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运动现况

■∵洪祖丰∵着

一个民族能否维持其民族性,主要是取决於宗教与语言。

低层次的宗教信仰

中国在佛教未传人,甚至在儒家与道家之前,已有低层次的原始膜拜。後来这种原始膜拜更集合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和佛教的成份.

然而到了今天,这种原始膜拜中的儒道释三家的成份已越来越少了。

从近代历史来看,中国佛教在清末民初时已经非常没落。当先贤从中国到南洋时,一般上还是自认佛教徒。但是实际上却只属原始膜拜混合道教。

在殖民地时代,华人在这里是处於一个闭塞性社会中,自我存在,与其他种族不相往来。独立後,情形还是一样,一直到一九六九年「五一三」事件後,***才大力提倡重组社会。至今,重组社会还未完成,可是,年轻一代在小时已在学校中互相接触,所以才会发生皈依回教事件。

华人宗教信仰停留在低层次的成份中,一路来未出现问题,可是当这种低层次的宗教遇到高层次的宗教时,就会有问题产生,也就是一个缺口。

从学校里的接触一直到社会里的接触,宗教互相交流,文化也互相交流,情况就越来越复杂。

我们以前的宗教信仰可以应付当初的情况,可是二三百年後的今天,我们的宗教似乎已不能适应这个社会了。所以也就有皈依回教的问题出现,引起华社很大的反应。

关於华人会不会接受回教这个问题,依我看,在最近几年,相信华人都不会接受回教,因为华人文化成份与回教教育内涵,有显然不同的地方,两者之间无法配合。

不过,假如有一天,新一代年轻人受国民教育,思想开始改变,开始吸收阿拉伯与马来文化,放弃本身文化的话,情况就可能改变。这就要看华人社会维持华人文化到怎样的程度。

多数年轻人缺乏宗教教育,这可能跟历史有关系,父母亲对宗教没什么认识,现在教育制度中也没有宗教教育,就算是华人自己办的独中里,也没有所谓宗教教育,或中国文化思想这一类的科目。

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只有自我推动,才能设法突破困境,但是由於华社太急功近利,造成现在想要争取也困难重重。因此,华人的眼光必须放远,好过到时才来争取。与其目前担心皈依回教事件,不如及早关心宗教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南洋商报》在皈依回教事件的社论中,有深入的见解,尤其是讲到华社宗教问题的弱点,假如不纠正这些弱点,我们将来会有更多的问题发生。

接下来《南洋商报》还要开辟<菩提叶>宗教性副刊,这可说是对华人文化的一份贡献。

我国佛教概况

现在让我来谈谈佛教在我国的概况:

马来西亚佛教团体中,最早成立的应是马六甲青云亭,槟城的妙香林,极乐寺等。

在这段时期内,我们所重视的只是膜拜仪式而已,没有宗教教育的宣扬。一直到最近三十年,佛教运动才真正展开。

最早的一个青年团体是三十年前,由一名外国法师在槟城创立,即「槟城佛学院青年团」。之後,各地寺庙才有青年团的活动。

後来,这些青年团创立了一个联合会,由於组织不够完善,最後就消失了。

直到一九七零年,才创立了「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由十七个佛教育年团体组成,包括马来亚大学、工艺大学、工艺师训学院的佛学会等。

佛青总会目前已由当初的十七个团体增加到一百四十个团体,包括东西马。主要活动是弘法,邀请佛教学者和高僧(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澳洲、纽西兰、***、香港、日本、泰国及斯里兰卡)到全马各地弘法。

在教育方面,设有佛学班和佛学考试局,也为儿童佛学班导师提供训练;翻译经典,出版了将近百万本的佛教小册子和英文及华文本的(佛教文摘)。

文化活动方面,文化委员会最近展开一连串的文化研讨会,主要是连贯佛教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其他活动包括福利与领袖训练等。

除了佛青总会外,我国的佛教组织还有一个「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成立於一九五九年。

佛总是各大寺院的联合团体,现任主席是金明法师。佛总最近的活动极为活跃,带来欣欣向荣的气息。佛总设於槟城的「大马佛学院」,是培育佛教接班人的高等学府。现任院长是竺摩法师。

位於十五碑佛寺的佛教弘法会,是个英文源流的佛团。他在国际佛教活动中极为活跃,会长郑天助居士,是国际佛教界领导人之一。这个团体的活动主要是出版刊物,所出版的英文小册子流传世界各地。

此外,各大专及师训学院,也有佛教会的组织,每一年的假期都举办大专佛学生活营。

佛教姐织有待加强

但是,我认为佛教组织还有需要改革的地方,因为目前的组织过於散漫,各自为政,并且只求维持现状,不求发展,同时,缺乏制度化。

目前各大佛教组织正商议组织一个全国性的「大马佛教理事会」。另一方面,佛教组织应不断培养人才,目前的情况是,民间信仰佛教的水准还根低,需要许多受过高等教育者信奉佛教,并出来作推动佛教的工作。

要培养人才,就须注重宗教教育,在宪法中第十二条(第三节)规定,各宗教团体有权力设立自己的教育机构,但是我们并没有好好利用,目前只有一间马来西亚佛学院。如能普遍化推动,甚至可帮助中华文化的发展。我们可以不建寺庙,但应建宗教教育机构,或将寺庙改成教育机构。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寺庙就是教育机构,现在的寺庙却成为膜拜的场所。

依现今社会结构的情形来看,宗教将在未来的社会中更普遍交流,将产生各民族互相皈依宗教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好坏,目前还无法肯定,但已引起华社的不安。

一个民族能否维持其民族性,主要是决定於宗教和他的语言。假如这两方面能并行是最好不过,如此民族性才容易加以维持,我们必须重视这个课题并做好我们的功课。

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三日

讲於<南洋商报>主办的(华人宗教座谈会)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