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实践养成的人间佛教
刘泽亮(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
满义法师所着《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一书,从阐扬妙谛、弘法利生、慈心悲愿及人间净土四个层面,展示出星云法师领导下的佛光山对现代佛教事业的开拓。在我看来,理念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是星云模式人间佛教的形成机制,换句话说,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是理念与实践双重养成的结果。
一、人间佛教理念的养成
人间佛教乃是为人的佛教。佛教、佛法乃因人本而产生。佛光山僧团从经教中追溯人间佛教的理论依据,直达佛陀本怀:本诸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佛道,走大众化、现代化的道路以弘法利生,深怀度众济世的悲愿:基于对经忏佛教的深刻省思,张扬人本思想,广洽人本思想的慈念。在理论上养成了人间佛教的坚实理念。
㈠人间佛教理念的倡导,基于释迦牟尼一脉相承的教法,直探佛陀关怀众生的本怀。
人间佛教理念,有经有证,渊清流洁。
人间佛教理念来自于佛光山对佛陀一生行实的确切认识:“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弘化在人间。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他不是对神仙、鬼怪说的,也不是为地狱、傍生而说,佛陀主要是以‘人”为说法的对象;佛陀对‘人”的教法,当然就是‘人间佛教’,所以人间佛教就是一切佛法,一切佛法都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思想语录》,参见《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OO五年八月,第三二九—三三O页。以下所注页码,皆引自满义法师着《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理念来自于佛光山对佛陀一脉相承教法的深刻体证。星云非常注重从藏经佛典里披寻人间佛教的经典依据,在《佛教丛书㈩·人间佛教》中,收录有经论及祖师大德法语近百则,为人间佛教的传承提供经证。从《华严经》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生佛不二思想和“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萨行,追溯人间佛教思想的基础;以《维摩诘经》∵“心净国土净”的思想为据,建构出人间佛教的生活蓝图。此外,还广泛拈举《阿含经》、《大宝积经》、《善生经》、《佛遗教经》、《佛说孛经抄》、《优婆塞戒经》等诸经,作为人间佛教的实践依据。
佛光山秉持的人间佛教理念,直探佛陀本怀。
㈡人间佛教理念的倡导,基于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佛道,深怀度众济世的悲愿。
人间佛教理念,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佛光山抱持“兴隆佛教的理想,更要有普济社会的愿心”∵(第二八八页),为达成“不舍弃一个众生”∵(第一七五页,转引自《往事百语·修行的真义》)的悲愿,善巧权便,“因应每一时代的需要,以最巧妙的方便,将佛陀慈悲的精神,普示于社会(第一五七页,转引自《星云大师讲演集㈣·佛教如何现代化》),因而提倡“把过去诸佛、大德的教化,以现代人熟悉、乐意接受的方式,揭橥于大众”。以圆满生命为止归,将学术性的议题作生活性的诠释,将佛法经藏玄妙高深的藏经义理转化为平易亲切的生活智慧,将理论的佛法转化为化解人生烦恼的办法。在赋予了生活世界别开生面的智慧的同时,大大提升了世间生活的品质。
人间佛教非提倡义学、名相,然亦不离义学、名相。这对通达佛法、圆融地运用佛法,随缘应机弘法度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间佛教的推动者,不但要博通经论,而且要具有一般社会知识,甚至天文地理、政经常识、讲说写作、各种技能,还有宗教体验,庄严行仪,如果这些不能具备,就成为度生事业的缺失”∵(第一O三页,转引自《怎样做个佛光人》第二讲)。以一般人共通的生活语言来诠释义理和名相,既须有深厚的佛学修养,同时亦须有渊博的世间学问,而贯穿其中的,无疑是度众济世的精神与情怀。佛光山僧团正是本诸“以众为我,以教为命”∵(第二四七页)的精神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一理念。星云无疑是践行这一理念的典范:“大师一生所开示的佛法,乃至所推动的佛教事业,甚至日常生活中的言谈、行仪,无不呈现人间佛教的思想内涵与具体实践”∵(第八十九页,转引自慈容,(佛教史上的改革创见大师))。
佛光山秉持人间佛教理念,深怀度众济世的悲愿。
㈢人间佛教理念的倡导,基于对经忏佛教的深刻省思,广洽人本思想的慈念。
人间佛教理念,以人为本,圆满生命。
星云深戚山林的佛教、闭关的佛教、自我的佛教之弊端。指出:“经忏佛事因为容易维生而成为一般僧侣的职业”,终使“人天师范的僧宝,沦于以经忏为职业,误尽了天下苍生,损失了无限的人才”∵(第一O三—一O四页,转引自《怎样做个佛光人》第二讲)。他意识到经忏佛事只是结缘度众的方式之一,不可商业化而成为佛教事业的主轴。因而提出,“佛教不仅应该‘入山”,更要‘入市””∵(第二八二页)。由此,充分挖掘、发挥佛教积极、正面的社会功能,竭力倡导喜乐的佛教,以乐观、喜悦启人信心,引人人道,以振衰起敝为弘愿·佛教“是重视人性,具有人间性格,能为世间带来幸福快乐的宗教”∵(第一四三页,转引自《人间佛教思想语录》)。“思想言行人间化、发心发愿人间化、净土极乐人间化、福乐财富人间化、修行实践人间化、戒律规范人间化”∵(第三八七页,转引自《星云大师讲演集㈣·佛教的前途在哪里》)。
星云所提出的人间佛教的菩萨道,“人世重于出世,生活重于生死,利他重于自利,普济重于独修”∵(第三二四页,转引自《星云大师讲演集㈣·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均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他认为,生命是体、生死是相,生活是用。“人间佛教所重视的,是如何在气生活”中运‘用”佛法,透过佛法之用来超越‘生死”的现‘相”,进而圆满‘生命”的本‘体”,这就是星云大师弘扬人间佛教的主旨所在”∵(第三页)。以体、相、用来统贯生命、生死与生活的全部内涵,在生活中超越生死,圆满生命。成为落实生活的生活学,解决生死的生死学,拥抱生命的生命学。将生命学、生死学、生活学融贯为一,是圆满生命的佛教学。从而将山林、出世形态的佛法,改革为人世形态的佛法;将神秘的、心传的佛法,通过文教活动转化为开显的、软化的佛法。
佛光山秉持人间佛教思想,广洽人本思想的理念。
二、人间佛教实践的养成
人间佛教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基于人生历练与宗教体验,佛光山僧团对人间佛教还有更深层的认识:“人间佛教并非徒喊口号,也非空谈理论,而是从生活中去实践”∵(第八十五页):人间佛教“既有义理思想上的理论根据,又有实践方法上的善巧方便”∵(第一九一页);“弘扬人间佛教,也是本着实践的精神。从弘化中把人间佛教的思想理念落实在人间”(第四二八页)。因而,佛光山从弘化中实践人间佛教,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
㈠人间佛教因应现代平等思想,在实践上推行宗教、男女、僧俗间的平等、包容与尊重。
自由、平等是近代以来社会总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遏止的世界潮流。敏锐地洞察并毅然因应这一时代潮流,在实践中对佛教进行适度的体现,促进了佛光山僧团在传统佛教提出的事理平等、性相平等、怨亲平等、自他一如、生佛平等的基础上,进一步突显出宗教平等、僧尼平等、僧俗平等的思想,并在整个僧团的理念与实践中得到鲜明的贯彻和有形的体现。
从佛教的宗与教的层面而言,佛光山主张禅净合一、显密融和、八宗并弘。认为禅净、显密、八宗并无层次的高下,只是应机的不同。正如蓝吉富教授所言:“他的佛学思想广融原始佛教、南传佛教、禅宗、天台、华严、净土等学于一体,并兼融佛教学术研究的成果和儒、道之学,可谓融和内外诸学。”∵(第十四页,转引自《普门学报》第一期)禅宗视搬柴运水、扬眉瞬目都是禅:冯友兰先生认为宋明新儒学正是由此“接着讲”的:事君、事父,也应是禅。那么,由此而论,念佛的净土也是禅,以至宗下、教下,儒家、道教,无一不是禅。禅宗如此,各宗的圆融也是如此。可以说,佛光山禅净合一、显密融和、八宗并弘的思想与实践,是佛教圆融思惟的体现。
从世间的宗与教的层面而言,佛光山主张异教包容、对不同宗教的尊重。以此,星云在实践层面竭力推动和促进佛教与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平等交流与对话,并以此为契机,希望通过宗教和平理念的倡导进而实现世界和平的理想。
从世出二间的僧与俗二众的层面而言,佛光山主张两性僧团的平等、出家在家二众的平等,倡导平等互动(参见第二三O页)。主张两性僧伽的平等,表面看来是对传统汉传佛教僧主尼从地位的颠覆,但却是自释迦牟尼佛以来平等精神的体现:践行出家在家二众的平等,则缘于“佛教不是出家人的”,“佛教应该是有益于全民大众的”∵(《人间佛教思想语录》)的理念。充分注重在家居士的活动,在佛光山道场的建设与法务事业中已然得到了落实,佛光山道场的四大方向之一即是“僧众与信众共有”∵(第二二四页,转引自《星云日记》)。佛教自产生之初的所谓“沙门思潮”就是以反对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不平等为特征和旗帜的,佛光山僧团所突显的平等精神及其实践体现,是对原始佛教精神的现代复归。
㈡人间佛教的践行硬体和坚强后盾佛光僧团,在实践上具有现代教团性格。
如果说人间佛教是佛光教团弘法利生的软件,那么,佛光僧团则是实现人间佛教模式的硬体。佛光山僧团,是从传统寺院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教团,被称为“教团型佛教”(第三八二页)。其主要特征在于建立了完备的教团制度,具有“大众的性格、团队的性格、欢喜的性格、教育的性格”(第三八一页)。
佛光山教团型佛教的性格体现在其道场建设的目标之中。佛光道场“是善友往来的聚会所,是人生道路的加油站,是修养性灵的安乐场,是去除烦恼的清凉地,是采购法宝的百货店,是悲智愿行的学习处;更是一所疗治心灵的医院,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因果法庭,是启发道德良知的教育学校,是提升文化修养的艺术中心”∵(第一三四页,转引自《佛光教科书·佛教常识。寺院建筑》)。
佛光山教团型佛教的性格体现在其道场管理的事业化。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管理、经营佛教,管理、经营佛光山。星云“曾以佛教的《弥陀经》、(普门品),申论各种现代的佛教管理法”∵(第四一七页),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圆融不二的现代佛教经营管理模式,并在实践中应用落实。佛光山的“用心”、“爱心”与“决心”∵(第一九一页),使佛教走上了事业化、管理企业化的经营理路。“使佛光山由当初刺竹遍野的荒山而成为今日国际闻名的佛教重镇”(第一五O页)。
佛光山教团型佛教的性格还体现在其道场分布的国际化。“弘扬人间佛教,一定要走向人间化、生活化、现代化、社会化、大众化、艺文化、事业化、制度化,甚至走上国际化、未来化”∵(第一三七页,转引自《佛光学·序》)。尤其是依托遍及五大洲的佛光山别院,以教团形式向外发散,将人间佛教的理念撒遍全世界。
心怀度众慈悲愿,身似法海不系舟。
问我平生何所似,佛光普照五大洲。此乃星云为李自健画作之题字(第三一O页),却是佛光山人间佛教事业的真实写照。如果说,“释迦牟尼佛是人间佛教的创始者,六祖惠能及太虚大师等皆为人间佛教的提倡者”(第三三O页,转引自《往事百语·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准此,佛光山僧团则是人间佛教的践行者、经营者。
㈢人间佛教涵盖生死之间的一切流程,在实践上照顾全面细微。
人间佛教是佛法与生活的圆融不二。“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于幸福人生之增进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第三页);“凡是对人有用,能让人利益、受用的,都是人间佛教,都是度众的法门”∵(第一七三页,转引自《如是说》);“修行不是片面的个人解脱,而是全方位的弘法与利生”∵(第一七O页)。将佛法照顾大众,回鹃世间(第二四八页),落实在人间,融入到生活,深植在心田。其卓越的智慧理念与踏实的精进实践,可嗟可叹,堪为空前。
人间佛教既是古老的遗产,更是现代人美满生活的泉源。“多元化、多功能的弘化,依大家的根机需要,实践佛陀的气观机逗教””∵(第一二二页,转引自《普门学报》,(当代问题座谈纪实。佛教对“修行问题”的看法))。这种观机逗教、生活与佛法不二的理念,在佛光山被现实地呈现于世。体现在对人生隐显情节的细致关怀与周全照顾,包罗无遗:从出生取名、成人礼仪、佛光婚礼,到慈善医疗、养老救助、死亡超度,涵盖了人生生死的各个环节:从幼稚园,到小学、中学,以至大学,涵盖了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从杂志、报纸、电台、电视、出版社,到图书馆、讲堂,涵盖了人生教育的各个层面。这些有形的利生的事业,将彼岸的、来世的净土极乐世界安住于此岸的、现世的、生亡皆可往生的人间佛光净土,当生成就,现证法益,使人实实在在切身地感受到佛教与个我生死、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以“佛法”指导人生的“活法”,以亲切关联人生的智慧洞烛世事,以禅心佛慧重新衡定生命中家庭、幸福、财富等一切价值,“创造家庭的净土,创造社会的净土,创造心中的净土”,“散播慈悲的种子,散发欢喜的芬芳”∵(第二十四—二十五页)。以达成生***法化、佛法生活化的目标。在将佛法的种子广布众生的心田的同时,佛教也以生活的形态喷发出蓬勃的新机。
佛光山以人世的事业引领出世的依归,以勇猛精进的、敢于担当的精神内证外弘,将人间佛教的思想理念落实在人间,让佛法的大日轮烛照生死的幽微,妥帖周全地照应到世间生活,彰显了人间佛教的实践性格。
三、人间佛教模式的意义
人间佛教的理念与人间佛教的践行养成了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立足于现代民主自由平等的新时代,关注佛教的现代化,是符合时代思想潮流的新型佛教。佛光山教团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佛教发展的新契机,从而将佛光山打造成践行人间佛教的道场。可以说,佛光山教团的崛起,给人间佛教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监的标本,对佛教的未来走向将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㈠人间佛教模式在佛法上契理,在佛教上契机,从而展现出现代佛教的蓬勃生机。
佛光山人间佛教模式适度区分“佛法”与“佛教”,契应教义数理的基本原则让佛法***常转,契应时代潮流让佛教与时趋新。
一佛法”是佛陀的教义,是内在核心;“佛教”是佛法的组织,是外在形式。全面振兴佛教,弘传佛法,就必须遵从传统与现代融和的原则:“教义是传统的,方法是现代的;思想是出世的,事业是人世的:生活是保守的,弘法是进步的:戒律是原始的,对社会人世是现代的”∵(第一五七页,转引自《星云日记·一九九三年四月七日》)。佛光山的人间佛教模式就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和。“人间佛教具有人间性、生活性、时代性、利他性、喜乐性、普济性、平等性”∵(第六页,转引自《普门学报》第一期,(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这些性格既是传统佛法精神的体现,也是现代佛教弘传的法则。
星云曾言有佛法就有办法。顺此,正因有办法,佛法才致不堕。“要有人间进取的精神、要有乐观喜悦的说理,要有资生利众的事业,要有悲智愿行的性格”∵(第一五八页,转引自《星云大师讲演集㈣》),佛光山正是以此进取的性格、喜悦的说理、利众的事业和愿行的性格建设着现代佛教,让佛教走到世间、走向生活、走进人心,将佛教与人生需要紧密关联起来,内化为一种不可须臾或缺的生活方式。
可见,从人间佛教理念的追溯,到人间佛教实践的善巧应用与落实光大,佛光山模式为人问佛教作了理念上的尝试与实践上的创新,为佛法在人间的弘传开辟了一条新径,彰显了星云模式人间佛教的特色,展现出现代佛教的蓬勃生机。
㈡人间佛教模式坚持走人间路线,而又始终坚持自身的原则与操守,人世而不媚俗。
人间佛教模式是理念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实践展现思想内涵与品格,同时,实践也不断创造、丰富着思想的内涵,推动着思想与时趋新式的发展与变革。
理想性与实践性是人间佛教并进的两翼。太虚大师人间佛教之倡,不缺乏理念,而是乃因缺少实践性,终究难以发挥既定的影响力。佛光山僧团借监、反思以成就理念,经营、实践以成就事业。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从佛法义理的诠释到佛教弘传的方式,从修行生活到寺院功能整体实现现代化与人间化,提出“佛法现代语文化,传教现代科技化,修行现代生活化,寺院现代学校化”∵(第一五八页,转引自《星云大师讲演集㈣》)的目标。但是,在极力提倡现代化与人间化的过程中,却始终能够坚守人间佛教的超人间性,不受世间物欲、名位、权势所诱惑,丝毫不流于世俗。
如何防止流俗,佛光山早有应对之策·“随缘不是随波逐流,更不是趋炎附势;随缘就是由智慧所产生的方便,也就是般若,在随缘中要记住应有的原则和操守”∵(第三六三页)。星云将此原则建立在健全制度的坚实基础之上:“不必担忧弘扬人间佛教会流于世俗化而迷失,只要团体的基础够厚实,宗风、制度、规炬存在,自己健全,个别的流失就任其自然淘汰”(第三八三页,转引自《佛光通讯》,(开山大师篇))。从而从制度上保证了佛教在现代化与人间化的过程中不致迷失于世间。
涵容世间,乃成其广;包容异教,乃成其大;世而不俗,乃成其真·寓佛法于现代人间生活,而不流俗,不媚俗的佛光山僧团,使佛教由山林走向社会,由遁世走向世间,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地区走向世界,赓续着佛法的慧命。
㈢人间佛教模式是一个开放式的结构,佛教的圆融之路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究竟何为人间佛教?如何定义人间佛教?事实上,人间佛教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有待于在理念与实践的层面进行不断的双向互动,在这种良性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地被诠释,被创造,被落实。
人间佛教模式并不是一个僵化的教条,而是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域文化的双重开放的圆融性结构。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域:甚至本宗本教各派,既有相互承接的一面,也有相互排斥的一面。当今世界与世界文化是以民族、国家文化的多元性为前提,还不太平,远没有达到圆融的阶段或层面。因此,在这样一种大的文化背景之下,提倡文化的宽容还有其现实的必要与依据·多元传统、多元宗教以至多元文化间的宽容是走向圆融的前提和基础。但宽容并不等于圆融。人间佛教要走向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域、宗门与教下的全面圆融,似乎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或可通过展开文明的争辩舆论衡以实现局部层面的沟通,渐次达到圆融,这是未来佛教发展的目标,也是未来文化发展的目标,当不可以一蹴而就。
孔夫子自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炬”,心念身行都是道的流露与呈现;践行人间佛教的理念,则期待着无数“通身是宝”∵(第八十三页)的法门龙象的涌现。
理念依靠实践来实现,实践依靠理念来导引。两者互为表里。“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有理想,有目标,有实践。以人间化、生活化作契机,以现代化、社会化作方便,以大众化、艺文化作凭藉,以事业化、制度化作保证,以国际化、未来化作期许,开创了人间佛教的新气象,为佛教的人间化、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其影响力早已“跨越宗教”,“飞越时空”∵二局希均,(***的“星云奇迹”——人间佛教在宁静中全球兴起),《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导读》第十一页)。佛光山开掘人间佛教的生活层面与精神层面,人世思想与出世思想,将现代特色与传统风骨融通为一智慧宝藏,发展出一种现代新型的佛教,对中国佛教以至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均具有良多的启发。
摘自《普门学报》第四十期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