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佛教与我的生命俱在 佛教史“余秋雨:佛教与我的生命俱在”。余秋雨:佛教与我的生命俱在着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这两年似乎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不但频繁现身于大大小小的重要佛事,还写下好几篇文章,成为佛教的“义务宣传员”。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上,余先生接受了《凤凰周刊》的独家专访,畅谈了他心中的佛教。佛教与我的生命俱在凤凰周刊:您这两年经常参加与佛教...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1 浏览
韩愈的哲学思想与佛教 佛教史“韩愈的哲学思想与佛教”。韩愈的哲学思想与佛教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市人。因河北昌黎系韩氏郡望,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着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圣”之称。一、∵“受命不于天,于其人”韩愈是相信天命的,认为天有意识,可以决定世人的贵贱祸福。他在《答陈生书》中说:“盖君子病乎在己,...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3 浏览
福建南安丰州出土墓砖佛教花纹 佛教史“福建南安丰州出土墓砖佛教花纹”。福建南安丰州出土墓砖佛教花纹去年11月,福建南安丰州皇冠山的高速路工地发现六朝古墓群。接到群众的报料,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随后采写系列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南安丰州皇冠山这片七千至八千平方米的区域内,存在着数十座墓葬,年代从六朝到唐代都有,时间跨度近六百年。2006年,有关部门就在这里发现了...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1 浏览
“人间佛教”与佛教本质特征的彰显 佛教史““人间佛教”与佛教本质特征的彰显”。“人间佛教”与佛教本质特征的彰显陈建华∵明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被某种意识形态强制地判为“封建迷信”。特别;是文革时期,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佛教被当作唯心论、当作毒害人民的精神鸦片,出家人也被视为“寄生虫”遭到歧视,甚至批判和迫害。历史的车轮已进入二十...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2 浏览
泉州地区考古出土墓砖的佛教纹饰 佛教史“泉州地区考古出土墓砖的佛教纹饰”。泉州地区考古出土墓砖的佛教纹饰范佳平∵杨荚双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秦汉时期,中原战乱频繁,晋人大批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泉州得到进一步发展,唐景云二年(711年)由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要真正认识泉州古代文明,主要应从它自身过去的历史遗产中去寻找。...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3 浏览
“社会理性”:佛教研究的新视角 佛教史““社会理性”:佛教研究的新视角”。“社会理性”:佛教研究的新视角——从对马克斯·韦伯的误解说起李∵向∵平一.问题的提出佛教界对于学术界本来就存在一种难以消除的隔阂,认为佛教信仰是自我体证的,是修持的而非研究的;信仰与修持不是研究的对象,所谓佛学研究不过皮毛而已。至于宗教社会学关注的佛教与社会、佛教制度与佛教信仰的实践与表达、佛教信众...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1 浏览
佛教中的象征、观想 佛教史“佛教中的象征、观想”。佛教中的象征、观想宗萨钦哲问:为什么佛教中有这么多的象征呢?答:象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轮回的苦痛源自象征,一切皆是象征而非他物,像语言、沟通皆由象征而来,而我们无时地受到物质、精神上种种象征的影响,也许用更多的象征会更好。藉某种象征上的专注,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象征同样也能从不同的面貌中得到,你可发...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3 浏览
《台州海外交往史》序 佛教史“《台州海外交往史》序”。《台州海外交往史》序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台州海外交往史》在周琦先生的精湛研究和悉心编纂下已经卓然成书,行将公开问世。对当前潮流下相对受到忽视的地域文化研究,实在是一件令人值得欣喜的成就,当然也是一本必将流传的佳作。至于要我在卷首作序的事,实在颇感汗颜,只能随意杂凑而已。我已是一个逾八近九的老朽...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2 浏览
中国社会名流皈依佛教现象剖析 佛教史“中国社会名流皈依佛教现象剖析”。中国社会名流皈依佛教现象剖析前年五月间我游杭州灵隐寺,蒙接待的法师赠董其昌手书《金刚经》(影印)一部加《灵隐寺志》一套。《金刚经》自唐以来即为佛教的第一经典,其译文深奥难懂,而其意无非是说世上一切事都是无常的,如梦似幻。即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按:佛教所谓“色”是指形式上...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3 浏览
佛教运动现况 佛教史“佛教运动现况”。佛教运动现况■∵洪祖丰∵着一个民族能否维持其民族性,主要是取决於宗教与语言。低层次的宗教信仰中国在佛教未传人,甚至在儒家与道家之前,已有低层次的原始膜拜。後来这种原始膜拜更集合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和佛教的成份.然而到了今天,这种原始膜拜中的儒道释三家的成份已越来越少了。从近代历史来看,中国佛教在清末民...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4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