严。
不是放下责任,不是放下承诺,不是放下爱心,不是放下担当。不分青红皂白笼统地“放下”,是得不到自在的。自在的前提是解脱,而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就是欠债,欠债是无法解脱的。佛法所讲的自在,是俯仰无愧、身心朗朗的真自在、大自在!
17、问:佛门讲“少欲知足”,如果大家都少欲知足,都不去拼搏进取,这个社会岂不要停滞不前了?
答:佛门讲∵“少欲知足”这个“欲”,指的是私欲、贪欲。贪欲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由贪婪而欺诈、算计、坑害、嗔恚、阴险等等,所有的恶业手段都衍生出来了。客观的事实是“欲壑难填”。贪欲是一种“病”,得了这个“病”的人,是不可能通过欲望的满足来治好的。例如:贪财的人是不可能通过金钱的满足来让他不贪,贪色的人也不可能有“满足了”的时候,等等诸如此类尽皆如此。凡夫的身心在贪欲当中陷得越深,痛苦就越深。所以佛法提倡少欲知足,知足就常乐。如果人们都以知足常乐的修养去做拼搏进取的事业,那就会少了很多争斗、算计、诬陷、欺骗等等烦恼是非。可见这个“知足”恰恰不会使社会停滞不前,而是使人心得以净化,使社会更加祥和。
18、问:现在已经二十一世纪了,佛教的磕头顶礼方式,是否显得落伍过时了?
答:一点也不过时,而且还很时髦、很超前。因为我们凡夫身上心上有太多的毛病和习气,而只有当我们毕恭毕敬向佛菩萨顶礼时,我们才会感到自己很渺小、很脆弱、很无助。我们要认识自己“本来面目”,就一定要用恭敬、感恩、忏悔、发愿、立志的身心,在佛菩萨座下多顶礼,多祈求。通过顶礼折服我们的无知、自大、浮躁、虚伪等习气。通过顶礼让我们培养成踏实、谦卑、和善、包容的好习惯。人生何处不弯腰,与其在那些颠狂迷乱面前弯腰,不如在佛菩萨面前多弯几次腰,多顶几个礼吧。
19、问:寺院里佛祖所居的殿堂,为什么称为“大雄宝殿”?
答:“大雄”意思就是大英雄。佛法认为,只有释迦牟尼佛及十方诸佛才是宇宙时空当中最伟大的英雄。佛门理解的“英雄”和世俗理解的“英雄”涵义不一样。世俗讲的英雄,是以武力暴力向外征服,也就是以征服别人为目的。佛教讲的英雄,是以智慧德行反观内照,将自我身心的所有烦恼习气彻底净化,由自觉而觉他,最终达到圆满福慧庄严,达到这样境界的就是佛,所以称赞佛为大英雄,称佛殿为“大雄宝殿”。
20、问:为什么说“学佛如初,成佛有余”?
答:因为“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学佛四年,佛化成云烟”。绝大多数学佛的人,最初发心都是非常真诚、纯净的。随着学佛的时间一长,眼见耳闻好像懂得的东西多了(是好像懂,并不是真懂),福德智慧没有增长,烦恼习气却肆意蔓延,导致身心受损而不受益,渐渐忘失那一份珍贵的初发心,甚至变成“老油条”、“佛油子”了。导致这样后果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这几方面:1、自己福薄慧浅,学修没有入门,即使入门也没有章法;2、没有大善知识耳提面命的敲打和传授;3、看到其他人的种种业障言行,引发自己的贪嗔痴烦恼;4、潜藏于内心的一些不正常念头和目的没有实现。总之,真正学佛的人,应该搞清楚“是我需要学佛法,不是佛法需要我”。佛菩萨可不搞“抓壮丁”扩编队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