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的着名禅僧(二)

洪丕谟

(九)大张南宗禅学的神会

神会初到六祖慧能那里,慧能问道:“你远道而来,一定辛苦备尝,但下知把“本”带来了没有?如若有“本”,就应识“主”,你且试着说说。”

神会见问回答:“我以无住为本,识得本性,便就是主。”

慧能闻言,边用拄杖乱打,边说:“你这沙弥怎么轻率乱说!”

神会挨打:心里却想:大善知识,历劫难逢,现在既然被我碰上,岂惜身命?

其实慧能那头,正足因为神会答语深刻,所以才特地考验他的求佛诚心。

自此之后,慧能就把印心禅法,传给了他。

后来,神会在东都洛阳宏阐禅法,确定禅宗法旨,判为南宗慧能,北宗神秀,而以南宗顿教作为达摩禅的正脉。自从神会大力宏扬南宗慧能禅法之后,曹溪一枝,始芳宇宙。可见南宗禅法大行天下,神会之功,实不可没。

神会(公元六六八——七六O年),俗姓高,湖北襄阳人。早年,神会下论对于儒家五经,还是道家老庄,都能悉心探究,深入堂奥,此后则倾心释氏,终至因缘成熟,在本府国昌寺拜元颢为师,披剃出家。三十岁后,又来到荆州玉泉寺,跟神秀大师学习禅法。

久视元年(公元七O㈠年),神会大师被武则天召进宫里讲说佛法。临行,勤弟子们可去南方曹溪,向慧能禅师讨教奥秘。神会去曹溪后,随诗意能,深得个中三昧。几年以后,神会北游参学,先到江西青原山参拜行思,又到西京受戒。及至游学归来,回到曹溪,慧能知他禅法已经纯熟,就在示寂时把印记授给他。

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七二O年),敕神会住南阳龙兴寺,南阳太守王弼闻知神会大名,赶紧放下架子,向他讨教佛法。这一时期,名人中向他讨教佛法的,还有大诗人王维等人。

开元十二年(公元七二四年)五月十五,神会在滑台(今河南省滑县)大云寺设无遮大会,和当时着名佛学大德崇远禅师进行了一场决定后来南北宗命运,在我国禅宗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大辩论。辩论的焦点是,弘忍以后,到底谁是禅宗法统的接班人?是慧能呢?还是神秀?

当时,神秀门下声势很大,北方贵族中有好多人都归依了他。为此,神秀门人,声望倾动天下的大照禅师普寂,曾向弟子们正式宣布禅宗法统说:

吾受托先师,传兹密印。远自达摩菩萨于可(慧可),可进于璨(僧璨),璨钟于信(道信),信传于忍(弘忍),忍授于大通(神秀),大通贻于吾(普寂),今七叶矣。

——李邕《大照(普寂)禅师碑》辩论之时,曾经先后在神秀、慧能那里学习禅法的神会,在比较两宗优劣,并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提出了一个和普寂出入很大的传法系统:

(达摩)传一领袈裟以为法信,授于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六代相传,连绵不绝。

——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神会这样提出的理由是:“(神)秀禅师在日,指第六代传法袈裟在韶州,口不自称为第六代。今普寂禅师自称第七代,妄竖和尚(神秀)为第六代,所以不许。

当时,普寂禅师在社会上有着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可是神会在辩论中却不顾这些,而是据理力争,说理通透,遂使倾向于神秀的崇远禅师,陷于节节败退,难以招架的境地。也就自此之后,南北两宗的界线,在人们的心中渐趋明朗。神会在辩论中抨击北宗“师承是旁,法门是渐”,称颂南宗“师承是正,法门是顿一的见解,就此渐成定论。

这次辩论的记录,由参加会议的独孤沛整理成《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篇。

唐玄宗天宝四载(公元七四五年),年已七十八岁高龄的神会,被请去洛阳荷泽寺宏扬曹溪顿悟法门。这时,北宗中具有重大影响的普寂和义福禅师,都已先后谢世,这一有利的形势,使神会崇南抑北的宏议,更加大播于天下。

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有崇信北宗普寂禅师的御史卢奕,看到神会在洛阳大宏慧能顿悟法门,贬抑神秀的清净禅,心里感到不是滋味,就向朝廷奏了一本,说是神会聚徒滋事,恐有不轨。结果朝廷认为卢奕参奏有理,下令把神会逐出洛阳。此后,神会辗转弋阳(在今江西省)∵∵、武当(在今湖北省)、襄州、荆州等地,虽遭诬陷,历尽坎坷,但是宏阐南宗禅法之志,依然下泯。

天宝十四载(公元七五五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造反,以凌厉之势攻陷洛阳,进逼长安,唐玄宗仓皇西奔入蜀。这时,奏陷他的卢奕已被叛军杀死,朝廷议请谪居刑州的神会,出来设坛度僧,借以带动全国郡府,把度僧所得的香火钱(税钱),用作军饷。第二年,神会以八十九岁的高寿应邀来到洛阳,在一片废墟上重新草建寺院,筑坛度僧,并把度僧收入全部上交朝廷,对代宗、郭子仪等反败为胜,平定叛乱,在经济上起到了相当的支持作用。

叛乱平定后,唐肃宗在洛阳重建荷泽寺,让他在寺里安心宏法,一时宠礼有加,直到他圆寂。圆寂后,朝廷谧他真宗大师,人们称他所宏禅法为荷泽宗。

由于神会在宏阐南宗顿悟法门的下朽业绩,后来,唐德宗还专门邀集当时诸禅师,一起推他为禅宗第七代祖师,德宗皇帝还亲自为之撰写了《七代祖师赞文》。

神会荷泽宗的要义,在于以无念为宗,重在知见解脱,以慧摄定。当时他曾说过:“法无去来,前后际断,故知无念最为上乘。”

何谓“无念”?不作意就是无念。

神会的着述,主要有《显宗记》,以及后人所辑《神会语录

》等。

神会的无心禅法,由弟子磁州寺法如传成都圣寿寺唯忠,唯忠传遂州大云寺道圆,这样传到唐朝末年法嗣以后,就中断了。五代以降,曾和神会同门的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两支,一时繁衍流布,大行天下。不过无论如何,神会的无心禅虽然没能流传下来,可是他为争取南宗正统地位所作的卓着贡献,却深深地铭刻在后世禅门中人的心目之中。

㈧机辩敏捷的希迁

一次,天皇道悟请教石头希迁:“假如已经超脱在定慧以外

,不知还有什么可以告诉别人?”

希迁回答:“我这里压根儿就没有人受束缚,还谈什么超脱?”

道悟下解:“此话怎讲?”

这回变成希迁发问了:“你可知道什么叫气空”?”

道悟自认:“我对“空”早已有所心得。”

希迁闻言叹息:“唉,想不到你还是从那边来的。”希迁所说“那边”,意为迷的世界,而不是真正悟的境界。

道悟不承认:“我可不是那边的人。”

可是希迁却不理会:“不管这边那边,我早就知晓你的来处

了。∵∵”

道悟听希迁如此不容分辩,面上便觉不自然起来:“你怎么这样平白无故地数落我?”

希迁继续开导:“并非我数落你,你的身体不就是证据吗?”

道悟仍然不悟:“四大(身体)本空,五蕴(意识和行为)非有,到底让我用什么去启导后人呢?”

希迁终于大喝一声,猛斥:“谁是我们的后人?什么叫启导后人?难道还有先后之分吗?”

道悟被暍,初时懵懂,继而豁然,终于悟彻到了禅的无分别境界。要是一个人平时总是把空和有,好和坏,是和非,欢乐和痛苦,解脱和束缚看得那么历历分明,那就无形地在自己的思想上设置了一道理性的障碍,便就难以入于佛的真如境界了。

就这样,石头希迁把“即事而真”,“一切现成”的禅法传给了天皇道悟。后来,希迁的禅法,经过道悟的宏传,到了五代,又衍成为云门、法眼两系,从而对后世禅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希迁(公元七001七九二年),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高要县)人。

从小开始,希迁就有着很强的个性,当时,每逢乡邑杀牛祭神,希迁看下下去,总要前去奋力夺牛砸祠,坚决反对滥杀生命。

不久,年纪才十二岁的希迁,听说曹溪禅法,名闻天下,便就投到慧能门下。如此才只三年,慧能人灭,希迁因为下到年龄,未能受具足戒,依然是个小沙弥身份。

此后,希迁打点行装,出行到吉州青原山静居寺,拜深获曹溪心法的行思禅师为师。看到希迁,行思第一句话就问:“你是从那里来?”

希迁答道:“我从曹溪来。”

行思再问:“你得到什么来?”

希迁回答:“未到曹溪也未失。”答语的意思是说,我在未到曹溪以前,就已佛性本具,所以没有失掉什么。

接下来,行思问得很难回答:“你既然没有失掉什么,那又何必去曹溪呢?”

然而希迁的回答,却妙得让人叫绝:“假如我不去曹溪,又怎么知道没有失掉什么呢?”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我不到曹溪,又怎么知道自己佛性本具呢?

就这样,由于希迁机辩敏捷,悟性天成,所以深得老师行思的欣赏,被誉之为:“众角虽多,一麟已足。”

后来,希迁奉行思之命,又投拜到行思的师兄弟南岳怀让门下,学习禅法,经受锻炼。学成之后,希迁又回到静居寺。这时,行思看他修行已经圆满,就把禅法悉数付给了他。

唐玄宗天宝初年(公元七四二年),希迁离开青原山静居寺来到南岳,在衡山南寺东边平坦如台的大石头上结茅而居,习禅养静。这样时间一长,人们多称他为“石头和尚”,或“石头希迁”。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七六四年),希迁在门人邀请下,下山住端梁弘阐禅法。当时,石头希迁和住在江西南康弘法的马祖道一,彼此齐名,人称并世二大士。

希迁的入室弟子很多,着名的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招提慧朗等。

希迁入灭后三十多年,唐穆宗追说他为无际禅师。他的禅法,和马祖的大机大用比较,偏于空灵活泛一路。“山高岂碍白云飞”,认为只要一旦悟入,便就随机触发:心地活灵了。

为此,深深摸透了他禅法的马祖,曾给他下过“石头路滑”的评语。

一次,弟子邓隐峰向马祖告别,马祖问:“到哪里去?”

隐峰回答:“到石头禅师哪儿去。”

马祖告诫:“石头路滑,不好应对。”

隐峰不当回事说:“竿木随身,逢场作戏。”

隐峰来到石头那里,绕着石头的法座走了一圈,振了振锡杖问:“是何宗旨?”

石头回答:“苍天!苍天!”

隐峰无法应对,回去告诉马祖。马祖就对他说:“你再去,见他再说呵苍天”,你就“嘘嘘!””

隐峰又去石头那里,重覆上次动作,并问:“是何宗旨?”

石头却先叫道:“嘘嘘!”

这样一来,隐峰又碰了嘴,对答不出。回到马祖那里,马祖依然是那句话:“早就告诉过你,石头路滑!”

关于石头禅法的要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吾之法门

,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

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

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

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下备。”(《

五灯会元》卷五)

他的禅法着作,名《参同契》。《参同契》原为道家炼丹着作,现在石头借用其名,阐明禅的机趣,颇有别具一格之妙。“参”为诸法万殊,各守其位:“同”为诸法虽殊,但却相涉相入,同在二兀之中:“契”为修禅的人,只要领会旨趣,便就日用行事:心地常明,灵照不昧了。

希迁的禅法,除天皇道悟几传之后,演为云门、法眼两系,还由药山惟俨传云岩昙晟,昙晟传洞山良价,良价传曹山本寂,别开曹洞一派。可见影响之大。

㈨创制禅院清规的怀海

中唐时期,我国佛门出了一个创制禅院规式的名僧怀海。规式规定,禅院实行“一日下作,一日不食”的“普请”之法。所谓;曰请”,就是集中僧众,上下协力,进行农业劳动·后来,百丈年届九十高龄,还亲自带头和众僧一起,下田耕作,众僧见他年老,暗里收掉他的农具,不让他下地。百丈急得无奈,只得绝食抗议道:“我是无德之人,怎么能让别人为我劳动呢?”后来,“一日下作,一日不食”的名言,从此流播环宇。

怀海(公元七二0——八一四年),俗姓王,福州长乐人。小时候,怀海跟着母亲人寺进香,指着佛像嚷嚷:“此是何物?”母亲解释:“这是佛像。”怀海神情投入地说:“佛的样子就好像人,和我也没有什么两样,我长大了也要作佛。”

不久,怀海拜潮阳西山慧照为师,出家学佛。成年以后,在衡山法朗那里受具足戒。此后,又在庐江(今安徽省庐江县)浮槎寺,遍览寺里所藏佛经。

当时,有马祖道一在南康(今江西省赣县)宏阐禅法,怀海闻说他的大名,即便前往参学。关于怀海在马祖道一处参学,以及最后悟道的一些情况,(古尊宿语录)有着一段很为精彩的记录:

师(怀海)参马大师,为侍者。檀越(施主)每送斋饭来,师才揭开盘盖,马大师拈起一片胡饼,示众云:“是什么?”每日如此。

师经三年,一日,随侍马祖路行次,闻野鸭声,马祖云:“适来声响什么处去?”师云:“飞过去。”马祖回头将师鼻便掐。师作痛声。马祖云:“又道飞过去!”师于言下有省。

却归侍者寮(屋),哀哀大哭。同事问曰:“汝忆父母耶?

”师曰:“无。”曰:“被人骂耶?”师曰:“无。”曰:“哭

作什么?”师曰:“我鼻孔被大师掐得痛不彻。”同事曰:“有

甚因缘不契?”师曰:“汝问和尚去。”同事问大师曰:“海侍

者(怀海)有何因缘不契?在寮中哭,告和尚为某甲说。”大师

曰:“是伊会(融会,悟彻)也,汝自问取他。”同事归寮曰:

“和尚道汝会也,教我自问汝。”师乃呵呵大笑,同事曰:“适

来哭,如今为甚却笑?”师曰:“适来哭,如今笑。”同事罔然。

在马祖道一的启悟下,怀海因猛然省悟而大哭一场,由此进入游心无碍的境地。随之,马祖又在同事前对怀海的悟,表示肯定,怀海闻此,又因师徒心心相印而转哭为笑。

怀海在马祖那里侍奉六年,最后获得印可,与西堂智藏同为人室弟子。

马祖道一入寂后,怀海一度住在石门(今江西省靖安)宏法

。后来转入新吴(今江西省奉新县),住大雄山。因为大雄山岩

峦峻极,高达干尺,俗称百丈山,所以后来人们,总爱称他“百

丈怀海”。

当初,禅宗僧人多住在律寺里。后来禅宗法脉转盛,求参的人一时大增,到了这时,律寺居住已经下适应禅宗僧人的求法参悟,于是便有马祖道一选择深山幽谷,创建丛林。不过,马祖虽然创建丛林,开禅众安居习静的方便之门,可却没有定下一定的规式。后来,住百丈山的怀海有鉴于此,遂创意不循律制,参考折衷大小乘戒律,务归于善,别立禅居,制订清规,名为(禅门规式》,又名(百丈清规),借以规范禅僧的行为和起居。

关于百丈创建禅院规式的一些情况,(宋高僧传)第一O卷概括大意说:“又令不论高下,尽入僧堂,堂中设长连、床施架、挂搭道具。卧必斜枕床唇,谓之带刀睡,为其坐禅既久,略偃业而已。朝参夕聚,饮食随宜,示节俭也:行普请法,示上下均力也:长老居方丈,同维摩之一室也:下立佛殿,唯树法堂,表法超言象也。其诸制度,与吡尼师一倍相翻。天下禅宗,如风偃草,禅门独行,由海之始也。”

怀海的《禅门规式》,非但对我国后来禅宗发展和禅寺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还大开后来宋朝书院建设的风气。可惜,《规式》原书,早在宋朝就已佚失下存。到了元朝,百丈山德辉奉敕重编此书,名为《敕修百丈清规》,总计八卷,但已非复《百丈清规》的原来面目。

在百丈山期间,怀海率众参修,并事垦植,大宏农禅并重宗风。一时四方来归,无远下至,遂使席下人才济济,高僧如林。承其法嗣而别有建树的,当推鸿山灵佑,黄孽希运。

平时,怀海教诲学人,继承马祖那套峻削机锋,常用打喝举拂,出其不意地召唤回头等法,进行开导。一次上堂,僧众刚集在一起,怀海就用拄杖赶走他们,当他们纷纷被赶出去时,却又在后忽然猛唤,僧众被唤回头,怀海又问:“是什么。”后来,这种乘人不备提醒学僧,入于反省之路的方法,一直为禅门中人所津津乐道。∵∵

怀海的禅学心要,集中体现为:“灵光独耀,回脱尘根。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身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古尊宿语录))又说:“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

有关怀海的禅言,后人辑有《百丈怀海禅师语录》、《百丈怀海禅师广录》等。

㈩开临济宗先声的希运

从小就在本州黄檗山出家,后来成为一代禅宗名师的希运和尚,平时叙诲学生,机锋爽峻,上承道一大机大用教风,下开临济宗的先声。当年,临济向他请教佛法大意,竟然发问三次,三次都被打了出来。后来,希运有意识地安排他去大愚处,终于使他最后获得开悟。

其时,裴休镇守宛陵(今安徽省宣城),曾把自己对佛法的体会写成一编,递给希运,希运接过,看也不看一眼,放在了茶几上。过了半天,希运才开口问:“领会么?”

裴休回答:“不领会。”

希运闻言,方始开导:“要是照此领会,还像样子,如若把体会给书写出来,那里还有我们禅宗?”

原来希运不看裴休所写体会,迟迟不开口说话的目的,就是启示裴休,让裴休体味他这样做的一番意思。

裴休经希运点拨,从此心有所悟。后来裴休作诗颂他说:

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

拄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

八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接胜因。

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希运见诗,随口吟成一绝道:∵

心如大海无边际,口吐红莲养病身。

自有一双无事心,不曾只揖等闲人。

希运(公元?——八五O年),福州人,从小出家。后来,希运本想去江西参拜马祖道一,因为听说这时马祖道一已经示寂,于是就去百丈山谒见怀海禅师。见面后,希运问起马祖道一平时机缘,怀海向他说了自己在马祖那里竖拂被暍,三天耳聋的事。

怀海说道:“马大师看到我来,竖起拂尘。我问:“即此用,离此用?”马大师闻言,又把拂尘挂上墙角问我:“你往后靠两张嘴皮怎么做人?乙我听马大师这样说,就把拂尘取来竖了起来。”

“马大师见状便说:“即此用,离此用。”我又照他原来做法,把拂尘挂到墙角。这时,不料马大师忽然猛暍一声,直把我喝得接连三天耳朵发聋。”

希运听怀海一介绍,立时感悟到了马祖道一大机大用的禅门宗风。结果,怀海认为他宛然有超师之见,就印可了他。

此后,希运在洪州高安惊峰山(在今江西省),筑寺弘法,并把鸶峰山改名为黄檗山。

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八四二年),钟陵廉镇(观察使)裴休倾慕希运禅法,把他迎去安顿在当地山上的龙兴寺,随时向他请教佛法。

宣宗大中二年(公元八四八年),裴休移镇宛陵,又把希运请到郡里,建开元寺让他居住,并把当时向他参问的一些对话记录,整理成书,就是有名的(黄檗希运禅师传法心要》、《黄檗希运禅师宛陵录》。因为希运思念旧山,酷爱黄檗,所以书名嵌进“黄檗”,人们也习惯叫他黄檗禅师。

希运在世时,黄檗门风,盛极江南,有时为了机接方便,经常采用棒打、暍斥之法,启悟学子。后来这一方法,被门人临济义玄继承下来,加以发扬,创临济宗,可见道一、希运、义玄传承的清晰脉络。

平时弘法,希运把道一等人所传“即心即佛”思想,归结到了“本原清静心”的点子上。(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载他的话说:“自达摩大师到中国,唯说一心,唯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余佛;以法传法,不说余法。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从这个基点出发,希运习禅参悟,总是主张“息心即休”,劝导学子不要被束缚在一条机语或一句教言的文字解释上面。他在《传心法要》中指出:“三乘教纲,只是应机之药,随宜所说,临时设施,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下被惑。第一不得抄一机一教边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我此宗门下论此事,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

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希运上堂说法,当众开示:“即使有百种知见,也不如无所寻求,最为第一。有道之人就是没事的人,实在没有这么多般心事,也没有道理可说。”说到这里,希运当即宣布:“说法结束,没事了,大家散去吧。”整个说法,要不了几分钟,多么的干脆爽气,利落麻索。(未完待续)

摘自《海潮音》第75卷第9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