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佛教中对实相的体认(八)
吴淑梅
接下来探讨《起信论》对如来藏的看法。
《起信论》的总纲为一心二门,将修持的主体规定为一心倒还符合印度的思想,如《华严经》中也说“三界唯心”。
接下来,一心开为二门,心真如门及心生灭门,这也有似于印度佛教中的法性与法。但《起信论》中却并不是如此,心真如门中的真如并不是法性,而是绝对的本体。真如又分为离言真如和依言真如,离言真如就真如自体而言,由于是绝对本体,便是绝待的,因此便下可言说。依言真如是对真如自体强言表诠的意思,又有两种意义,一者“如实空”,二者“如实不空”,∵“如实空”是就真如自体远离一切虚妄境界而言,∵“如实不空”是说真如自体具足无量无边清净本然的功德。由此可以看出,印度本土的真如已成了绝对的本体,大可以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中的太极来替代。
接下来说心生灭门,生灭门分为体相用三大,体便是真如本体,相与用是一切世间与出世间的现象。真如本体是下生下灭的,它怎么会表现出生灭的现象呢?《起信论》说这是借无明而成的。以真如为因,无明为缘,便产生了生、住、异、灭的现象。∵《起信论》中又说:“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下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从这一句看来,心生灭门倒是指阿赖耶识的生灭。但是《起信论》中将阿赖耶识看作是如来藏与无明和合是很值得探究的。若依印度的说法,阿赖耶识与如来藏应是同义语,皆指心法而言,修行的目的是转阿赖耶识或如来藏由染成净。但也可以将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看作是因位与果位上的差别,即阿赖耶识为染,而如来藏为净。这样看来将阿赖耶识看作如来藏与无明的和合很接近于“心性本净,客尘所染”的印度佛教宗旨,难怪***佛教学者孙智荣会说:“唯识之终,即为起信论之始。”但是只可惜《起信论》中的如来藏并非如上文所说的是清净的生灭法、是修为所成,而是下生灭的本体,是本来具足一切功德的,这一下就与印度思想海隔千里了。本来是要修证创新,如今却是返本归源。
基于上文所述,可对真如缘起作一番归纳。
真如缘起基本上是一种无为绿起论。真如本体本来下生不灭,受外境无明影响而有生灭现象,但无论有何现象,其本质仍是真如。这种思想是与印度思想不同的,印度思想认为“真如无为,下作诸法”,可见无为缘起在印度原是下可理解的。印度中的绿起都是有为绿起,生灭的现象原需生灭法去引起,而无为法只是生灭法中的必然之理。
由《大乘起信论》开其端,中国的天台、华严、禅宗无一不具有本体生万象的特色,撮要而言于下。
(2)天台宗的实相观
天台宗的学说,是明确提出以实相为归宿的,但天台宗的实相说系属于慧思、智顗等人的创造,具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
由于实相可从自相与共相两个方面去解,天台宗也提出了两层实相说,一念三千说与圆融三谛说。细
一念一二千说以三千宇宙相貌介尔具足于一念之中为实相。三干之数是这样得来的:六道众生与三乘圣人及佛构成十界,而诸界间又互摄,便构成了百界,每一界又可从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去穷究,便具足千如,又究其法体,下外五蕴世间,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三种世间,因此总摄诸法,乃有三干如,此三千如其实指无量如,是指诸法的自相而言,而这无量差别的自相,是圆满具足于一念之中,据此,一念三千说也称为性具实相说。
又从诸法的共相而言,可归摄于三谛。三谛说来源于《中论》中的三是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即是中道义。”因为诸法因缘生起,无有自性,故而显出空义,天台宗据此而得空谛。诸法虽无有自性,但有其相用,可以假名权且施设,称为假谛。空下碍假,假不碍空,二者的统一∵,谓之中谛。三谛之中随举一谛,即摄其它,所谓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彼此圆融无碍,故三谛亦称圆融三谛。
总结天台宗的学说,便是森罗万法的自相与共相具足于一念(一心)之间。从自相言,千差万别,尽管各因业力不同而隐显不同,但每一众生的一念之中都圆满具足。若从共相而言,又可以从中看出三种实相(共相)。构成一心三观。智顗的学说中,一念具足三千万象和三谛还属从认识(观法)上立言,并下涉及本体义。但后来天台宗的后继者湛然依《起信论》而解释,这样一念三千就变成了“诸法真如随缘显现,当体即是实相”,因此一念便与真如同义,成为了生发万物的本体了。
(3)华严宗的实相观
华严宗的实相观反应于它的法界缘起思想中。
法界,在玄奘的翻译中定义为法性,贤首宗继承了此义,因此法界缘起又称为法性缘起。如果按印度的观点,法性是属于法所显之空性,属于无为法,无为法是下能缘起的。但贤首宗不满意这样的说法,它的主要目的恰是要使一切圆融起来。
华严宗的性起说来源于《华严·如来性起品》,本来《华严经》中所说的意思是如来性的出现,但华严宗却据此解为从如来性而出,即佛境出于法性,推广开来,便是一切现象也应是从性而起的,如果以一切现象为事,而以法性为理,其实便是事从理出。这样理便是事之理,而事便是理体的显现,由此而得事理无碍。事与事之间虽有差别,但都是理体的显现,因此便构成了事事无碍。总结上述,便构成了四种法界:事法界、理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而四种法界又可统摄于一种法界,是一法界圆融无碍的义相,这种一法界便是融摄一切万有,作为一切万有本体的一本源真心”,它随缘下变,不变随缘,而展现宇宙万物,真心又是本来觉悟的,所谓“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下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由此可见华严宗乃是将佛性、法性、真如、一心皆统摄于法界中,作为万有的本体,这样万象才是一多互摄,无尽圆融的,可见华严宗与《起信论》中的真如缘起一脉相承的,皆属无为绿起。
这些可看作是华严宗的实相观,如果论及如何证取实相,少不了还是要走返本求源的老路。(待续)
摘自《人乘》第23卷6期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