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河地区志——第二章∵佛教
节名:第三节∵寺庵
正文:∵一、沿革
1917年,克山设治局德都镇(今德都县青山镇)数名女教徒在镇内建立了“海慧寺”。之后,各县相继建起了寺庙庵堂。其中,以今德都、北安两县(市)境内较多。
1928年,区内最大的寺庙“钟灵寺”建立(在今五大连池市)。1930年,德都设治局境内有寺庙5处,占有土地460亩,房屋60间。1935年,寺庙增至9处。1939年,瑷珲县境内有寺庙2座。至1945年,区内有寺庙16座。1947-1948年,全区大部分寺庙被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政策得以落实,五大连池市的“钟灵寺”等寺庙重又筹建。至1992年,全区有寺庵3座。其中,北安市2座、五大连池市1座。有佛事活动点2处。
二、主要寺庵
【海慧寺】∵建于1917年(位于今德都县青山镇内东北),有草房3间。寺中尼姑属净土宗教派,供奉关圣帝君、弥勒佛等神像(为泥像或铜佛像)。1930年,寺内有尼姑3人,主持为静德尼姑。1935年,有尼姑11人,主持为文昭尼姑。1943年,有尼姑14人,主持为苗尼姑。建国后,仍有3位尼姑从事宗教活动。至50年代末,海慧寺被关闭。
【钟灵寺】∵建于1928年,位于极乐山(今五大连池市药泉山)山顶,是区内历史上最大的1座寺庙。寺庙最初的两名主持分别姓刘和姓高,是吉林扶余人,属天台宗教派。钟灵寺是两人从拜泉县太平桥钟灵观来到五大连池药泉山后,通过传教化缘、募工种地等途径筹建而成。寺庙原为五栋草房,谓五层殿,设有客、禅、念佛、十方4堂。大殿上有铜佛像207尊。其中,百余尊由拜泉县钟灵观运来,其余为当地刘铜匠所铸。神像中有释迦牟尼、菩萨、弥勒佛、忠臣、孝子、烈女等。其中,等身大佛坐像146尊,童像61尊。寺内由主持、监院、首座组成,和尚受戒不烧头,每人都有戒碟(身份证明)。
1931年6月18日(农历五月初三),钟灵寺遭风暴袭击被毁。随后,重修了4栋房子。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建移民区时,又盖了1栋青砖房。1942年,寺内有和尚28人,监院2人,杨盼香(法号精一)任主持。1943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因军需紧张,侵华日军强抢了寺内百余尊铜佛像改造子弹,寺庙从此衰败。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前,寺内有长住和尚20余名、有游方僧80名。寺庙占有土地200垧,有牛60头,铁车4辆,粉房1处,雇佣长、短工数十人。
东北解放后,钟灵寺在土地改革时被农民扒掉。
【法华寺】∵1935年始建,初名“三教寺”(旧址在今北安市东煤建公司院内),有和尚10余名。1948年土改时,和尚全部还俗。
1987年,经省宗教事务局批准,重建了寺院,更名为“法华寺”,有87平方米的大殿1座和27平方米的居宅3间。大殿上供有释迦牟尼等佛像。寺院建立之初,主持是张殿林,法号“本一”。本一故去后,祝希山接任主持。至1992年,寺内有和尚7名。
【德源寺】∵建国初,在土地改革时被遣散的尼姑文昭(俗名于文芳)在北安城郊乡自繁一队建立了德源寺,有草房3间,先后收有6名弟子。
1983年,经北安市***批准,重建了德源寺。有大雄宝殿111平方米、住宅42平方米。有尼姑5人(主持为觉庆)。至1992年,基本未变。
【念佛堂】∵1990年,在五大连池市药泉山原钟灵寺旧址上复建。1992年,有和尚6名,觉悟为主持。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