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的着名禅僧(三)
洪∵∵丕∵∵谟
(十一)大机大用的道一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个名叫道一的出家人来到衡山,结茅修持,整天坐禅。当时,南岳般若寺怀让禅师,闻名天下,看到道二心坐禅,便就问他:「您整天坐在那里干吗?」
道一回答:「想图个成佛。」
怀让有心度他,便就捡起一块砖头,在庵前石头上磨了起来。
道一好生奇怪:「大师父,你这是干什么?」
怀让正等他发问,即便回答:「想把砖头磨成镜子。」
「砖头怎么能磨成镜子呢?」道一不解。
「砖头既然磨下成镜子,那么坐禅又岂能成佛呢?」怀让正是开导有方,让人叫绝。
听怀让这么一说,道一心里明白多了,於是请求怀让开示,怀让终於说偈道:
心地含佛种,遇泽悉皆萌,
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道一闻偈,顿有所契,於是跟在怀让身边,学习十年,最後离开南岳,成为天下着名禅师。
道一∵∵(公元七O九——七八八年)∵∵,汉州什邡(今四川省什邡县)人,俗姓马,後人尊为马祖。
早先,道一依资州处寂学习佛法,成年後从沦州圆律禅师受具足戒。此後又经怀让点化,尽得其秘。
学成之後,道一离开南岳,去江西建阳佛迹岭说法宏道。不久,又先後在临川、南康龚公山等地聚众说法,化缘大盛。
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七六六——七七九年),道一在钟陵(今江西省进贤县)开元寺宏阐禅法,一时四方学子,纷纷闻风来归,仅嗣法弟子,就有怀海、智藏等二二九人,其他听法去来的,多得不可胜数。
当时,禅僧修持,都寄住在律院里,不得别住,由此经常发生不愉快事,深以为苦。於是,道一开始创建丛林,另立规制,从此禅侣安居,宗门大盛。
道一的禅法,由慧能、怀岳一脉而来,别有发展。南宗禅法,至此大显天下。道一门下,又有怀海、智藏,各宏宗风,蔚为一时之盛。
对於平时修习,道一主张「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每个人本已具足的清净道心。为此他说:「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当年,慧能曾传怀让:「即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到了道一,又发展为:「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下污染就是佛,修持何为?所以一个人只要保持平常那颗清净道心,即便不修,也就成佛了。
由此衍伸,当有僧人问他:「如何是修道?」
他回答为:「道无所谓修,也无所谓不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又有僧人问他:「作何见解,即得达道。」
道一解为:「自性本来具足,但於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
为此,南禅「即心即佛」的家风,经过马祖道一的大力宏阐,一时风靡。不过,为了不让学人掉进知解的束缚,道一又提出「非心非佛」的主张。
一次,有人向他讨教:「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
道一答为:「为止小儿啼。」
接问:「啼哭止息後如何?」
道一妙答:「非心非佛。」
其实,「非心即佛」,就是「即心即佛」。当时,道一弟子法常听老师说「即心即佛」,顿时有所感悟,便去大梅山(今浙江省余姚市南)安住。不久,道一派人去问:「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
法常回答:「马师对我说,即心即佛。」
那人说:「马师近来又说非心非佛。」
法常听後毫不动摇:「这老汉惑乱人没有停口,随你非心非佛,我却只管即心即佛。」
那人回去,把法常的话禀报道一,道一大为赏识道:「梅子熟也。三思思是住大梅山法常的道法纯熟了。
在启悟学人的方式上,马祖道一和当时与他齐名的石头希迁,回异其风格。希迁细腻活灵,道一大机大用。由於道一随事启截,有时打暍兼用的教风,後由弟子西堂智藏等人加以发展推进,所以实开後世临济棒喝宗风的先声。他的嗣法弟子,有怀海、智藏等二二九人,其他随时前来听法的,多得下可胜数。
马祖道二不寂後,到了唐宪宗朝,追加说号为大寂禅师。
道一的宏法言行,後人辑为《马祖道一禅师语录》(即《大寂禅师语录》),《马祖道一禅师广录》各一卷。
(十二)法眼宗名僧延寿
五代宋初年间,华亭有个镇将,因为从小信奉佛法,为了拯救生灵,把督纳军需的库钱,都擅自用到了购买鱼鳖鸟禽等放生上。後来事发,镇将被上司判处死刑,随即押赴市曹,准备杀头。面对刽子手的闪闪钢刀,镇将镇定自若,毫不介意。典刑者见此,问他何以临死不怕?他说:「动用库钱,拯救生灵,自己没用一文,於心无愧,所以下怕。」典刑者听到这里,下令暂停用刑:後经上报,镇将死里逃生,被判无罪释放,听凭进入空门,依龙册寺翠岩禅师出家为僧。其时镇将年纪将近三十岁,就是後来以着:不镜录》而名扬天下的永明廷寿禅师。
延寿(公元九O四——九七五年),字冲元,俗姓王。祖籍江苏丹阳,後来迁居余杭。从小开始,延寿就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十六岁那年,他还写就《齐天赋》一篇,进献给吴越王钱缪。
早年,延寿曾在仕途上进行过一番小小的跋涉,做过余杭库吏。不久,因为菩萨心肠,慈悲为怀,在华亭镇将任上,因擅自挪用军需库钱放生而差点送掉性命。
出家以後,延寿在龙册寺待了一段时间,便外出云游,广泛参学。先是来到天台山德韶禅师那里学习禅法,在国清寺结坛修《法华经》。天台山原为天台宗的根本道场,不过这时却威了禅宗法眼宗的天下。德韶是禅门五家七宗法眼宗创始人文益的弟子,有着高深的禅学根底,曾被吴越王礼为国师。现在延寿跟他学习,便就学业精进,非同往昔。
後来,延寿离开天台山,在金华天柱峰攻读《法华经》,一学就是三年。
後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九五二年),延寿入住奉化雪窦寺
,宏传禅法心要,同时开始撰写:不镜录》。当时,四方学子前来向他求教的人很多,其中有僧问他:「雪窦一径,如何履践?」延寿回答说是:「步步寒花结,言言彻底冰。”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九六O年),灵隐寺(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面)年久失修,荒颓倾圮,吴越国忠懿王弘淑不忍古刹沈沦,特邀延寿来到这里,主持灵隐寺的重建工作。重建後的灵隐寺,宝殿嵯峨,楼阁参差,香火重兴,梵咀再起,一片中兴景象。
接着,延寿又去当地慧日山永明寺居住弘法。永明寺就是有名的净慈寺,当时跟他学法的人,多达二OOO余人,忠懿王特地赐他智觉禅师称号。在永明寺的那段日子里,延寿还把住奉化雪窦寺所写《宗镜录》初稿,在演法堂里重新审读,加以增删,最後定稿为一OO卷。演法堂後来改名为宗镜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太祖开宝三年(公元九七O年),延寿又奉召来到钱塘江边,月轮峰上,建造镇潮用的六和塔。造好後的六和塔,气势峨巍,突兀尊峻,成为我国东南一带着名大塔。
延寿晚年,回到久别的天台山,并在山寺传菩萨戒,当时依他受戒的,人数超逾万人,蔚为一时之盛。
延寿入寂後的第二年,人们在大慈山建塔贮骨,宋太宗赐塔院区额为:爵宁禅院」。
弘法之外,延寿一生,还勤于着述,计有《宗镜录》一OO卷,《万善同归集》三卷,《唯心诀》一卷,《神栖安养赋》一卷,《定慧相资歌》一卷,《警世》一卷等。这些着作中,以洋洋八O万字的《宗镜录》影响最大。後来《宗镜录》传到高丽,国王读後特地遣使航海,窃书叙弟子礼,同时送来金线袈裟,水品数珠,金澡罐等,作为供养。此後,法眼宗弘传高丽,延寿功不可没。
《宗镜录》的得名,在於「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全书广泛融会净土、天台、华严、慈恩各宗精髓,以明禅家法眼心宗而尤以采掇华严重重无尽,圆融无碍的说教为多。
书中第二四卷说:「此:不镜》内,无有一法而非佛事。」由此,第六六卷证为:「生老病死之中,尽能发觉:行住坐卧之内,俱可证真。」
从古以来,僧人写得一手好诗的很多,在这方面,延寿也下例外。他所写的那些有关山居习静,拜别红尘之作,都很清新可诵。例如:
碧娇经年常寂寂,更无闲事可相於。
超伦每效高僧行,得力难忘古佛书。
落叶乱渠凭水荡,浮云翳月倩风除。
方知懒与真空合,一衲闲披憩旧庐。
(十三)曹溪中兴祖师德清
少小离乡不记家,回思往事总堪嗟。
故人独思儿时面,枯木难开旧日花。
河叫柳枝垂晓露,门前山色带朝霞。
唯余此景年年在,不必从君问岁华。
——德清《乡人至》
南北朝着名佛学家僧肇在《物不迁论》中,曾写下过这样一段话:「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r昔人尚存乎?乙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乙邻人皆愕然,非其言也。」由於邻人们对白头归来的僧肇所说:「我似乎是你们的老相识,其实已经不是你们的老相识了」。表示了极大的不理解,所以都「愕然」而「非其言」。现在德清的这首诗,就是因读僧肇《物不迁论》,豁然有所醒悟而作,所以读来法味浓郁,耐得咀嚼。
德清(公元一五四六——一六二三年),字澄印,号憨山,俗姓蔡,全椒(今安徽省)人。从小开始,德清就生得非常颖异,并对人的生死去来,产生了好多有趣的思考。到了九岁,就能读诵《普门品》了。十九岁那年,德清毅然投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报恩寺,依西林剃染出家,一面念佛,一面攻读《法华经》,同时旁涉《周易》、《四书》等儒道经典。这种佛儒并修的学习生涯,为他後来既通佛学,又通儒道,打下了初基。
明世宗嘉庆四十三年(公元一五六四年),德清上摄山栖霞寺,拜见禅净***,兼通华严的云谷(法会)大师,并获读《中峰广录》。同年冬天,又在无极(明信)身边听受《华严玄谈》,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第二年并从无极受具足戒二说十九岁从无极受具足戒)。几年以後,德清先後在南京报恩寺、镇江金山寺任教职。
二十六岁起,德清开始北游参学,先在北京参谒遍融(真圆)、笑岩(德宣)等佛学前辈,不久,又和蒲州妙峰同去五台山瞻礼胜迹,住北台龙门,老屋数椽,在麦麸、野菜充饥的清苦生活中,一心静持。在五台山,德清被北台憨山秀美的风景深深吸引,其时正当春夏冰雪消融之时,一时流澌冲击,响彻山谷。几天以後,德清坐在危岩上面,起初水声宛然,清晰地反映在耳膜上,久之忽忘身世,众籁阗寂,不再闻有水声聒耳,原来已经入於道了。此後一天,德清粥罢散步,忽然看到眼前疾现光明,顿时感到身心湛然,因说偈道:
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
翻身触破大虚空,万象森罗徒起灭。
礼罢五台,回到北京,当时名士王凤洲、汪次公等,都曾和他有过诗文往来。
此後,德清又广泛游览嵩山、洛阳,并再次上五台山修禅。当时,有名僧株宏行脚来到五台,彼此交谈,一见倾心。
明神宗万历九年(公元一五八一年),慈圣皇太后派人在五台山耗资设祈储道场,他和妙峰共办无遮大会,作为道场回向。万历十年,德清在五台山开讲《华严玄谈》,大受欢迎,听者如云。
三十七岁那年,德清来到东海牢山(今山东省青岛崂山),在那罗延窟结茅幽居。因思五台山北台憨山风景奇秀,於是便以「憨山」,作为别号。这时,慈圣皇太后听说德清住在牢山静修,马上派人送来内帑三千金,作为建庵费用,德清固辞下受,建议把钱赈济山东饥民。後来,慈圣又率阖宫为德清布金造寺,赐额「海印」。不久,神宗刊印《大藏经》一五部,德清入京谢恩,请得一部。这时,名僧真可和弟子道开为了刊刻「方册藏」,特地去海印寺拜访了他。
万历二十年(公元一五九二年),德清来到北京房山,回拜真可,两人一起游览了石经山,观赏研究隋朝静琬所刻石经。当时,静琬塔院已被院僧出卖,真可感到非常可惜,即便出资买回,加以恢复,并让德清撰写《复涿州石经山琬公塔院记》,刻石立碑。
德清五十岁时,由於神宗和皇太后不陆,而皇太后又曾送资让德清建造海印寺,所以就找了个私创寺院的罪名,把刚从北京回到牢山的德清,发配广东雷州充军。
在充军途中,德清带着门人福善一路南行,路过韶关,顺便到曹溪南华寺瞻礼六祖肉身。第二年到过雷州,正好碰上当地早荒,饥疫并至,他就发动群众掩埋尸骨,并建济度道场。後来,德清一度在广州,穿着囚衣为听众开讲佛法,推动了岭南佛教事业的发展。
万历二十八年(公元二八OO年)秋天,南韶长官祝公把他请去曹溪,重兴久已衰落的南华寺。在此期间德清修葺殿宇,整顿僧纪,一时宝殿重辉,禅法大宏。曹溪一枝,再度吐芳。
此後德清奉敕北还,先後驻锡衡阳灵湖万灵寺、九江庐山五乳峰等,并在为众开讲中,写下了《楞严通议》、《法华通议》、《起信论略疏》等着作。接着又去径山,为老朋友真可举行茶吡佛事,并撰写塔铭。
往後,德清去杭州云栖寺为株宏作《莲池大师塔铭》,已是万历四十五年(公元二八一七年)的事了。当时,西湖僧众集会欢迎德清大师光临其地,蔚为一时盛况。此後回归庐山,在归途中又被华严学者巢松、大居士钱谦益等,分别请去苏州天池山、常熟虞山,浏览风景,讲说佛法。
回到庐山,弟子们为他在五乳峰下创建法云寺,作为道场。庐山足当年慧远念佛结社的地方,所以德清居此,参禅之外,不忘念佛。与此同时,他还时刻萦系早年无极致诲,深入华严,撰成《华严经纲要》八O卷。
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一六二二年)十二月,德清应曹溪僧众盛情邀请,回到南华禅寺,再度大宏禅法。第二年十月,德清大师世缘己尽,入寂於南华寺。後人尊为曹溪中兴之祖。十多年後,弟子们把他遗骸,用漆布进行加工处理,升上讲座,供人瞻仰,就是现在南单寺所供憨山肉身像。
德清一生,虽命途多舛,奔走南北,可却依然勤於着述,笔耕不辍。现存他的佛学着作,主要有《观楞伽经记》八卷,《楞伽补遗》一卷,《华严经纲要》八O卷,《法华击节》一卷,《大乘起信论疏略》四卷,《曹溪通志》九卷等多种,此外尚有《道行经解》二卷,:壮子内篇注》四卷,《大学中庸直解指》一卷,(梦游诗集》三卷等佛外撰述。入寂以後,门人福善等刊编他的遗着,有《憨山梦游集》四O卷(现在流通本五五卷)行世。
由于德清从小学佛,又深受儒教道教的影响,所以提出为学三要: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在佛学上,德清如何主张参禅出世呢?他在《示刘存赤》一文中说:「参禅看话头一路,最为明心切要。」又在《答许鉴湖锦衣)书信中说:「所云坐禅,而禅亦不属坐。若以坐为禅,则行住四仪又是何事?殊不知禅乃心之异名,若了心体寂灭,本自下动,又何行住之拘?苟下达自心,虽坐亦剩法耳。定亦非可入,若有可入,则非大定。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乙,又何出入之有?」看来关键还是在於「心体寂灭」。
再之,他还主张净修念佛,以入於禅,如在《示优婆塞结社念佛》中,他就指出:「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弥陀,所求净土,即唯心极乐。诸人苟能念念下忘,心心弥陀出现,步步极乐家乡,又何必远企於十亿国之外,别有净土可归耶?」
为此,他总结禅净***,以归於禅时说:「是故念佛参禅兼修之行,极为稳当法门。」
後入学佛,还对他的那首《劝世歌》倾注了很大的兴趣: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旧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稳守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尢断,每见刚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闭门舌,招愆多为热心肠。
址非个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谕短长。
世界山来总缺陷,幻躯那得不无常。
吃此亏处原无碍,让他几分有何妨。
春人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生死谁替得?甜酸苫辣白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大自从容作主张。
谄曲贪唱真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为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钟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後空持乒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足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下知何处足家乡!
歌文唤醒多少痴迷,真是万丈红尘的一帖无上清醒剂。
(十四)近代禅宗宗匠虚云
建国初期,从抗战以来久已荒芜的江西云居山真如寺,来了一位神骨清健的百岁老衲,就是在一九五三年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的虚云大师。一个时期来,当地僧众在虚云的带领下,筹集资金,兴建土木,经过艰苦劳动,自力更生,终于,一座面日全新的真如寺,在往日的废墟上,重新矗立起来了。虚云又在寺里推行「一日下作,一日不食」的丛林清规,遂使百丈家风,下坠於时。在此以前,虚云还先後重兴云南护国祝圣寺、昆***亭寺、福州鼓山涌泉寺、广东六祖南华道场、云门宗祖庭大觉寺等六大丛林,大弘禅宗,被人们尊为近代禅宗的着名人物。
虚云(公元一八四一——一九五九年),俗姓萧,初名古岩,字德清,别号幻游,原籍湖南湘乡,出生福建泉州。出生不久,生母颜氏去世,由庶母工氏领养长大。十多岁时,虚云跟着父亲回到湖南家乡,攻读儒书。不久怱萌出家之志。为了打消他的出家念头,待他稍稍长大,父亲就让他和田氏成婚,後来又为他再娶谭氏。然而,虚云出家之志,并不因此而有所打消。
光绪八年(公元一八八二年),虚云只身来到福州鼓山涌泉寺,从常开剃染出家。第二年,又在妙莲那里受具足戒,後授衣钵,为临济宗第四十三代传人。
不久,虚云父亲亡故,庶母王氏,带着田、谭两个儿媳,在本地观音山削发为尼,归依佛门。虚云得知这一消息,既悲父死未能尽孝,又喜一家归依佛门,真是悲喜交榘。
後来,虚云行脚天下,离开家乡,来到浙江天台山华项龙泉庵,跟融镜法师学习天台教观,又去江苏扬州高曼寺,听敏曦开讲《法华经》。此後,虚云遍历江、浙等省名山大寺,又巡礼普陀、九华、五台、峨眉四大名山,并且深入***,瞻仰布达拉宫,然後远出国门,踏上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朝拜圣迹。游罢折回云南,入鸡足山。这次大规棋的游览,使他大增见识,并结识了敬安、月霞、普照、谛闲,以及国外诸大德。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一九OO年),虚云又云游来到北京,这时正好碰上八国联军大肆进犯,於是就随清廷帝后一行,逃到西安,途中结识了下少朝中要人。第二年,虚云结茅当地终南山,和戒尘共同潜修。二年以後,虚云和戒尘离开终南山,去峨眉山朝圣,随之又来到云南,应鸡足山大觉寺道成长老邀请,主持钵盂庵。此後,虚云请戒尘襄理钵盂庵事务,自己则远出国门,在泰国、槟榔屿、南洋等地募集资金,同时考察佛教,回国後又去北京,为庵里请来《龙藏》。由於虚云的努力,不久朝廷敕改钵盂庵为护国祝圣禅寺,从此成为十方丛林。虚云振兴之功不泯。
民国肇始,虚云和敬安一起,同上北京,教请***出面保护寺产。不久敬安示寂,虚云等扶柩返沪,後又回到云南,成立中国佛教会滇省分会。随之又从南洋请来玉佛,供养祝圣寺。
一九二O年,虚云应滇督唐继尧邀请,移住昆明西山华亭寺,大动土木,重兴古刹,并改名为云栖寺。由於唐继尧等上层人物归信佛法,加上虚云的整饬,一时云南法缘,盛极天下。这年,虚云还在寺里,度过了他的六十岁生日。
口月穿梭,一晃就是十年。一九二九年,福建省主席杨幼京欣慕虚云大名,把他请去福州鼓山涌泉寺。在寺期间,虚云修葺殿宇,整顿规制,创办戒律学院,撰着《鼓山经藏日录记》。
过了几年,广东各方人上於一九三四年时,教请虚云南下曹溪,主持重兴南华禅寺,恢复昔年旧观。二年以後,党国要人蒋中正、林森、居正等来此瞻巡,各有捐奉。其时,全国正处在抗战救亡的紧要时刻,虚云带领全寺僧众,为前线官兵每日忏礼二小时。垂至一九四二年,虚云又在南华寺东面山麓,兴建无尽庵,以作为比丘尼修持的道场。
一九四二年底到一九四三年初,虚云应邀去重庆慈云寺,拜大悲忏,主持「护国息灾法会」。会後返回南华寺,直到全寺修葺全部告竣,并亲撰《重兴曹溪南华寺记》。这年冬天,虚云又应广东乳源县大觉寺约请,前去主持重建工作。大觉寺是禅宗云门宗的祖庭,又名云门寺,当时寺院荒颓,眼前一片凄凉。後经综理次第,渐复旧观:这时,他还让人编成《云门山志》,以记山寺的今昔。
抗战胜利後,国民***在一九四六年秋,通令全国寺庙诵经追悼阵亡将士,虚云在广州六榕寺设坛,主持法会,一时随喜者纷至沓来。
一九五三年夏,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虚云被协会推选为名誉会长。会後住庐山大林寺养病,後因得知江西云居山真如寺,毁于日军炮火,明朝吡卢铜铸大佛掩歇在荒榛之中,便就赶来这里,主持寺庙的复兴工作。一年以後,新建法堂落成。也就在这年,虚云被推为全国政协委员。
一九五五年初秋,虚云出席在京召开的中国佛教协会第二次理事扩大会,同时撰成《云居管见)一文。文中指出:「我认为佛弟子的日常生活,衣食住等有可以权变的:惟三学思想,即戒定慧等理论,不能改动。中国干余年佛弟子衣食住等制度久与印度制度大不相同,既然时间、地点、条件都变了,则佛教中的若干生活习惯,自也应因时制宜。」体现了他的佛学思想的一个侧面。返回云居山,继续真如寺的重建工作,直到一九五九年全寺落成,本人人寂。
概括虚云一生业绩,集中体现在中兴六大丛林,大宏农禅并重的家风上,所以被人们推为近代禅宗宗匠。
虚云的着述,建国初期在云门寺期间,因当地***肃反扩大化而丧失大半。後人搜集他的平时言行和残存文章,编成《虚云和尚法汇》、《虚云和尚法汇续编》等。
(全文续完)
摘自《海潮音》第75卷第9期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