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安丰州出土墓砖佛教花纹

去年11月,福建南安丰州皇冠山的高速路工地发现六朝古墓群。接到群众的报料,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随后采写系列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南安丰州皇冠山这片七千至八千平方米的区域内,存在着数十座墓葬,年代从六朝到唐代都有,时间跨度近六百年。2006年,有关部门就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古墓群,清理出二十七座古墓,出土了三百多件东晋至六朝时期的精美文物。出土器物以瓷器为主,还有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石器等,器类主要有四系罐、盘口壶、碗、盅、钵、杯、托盏、锥斗、托盘等。从去年11月开始再次发掘,这里又出土了大量文物。在同一块区域发现如此密集的六朝至唐代墓葬在福建省十分罕见,对于研究闽南地区早期的开发历史提供了许多难得的实物资料。

西晋时期,中原社会动荡,中原人民为避难迁居江南,史称“衣冠南渡”,其中一部分人就来到了晋江北岸的南安丰州,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明,从此揭开了泉州地区大规模开发的历史。因此丰州从六朝到唐代期间,一直都是福建中南部的一个重镇,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泉州府的所在地,在当地遗留有大量的历史遗迹。

《福建南安丰州出土墓砖佛教花纹》的作者系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他从墓砖的花纹入手,揭示了南朝时佛教就在泉州兴盛的秘密。

■福建范佳平

南安丰州墓葬是福建省目前为止考古发现数量最多并有确切纪年的古代墓葬遗存,墓葬中出土大量花纹墓砖,其中比较流行的佛教纹样,如莲花纹以及宝相花纹等富于特色造型的纹样,具有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的功能,能够直接体现墓主人的宗教及社会含义。

一、莲花纹∵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我国盛行,佛教将莲花视为圣洁、吉祥的象征,莲花成了此时期盛行的吉祥纹样。据佛经记载,莲花与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有关。《大唐西域记》卷六∵“菩萨生已,不扶而行于四方,各七步,而自言曰∵‘天上天下,唯我***。今兹而往,生分已尽。’随足所蹈,出大莲花。”由于早期莲花被当作神灵对待而成为佛教艺术的一部分。南安丰州墓出土莲花纹有:侧视连茎叶莲花蕾纹、俯视变体莲花纹。侧视连枝叶莲花纹是刀形砖一端的模印纹饰,下部是莲蓬纹,上部是带枝叶莲花纹,中间是一枝莲花,是未完全绽放的侧面,左侧是一枝荷叶,右侧是一枝莲花花蕾。俯视变体莲花纹分大小两种,大的是长方形砖短的一端的纹饰,为圆圈内两层交错的变体莲花瓣,花瓣呈菱形,中间一个小圆圈;小的是刀形砖薄的一侧的纹饰,两端及中间各一朵,为圆圈内单层莲花瓣,中间一较小圆圈,小圆圈内凸起一点。

晋代莲花主要出现在中国南方的长江流域地区,莲花载体有两大类∵冥器和实用器,主要装饰在青铜摇钱树、佛兽镜,以及魂瓶等陶瓷器上,也有装饰在佛像一侧。而泉州地区同一时期的莲花却大量出现在墓砖上,这是佛教在这一时期大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显示出这些纹样的时代、地区特征,反映了莲花这种佛教艺术的装饰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程度。

二、宝相花纹:在莲花纹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成,是一种寓有“宝”、“仙”之意的装饰图案,其名称与佛坐像名称———宝相相同。“宝相花”的珠点也与佛珠相仿,是一种独具我们民族特色的图案纹样。纹饰构成,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着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他花叶组成。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像闪闪发光的宝珠,加以多层次退晕色,显得富丽、珍贵,故名“宝相花”。

丰州墓中出土宝相花以写实造型为主,选取正面俯视的角度来表现,中心为圆盘状的莲蓬,莲瓣向四周均匀的呈放射状排列,造型饱满。从花形看,图案具有雍容华丽的美感,含有吉祥、美满的寓意。

三、忍冬纹。忍冬花为一种植物,直立或缠绕灌木,常绿藤本,茎向右缠绕,攀缘上升,具有忧郁又惹人怜爱的姿态。由于忍冬花具有越冬而不死的特性,可比作人的灵魂不死,轮回永生,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艺术上,成为最具特色的纹样,有“延年益寿”的吉祥之意。忍冬纹在东汉末期开始出现在佛教艺术上,南北朝时最流行。

南安丰州墓的墓砖上大量出现忍冬纹,传达出主人的意愿———死而复生,灵魂进入下一次的轮回。其实人死如灯灭,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但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刻在砖上的忍冬纹却仍然栩栩如生。

四、佛像纹:在莲花出现的同时,佛像也大量出现。南安丰州出土佛像人物纹有:戴冠坐像、头顶圆髻后带佛光立像、无冠立像。戴冠坐像面部丰满,五官清晰,头戴M形冠,盘腿而坐,双手置于腹部,胸部左右凸起两点;头顶圆髻后带佛光立像面部丰满,五官清晰,头顶扎圆形髻,头部后有圆形佛光,双脚合并站立于一莲花座之上,下着喇叭形裙装,腰带清晰可见,双手五指张开置于胸前;无冠立像头部为侧面像,光头,眉毛浓重,双目凹陷,鼻子巨大,有典型西方人特征,双脚并立,着裙装,肋骨清晰可见,双手合十置于胸前。

另外,距离南安丰州不远的泉州北峰镇招丰村南朝承圣四年(555年)墓中也有大量使用印有佛教僧侣图案的墓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都要人相信有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要求人修身养性,追求至善至美,达到幸福的永恒。渗透着文化思想的吉祥图案经久不衰,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艺术语言。墓葬里把佛像供养在墓砖上,其作用是常常提醒自己要觉悟,提醒自己每天都要接受佛、菩萨的教导,说明自己的心早已被净化得晶莹剔透,皈依佛门,以示作为佛子的虔诚信仰!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公元前3世纪传入中国,公元三世纪(西晋太康年间)传入泉州。由于南北朝是佛教在泉州的初传时期,迄今发现的佛教艺术材料不多。南朝齐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来中国翻经讲佛,拘那罗陀在南安九日山翻译《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的时间为天嘉三年(562年),人们普遍认为此时的佛教在泉州尚处于翻经讲佛阶段,而丰州墓葬从出土的随葬品、墓砖纹饰及纪年砖纪年推断这批墓葬的年代应为东晋至南朝。墓葬中佛教纹样的大量发现,把人们对泉州地区佛教传入历史的认识提早了几百年,也反映了佛教艺术的装饰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程度超过了我们以往的认识。说明在南朝时佛教在泉州已经很兴盛,佛教文化、宗教信仰已深深的扎根于人们的心中,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不可分离。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