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的感知与禅的感知

王跃军∵

人们很难将禅者与普通人区别开来,因为找不到区别的外在标准。修禅并不是某种特殊职业,也不要求出家在寺。六祖慧能在曹溪说法时指出:“若要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但禅者与普通人的区别究竟在何处?这种区别不在外、而在内,是心灵世界的区别。一般说来,人所面临的客观境遇与天然秉赋都差不多。太阳对一些人没有特别的偏爱或厌恶,一天都有24小时,白昼与黑夜相互交替,春夏秋冬是自然的节律。除个别情况外人都有四肢,有支配行动的大脑,都要填饱肚子才能从事其它活动……虽然如此,人们的主观世界却大相径庭。有人憎恨这个世界,另些人却喜欢;有人情绪低沉,另些人却乐观;有些人感觉孤独,另些人却充实。凡此人生诸相是如何形成的?对同样的世界为何有不同的感受?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深思。

有人认为:人们不幸是由于生活资料的匮乏造成的,只要改变简陋的生活方式,精神上的各种消极因素便无立足之地。当然,人需要一定的生活资料才能生存,但物质资料的丰盈程度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很明显,现代人并不比古代人更感幸福,有些富人比穷人有更多的苦恼。有人认为:人们不幸是由于缺乏深刻的理性思维,只有当人们学会了正确的思维,并以此指导行动,生活便圆满幸福。但现实告诉我们:在高扬科学与理性的20世纪,恰恰爆发了极不理智的世界大战,种种非理性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它播及哲学、心理学、文化学、文学、艺术甚至自然科学领域。

我认为现在该是检验理性效用的时候。从16世纪开始,西方哲学家与科学家教导人们:唯有理性才能使人类从愚昧野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人的精神、美德和才智都是教育的产物。世界条理清晰,受各种规则的支配,人只要破译大自然的密码,便可作它的主人,当然,大自然不会主动暴露自己的秘密,我们要用科学的手术刀去解剖它。把自然万物分成不同的门、目、纲、属、种,再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支配其运动的规则。在科学家的眼中,自然不过是一具供解剖或利用的僵尸,人则是一台受过教育的机器。科学家在重新塑造自然,并按照他们的意愿培养一种新的感知方式:即逻辑的或理性的感知。

逻辑感知最明显的特点是分别性,它认为事物的本质就在于它与其它事物的区别。鲸鱼的本质就在于它是哺乳类动物,因此便有别于鲨鱼;亚里士多德的本质就在于他是哲学家,因此而有别于亚历山大大帝;秦始皇的本质就在于他是暴君,因此而区别于司马迁……诸如此类。世界按照本质的不同被分割为无数小块,从逻辑的眼光看,世界是个光怪陆离的大市场,每件商品都由于与众不同而占有一席地位,而那些平凡的与其它商品或多或少相似的商品便摒弃在市场之外。用这种观点指导人生,人们将单纯追求新奇,标新立异,否则便担忧不能体现存在的价值。

本质等于区别,逻辑感知的这个公式将会造成什么后果呢?片面、僵化、冷酷。他有什么特殊之处?他是个小偷。那么,“小偷”便是他的本质,至于他的其它德性,例如:他可能是位慈祥的父亲,为了幼儿受饥挨冻而偷盗便被忽略了。这个人将要带着“小偷”的标记度过残生,抓住事物的特殊性也就抓住了它的本质,在这种思维方法的指导下,个体遂成为封闭孤立的单子。

与逻辑的感知相反,存在禅的感知。禅的感知强调事物的相容性,它注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禅是一种高度和谐优美的精神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掌握“不二”法门。所谓“不二”即不人为地加以区别。举一个例子,就逻辑的感知看来,山与人是本质不同的对象,人是理性的动物,而山是除了有化学、物理与低级生物运动外,别无情感、意志的集合体,山与人之间别无沟通的桥梁。在禅者眼中,山是具有丰富的情感、饱满的生命、坚强的意志的有机体。人置于山前,两相静看,不知何者为人,何者为山,但觉山中有我,我中有山,山人不分,主体融合到客体中。

禅者反对事物本质与表象的区分,他强调整体性,离开整体的本质乃是虚无。亚里士多德也罢,秦始皇也罢,小偷也罢,他们的生活境况不同,但作为人都是完整的。人并不是标签,也不是符号,他们都有作人的资格与尊严。每一个完整的存在都值得尊敬,它有完满性与自足性,所以,禅者欣赏一朵花就象欣赏一个宇宙,领悟一朵花的秘密也就领悟了生命的全部秘密。

逻辑的感知强化事物的分别性,这也体现在逻辑规律中。“同一律”、“排中律”、“不矛盾律”被亚里士多德称为进行正确思维的三大规律。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一概念和判断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假,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反对或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真,其中必有一假。在思维领域内,这三大规律有存在的价值,但如果把它们作为世界观,就会陷于谬误:我与你、人与物、物与物之间都将处于分立状态。就同一律而言,我是我,你是你,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易于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人不是物,物不是人,易于形成物统治人的异化现象和人统治物的功利主义。

“郁郁黄花,尽是法身;青青翠竹,无非般若。”世界万物因处于普遍联系中而充满盎然生机。“自我”并不是超脱客观万象的孤立元素,我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山崖里的一株青松,天空中的一朵流云,荷叶上的一粒露珠……如果能够这样看待世界与自我,便自然觉得生命的完美充实。

逻辑的感知并不满足于分别性,分类是对事物作更高层次的抽象概括,它把具有相同共性的个体归为一类。例如,把苹果、香蕉、梨、桃等具共性的食物概括成:水果;把鲇鱼、鲤鱼、草鱼、黄鱼等概括成:鱼。分类着眼的是事物的共性,它的个性便彼排除了,这个过程叫抽象。通过抽象,个体上升为概念,概念上升为范畴。

逻辑概念是在思维中实现的,世界原本不存在抽象的“水果”与“鱼”,只有丰富的个体。随着抽象的层次越高,概念的内涵越贫乏,从“苹果”到“水果”再到“食物”,最后归纳到“物质”,鲜红的苹果变为僵死的概念,这是逻辑的魔杖所引向的结果。但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维护抽象的概念世界存在的合理性,他认为现实世界变动不居,因而是虚幻的;理念世界亘古如斯,因而是实在的,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

禅的感知所面对的是存在的最原始事实,它不受逻辑的玷污,把对象的丰富性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禅者并不明白抽象的学理,他深知一朵花所涵的智慧胜过所罗门的千言万语。

再者,抽象的概念是建立在选择的基础上。对于同样一棵树,植物学家、美学家、樵夫可作不同的分类。植物学家注重树的生物特性,如:它属哪一科,是乔木还是灌木,它的生长情况如何;美学家注意它的外在形态,周围环境;樵夫仅关心这种植物是否耐烧。这些分类多出于功利的考虑,使对象符合某种需要。禅者看事物没有先验的原则与固定的框架,他从自然出发看待自然,青蛙并不由于对人有益便受青睐,蚊子也不由于吸人血便被憎恨。一种更高的眼光超越了世俗的欲望,自然万物不被看作人类生存的手段,而被看作自身的目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通过显微镜看到的癌细胞切片可以被看成一个漂亮的、复杂的、使人产生敬畏的组织,如果我们能够忘掉这是癌细胞的话。一只蚊子如果被看成是一个自身目的,就会成为一个奇妙的东西。”①禅者便是以这样的胸襟来关心世界。

范畴是最高的概念,逻辑的感知认为范畴是成对出现的。物质与意识、主体与客体、灵魂与肉体、此岸与彼岸相互对待,这是二元论的世界观。二元论世界观认为世界存在对立的两极,每个人只能站在这一极向另一极遥望,忍受它的诱惑。因而,客观世界是分裂的,主观世界也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中世纪欧洲人所患的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便是二元论世界观:他们在灵魂的炼狱与肉体的陷阱中徘徊。自然些,再自然性!禅者如此深沉地要求我们的生活。乌云与光明并不是对立的,它们不过是自然装饰自己的不同道具;彼岸也不在冥河的另一端,彼岸在此岸中实现,体现于平凡简易的生活;灵魂与肉体原是一体,灵魂的安宁与肉体的优游自在相互关联,戕贼一方势必使另一方受到伤害。

逻辑的感知是借助语言、符号来实现的。因为理性思维无非是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活动,而这样的活动在现实性上无非也就是语词的联结、组合、过渡的活动。概念由语词来表达,判断是由运载概念的语词所组成的句子,推理是句子的组合。这一切都不能离开语词,因而思维便体现为一种对于语词符号的操作活动。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这不是堵塞了思维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吗?

实际上,禅宗就是要拆除这一桥梁,进而达到与世界真如的直接结合。语词符号是人们强加给对象的识别标记,但人们常把这种标记等同于客观世界,语言崇拜与经典崇拜也就是这种错觉的产物。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是在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的情况下渡过童年的,只有书做他的朋友。整日里与词语作伴致使他萌发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词语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存在,而现实世界是词语世界的“摹本”而已。以后他又开始了对词语的征服——写作,他认为写作证实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在词语的天国里制造种种事件,而这些事件一旦用词语表现出来,它们也就随同词语变成了绝对的永恒。这是当时最孤独的人的内心独白。虽然萨特有驾驭语言的特殊能力,但面对活泼、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他感到瞠目结舌,他苦心构造的词语金字塔是多么贫乏呆板。这一点早在萨特前一千年,中国的禅者便认识到了,德山在开悟时便说:“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②

堵塞了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后,才能把视线转向自身。世界的真相是什么?人生的终极价值如何?谁也不能告诉你,只能自己去体验。正如我不能代替你吃饭、消化一样,我也不能代替你体验。我的体验虽丰富,若一说出口,便有了拘禁、限制,离开了本义。你若照我说的去体验,你的感知便受了干扰,你便不成为你。信任自己,自足自立,人只有在没有任何依附时才会豁然洞开心眼。所以,慧能指出:“一切经书,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中顿现真如本性。”③

对于现代人来说,不仅在地球的上空充满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他们难得呼吸到新鲜空气,他们的心灵也布满了理性思维、逻辑感知产生的无明。在这方面,禅以它博大宽厚的精神,提供了一味医治现代人精神分裂的良药:禅的感知方式。

注:

①《自我实现的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282页-283页。

②《六祖坛经)。

③见《五灯会元》第七卷。(信息来源:摘自《法音》)∵∵∵∵∵∵∵∵∵∵∵∵∵∵∵∵∵∵∵∵∵∵∵∵∵∵∵∵∵∵∵∵∵∵∵∵∵∵∵∵∵∵∵∵∵∵∵∵∵∵∵∵∵∵∵∵∵∵∵∵∵∵∵∵∵∵∵∵∵∵∵∵∵∵∵∵∵∵∵∵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