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多三藏——最早把慧能禅法传到五台山的高僧之一
赵林恩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忻州∵∵034000)
摘∵∵要:古印度僧人崛多为慧能嗣法弟子,于唐开元前曾游五台,所传禅法与慧能禅法完全相符,可知崛多是最早把慧能禅法传到五台山的高僧之一。关于崛多的资料,可填补五台山禅宗史的一处空白。
关键词:崛多;慧能;坛经
中图分类号:B94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176(2006)01—030—04
禅宗是五台山佛教自唐以来最为兴盛的宗派之一,以往关于五台山佛教史的论着均给予了足够的关注,然在谈及五台山南宗禅的历史渊源时,只提到一位只见其名、不见其迹的辩才禅师。其实,将慧能禅法传人五台山的人物及其事迹,有关僧传和灯录还是有具体记载的。
《传法正宗记》卷—匕云“大鉴所出法嗣,凡四十三人,其一曰西印度[崛]多三藏者”,未载其事迹,《宋高僧传》卷…卜作“掘多”、《景德传灯录》卷五作“堀多”、《五灯会元》卷二作“崛多”,均载有其生平事迹。三书文字略有差异,篇幅都不长,为方便分析,全录如下:
《宋高僧传》卷十:
释掘多者,印度人也。从逾沙碛,向慕神州。不问狄鞮,旋通华语,而尚禅定。径谒曹溪能师,机教相接,犹弱丧还家焉。多游五台,路由定襄,历村见一禅者结庵独坐,问之曰:“子在此奚为?”曰:“吾观静,,”多曰:“观者何人,静者何物?得非劳子之形,役子之虑乎?”其僧茫昧,拱默而已,作礼数四,请垂启发。∵∵多曰:“子出谁门邪?”曰:“神秀大师。”多曰:“我西域异道实繁有徒,最下劣者,不堕此见。兀然空坐,蓐烂身疲,初无深益、,子莫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早往韶阳请决所疑。能曰:“子何不自观自静邪?不观相,不观如,子游历日用,自然安乐也。”一如多所言,略无少异、伊僧抉开罗网。多后莫知攸往。《景德传灯录》卷五:
西域堀多三藏者,天竺人也。东游韶阳见六祖,于言下契悟·、后游五台,至定襄县历村,见一僧结庵而坐。三藏问曰:“汝孤坐奚为?”曰:“观静:”三藏曰:“观者何人,静者何物?”其僧作礼问曰:“此理何如?”三藏曰:“汝何不自观自静?”彼僧茫然,莫知其对、∵∵三藏曰:“汝出谁门耶?”曰:“神秀大师,”三藏曰:“我西域异道最下根者,不堕此见。兀然空坐,于道何益!”其僧却问三藏:“所师何人?”三藏曰:“我师六祖。汝何不速往曹溪,决其真要?”其僧即舍庵往参六祖,具陈前事。六祖垂诲与三藏符合,其僧信入。三藏后不知所终。
《五灯会元》卷二:
六祖大鉴禅师旁出法嗣西域崛多三藏,天竺人也。于六祖言下契悟。后游五台,见一僧结庵静坐。师问曰:“孤坐奚为?”曰:“观静。”师曰:“观者何人,静者何物?”其僧作礼,问曰:“此理何如?”师曰:“汝何不自观自静?”彼僧茫然。师曰:“汝出谁门邪?”曰:“秀禅师。”师曰:“我西域异道最下种者不堕此见。兀然空坐,于道何益1”其僧却问:“师所师者何人?”师曰:“我师六祖。汝何不速往曹溪,决其真要?”其僧即往参六祖。六祖垂诲,与师符合,僧即悟入。师后不知所终。
三书中《五灯会元》成书最晚,姑从之称作“崛多”。
由以上引文可知,崛多是印度的一位修禅的僧人,与慧能生活在同一时代。当时印度佛教由于伊斯兰教的侵入,已呈现出衰败的迹象,而中国佛教正是蓬勃发展的时期,所以他“向慕神州”,远涉流沙来到中国。他“不问狄鞮,旋通华语”,是一位天资聪颖、见多识广的学者。《传法正宗记》把他排在慧能43位嗣法弟子的第一位,并称之为“三藏”,说明此人非一般的高僧。“径谒曹溪能师”,谓崛多来华直接就去拜谒慧能,说明当时慧能禅法已经相当闻名。“机教相接,犹弱丧还家焉”,说明崛多已深得慧能禅法旨趣。
崛多游五台,路经定襄的一个村子,见一禅僧坐禅,便问“子在此奚为”。明明看见人家在坐禅,还要故意问,表明他不承认坐禅是一种正确的修持方法,对坐禅持否定态度。禅僧回答说是“观静”,崛多反问说:“观者何人,静者何物?得非劳子之形,役子之虑乎”,“兀然空坐,蓐烂身疲,初无深益。子莫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对照《坛经》可知,崛多所传,完全是慧能的禅法。
这里需要弄清何为“观静”和“自观自静”。
看了一些讲述《坛经》的书,发现讲经的法师们碰到“观静”这个词,往往避开不讲,因此我们只能从《坛经》里有关的上下文中来摸索。
,《坛经》中提到“观静”的地方有三处,三处都是作为不正确的修持方法给予批驳否定的。但笔者所见到的几种版本(自称是曹溪原本、宗宝本、德异本)”[1]的《坛经》有两处用“静”,一处用“净”,前后并不一致:
①《定慧品第四》:“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②《顿渐品第八》:神秀命门人志诚到曹溪慧能处听法,“师(慧能)曰:‘汝师若为示众?’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师曰:‘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③《付嘱品第十》:慧能一日唤门人法海等嘱咐说:“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细读此三条,可以看出“观静”与“观净”指的是一回事,①和③中的“观静”就是②中的“观净”。②揭示了“观净”的来源,①和③都是据②而来,承②而说的。显然,①的“有人”就是指神秀及其门人们,③的“汝等”是把神秀们当作对立面而嘱咐的。如此看来,①和③中的“静”完全可以换成“净”,而且也应该换成“净”,以求前后行文的一致,况据辞书,“静”亦作“清洁”意,有时亦通“净”。之所以形成这种混乱的情况,想来一是由于《坛经》历经多次传抄改动,至今未有一个标准的版本;二是后人的“唯圣”、“唯先”,怕指正被以为是对圣祖对先人的不恭。
既然“观静”就是“观净”,那么《宋高僧传》中慧能(《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是崛多)承“结庵独坐”之僧“观静”的话而说的“自观自静”,便应该是“自观自净”了。
“观”即“看”,故“观净”在《坛经》里亦作“看净”。郭朋先生着《坛经导读》引日本铃木贞太郎和公田廉太郎校订的法海本(敦煌写本)之①处即为:“又有人教人坐,看心看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2]。
由上可知,所谓“观静”就是“看净”。
什么叫做“看净”?贾题韬先生在讲到《坐禅品第五》的“此门坐禅,元不看心,亦不看净”时说:“既不是让你在那儿看自己的那个心,也不是要你把自己的心打整干净,如果那样,就成了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了。”[3]可知,所谓“看净”,即是神秀们主张的渐修的功夫,通过长时间的修持,使自己的心不受污染,保持清净。按郭朋先生的说法,这种禅法属于禅学,不属于禅宗。虽时称“南能北秀”,而神秀一派却并不能叫做禅宗。[4]
为什么不能静坐“看心看净”呢?《坛经·坐禅晶第五》(宗宝本)分三层作了论述:
“若言看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看也。”这是说看心。《坛经》里讲的心有真心,有妄心。贾题韬先生说“常人的那个心,都是烦恼妄想塞满了的”,[5]此处指妄心。既然如此,也就没有什么看的了。
“若言看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看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这是说看净。也分三层说理:一是人性本净,无需看;二是看净就生净妄,看就是妄;三是看净就有了净相,从而为净相所缚,障蔽自己的本性。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这是说不动。真正的不动,是自性不动,非身体的端坐不动。
“若看心看净,即障道也。”[6]这是最后的总结:看心看净就障碍了正道。
崛多和慧能反对“观净”,主张的是“自观自净”。所谓“自观自净”,用《坛经》的话说,就是“自见本性清净”,要看到自己清净的本性。这个清净的本性就是佛性。《坛经·般若晶第二》云:“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坛经·付嘱品第十》云:“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这样强调本性是佛,就是要修行者“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宋高僧传》中崛多说“兀然空坐,蓐烂身疲,初无深益”,《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崛多说“兀然空坐,于道何益”,其实就是前面引文②中慧能所说“长坐拘身,于理何益”的翻版。“长坐拘身,于理何益”,是慧能对神秀们坐禅的否定,在《坛经》中有多处讲到。《护法品第九》载,唐神龙元年,内侍薛简奉诏迎请慧能时问“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之说法如何?”慧能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他否定这样的坐禅,而另有一种坐禅的主张。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郭朋先生说,“把‘坐禅’一词拆开来讲,并各赋以不同含义,这不单单是一种望文生义的作法,也反映了慧能的特点”。“把‘禅定’一词分开来讲,情况一如对于‘坐禅’一词的解释。于此,益司想见,禅宗之禅,确乎不同于禅学之禅”[7]。崛多之言表明,他所主张的也是这样的“坐禅’’和‘‘禅定’’。
当“结庵独坐”之僧经崛多指引见到慧能时,《宋高僧传》卷十说:“能曰:‘子何不自观自静邪?不观相,不观如,子游历日用,自然安乐也。’一如多所言,略无少异。”《景德传灯录》卷五说:“六祖垂诲,与三藏符合。”《五灯会元》卷二说:“六祖垂诲,与师符合。”说明崛多与慧能所言完全相符。“子何不自观自静”,在《宋高僧传》中为慧能之言,在《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则变为崛多所说,这说明在着书者意识中,崛多与慧能的观点是不分彼此的。可见崛多所言不仅旨承慧能,而且表述也是用慧能的原句,他所宣扬的完全是慧能的禅法。“不观相,不观如”中的“相”指诸法外相,“如”指真如,诸法实相。“不观相,不观如”,意即《坛经》中慧能所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截断分别思维,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看到自己的佛性,自修自晤。
“结庵静坐”之僧由崛多指引,往参曹溪六祖得悟,说明崛多游五台时,慧能尚在世。慧能卒年为公元713年,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元年。因此我们可以准确无误地说,崛多在开元元年(713)前就将慧能禅法传到了五台山。保守地说,崛多是五台山慧能禅法的最早传播者之一;大胆一些可以说,崛多就是五台山慧能禅法的最早传播者。
文中“结庵静坐”之僧自称出于神秀之门,可知崛多上五台山弘传南宗禅法之前,世称的“北宗”禅法已捷足先登在五台山流布开来。∵∵—
崛多问僧“出谁门”,僧答“神秀大师”,崛多不无尖刻地说“我西域异道,实繁有徒,最下劣者(《景德传灯录》作“最下根者”,《五灯会元》作“最下种者”),不堕此见”;《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僧问崛多“所师者何人”,崛多答“我师六祖”而不称慧能。这段对话,足可窥见崛多作为慧能南宗弟子对北宗无情贬斥和抨击的态度,也反映了当时南宗要进入五台山还须同时扫清先有的北宗的影响。这种情形,正是当时全国南宗弟子为争五祖嫡系而与北宗展开激烈斗争的缩影。
此外,三书中最早(988)成书的《宋高僧传》中有句云:“多游五台,路由定襄,历村见一禅者……”次之(1004-1007)成书的《景德传灯录》中有句云:“后游五台,至定襄县历村,见一僧……”(此处误将‘历村’当作村名)而最晚(1253)成书的《五灯会元》则把“定襄”、“历村”等删去,改成了“后游五台,见一僧……”这种改动,想来未必只是为了行文的简洁,实不能排除当时就有“大五台”的概念,而将定襄县列入五台山范围的可能。
关于崛多的这段文字,对于五台山禅宗史而言,是一份重要的资料。除能填补五台山南宗禅历史的一处空白外,或许经过详细推敲还可能发现一些其它信息。
参考文献:
[1)曹溪原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M].南京:金陵刻经处,1929.10.宗宝本:贾题韬’《转识成智》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10.德异本:《六祖坛经注释》引[M).福建莆田广化寺印,1969.10.
[2][4][7]郭朋·坛经导渎[M].成都:巴蜀书社,1987.5.
[3)[5:)贾题韬·转识成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29.1.0.
[6]及后面引用《坛经》文字未注明出处者,均转引自贾题韬《转识成智》.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