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巖录》十五则讲记——献给佛源老和尚(十九)

第十一则黄檗噇酒糟汉之下

一日檗示众云:“牛头融大师,横说竖说,犹未知向上关捩子在。”这个是什么话?牛头法融是四祖大师下旁开一路的。在唐朝初期,在六祖得法之前,已经红透了江南,是很有名的大禅师。今年八月我到南京去,还到了牛头法融的道场牛首山,很灵气。在那个时候,他和五祖齐名,旁开一系的牛头禅法广布江南,他是在六祖大师这个系统之外,在马祖、石头之外,一直延续到中唐时期,前后差不多两百年,非常兴盛,传了五、六代的祖师。为什么黄檗大师说:“牛头融大师,犹未知向上关捩子在。”这倒底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看《景德传灯录》,牛头祖师的那篇《心王铭》,是很了不起的,当时是与三祖《信心铭》并驾齐驱的。

圆悟祖师接着又说:“当时是石头、马祖门下,禅和子浩浩地,说禅说道,他何故却与么道?”在马祖、石头门下,那个时候广开丛林,大江南北,江东江西,有很多参禅的人,大家都在一起谈禅论道。为什么黄檗大师要批评牛头法融大师不知道向上的关捩子呢?这个就是祖师的一贯作风,呵佛骂祖,管你是谁,就要让这些老参们起疑。“所以示众云:‘汝等诸人,尽是噇酒糟汉!恁么行脚,取笑于人。但见八百一千人处便去,不可只图热闹也。可中总似汝如此容易,何处更有今日事也?’”把牛头祖师批了一通后,又把来听开示的出家师父给批了一通。你们都是酒囊饭袋,喝得醉醺醺的,这样行脚,只会取笑于人。怎样行脚才不取笑于人呢?

“八百一千人处”,那肯定是个大丛林,大寺庙,能够容纳千八百人的,那个寺庙肯定建筑好,单房好,伙食好。不象山里住庵的,有上顿没下顿;庵棚未必能够遮风,未必能够避雨,甚至连衣袍都没有一件。大庙里面供养丰厚,不是是皇帝供养,就是地方官府供养,要么就是地方大富长者供养。这么大的道场,这么多的出家众,里面肯定热闹。“不可只图热闹也”,是道场内热闹?还是我们心热闹?我们怎样面对内外的热闹?“可中总似汝如此容易,何处更有今日事也?”我们办道,是不是这么容易呢?黄檗祖师对他这个道场还是充满了骄傲的,能到我这来听开示的,那可走不容易的。你们走了那么多地方,谁敢说大唐国里无禅师这么英雄,这么有气魄的活!

下面圆悟祖师又来对这个“噇酒糟汉”做了一个简单的解释,“唐时爱骂人,作噇酒糟汉。”贪吃贪喝,那个不好听。在唐宋代的时候,四川的僧人、祖师就爱被说成“川藞苴”。黄庭坚给五祖法演画像上这么题道:“谁言川藞苴,具相三十二”看起来很粗糙,没教养,结果他是一尊佛。

“人多唤作黄檗骂人,具眼者自见他落处大意,垂一钩,钓人问。”我们看在这个公案里,黄檗大师处处是威风八面,八面威风。你说他骂人,他的确在骂人,但具眼的人便知道他落处的大意,他为什么会这样说?我们老和尚也经常骂人,真的他在骂人吗?他骂人的落处在什么地方?我们就善于在这里面转。那天谈了转身的“转”字,禅宗的转字诀啊,怎样把这个转字觉玩转,你玩转了你的感觉就不一样。所以具眼者自见他落处大意,为什么呢?他就象钓鱼一样的,下一个钩,让下面的鱼上钩,引发别人来提问。

“于是众中有不惜身命底禅和,便解恁么出众问他道:‘只如诸方匡徒领众,又作么生?’”毕竟是在黄檗祖师的道场里,具眼人也不少。当时就有一位敢于不惜身命的比丘,无论你老和尚再怎么威风,他也敢出来向你提问,乃至向你发难。他说:“你老人家说大唐国里无禅师,只如诸方匡徒领众——有那么多的老和尚,有那么多的菩萨,在东南西北中各地丛林住山带徒,这个又说明了什么呢?大唐国里倒底是有禅师,还是没禅师呢?”

“也好一拶,这老汉果然分疏不下,便却漏逗云:‘不道无禅,只是无师。’且道意在什么处?”的确,黄檗大师没有用激烈的棒喝来对待这位提问的禅和子,而是采取了随波逐流,退避三舍的办法,接了他一招,未作正面的否定。你说大唐国里无禅师,现在那么多的丛林,那么多道场,你怎么能说没禅师呢?这个话就不好反驳的。所以黄檗大师打了一个“漏逗”,结巴巴地说:“不道是无禅,只是无师。”那么,这个意又在什么处?他是随着提问这个这个禅和子的话锋,又绕了一圈,我们怎么去理解?圆悟祖师在下面就说出了一位禅师所应有的风格:

“他从上宗旨,有时擒,有时纵;有时杀,有时活;有时放,有时收。”你看刚才黄檗祖师上堂示众,全是杀杀杀,擒擒擒,收收收。但是面对这位问话的禅和子,他用的方法是什么呢?放、活、纵。禅宗里常用的方法就是杀、活、纵、夺。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人境具夺,有时人境具不夺。这个夺与不夺是什么意思?我们把话说穿了,就是是非的问题。一个是肯定,一个是否定。夺是否定,这个东西不对,擒、杀、收这些都是属于否定。而纵活放,就是肯定。尽管祖师立了很多花样,用了很多手段来演示这个事,不外乎就是一个肯定,一个否定。我们学中观,也是一个肯定,一个否定。我们人的最根本之处,最复杂之处,最高明之处,还是一个肯定,一个否定。∵一个0,一个1,就象计算机一样运作起来。把这个话说穿了就好办了,不然以后,我们在看禅宗公案的时候,一说到杀活纵夺,你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敢问诸人,‘作么生是禅中师?山僧恁么道,已是和头没却了也。诸人鼻孔在什么处?’良久云:‘穿却了也!’”面对杀活纵夺这样的肯定和否定的种种公案,种种铺张,我们面对这些复杂的局面,“作么生是禅中师”呢?黄檗大师说:“不是无禅,只是无师。”那么什么是禅中的师呢?这个就要把这个话头提起来。我们参禅的人经常也参念佛的是谁?这样那样的话头也很多。但是我们反过来参一参“作么生是禅中的师?”我们参参这个话头又怎么样?这个也很精彩的。

所以圆悟祖师又说:“山僧恁么道,已是和头没却了也。”这个叫透露天机,该死,一下你就鉆到地下去了,头都没了。“诸人鼻孔在什么处?”禅宗也经常说:“穿却鼻孔”,“摸着鼻孔”,问大地有几人摸着鼻孔啊?只有明心见性的人才能摸着鼻孔。如果你摸不着鼻孔,被别人把你的鼻孔带走了,那你就失去了主人翁的那么一种精神。鼻孔在什么地方呢?停了一会才说:“穿却了也!”大家在这里听课,注意力都在我这里。为什么呢?你们的耳朵现在的功能就是听我说,你们听我说,就被我穿却了。鼻子就被我穿却了,耳朵就被我穿却了。反过来说,你们千万别被拴住啊!在这个知见上,千万别拴住。公案要给大家讲,祖师的这些道理要给大家讲,感觉要大家自己找,但是千万别死在公案里面了。这个就是禅宗的风格,要跟你说,又不要你去记,让你自己自由,不跟着我的语锋跑,不跟着祖师的语锋跑。这个就是禅宗祖师伟大之处。他不需要徒弟跟他一样的,就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希望一代胜一代,一代更比一代强。见过于师,方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一定要把自己的鼻孔抓住,别让别人把自己的鼻孔穿却了也。下面就是雪窦祖师的颂古:

“凛凛孤风不自夸,端居寰海定龙蛇。大中天子曾轻触,三度亲遭弄爪牙。”

圆悟祖师在把这个颂古引出来以后,马上就接着评唱。

“雪窦此一颂,一似黄檗真赞相似,人却不得作真赞会。”什么叫“真赞?”以前没有照相机,对老和尚的画,对佛祖的画,就找一个写生的来写真,用墨线条把他画下来,就叫真,叫影像,或者叫真像。在丛林里,对自己师父的真像往往要写个赞,赞叹嘛。很多祖师都有赞。包括我们山门的走廊上,历代祖师都配的有赞的。雪窦这个颂就是放在黄檗祖师的像上,作为给他的赞叹。雪窦祖师的这赞叹非常的恰当。但是千万要留意,又“不得作真赞会”。为什么呢?因为“他底句下便有出身处,分明道:‘凛凛孤风不自夸。’”我们老和尚写诗,前些年写得是八面威风,不可思量啊!他经常用“威风八面”来形容祖师,来形容我们云门的这么一种家风。

“凛凛孤风不自夸。黄檗恁么示众,且不是争人负我,自逞自夸。若会这个消息,一任七纵八横,有时孤峰顶独立,有时闹市里横身,岂可僻守一隅?”我们要知道禅宗祖师打风打雨,喝佛骂祖,都是威风大得不得了。我们打开古代祖师的语录一看,十个有八个都是这样威风的。他不这样威风,怎么能把他的宗旨建立起来,怎能让大家信服这个无上的法门呢?为什么禅宗的法门称为无上法门?禅是大乘禅,无上禅,肯定是最高最高的这么一个境界。当然,他就要自树威风,但一定不要被当作是“争人负我,自逞自夸”,不是的。现在看看那些做广告的,都是说他的最好,都是自己的最好,自己不夸谁夸?禅宗这样,是让学禅的对自己的法门要有信心,对自己的师承要有信心,特别是他真参实悟得来的,他更不会怀疑自己这个东西了,更不会怀疑历代祖师的东西了。

“若会这个消息,一任七纵八横。”明白了其中的消息,你横行也好,纵行也好,无论怎么样都是可以的,随波逐浪也威风嘛!“有时孤峰顶独立,有时闹市里横身。”什么叫孤峰顶独立?妙高峰顶,思想境界完全别人看不见,是与众步“不共”的地带。不共的地带叫妙高峰顶。闹市深处,就是红尘之中,滚滚红尘,与众生打成一片,深深海底行嘛。能上能下,能贵能贱,无处不在。所以,“岂可僻守一隅?”这样,我们就一定要真正的活过来。

禅宗强调顿,但并不离开圆,不是扁的,是***大教,不是枯的。所以不能“僻守一隅”,因为“愈舍愈不歇,愈寻愈不见,愈担荷愈没溺!在修行的过程之中,很多人都会感受到这三句的亲切处和麻烦处。“愈舍愈不歇”,要“将此身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你真的舍得下吗?把自己的东西,把我所有的东西,统统舍掉而不惜,有没这个精神?“愈寻愈不见”,要在道上会,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无上菩提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不可以分别思量见菩提故。所以,你要去寻,无论你怎么去寻,越寻越不见。“愈担荷愈没溺”,我们荷担如来大业,这个担子比三千大千世界还要沉重的多,你把这个精神抖擞起来,那么我们就没溺在其中啊。以前有一个偈子:“纵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所以要做到这三条真是苦啊!

“古人道:‘无翼飞天下,有名传世间。’”无翼,反而能飞天下。我们想,什么能够无翼飞天下。你有翼的雀鸟、大鹏,它也有它疲乏的时候,没有翅膀,它就飞不了天下了。什么是无翼能飞天下?心嘛!我们心念头一动,可以全宇宙去跑。“有名传世间”,有名了,不需要你去动腿,动翅膀,自然就会传遍世间。所以,我们看到无心和有名是怎么传播的。

“尽情舍却佛法、道理、玄妙、奇特,一时放下,却较些子,自然触处现成。”前面说的归结到这里,就是要把我们所学到的佛法,我们所学到的道理,我们感觉到的玄妙的东西、奇特的东西,统统放下,全部把它丢在一边。别扛在肩上,别放在心里,你能够真正的放下,那你这个人象模象样,象一个出家人的模样,那么你就会“触处现成”。什么是菩提?放下了就见菩提,放不下你是见不到菩提的。所以说《道德经》里面都有这个道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乃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所以,我们说学道、学禅是减法,你减了一分,菩提现一分,你减得干干净净,菩提就全体现前。所以要把佛法、道理、玄妙、奇特一时放下,要有这个胆量放下,那么你就与菩提相应,那么自然就触处现成。所见、所闻,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全是菩提。这里就不需要你去转,不需要你去人辩,烦恼就是菩提了。我们要看到放下的妙处,并善于去用。

“雪窦道:‘端居寰海定龙蛇。’是龙是蛇,入门来便验取,谓之‘定龙蛇眼’、‘擒虎兕机’”。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本事,这可需要金精火眼,我们需要佛法里谈的五眼向上,怎样从肉眼到天眼,再到慧眼、法眼,直到佛眼,这个一层层的提高,使我们境界、使我们胸襟、使我们的智慧一层层提高。你才有“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的能耐。世间万法,宇宙万法,我们所接触的种种差别相,乃至诸色人等,是龙是蛇,入门便能验取。你端居方丈,有人来参请你,你怎么具备这个定乾坤的眼,定龙蛇的眼,擒虎兕的眼。兕就是犀牛。你怎样去拥有这样的境界?

“雪窦又道:‘定龙蛇兮眼何正,擒虎兕兮机不全。’又道:‘大中天子曾轻触,三度亲遭弄爪牙。’黄檗岂是如今恶脚手,从来如此。”尽管需要定乾坤的眼,擒虎兕的机。那么判断是龙是蛇需要眼正,而擒虎捕兕的手段却不是固定现成的。我们也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才干去翘尾巴,你翘了尾巴,前面的功夫就退了。关键是什么呢?下面又引一个公案出来:

“大中天子曾轻触,三度亲遭弄爪牙。”黄檗不是现在才开始这么恶辣脚手的,从来都是如此啊!什么叫大中呢?大中就是唐宣宗的年号,就象我们说康熙,又是康熙皇帝,又是康熙年号,当年是通过年号来称谓皇帝的。

“大中天子者,《续咸通传》中载,唐宪宗有二子:一曰穆宗,二曰宣宗。宣宗就是大中皇帝,他年十三的时候,少而敏黠,常爱跏趺坐。穆宗在位时,因早朝罢,大中乃戏登龙床,作揖群臣势。大臣见而谓之心风,乃奏穆宗,穆宗见而抚叹曰:“我弟乃吾宗英胄也。”穆宗于长庆四年晏驾,有三子:曰敬宗、文宗、武宗。敬宗继父位,二年,内臣谋易之。文宗继位,一十四年。武宗继位,常唤大中作“癡奴”。一日,武宗恨大中昔日戏登父位,遂打杀,致后苑中,以不洁灌而复苏,遂潜遁在香严閑和尚会下。后剃度为沙弥,未受具戒。“

我们看这个就引出一个皇上的身世,在唐朝的几代皇帝中,唐太宗最了不起;唐玄宗也算了不起,但有始无终;中唐时只有唐宪宗还可以,可惜其寿不长,乱服丹药,在位十五年,正大有作为时被宦官杀死了,也是有始无终。后面的这些皇帝都不怎么样。唐宪宗有两个儿子,就是穆宗和宣宗。唐宣宗当皇帝也是饱经折腾的。他的哥哥穆宗皇帝,没有当两年,就归西了。大概他的哥哥比他大十多二十岁。穆宗皇帝下面有三个孩子是跟着跟着当皇帝的。第一个是敬宗皇帝,敬宗皇帝当了二年皇帝,就被太监毒死了。太监又把文宗扶上去,文宗当了十四年的皇帝,又因诛宦官失败的“甘露之变”郁闷而死,年龄都不大。然后唐武宗又继位。他们三兄弟挨个接班。唐武宗也只是五年多,不到六年,第五年灭佛,到第六年就暴死了。因为这三个都是青年皇帝,很年轻就驾崩了,这一系就没有他的传人了,只有把这个老叔叔请来当皇帝。所以宣宗皇帝在他的三个侄子先后驾崩以后,才出来当皇帝。

这里有一个故事,当年穆宗皇帝在位的时候,有一次早朝罢,金銮宝殿没人了,当时宣宗皇帝十三岁,调皮好玩,居然爬到金銮宝殿皇上的玉椅上去,作接受群臣的礼拜的这么一种动作,这个是犯规的。当年,黄檗大师在南泉那当首座,有一次也是上殿,他一下子就跑到大和尚的位子上,就坐上去了。南泉老和尚过来一看,皱着眉头,也不赶他下来,就问:“长老是什么年出世的?”黄檗大师说:“威音王以前。”南泉和尚更厉害:“威音王以前还是王老师的儿孙,下去!”黄檗看见占不了南泉老和尚的便宜,只好乖乖的下去,坐在他首座的位子上。所以,规矩不能乱,在庙里犯了规矩,迁单就算了嘛。你在金銮宝殿上去,你把皇位坐了,那是谋反,不要命了!但是他哥看到他小弟弟不懂事,就免了他,而且还赞叹他:“我弟乃吾宗英胄也。”

穆宗皇帝去世以后,他另外几个儿子,特别是武宗继位,对这位皇叔就一直耿耿于怀,唐武帝毕竟心胸狭窄,如果不狭窄,也不会在中国搞出历史上最残酷的灭佛运动。那个时候,全国的佛教基本都灭尽了。武宗继位以后,就抓住他的叔叔以前登龙床的故事收拾他,把他唤作“癡奴”。因为恨他,派宦官暗中把他打死在宫廷里。有一个太监是从小就把他带大的,不忍弄死他,就把他丢在茅坑里面,就当是他死了。然后,又悄悄从茅坑里面把他背到外面去,放在香严和尚那里。香严和尚在邓州,河南邓州,离洛河很近。香严和尚看到方便的时候,悄悄把他剃剃度为沙弥,但以后没有给他受戒。为什么呢?香严不久发现他以会后是皇上啊,谁敢去给他受戒呢?

“后与志閑游方,到庐山,因志閑题瀑布诗云:‘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閑吟此两句,伫思久之,欲钓他语脉,看如何。大中续云:‘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閑方知不是寻常人,乃黙而识之”香严閑和尚就是香严智閑禅师,是沩山老和尚的徒弟,跟仰山齐名。不久,香严带着这个沙弥到庐山云游。到了庐山,看见一个瀑布——大家都能背的李太白那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香严和尚就提了一首诗,但是只提了一半:“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弄了这两句,就假装自己写不完这个诗,江郎才尽了。就让这个沙弥来续写,看他是什么来历?结果,这个沙弥很快就给续上了:“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你看这个多大的气势。这下,香严和尚方知不是寻常人,乃默而识之。因为他是皇子,是皇宫里呆了三十来年出来的人,他走出来的气象,就跟常人大不一样。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狮子儿有狮子儿的威风嘛!通过这首诗,就透露了他的消息。香严和尚当然也是具法眼的,“有定龙蛇的眼”嘛,他就明白了。

“后到盐官会中,请大中作书记,黄檗在彼作首座。”盐官是谁?盐官是马祖的徒弟,算是黄檗的师叔。唐宣宗是宫里面出来的沙弥,应该文化很高,比我们现在的博士生都还高,作这个书记是绰绰有余的。“黄檗一日礼佛次,大中见而问曰:‘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礼拜当何所求?’”你说这个沙弥皇上懂不懂佛法呢?他还是懂佛法的,你说他懂不懂禅机呢?他也懂禅机。“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礼拜当何所求?”那你礼拜干什么呢?你求什么呢?黄檗就回答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常礼如是。”的确是为礼拜而礼拜,虽然我不求什么,但是我一样的拜佛拜法拜僧。沙弥马上就问:“既然你不求了,用礼何为?”你这个礼拜来礼拜去,那不是多余的?“檗便掌”黄檗哪听他啰索,立即给他一掌。沙弥皇帝就说:“太粗生”,你怎么这么野蛮啊!一点教养都没有。黄檗说:“这里是什么所在,由你说粗说细?”“檗又掌”,又给他一掌。

“大中后继国位,赐黄檗为粗行沙门。”这个出家人,这个禅师是了不起,但是行为粗暴,我这个候补皇上你都敢打,不得了。但是在佛门之中,那个时候比丘打打沙弥是理所应当。当了皇帝要给你立了号,对不起,给你封一个“粗行沙门。”∵“裴相国在朝,后奏赐断际禅师。”把裴休请到京城里面当宰相以后,裴休知道黄檗大师的来历,才给宣宗皇帝说:“这个人可不要得罪了,这个可是真菩萨啊!你还是给他一个好的封号吧!”所以才封黄檗大师为“断际禅师”。“雪窦知他血脉出处,便用得巧。如今还有弄爪牙底么?便打。”这则公案,我们算是把他啰嗦完了,也是极力渲染禅宗的氛围,大家听后有什么感受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