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挥手将送别20世纪,又将迎来一个漫漫的新纪元。从近一个世纪所走的路,回首而看,有战争的创伤,也有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富足生活,当人们分享幸福时,大多忘郄了战争,自然灾害所引发的苦痛,回放下列的"节目",定会收起笑容了。∵
泥石流,水土流失;∵
酸洪泛滥,森林遭伐,空气污染;∵
地震频发,干旱,土地沙化;∵
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土地急剧减少;∵
强磁,臭氧层空洞;∵
物种绝灭,恶性疾病流行。……∵
今年是龙腾之年,祥龙没有带来丝丝的春雨,郄是黄天漫日的沙暴,目前,北京已经经历了五次极恶劣的天气。∵
98年的暴雨洪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沙尘风暴同样是人类破坏家园,偿到的因果恶报。∵
全世界的人们面对一个重要的课题环境保护,环境成为了人类的共同课题。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国别,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要在这个蓝天下生存,环境问题将人类锁定在一个"频道"中。∵
"环保"是媒体频繁出现的热点,各国***、各界人士都给予极大关注,然而从实际情来看,生态危机的问题并没有根本性的好转,目前的行动,只是延缓了地球生物种群灭绝的速度。∵
各大宣传媒体的报导灌于眼前、耳边,是否触动了这地球村成员呢?显然,从直观、凸现的生活现象来看,是令人遗憾的。必须指出的是:破坏环境的行为不仅是砍伐了几棵树,毁掉了几片草,或污染几条河的简单认知,人类应该从更为广泛的范围反思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停止对大然疯狂的掠夺性开发。∵
日常生活中,每天大量广告充斥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人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各种媒体传播的"痛苦"。广告无非是让你了解其产品,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正是现化社会消费特征。要解生态环境遭人类破坏的窘境,不检讨消费层面的问题,难以达到治本的目标。∵
高消费、过度消费,哲学家给其下的定义:"摧毁或毁掉,浪费或滥用,用光,用尽"。∵
"消费就是爱国",错误的观点没有得到检讨,反而以一种模式在全球广泛推广。凯恩斯所运用的,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公式,已经移植在中国经济中了,凯斯恩的观点被绿色主义者称为:"高速增长中的消费主义扩张。"向全球推广这种方式,只会加速这个生物圈的毁灭。∵
现在留给人类的疑问是:拥有多少的时候,能停止增长而达到人类的满足呢?∵
有人的活动,就会有人类的消费,但是如何把握这个"度",使之合理,而又不放纵,此题值得讨论。∵
当今,消费者许多东西买到手之后轻易的又丢弃了,忘记了当初选择时的渴望。这不尽要问一问?到底是生活需要,还是内心想要呢?∵
"现化人的贪婪将会把珍贵的资源消耗殆尽,从而剥夺了后代的生存权。而且,贪婪本身就是一个罪恶,它是隐藏于人性内部的动物的一面。而人类身为动物又高于动物,若一味沉溺于贪婪,就会失掉了做人的资格。因而,人类如果要治理污染,继续生存,那就不但不应该刺激贪欲性,还要抑制贪欲"。∵
人们为了满足私欲,拼命捞取财富,当知,财富是不断在交换、转化,其性是空性,没有恒长不变的。佛说财产为五家共有:恶政、盗贼、水、火、不肖子。∵
宗教伦理上认为:提升生活的层次,不是表面上的物质追求,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的全面提升。清凉的佛法是洗涤贪欲的最佳良药。∵
圣严法师针对现实生活中的过度消费倾向,提出了"用奉献来代替争取,用惜福来代替享福"的口号。∵
跨世纪的这个非常时代,面对空前的文化解构与重整浪潮,道德失衡与重振局面并存的今天,挖掘宗教道德内在价值,犹显重要。∵
佛教界倡导"人间净土";***当局提出了"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而宗教与社会相适应的契合点──伦理,是文明进程赋予人类群体的共同标记,是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内在保障。∵
"文艺复兴"以后,积压在人们头上的神圣光环逐渐被世俗生活所粉碎,人性自觉得到了解放和张扬。人类开始破除套在头上的宗教力量的神秘性,提出了"主体﹍﹍客体",二分的思维模式。∵
按照这种理论,人永远是主体的存在,其它生物郄是奴役或是支配的地位,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折磨动物。因为,它们认为道德只是对人而言才存在的,在人类生活之外并不存在道德关系。因此,人可以支配地球上的一切,包括"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征服自然,采用强硬的手段,扩张人的贪欲,放纵了人的能动作用,杀虐动物成为天经地意的"神圣权利"。∵
东方人主张"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人与自然作朋友。面对如此的现实,人们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答案,伟大释尊的佛法思想,为解人类的危机,开有药方,针治时弊,有挽回劫难的智能。∵
从佛法的核心理论﹍﹍缘起法看,世界是一个各种条件组合的动态结构:"众生及身心境三缘的合而成为世界万象。众生的生存,须从外在的环境(器世间),不断摄取空气、阳光、水、食物等,还须有蓝天白云、绿水青天、鸟语花香等适意的色、声、香、味、触,来愉悦身心。缘起之间,有重重的关系,无限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现象都不是不变的、独立的,实体的存在。一切事物的无自性,而体现平等一如的法性,好象海里的水泡和整体个大海的同体关系。"∵
依正不二是谓:"依报"、"正报"的略称。正报:是指自己与他人的身体即众生及至诸佛的身心;依报:是指生命存在所依存的环境,包括国土、山河,以至整个环境世界。不二:有两层意义:从俗谛看:"凡有对法不相舍离"的规律。矛盾:对立的双方并非只是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而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真谛看:矛盾、对立的双方体性是一,就其本质而言,本无对立,本无差别。所谓依正不二,即是生命主体与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同一体性。∵
佛教世界观的整体性与生态学有一致的认同,这个思想与每一个事物其生命平等的内在价值观──佛性论,都是生态学理论中的思想资源,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
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中曾经表达了佛法的"依正不二"思想,其曰:"人是无限宝贵的,但是同样地,与我们一同生活在这个行星上的动物和植物的生命,也应当得到保护、保存和照顾。对自然的生命根基无限制剥夺,对生活圈的无情的破坏以及宇宙空间的军事化,所有这些都是野蛮的暴行。﹍﹍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依赖于我们全体的福利。因此,决不应该鼓励人类对自然和宇宙的操纵,与此相反,我们应该养成与自然和宇宙和谐相处的生活。"∵
佛教徒明了身境等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在延续法灯慧炬中,就会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
佛教徒始终遵遁个理念。"天下名山僧占多","天下名山僧建多",山川大地,被佛弟子开拓出了一座座的神圣殿堂,添置一处又一处的人文胜景,也记他们生态环保中的典范功业。∵
佛陀对生存环境十分珍爱并教诲,经云:"不败自然相,相应度无极力,"(∵《菩萨璎珞经》卷七∵)。佛陀在戒律中规定:"夫荫其枝者,不摘其叶。"∵
《楞严经》卷六云:"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佛陀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伦理观念,作为约束、激励佛教徒日常实践,提升了其道德品质。∵
原始人类茹毛饮血的时化,残杀动物为填充自己的肚子或披毛御寒。而今,人类虐杀动物的行为是劣质动物性的根深蒂固之毕露。∵
佛教尊重生命的慈悲观为人类爱护地球生物做出了榜样。"三皈五戒"是佛教徒要做到的根本准则。其中制订的不杀生的戒条,包涵了不得有起杀动念的想法。佛法倡导众生平等,教诫佛弟子,"从慈悲眼等观一切众生。"因此,佛陀要求对生命的关怀,做到"无缘大悲,同体大悲"。∵
佛经云:"若能至心至大,怜悯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有了这个基础,才能产生对生命真正的关爱。∵
尊重生命是佛教的重要原理,在戒律中,制订了:见牛马羊,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以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梵网经》规定:"若佛子,从慈心故,行放生业,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以后便演化出放生的仪轨。∵
佛教还认为,身语意之中,只有善、恶二业能够感召果报,善法召乐果,恶法召恶果。因果之报:"表明个人责任的更重要的要素,当这种观念由于造成现在境遇的原因是自己无法回忆起来的前在的行为。因此,人的直接责任意识多少就会减弱,业力(因果律)的理念,实际起到了一种警告的作用。"∵
经云:"若诸众生,恶业同道,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楞严经》∵
"业道如秤,重者先牵"。《业道经》∵
"定业有二:一者报定,二者时受;或有报定,而时不定,缘合则受,或三时受,所谓现受、生受、后受"。《涅盘经》∵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律奖罚分明,这种思想对环境伦理中有重要意义,如果人们贯彻这种思想,凌驾于动物之上的强权思想将被彻底抛弃。∵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佛教的根本宗旨。庄严国土,即建立合理、美好的理想社会。《弥勒下生成佛经》中描述未来的理想社会是:∵
"国土富庶,无灾荒厄难,地生软草,出自然香稻,树生衣服,花果常满,城市为七宝所成,名花充满,好鸟翔集,人民皆自然行善,寿长八万岁,相貌端严,和平安乐,皆大欢喜。"∵﹍﹍∵
那是多么美妙的清净佛土。要实现这个理想,必须环境清净和内心解脱相一致,做到标本兼治,内外统一。∵
圣严法师开示说: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手环保,一是物质环境的环保;一是正本清源,从人心净化做起。﹍﹍环保清洁日,更是希望将这种精神带到心中,从心灵自律自发。∵
将环保问题递进精神领域,这是哲学家所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提升人的品质,建设净土世界,必须通过教育的技巧来扭转人类的价值观,从自私自利、自害害人的价值观,转化为:以成就他人,作为成长自己的价值观,那就是──利人便是利己的价值观,是以奉献自己来取代掠夺它人的价值。这种价值观的转化,主要以人类心灵的净化为根本,而佛法又名心法,是专治心病的大法。一般人都知道追求生活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安全、安定和美化,郄忽略了心灵的净化。∵
人的行为之所以破坏自然,污染环境,实乃是由于人的心态出了问题。大家想征服自然,而主张人定胜天,偏偏忘郄了人心不能节制。∵
因此,圣严法师提出:要以"心灵环保"来导正人类价值观的偏差;再以礼仪环保提升人格的尊严;以生活环保来确保生活的俭朴;以自然环保来保护生态的生生不息,以此四种环保,保障人类现在生命安全,也保障了人类子孙的生存绵延。∵
应该指出,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因地域的差异,信仰的不同,种姓的不同,贫富差距,没有一个统一的、整体性的文化理念,很难以将环境生态的思想贯彻执行,而宗教的伦理道德则可以汇总出一部"统一的教材",但并不是统一信仰,而是净化人文社会的价值观为契点,这里***省的圣严法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心?五四运动",即:∵
四安:安身、安心、安家、安业;∵
安身──在于生活的勤劳俭朴。∵
安心──在于生活的少欲知足。∵
安家──在于家庭中的相爱和相助。∵
安业──在于身口意的清净和精进。∵
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环保必须从我们的生活简单化、纯朴化手。∵
能不能要,该不该要?清楚知道的"需要",化解个人的欲望的"想要"。想一想奋斗没有?时时觉察自己的心念,安住身心。∵
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
感恩──奉献回馈不求报。∵
感谢──顺逆因缘皆恩人。∵
感化──知惭愧、常忏悔。∵
感动──智能慈悲对人。∵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
知福──知是常乐,安贫乐道。∵
惜福──珍惜拥有,感恩图报。∵
培福--享福非福,培福有福。∵
种福--成长自己,广种福田。∵
圣严法师指出:多年来法鼓山在心灵建设方面,展开一连串的实践活动,每一种都负有净化人心的教育功能,整合起来即为、"心?五四运动",其内容包含四安、四要、四它、四感、四福,配合法鼓山的大普化、大关怀、大学院,三大教育而成为全面的教育,总体而言就是:"精神启蒙运动的生活教育",共同揭示21世纪人类生活新主张。圣严法师强调,这个理念是不分宗派、种族、年龄的,而是适合世界上每一个人。∵
21世纪的科技进步之快速,会极度地惊人发展,它对人类的命运讲,究竟是祸是福,对于地球资源的损耗及自然的破坏,也将难以想象。若再不从人类的价值观转化,从心灵中净化,而以人文社会的关怀来制约并引导科技发展,使之为人类服务而非把人类带向毁灭。圣严法师推出的"心?五四运动",其理念中没有一个佛学专用名词,淡化了宗教色彩,可让各种民族文化背景及宗教信仰的人类共同使用。但其内涵,即是佛法的心法,它可以深入佛法,郄未必与任何其它的民族文化及宗教信仰背景的相抵触,所以这项运动,必将是可久可大的。∵
每一种宗教都有自身的伦理和灵性资源,而佛教是"通过消除染污和迷妄以及冥思的生活,使所有的人得到拯救和觉悟",这一切让人们感知了它的气魄和大愿。再以后的世纪中佛法将人类共知和遵循的道德尺度。让我们为实现这个理想共同努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