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印度消亡的启示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其教理影响了世界哲学,其教法传遍了东亚及南亚诸国。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宗教,在经历了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后,却从她的发源地印度消失殆尽了。
佛教在印度消亡的原因有很多。印度自古是个不重视历史记载的国度,因此我们似乎不能从史料中直接看到佛教消亡的记录,近代学者们对其研究的结论也众说纷纭,但是,所有观点无外乎两点:∵一、佛教自身发展的问题所致。二、其他宗教的竞争排斥。或许,就佛教徒而言。我们相信佛陀所说的共业、法难,令印度的佛教消亡。但回顾现实,佛教在印度的消失殆尽却留给了我们宝贵的经验和沉重的教训。今天,研究印度佛教之历史,一方面追宗溯源,另一方面即当引以为鉴。
印度大乘佛教发展到后期,是密教的时期。密教大量采用了婆罗门教的仪规和形式。从大乘佛教对入世的融合思想来说,这并不是什么过错,也是佛教自我发展的一种方法。但是密教在这个融会的过程中却偏离了方向。他过多的流于繁琐的仪式,一些密行修持的方法,成为邪师们放纵自我的借口。最终,他失去了信徒的拥护和敬仰。即如今天,我们每每看到一些人,以修持大乘佛教要做到无挂碍,无拘束,自在无相为由,于世俗中肆意享乐,违背佛法之初衷。如圣严法师所说:“以佛教的本质而言,唯有理解并实践四谛法,才能达成真解脱的目的;唯有实践戒定慧三无漏学及四摄六度,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若藉佛法之名而行外道之实,佛教岂能不亡!”我们应当时刻的提醒自我,不应该借以大乘佛教之口,行外道邪师之法。大乘佛教的自由思想,原本出于佛教完善自我而逐步兴起。然而自由的思想,即需要人为努力的把握,不使其偏离正途。就密教而言,印顺法师说:“大乘佛教与秘密,无必然之关系。然大乘佛教之兴起,则确予秘密思想以活跃之机。”但密教“承固有之倾向而流于极端者有之,融摄外道者有之”。最终,使得佛教在印度划上了句号。
当然,密教的滥觞只是一个标志。在印度佛教末期,还有众多内部的问题。例如,比丘自身学识开始退步,并脱离大众。作为专职的佛教弘传者,应当有相当的佛学造诣,足以指导世人。早期的大乘佛教兴盛,无不与优秀的大师们住世有关。如弥勒、龙树等时期。而精湛的学识更需要以平易的方式流传于众。当印度末期之佛教,论理务琐屑玄谈,供少数者之玩索,已失去了佛教之救世精神。佛教“于教内大成其哲学的教理,表面上虽然表现得很辉煌,但其反面亦正意味着佛教渐渐自从民众游历出去的结果。”(明石惠达《印度佛教史略》)脱离了最基本的大众,即脱离了佛教发展的基础,如此的印度佛教,怎么能再有坚固的根基可竖立。
就佛教外部的影响而言,印度教的兴起直至伊斯兰教的入侵是直接使印度佛教灭亡的原因。“佛教在印度流行千七百年间,未曾一次夺取婆罗门教的地位”,“即使在阿育王、迦腻色迦王统治中,婆罗门教仍在一般民众中具有相当势力。”(明石惠达《印度佛教史略》)佛教并没有如其他宗教一样,极力宣扬自己,而是以无为、随缘的姿态发展,即使是改革,也出于生存、延续的需要。我们不是希望佛教如某些激进宗教一样,不惜手段谋取本教利益。而应该有保护自我并顺应社会发展的方式。佛教曾有的兴盛,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亦正是把握了这一点而进行的。中国南北朝初的佛教,吸引了儒学、玄学而得以发展。印度佛教在大量吸取婆罗门教义理形式后,却未得以振兴,最终在伊斯兰教的铁骑和刀剑中灭亡了。虽然我们说这些是外来的影响,然而追溯缘由,于佛教内部的因素仍然是息息相关的。
以人为鉴,可以正身;以史为鉴,可知兴衰。透过佛教在印度的消亡,我们应当从中找到借鉴之处,着眼于现实,反省自我,使今日在中国的佛教得以健康发展。这是我们今天了解印度佛教历史最根本的意义所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