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佛寺遗址被完整地揭露出来了。
尼雅偏北的古河床地带,两岸有密集的红柳包,岸边有一处孤岛似的台地,还有一条长达百余米的人工林带,均已枯死倒卧,树的直径40至70厘米。台地上面是较大的遗址群。东端是佛寺,佛寺北有院门,西有冰窖,北面是大院落。院落包括房屋和附属的果园等,周围有苇草柳枝篱笆墙和成片的树林。整体应是一组关系密切的建筑,被推测是西晋初年前后当地最高***机构所在地。
到目前为止,尼雅总共发现各种文书1191件,其中汉文文书100件左右,大量是在离这个佛寺只有20米的地方的房子里出土,着名的“泰始五年”汉文木简正是在这里发现。其实这件总被人们提起的汉文木简上,也不过寥寥数语:
泰始五年十月戍午朔廿日丁丑敦煌太守都
字数不多,却具有无可置疑的特殊价值,因为“泰始五年”是西晋武帝的年号,为公元269年,这个明确的日期,至少是尼雅遗址年代的重要参考。这里还出土了漆器、丝织品等典型的汉文化遗物,至于新发现的一件木雕人像,还很难准确判断文化风格的归属,木雕表现了一位女性,是刻在一个长方形木块正反两面浮雕,用墨勾出五官、手指及服装的衣褶,头部微侧,头顶有发髻,右手叉腰,左臂上屈,身穿圆领衫,下着长裙,姿态婀娜。
最重要的当然是那座佛寺。发掘后发现它呈方形,基址四面清晰地留下整齐的木柱,残存的底部用木板围绕,上部有栏杆。殿内中间设佛坛,上部已无存,围绕佛坛是供人朝拜的回廊。回廊的东北角,清理出坍塌下来的许多壁画碎片,可以拼对复原出佛像和菩萨像。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佛教遗迹,很早被世人所知,外国探险队掠走的佛教遗物,至今仍陈列在各国的博物馆中,遗憾的经过认真科学发掘极少。而这座是以详细的测量、完整记录严格地以科学考古发掘程序进行的,全面的揭露后,清楚地知道了当时佛寺建筑布局。
佛寺早已废弃多年埋在地下,基址却难得保存完好。奇怪的是中间佛坛处有一个深深的土坑。按田野考古程序来说,土坑早已挖过文化层、进入了生土,这种继续深挖的做法显然不是经过训练的考古学家所为。原来斯坦因早年调查过这里,从他日记独白中不难发现,他主要依靠雇来的民工从事发掘:“在我确立的规矩下向我出示他们拾到的东西,一旦有古文物的价值,就能拿到合适的报酬。”斯坦因毫不隐讳地叙说出当年他的工作方式,即按日给雇来的村民付工资报酬,如果谁挖到珍贵遗物,会额外领到赏金。这种用人之道,激励着那些对考古无知的村民胡挖乱掘。人们都相信斯坦因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一位出色的考古学家,而在这时候却像是个收购文物的商人。
出土的那件壁画佛像,一般人看来会遗憾它的残缺,但田野考古能得到这种程度的遗物,也可以说是百年不遇。
新发现的佛像,风格与过去***各地的都不一样,更不用说与中原地区的差别了。佛像从头至胸保存完整,面庞五官清晰,柳叶弯眉,双眼下视,蓄八字胡,嘴角微微上翘。目光中有难以察觉的微笑和庄重,象是要普度众生,又象凝视着大千世界,在似梦似醒之间向人们述说着生命的真谛。
历史上西方世界出现过着名的亚历山大东征。公元前330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灭亡了古波斯后,开始大举进攻中亚,一直越过兴都库什山脉攻入印度北部,他在征服的范围内实行殖民统治,建立城邦,迁移居民,使当地接受了希腊文化的强烈影响。产生于印度的佛教,流传到这里后,在宣扬佛法的手段上发生了变化,佛教美术也从此出现了崭新的风貌,并随着佛教的东渐一并传入中国。佛教及其艺术东传,和田一带是重要的一站,也是印度和中亚连接***南部的枢纽,尼雅出土的壁画佛像,可以代表这一地区早期的佛教艺术风格。
古代的宗教信仰常常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宗教之间的互相残杀,留下许多血淋淋的故事,不仅给后人留下痛苦的回忆,有时也完全改变了历史。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许许多多十世纪以前的佛教遗迹,标示着***南部佛教势力曾一度占绝对优势。可如今情况完全不同,南疆人几乎都信仰伊斯兰教,城镇乡村随处可见到清真寺。在一个地区内,一种宗教全面取代另一种宗教在世界上也属罕见,可以想见,南疆历史上经历了多么残酷的宗教厮杀才完成了这一转变。
古代尼雅人信奉佛教无疑,至今保存最高最雄伟的遗迹,就是一座佛塔,它在众多的遗址群中如此醒目,说明佛教在这里的特殊地位。而这座新发掘的佛寺,更加使人感觉到缭绕的青烟和沉稳的锺声,曾是这里的朝朝暮暮,也实实在在看到了佛教东渐时一个坚实的脚印。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