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现代佛教
时间:公元一九九○年十二月廿八日
地点:佛光山
对象:法师、教授
一.要有人间进取的精神二.要有乐观喜悦的说理
三.要有资生利众的事业四.要有悲智愿行的性格
各位教授先生、各位嘉宾: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现代佛教」,我以「如何建设现代佛教」,提出我的看法。
「现代化」这个名词,代表着进步、适应、成功、光明、自由、民主的意思。有人看到佛光山的各项建筑与设备,常说我们「太现代化了」。我个人是具有融合的性格,我希望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起来,现代佛教应把南传、北传的佛教融合起来,把禅、净融合起来,把出家、在家融合起来,更应把世界的佛教也融合起来。全世界不管在政治、社会、经济、军事各方面,不管如何传统,但大家都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只有在「现代化」之下,人类才能生存、幸福。戈尔巴乔夫不断改变政策,让国家努力朝向自由民主发展,他才能得到诺贝尔奖。东、西德彼此协同,我们也为德国的「和平、进步」,感到欢喜,这也很具有「现代」意义的。其它如南北韩的来往,***、大陆海峡两岸的来往,大家都觉得如此交流,比较适合现代化的要求。
过去,大家都在传说中赏月;现在,美国把人送到月球上面去,直窥月的真相,这是「现代化」的成就。***从十大建设至目前的六大经济建设,主要是让***现代化。就是闭塞的中国大陆,也提倡四个现代化。甚至,我们的生活里面,物质的丰富,社会的进步及经济成就,皆归功于「现代化」的发展。看起来,「现代化」是举世所要作的、所要推行的,那佛教如何现代化呢?这是我要提出的「如何建设现代佛教」的意见,我的主题有四点:
一.要有人间进取的精神a
在这世界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个人不是靠别人给我们财富,给我们救济,都要靠自己去努力才能生存。所以,人要有进取的精神。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是最具典型具有人间进取精神的圣者。
佛陀出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他自成道后,从托钵、乞食、游行于摩竭陀国、憍萨弥罗国之间传教,说法、度众生,无一不是他进取精神的表征。
历代的佛弟子们亦是如此。富楼那不怕生命危险到蛮荒的输卢那国传教;迦旃延为护正法,常与外道论议;阿那律因精进而失明,也因精进得天眼;阿难曾到牢狱营救被囚的频婆娑罗王;目犍连到地狱救母。由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知道佛教重视济苦的发心及进取的精神。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等大师,渡沙河、越葱岭,为了求法至印度取经,虽备受艰厄困顿,终以誓死不归的决心,取经东还。一千五百年前,慧深法师为了弘传佛法而无视艰险,远渡重洋,不但创下发现美洲的记录,更成为美洲佛教的滥觞。
唐朝监真大师,深感佛法应兴隆有缘之国,以舍我其谁的决心,到日本弘传戒律。经六次东渡,十一年的颠沛流离,最后虽双目失明,仍以六十六岁的高龄,远渡至日本兴建戒坛。智实大师因不满太宗下诏道士位列僧前,表奏极力谏止,遭罪受杖,义无反顾。由于历代高僧大德的积极进取、护教,佛教方能迭经天灾法难而屹立不摇,流传至今。六祖大师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法要落实人间,才有存在的价值,若要佛教兴隆,利乐有情,唯有积极进取方能成其效。
各位教授、各位论文发表者,远从加拿大、韩国、日本、美国、香港、***各国来到此地,为了一次演说,为了一个「现代」的主题,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大家不惜路途遥远及一切辛苦,如无进取精神,我们的学术会议,又如何能举行呢?我在美国,有一位教授对我说:佛教只有忍让、后退的观念,他说美国的文化里面,都是要人向前推进。我自觉很遗憾,一般人提到中国的佛教,给他们的观念就是保守、落伍、消极、悲观、厌世。可能中国的佛教徒误会菩萨修行的六度中,有一个「忍」字,因而以为什么事都不要计较,要忍让、要后退。我们应重新为「忍」下定义。忍,它不祗是忍让、后退的消极,它具有积极向前的精神。例如:降魔时需要忍,牺牲奉献时需要忍,从忍中智能才能增长,从忍中功德才能增加,从忍中我执才能去除。所以,我们提倡佛教要有进取精神,要有坚忍的力量,而去推行大慈、大行、大智、大愿的精神,佛教才能发展、弘传开来。
比方说:佛教重视修行,如果要修行,就必须与我们的自私、烦恼作战,没有进取的作战勇气,烦恼魔军又如何能消灭?要弘法,如果不能以进取之心,不断汲取新知,又如何能应世所需,为人所接受?佛教要兴隆,如果没有积极进取的护教之心,又如何能排除邪见?如何能生起「闻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的宗教热诚?所以我们要呼吁:今后佛教徒,要有进取佛道、菩萨道的精神,对于佛法事业、度众、修行,都应具有进取的精神。甚至现代的知识,现代的方法,现代的思想,都应该进取而加以应用。
二.要有乐观喜悦的说理b
我们都知道佛教传统讲经的方法,一开始就把经中对世间实相的分析,照本宣科的说出来:苦呀!空呀!无常呀!不错!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佛陀所说的三法印。但在当今说法布教时,要应用善巧方便。佛教为什么说苦?是为了追求幸福快乐的;苦是人间的现实,但非我们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要脱苦、寻求快乐。说到空,天也空,地也空,四大皆空……,让大家很害怕,觉得什么都没有了。其实「空」是建设「有」的,只是一般人不了解。空有空的内容,在空的里面才能拥有宇宙的一切,不空的话,就什么都没有了。真「空」生妙「有」,我们先有「妙有」,才能入空;先建设现实「有」的世界,从「有」的真实中,方能体验「空」的智能。
有些佛教人士说法,常否定人间现实的需要。比方说:弘法的时候,谈到金钱,就说「黄金是毒蛇」,好可怕哦!谈到夫妻,都是「不是冤家不聚头」;讲到儿女,是一群讨债鬼;论及世间,凡事都是无常的……。那么一般人听到了这些,到底他拥有了什么?围绕在他四周,都是毒蛇、是冤家、是讨债鬼、随时会幻灭的一切,好可怕的人生!
佛教并非全盘否定金钱,对于取之有道的钱,称为净财。净财可以推动各种事业发展,使社会安和乐利。妻子儿女、亲戚眷属,只要彼此尊重、互敬、互谅,可以成为道友法侣,建设和乐的佛化家庭。因为世间是无常,一切都不停地在变化,在变化中,坏的才能变成好的,恶的才能变成善的,凡夫也才能成为圣人。我今天在这里特别呼吁,不要把出世的思想,完全加诸于每一位佛教徒身上,让他们有消极、厌世的想法,我们应该把乐观、喜悦的佛教,来增进他们的幸福、增进他们的道德、慈悲,使他们的生活更美满,这才是真正佛陀示教的真谛。
通常在寺庙里面,都会供奉一尊笑口常开的弥勒菩萨,祂又称为欢喜佛,只要你一进门,祂就把欢喜带给你。佛经中记载:佛陀说法时,大众同声「愿乐欲闻」,到最后是「欢喜踊跃,信受奉行」,这也是在提倡要有法乐、禅悦。佛教中菩萨的修行,俱证人我二空,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生喜悦,就称为「欢喜地菩萨」。另外还有所谓金刚喜菩萨、禅悦藏菩萨。可见佛教是提倡喜乐的宗教,从自身轻安的法喜,到自他二利的禅悦法喜。
你们各位散居在世界各地,我们这一次讨论的是「现代佛教」,如果告诉你们:我这里很苦,这里一切皆空,什么都没有,我想大家不会向往要来佛光山了。有人常说:佛光山地上要铺地毡,屋子内要装冷气,外表的建筑金碧辉煌,佛教怎么可以如此做呢?其实,只要提到西方极乐净土、东方琉璃世界,都是城阙楼阁、轩窗罗网,黄金铺地,七宝所成,大家无不欢喜向往。佛教徒天天念佛,念了几十年,就是想要到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建设的极乐世界,为什么要到死后才享受?而在世的时候,为什么你不要这些东西呢?佛光山的庄严,是希望来山者,能由此体会净土的喜乐,对三宝生起信心。
所以,在佛光山法制中,我定了一条规矩,信徒信仰功德要成长,慢慢成为功德主,到了七品或八品的层次时,假如有需要的话,不必要他的子女来奉养,佛光山愿意奉养他。因为,他对三宝、佛法贡献那么多,我不能对他说:『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会来接引你。』我不能让阿弥陀佛,替我偿还他的功德,我要以当世的庄严净土来偿还大家!
我认为现代的佛教,不但是进取的,给人幸福、快乐的,也让人欢喜、有希望的。所以,佛光山的性格,就是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今后,唯有现代佛教建设喜乐的观念,建设幸福快乐的佛教,佛教的信徒才能增加,佛教才能绵延流传。
三.要有资生利众的事业c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寺庙里面看到那一位出家人,穿得破破烂烂的,就认为这个人有道德修行;越是不要钱,就越认为很清高。假如说,佛祖不装金,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要礼拜?我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说我们没有钱,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欢迎我们?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韩国、日本等地,能在当地社会普遍被接受,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佛教能注重资生的贡献,利众的事业,帮忙解决民生问题。佛陀时代,信徒纷纷供养精舍给佛陀,作为弘法利生之用。例如:鹿子母夫人向佛陀行八种布施,布施食物、医药、衣服、用具等等,让比丘们能安心办道。后来又建鹿母讲堂,作为僧团教化之所。在《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中,佛陀谆谆告诫仁君治国之道,其中一项是:「让人民资具充足,不虞匮乏。」经中描述极乐净土或东方琉璃净土,都是生活自在,衣食无虑,民生富庶,物质随心所欲,人民在安乐的环境中修学办道。由此可证明,佛教是非常重视资生用具与社会事业的完备。
中国南北朝时,佛教设有「僧只户」、「僧只粟」,在荒年赈放谷物救济灾民。寺院内还附设「寺库」、「长生库」等金融机构,资贷财物,供人民周转之需。印度佛教托钵习俗,传到中国后,由于文化、民俗的思想不同,经由百丈怀海禅师立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制度,不但使寺院本身得以自给自足,无形中也增加社会生产,利国利民。其它如唐代的悲田养病坊、北魏免囚保护的佛图户、东魏洛阳杨膺寺等的造桥铺路等,都是利益众生的事业。
三十年前,台北某一道场,率先使用抽水马桶,在佛教的杂志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啊!不得了,寺庙居然使用抽水马桶!后来,我们用太子龙布料做衣服。啊!不得了!佛教竟然穿那么好的衣料。用电锅煮饭,啊!不得了罗!居然使用电锅煮饭。假使我们都存有这种思想,太子龙的吴修齐居士的子孙,都不必做佛教徒了,因为佛教徒都不买他的衣料。大同公司的林挺生居士,也不必做佛教徒,因为佛教徒都不买电锅。佛教徒硬要逼迫自己,到那种穷、无、落伍的社会去,佛教要普及社会当然就很困难了。因此,今天要提倡现代的佛教,我认为必须要有资生利众的事业。
历年来,佛教曾经举办不少义学,礼请名师大德教育失学的人,为国家作育英才。也提供了各种医疗救济、教育、文化事业,造福社会。今后,只要能对国家民生、对社会大众、经济利益、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加的事业,比方说:农场、工厂、公司、银行等,佛教徒都应该去做,这叫做普济群生。现代佛教所需要的,必定要合乎现代大众所需要的;现代大众所不需要的,应该是现代佛教所不取的。
四.要有悲智愿行的性格d
有人说:中国明清以来的佛教非常衰微,那为什么佛教会衰微呢?由于佛教徒没有慈悲,没有智能,没有愿力,没有功行。佛教在中国大陆有四大名山,代表着四大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的观音菩萨,代表慈悲;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萨,代表智能;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代表愿力;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功行、修行。中国佛教徒喜欢朝山,朝拜四大菩萨,主要也是向往、学习悲智愿行的精神。但是每次朝山以后,悲智愿行仍然留在山上,没有把它带入自己的心里来,以至于每个佛教徒的生活里没有悲智愿行,没有佛教。佛教会衰微,就是佛教徒没有「佛」的「教」!没有佛陀对众生的慈悲,缺乏佛陀深入真理的智能,没有济苦的愿力,缺乏去苦得乐的行为。
我们东方有一句谚语:「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世音为什么能深入每一个家庭去?因为观音慈悲、庄严,闻声救苦救难,是每个人心目中的褓姆。弥陀又为何能为人所称叹?因为如来的四十八大愿,愿愿皆是为了济度众生往生极乐。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心,累劫以来,常是世人黑暗中的明灯。而文殊菩萨的智能,更是世人去除烦恼,体悟实相的慧剑;普贤菩萨的实践,也是进入菩提大道,建设幸福净土,不可缺少的原动力。这四种性格,其实是互相含摄,缺一不可的,有悲心无愿力,悲心不易长久;有愿力而无智能,则成愚行;有智能而无实践,也只是空谈。
现在的佛教界,不管出世或入世,各有两种现象:讲入世的人,有的太过于入世,整天在名利上讨生活,在人情上攀缘,这种人太过世俗化,离佛道已远。另一种人虽有慈心悲愿,却没有智能远见去思考佛教深层的前途问题,因此只是胡搞活动,不能真正把握佛教的何去何从。讲出世的人,一种太过于出世,只知赶快参禅悟道、念佛往生,把众生丢在一边,这种人是藉修行而自修,与佛教的人间性格背道而驰。另一种人口口声声清净无为、无欲无贪,其实心怀嫉妒、自我标榜,这种人只是藉修行之名而懒惰,实是佛教中的焦芽败种。
现代的佛教徒,在复兴佛教、普济群生的前提下,我们应以观音的慈悲,给众生方便,为众生服务;以文殊的智能,引导众生走出迷途,获得光明;以地藏的愿力,使佛法进入每个家庭里,传遍世界每个角落;以普贤的功行,契理契机,随顺众生,行难行能行之事。而四大菩萨中,大都是以在家菩萨的形相示现,只有地藏菩萨是出家的僧相。看起来,现代佛教今后还要靠在家信徒,以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建设现代佛教会比较容易些。
如何建设现代佛教?我们认为应学习佛行,学菩萨行,以人间进取的精神,来建设佛教;以乐观喜悦的说理,观机逗教,使众生同沾法益,悟佛知见;以资生利众的事业,恒顺众生的需求;以悲智愿行的性格,落实人间,使人间社会臻于至善至美的境界。
对于在场的各位,我感到很抱歉,这学术性的主题演说,都是我个人的感想所得,并没有引经据典;也感谢大家,没有像我过去参加的学术会议一样,主题讲说还没有结束,大家已经睡着了。谢谢大家!
(佛光山一九九○年国际佛教学术会议主题演说)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