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甘宁青三省区考古成果的一次回顾
□∵邵明杰《丝绸之路》∵2009年第04期
[摘要]∵《甘宁青考古八讲》对甘宁青地区自旧石器时代至明代的主要考古遗存及简牍的发现与研究状况进行了整理分析。该书既侧重于地域特色,又关注最新研究成果,是对甘宁青三省区考古成果的一次回顾。
[关键词]∵考古学;甘肃;宁夏;青海;西北史
[中图分类号]K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59-02
在中国区域史研究中,西北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进一步推动西北史研究的发展,由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术中坚及合作单位兼职教授担纲的甘肃省历史学重点学科资助项目——《西北史研究丛书》于2008年1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该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甘宁青考古八讲》由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李怀顺副教授、文史学院黄兆宏副教授执笔撰写。
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地理上接壤,拥有相同或相近的生活环境及历史文化背景。自旧石器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便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遗留下丰富的考古学遗存。
《甘宁青考古八讲》共22万余字。第一、二讲主要介绍史前时期甘宁青地区的主要古人类地点、遗址及考古学文化。第三讲主要介绍甘肃东部、宁夏的商周文化系统主要墓葬及存在于甘肃中西部、青海、宁夏的非商周文化系统的七个考古学文化。第四至七讲依次对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时期甘宁青地区的考古遗存进行介绍。第八讲介绍甘青两省发现的简牍。现依各讲内容对该书加以略述。
第一讲“旧石器时代遗存”,按早、中、晚三期对泾川、镇原、庆阳、环县、肃北、庄浪等县发现石器及动物化石的13处地点,“平凉人”、“武山人”晚期智人化石的研究情况及发现古人类活动遗迹的东乡王家遗址、海西小柴达木湖遗址、贵南拉乙亥遗址进行介绍。尤其是对出土文物较丰富、学界研究较深入的灵武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文化系统归属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
第二讲“新石器时代遗存”,分早期遗存、仰韶文化遗存、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四节进行介绍。早期遗存主要包括秦安大地湾一期遗存、天水西山坪遗址及天水师赵村一期文化。仰韶文化遗存主要介绍天水师赵村仰韶文化遗存、秦安王家阴洼遗址、民和阳洼坡遗址及民和胡李家遗址。尤其是对持续时间长、出土文物丰富的秦安大地湾遗址仰韶文化遗存进行了详细论述,对学界关于大地湾地画、F901房址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概括。马家窑文化一节在对分属于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的12处主要遗址进行了概述,并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重要意义、马家窑文化的社会形态及族属进行了介绍。齐家文化一节,对十处主要遗址进行了介绍,并从文化特征、类型、分期、经济形态、墓葬和宗教习俗、社会形态、文化渊源等几个方面纵向展开,对齐家文化的整体面貌进行勾勒。
第三讲“商周遗存”主要介绍了甘肃东部、宁夏商周文化系统的主要墓葬及存在于甘肃中西部、青海、宁夏的非商周文化系统的七个考古学文化。在商周文化系统部分主要介绍位于庆阳县的两处商墓,位于灵台、泾川、崇信、合水、正宁、宁县、庆阳、固原等县的13处西周墓,位于灵台县的景家庄春秋墓地,位于平凉县的庙庄战国墓地及位于崇信县的刘家沟秦国墓地。并着重对位于礼县的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圆顶山秦国墓地进行了介绍。在非商周文化系统部分,分别对分布于甘肃永靖、临洮、东乡及青海民和、隆化五县的辛店文化,分布于甘肃中东部的寺洼文化,分布于甘肃永登、古浪、武威、天祝、永昌、张掖、民勤等地的沙井文化,分布于青海东部黄河及湟水流域的卡约文化,分布于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附近的诺木洪文化,分布于宁夏固原及甘肃庆阳地区的杨郎文化的主要遗址、文化特征、经济状况、埋葬习俗、文化渊源等问题进行了介绍。
第四讲“秦汉遗存”,对发现于酒泉、武威、永昌、兰州、庆阳、银川、盐池、吴忠、西吉、固原、平安等地的14处汉墓,发现于天水、武山的两处战国秦汉墓,发现于天水、秦安的两处秦汉墓,发现于同心县的匈奴墓,发现于大通县的汉晋墓及学界对其年代尚存争议的武威雷台墓进行了介绍。着重对“雷台墓墓主身份”、“铜奔马”、“天水放马滩地图”等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还对额济纳河流域的居延、敦煌甜水井、敦煌悬泉置三处汉代遗址进行了专门介绍。
第五讲“三国两晋南北朝遗存”,对发现于嘉峪关、酒泉、敦煌、武威及高台骆驼城的魏晋十六国墓葬,发现于青海省互助县的魏晋墓,发现于宁夏固原、彭阳的两处北魏墓及发现于固原的北周李贤夫妇墓进行了介绍。
第六讲“隋唐遗存”,对发现于平凉、秦安、敦煌、青铜峡、盐池的五处唐墓,发现于天水、固原的两处隋唐墓,发现于武威及青海乌兰县的两处唐代吐谷浑墓地进行了介绍。并着重对出土于泾川县的舍利石函,出土于灵台县的舍利石棺,发现于天水的永安寺舍利塔地宫进行了介绍。
第七讲“宋元明遗存”,按宋代、西夏、金代、元代、明代五个部分,对各代主要墓葬进行了介绍。宋代部分主要介绍发现于陇西、镇原、合水、天水、会宁、泾源的六处宋墓。西夏部分介绍了发现于武威的西夏墓,并对银川附近西夏王陵的形制布局、陪葬墓、碑亭遗址、陵园北端建筑遗址及重要文物进行了详细介绍。金代部分主要介绍了发现于兰州、静宁、临夏、西吉的四处金代墓葬。元代部分主要介绍了发现于漳县、陇西的两处元代墓葬。明代部分主要介绍了发现于兰州、漳县、西宁的五处明代墓葬。此外,还对发现于灵武县瓷窑集、回民巷的两处窑址,位于贺兰县拜寺沟的西夏遗存,位于武威市的白塔寺遗址进行了重点介绍。
第八讲“简牍的发现与研究”介绍了甘青两省发现的简牍。大量简牍的出土是甘青考古的一大特点。书中按出土地点将两省所出简牍分天水放马滩秦简、武威简牍、敦煌简牍、敦煌悬泉简牍、居延简牍、玉门花海简牍、甘谷汉简、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简八节进行介绍,对部分简牍释文进行援引,并对甘青地区出土简牍的特点进行了概括。
通读全书,笔者认为本书还有以下特色值得肯定。
一、《甘宁青考古八讲》的出版,是对甘宁青三省区考古成果的一次回顾
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甘宁青作为一个单元,无论是在自然环境还是人文风俗方面,都越来越体现出鲜明的整体性。该书对众多属相同文化的史前遗存、形制相似的历史时期墓葬进行了跨省区归纳,使研习者能更为直观地纵览甘宁青三省区的整体历史文化面貌。而作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地区,建立甘宁青三省区整体化的考古观,对促进西北区域史、民族史的研究,将提供有力的考古学支持。
二、该书注重对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注重启发读者的思考
如在第三讲介绍大地湾地画时,就援引了七位学者的不同释读观点,使读者在思辨火花的碰撞中体味到考古学的乐趣。再如在第四讲介绍武威雷台墓出土的铜奔马时,列举了一种主流观点及五种论据亦较为充分的争论,使读者对铜奔马的认识豁然开朗。
三、有简明工具书之作用
该书在各讲的行文编排中,尤为注重对典型遗存的介绍,并以此为框架,以充实学者们对该课题的研究及与其他遗存间相互关系的介绍。如在第三讲介绍寺洼文化时,既介绍了寺洼文化同辛店文化同源的可能性,寺洼文化中的先周文化因素,寺洼文化与先周文化、西周文化在地域上相互影响的模式,也介绍了在族属问题上存在的“氐羌说”及“戎狄说”,并对“戎狄说”的论证过程进行了介绍。再如第五讲介绍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时,在肯定该墓所具有的承前启后特征的基础上,也对出土文物所显示出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进行了介绍。该书的这一特点不仅为读者展示了通过考古材料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也为专业人员快速检索甘宁青地区各类典型遗存的相关信息提供了便利。
总之,《甘宁青考古八讲》一书既侧重于地域特色,又关注最新研究成果,是对甘宁青三省区考古成果的一次回顾。它的出版必将对考古学知识的普及、对西北史研究中考古学材料的检索应用产生推动作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