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的吗 佛教史“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的吗”。的确,我国有些人士,喜欢如此地批评佛教,因为他们见到佛教的僧尼,不能像俗人一样地所谓“敦伦”,他们在偏狭的家族观念及宗法思想之下,认为出家是大不孝的行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虽不是儒家的主要思想,然而,直到现代,仍有一些偏激的儒家学者,批评佛教是反孝的宗教。 其实,佛教对于孝顺父母的教训,...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
佛教忠孝观: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顺 佛教史“佛教忠孝观: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顺”。孝顺,可分为二种,一种是世间的孝顺,另一种为出世间的孝顺,所谓世间的孝顺,即是儿女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长大之后侍奉父母,让他们快快乐乐。也有六亲之间后辈对长辈的孝顺。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之中首先说的第一条就是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孝顺是我们为人的基本,孝顺之人得到...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0 浏览
佛教教育融入高等教育,寻求互助发展 佛教史“佛教教育融入高等教育,寻求互助发展”。前言∵中国佛教自公元一世纪扎根于中国,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传播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然而当今的社会历经无数的变迁,二十一世纪已是“地球村”的世纪,佛教教育如何以“科学化”的学术精神培养僧才与信徒的国际视野,令其足以用多元化管道窥探佛陀精神,让佛法的弘传因而得以持续跻身国际...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
佛教四缘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佛教史“佛教四缘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一年前,笔者曾撰写过《佛教生态哲学与现代生态意识》(载《文史哲》2007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2期)一文,从“佛教缘起论与生态构成”、“佛教宇宙图式论与生态共同体”、“佛教因果报应论与生态循环”、“佛教普通平等观与生态平衡”和“佛教环境伦理实践与生态建设”五个方面,论述了佛教有关生态哲...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9 浏览
从经济学视角看佛教丛林制度 佛教史“从经济学视角看佛教丛林制度”。佛教的丛林制度对大多数经济研究者来说是个陌生的领域。作者尝试用经济学的视角对佛教的丛林制度进行解读,以期能够取其可取之处,让先哲的智慧为现代经济管理服务。本文从百丈怀海禅师对禅宗的改制看到制度创新之光;从佛教对精神层面的注重看到文化建设的力量;从丛林制度的福利保障体系看到其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借鉴意义;...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
佛教对现代生态学的几点启示 佛教史“佛教对现代生态学的几点启示”。佛教从释尊首倡“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经罗什弟子道生力主“一阐提成佛”,三论宗祖师吉藏首开“草木有性”,继之天台宗湛然立“无情有性”,到禅宗吟诵出“郁郁黄花,皆悉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真正确立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其他生灵万物、人与觉悟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平等者,方能铸造平和之心态和健康之心...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0 浏览
佛教与科学的三大交涉点(一) 佛教史“佛教与科学的三大交涉点(一)”。近现代以来,将佛教与科学置于同一平台进行考察与对话已成为一个新兴的理论视域。参加讨论的,既有佛学家,也有科学家,两种原本看似排异的力量逐渐寻找着彼此的融合点,从而拓宽了各自的理论疆域,并促成了一门边缘学科的诞生。∵在不少人眼里,不是将佛教视作迷信,就是将迷信等同于佛教。发现佛教与科学的接轨点并将佛教...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
佛教与科学的三大交涉点(二) 佛教史“佛教与科学的三大交涉点(二)”。从心理学层面看,佛学可以说就是一门最古老的“心学”,佛陀即以疗治众生心病的大医王为己任。以“如实知见”的智慧来“自知其心、自净其意”是佛教极为殊胜之处。此点在佛教“唯识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佛陀细致入微地解析了心识的生起、形态、结构与功能,并提出了一系列“转识成智”以及获得心灵净化与解脱的方便法门...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9 浏览
佛教教导人如何遵循道德 佛教史“佛教教导人如何遵循道德”。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一事实说明,作为人类的精神需求,宗教信仰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传统宗教不仅作为信仰存在,更是道德建立的基石。欧美地区依基督教建立其道德规范;阿拉伯地区依伊斯兰教建立其道德规范;而印度、中国等亚洲地区则依佛教、印度教、儒教...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
将佛教道德深入到现代社会 佛教史“将佛教道德深入到现代社会”。在佛法中,道德的具体规范是如何的呢?道德行为又称善行,它的基本内涵便是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这十种善行包含着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其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体现在身体方面的善行;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是体现在语言方面的善行;...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0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