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

列表

略论三国时代的佛教思想

佛教史“略论三国时代的佛教思想”。略论三国时代的佛教思想许抗生三国时代(220—265年)的几十年中,佛教与汉代一样,尚处于翻译、介绍、传播时期。当时北方以洛阳,南方以建业为重镇。北方魏地有外国僧人昙柯迦罗、康僧铠、帛延等人,前后在洛阳传译佛经。南方吴地则有外来僧人支谦和康僧会的传译和弘扬佛教。北方的昙柯迦罗,此云法时,中天竺人,“...

略论中国佛教的轮回报应说

佛教史“略论中国佛教的轮回报应说”。略论中国佛教的轮回报应说业露华三世轮回、因果报应,是中国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特别在下层平民中有极为广泛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还可常常感到这种影响。这种原是外来的宗教学说是如何在中国大地扎根并得以广泛流传的?它为何会产生如此巨大影响?诸如此...

鲁迅与佛教的因缘

佛教史“鲁迅与佛教的因缘”。鲁迅与佛教的因缘丁雅萍鲁迅先生与佛教发生因缘很早,大约在一岁时,就在他的故乡绍兴东昌坊附近的长庆寺,拜了一个名阿隆和尚的为师,还得了一个“长庚”的法名。他后来写文章,也常用这二字来做笔名。鲁迅先生在晚年,曾写了一篇《我的第一个师傅》文章来纪念他。幼年时,他喜看含有佛教寓言意味的《目莲戏》,当时他把戏...

理念与实践养成的人间佛教

佛教史“理念与实践养成的人间佛教”。理念与实践养成的人间佛教刘泽亮(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满义法师所着《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一书,从阐扬妙谛、弘法利生、慈心悲愿及人间净土四个层面,展示出星云法师领导下的佛光山对现代佛教事业的开拓。在我看来,理念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是星云模式人间佛教的形成机制,换句话说,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是理念与实践双重养成...

略论佛教中对实相的体认(二)

佛教史“略论佛教中对实相的体认(二)”。略论佛教中对实相的体认(二)吴淑梅接下来,由于实相为诸法的实相,而诸法,在佛教看来是绿起法,因此绿起与实相便联系了起来。绿起法是佛教的理论基础,主要侧重于阐述现象的生灭变化,而实相则是此生灭现象的本性或所显示的意义。按吕激先生的话说:三逼在缘起现象上作实相的判断,侧重价值的一面,绝下同于单纯的客观解...

略论佛教中对实相的体认(三)

佛教史“略论佛教中对实相的体认(三)”。略论佛教中对实相的体认(三)吴淑梅对于涅盘,小乘与大乘有不同见解。小乘认为人生的本质是苦的,涅盘意味着人生现象的消除。据此,小乘修行所证取的果位便是根据“无生”而划分的,最终的果位是阿罗汉,即永远也下会再生之义。但若按大乘的见解,小乘佛教对涅盘的理解是一种灰身泯智,本来佛教的主旨应是变更人生,而小乘...

略论佛教中对实相的体认(六)

佛教史“略论佛教中对实相的体认(六)”。略论佛教中对实相的体认(六)吴淑梅(2)阿赖耶识缘起论及这一部分,甚难。在印度佛教中,初开空有二宗,空宗直标性空唯名,有宗却分两系,一日直常唯心系,二日虚妄唯识系。直常唯心系在印度并没有充分开展,倒是后来在中国发扬光大了。单就唯识系而言,又有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之下同。现代学者方东美在《华严宗哲学》中...

略论佛教中对实相的体认(八)

佛教史“略论佛教中对实相的体认(八)”。略论佛教中对实相的体认(八)吴淑梅接下来探讨《起信论》对如来藏的看法。《起信论》的总纲为一心二门,将修持的主体规定为一心倒还符合印度的思想,如《华严经》中也说“三界唯心”。接下来,一心开为二门,心真如门及心生灭门,这也有似于印度佛教中的法性与法。但《起信论》中却并不是如此,心真如门中的真如并不是法性...

略论大乘佛教的道德理想

佛教史“略论大乘佛教的道德理想”。略论大乘佛教的道德理想业露华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精神解脱。相传释尊在出家前,曾被众生的生老病死等烦恼所缠绕,为寻求解脱烦恼的方法,终于走上出家修行之路。因此佛教的一切修行都是为了解脱烦恼,进入永恒寂静的精神境界,这在佛教称为“涅檠”。在佛家看来,达到这样一种精神境界,就永远摆脱了烦恼,得到了彻...

梁启超——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佛教史“梁启超——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梁启超——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大学者梁启超说:“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启超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学术界有着崇高的地位。他说的话,自有其学理上的根据。他所根据是什么?自然是三藏十二部佛法。佛法是要人转迷成悟,转痴成慧,转凡成圣的大法,若有人对佛法一无所知,或仅限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